汉城,日军朝鲜派遣军指挥部。在参谋长介绍完双方局势之后,(火田)俊六指出:“在进入中国大陆无望的情况下,朝鲜的战略地位已经下降,并与帝国以后的作战计划产生抵触,所以统帅部决定适时放弃朝鲜。”下面一阵哗然。“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给了我们更大的舞台:在中国大陆,近半数的军队不得不投入到重点城市、交通线、机场等目标的防卫,严重削弱了皇军的机动性,大大分散了皇军的兵力,使得诸位只能消极防御。而今,我们则能在海军的支持下,大兵团、大范围、大机动作战,打一场运动战、歼灭战,以有限的兵力把中国的国力牵制在朝鲜,配合帝国的南进计划……所以,平壤防线并不是帝**人效忠的最佳场所,参谋部计划放弃平壤防线,执行‘菊’计划,在运动中消耗中国人,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不在乎一城一池的争夺。最终,体面、适时地离开朝鲜半岛,甚至可以改变初衷,继续经营朝鲜,如果众位没有意义,‘菊’计划将开始正式实施。”
11月5、6日,日本海军航空兵从东、西朝鲜海峡蜂拥而至与从南面北上的陆军航空兵交替对正在对峙中的我军进行了少有的大规模、高强度空袭。而平壤防线的守军则乘夜色悄悄南撤,由于空袭分散了我军的注意力加上日军行动出乎我军预料,所以日军顺利地从我军眼皮底下“消失”。当我军小心翼翼的进入平壤,全军将士脸上却没有笑容。而金成柱则认为光复平壤不仅是重大的军事胜利,也是重大的政治胜利,应该广为宣传并举行联合阅兵仪式,同时大军“将剩勇追穷寇”,打到汉城去、打到釜山去,解放全朝鲜。陈、朱听了金的建议,大为不满,但又不好驳了元帅的面子,于是同意朝鲜解放军搞一个入城即阅兵仪式。“当日军主力失踪,逐步分散的守备兵力削弱了我军实力”这一消息反馈中央时,受到高度重视。参谋部基本分为三大阵营:1、增兵派;2、中军攻城,朝军守城;3、和谈派。为此事争论得不可开交,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理由。我首先站在历史与国家利益的角度批驳了合谈派,并同时表达了对朝鲜解放军战斗力的怀疑,引起广泛共鸣。但是我也不认为增兵是一个好的方案,只是还没找到太多的理由。**在适当的时间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兵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哪一部关于战争的论述上,都批驳了数量制胜论。我最近在研究前汉史(**兼任《封狼居胥》总编剧),汉朝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超过八成是以少胜多,说明谋略、士气等其他因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局,何况我们还熟知牧野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美国独立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等。现在在朝鲜,道理也是一样的,50万部队,不少了,日军也就30万不到,论装备我们陆军也不比他们差,要是一遇到困难就知道问上面要人要装备,而不考虑自己能否解决,那我们就是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走。”与会众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还是很有道理,也有没有人在坚持己见了。最后参谋部把会议纪要发往朝鲜方面军指挥部,陈诚拿着电报揶揄朱德说:“朱副司令,这下咱哥俩可被老毛给坑了啊。”
通化,朝鲜方面军司令部。在团以上军官会议上,经过讨论,决定改变既定的“稳扎稳打,齐头并进”战略,改为“小股游击,大队跟进”战略;分出9个旅突出大部队,比主力超前24~72小时路程,游击寻敌,一旦遭遇日军主力,粘上去拖住日军,并呼叫主力增援,同时坚持到主力跟进,一举歼灭日军。当然,这一战术对友军之间的配合要求较高,稍有疏漏,很可能游击旅反而被日军消灭。所以会议上一再有求各指挥官务必精诚团结,荣辱与共。
此时,从平壤防线撤退下来的日军主力,正躲在元山一带,盘算着我军快速前进后方空虚一举向西切断我军前后方联系,在乘乱把我军分割包围,围而歼之,再现1931年皇军的辉煌。而其他一些伪军和小部队正在一些个南下的重要地点“设防”,准备拚一下就仓皇撤退,造成不堪一击的假象,以此麻痹我军。当然为了这一切做得更真实,航空兵则会不时地来助助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