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新中国人
作者:无影之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23

12月7日清晨,田心带着73、74师(中国陆军以师为主要作战单位,不设军长职务,在协同作战时,由军衔高的师长指挥。)迅速占领了达利涅列琴斯克尔后声势浩大地沿大乌苏尔卡河迂回达利涅格尔斯克并于当天晚些时候攻占了矿山码头。海生崴留守司令官拉希科夫眼看中军包围圈已经形成,请求华西列夫准许登船。华西列夫回答:“只要工业设备没有完全捣毁,就人在城在。”而埃利班,战斗异常激烈。在陆军航空兵的配合下,许世友率68师坚决向67师靠拢,苏军阻援部队遭遇空前压力。BT虽然速度快,但终究防护性能较差,在中军火箭筒的压制下,只能作为固定火力点提供炮火支援。眼看苏军就要坚持不住了,但其2个主力师增援部队的突然到来,令许世友功亏一篑。为了减轻肖华后边的压力,68、69师的榴炮部队都调到了埃利班,配合陆军航空兵对苏军阻击部队进行压制。这样,67师基本只要专注于正面防御。而苏联远东空军虽然数量不少,但是以I-16据多,而且与陆军之间的联系途径繁琐,反观我军在集团军建制上都配有航空兵1个大队,集群上有2个联队,所以使用灵活。苏军虽然掌握了区域制空权,但战场局部制空权大多掌握在我军手中。当天傍晚,第九集团军主力登上雪撬船(船底下安装雪橇,船桨的另一头可当雪杖,大雪封江时当雪橇滑行,当冰面破坏就当船用,速度快),静静的沿乌苏里江北上增援。相比之下,海兰泡地区就显得非常平静,自从苏军在我军合拢前撤退之后,64师便顺势占领剧洛戈尔斯克、斯沃博德内及其周围地区,完全切断了结雅河以南的远东铁路,65、66师则沿布列亚河一直追到了切格多门等待后续部队。

局势的顺利使野战军根本没有进入海兰泡,早在12月3日,卫戍军以及武装警察部队开始了对海兰泡的行政管理。苏军撤离前实行的配给制,使全城面临着饥荒。好在统帅部早已估计到这些情况,民政部组织专业人士对明代朱萧的《救荒本草》进行基础性研究,确定了以山芋为主食,章柳根、白屈菜等植物去毒后做为蔬菜的基本方案,这样可以保证人饿不死,同时应该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去搞破坏。每周供应至少一次籼米以及其他蔬菜,当然为了更好的实行归化统治,还不定期供应一定额度的大米、小米、面包、水果、烟酒等,只是事先以各种不同表达方式的汉语贴出告示;高尔基、托尔斯泰什么名家名作以及重要科技文献可以换到不定数量牛奶、巧克力、水果;任何俄语书籍都可以换到一本汉语学习方面的书(或者汉语作品)加上1个小日用品(毛巾、牙膏、衣服什么的);学校开展汉语课,期中考试汉语班级的前10名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期末考试年级前10名可以获得一个学期的豆浆;在汉语统一考试中,班级、学校汉语平均分高的老师、校长本人以及直系亲属可以获得大米等配给一个学期;在普通高考、中考成绩中,汉语占比重30~40%、数学30%、文(理)科目30%、俄语0~10%。对于想回到苏联的人,中国方面将提供方便;对于愿意前往中国内地定居的人,将给与中国国籍,享受中国公民的一切待遇。从现在起海兰泡戒严,过去的政治面貌将既往不咎,**员、共青团员可以自愿参加**学习班或者三民主义入门教育,任何妄图破坏安定的人将受到归化区戒严法的制裁(包括前文提到的“九族续命法”)。

对于中国所颁布的一系列,当地居民实际上还是比较惊喜的,本来按照苏联政府的宣传、中**队即使不来个大屠杀、也要来个大强奸、大驱逐,搞得人心惶惶,而就实际情况看,中**队与武装警察还是比较守纪律的,偶尔有几个胆大的被抢劫、盗窃了而去报案还是可以得到处理的,只是听说如果会几句汉语可能警察态度会比较好,破案会比较快。在苏联统治的时候,实行战时**,物资要首先供应西线,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如今虽然也吃不好,但至少也饿不死,还有蔬菜可以吃,不过那个叫山芋的东西味道真是不怎么样,看来中国人比德国鬼子还是强很多。当然,真的愿意前往中国内的定居的还是极少数,要回到斯大林怀抱的却不少,对于两种人我国政府都是持欢迎态度。从结雅河北上的人都得到了20个山芋作为200公里冰雪路的“路费”,不过到了希玛诺夫斯克,他们就开始倒霉了:山芋没吃光的,都被收缴作了军粮,还要面对无边无际的政治审查,搞得人人叫苦不迭。倒是南下的除了一开始面对些许敌意,后来的生活还是比较平静的,有很多人写信给仍在海兰泡家人,加上从北边传来的消息,逐渐的没有人选择回到苏联了。当然,在同一时刻,一批批中国冒险者与响应政府号召的爱国人士踏上了前往归化区的路上,他们身上承载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