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这样进入了1932,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的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只有中国趁着这宝贵的时间发展自己。
这一年,罗斯福入主白宫,他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对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放任主义和到处是扩张机会的伟大时代已成为过去,自然经济力的枯竭要求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他认为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必须限制投机倒把、操纵市场,甚至金融家的活动,我必须作为必要而接受这种限制,目的不是妨碍个人主义,而是去保护个人主义。”
但是,等待他的是美国经济危机中最为苦难的一年,1932年冬天,是美国第4个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大萧条的冬天。全美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估计除农村受难的1100万户人口不计外,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依靠施舍、市和州政府微不足道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可怜的储蓄度日。许多人在前工业社会大饥荒时代的那种原始状况下生活。被房东赶出门外、被截断煤气水电的人们加入了全国四处流浪的大军。几百万漂泊无依的人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他们像破木烂船,随处飘流,举目四顾,彼岸杳然。其中有正派诚实的中年人,他们贫穷劳累,满脸皱纹,有的是青年男子,满头长发,从不梳洗。他们穿城过镇,或是搭乘铁路上的货车,或是坐私人顺风车。这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美国公民,走遍了整个美国。冬天到了,才在各大城市集中起来,他们忍饥受冻,四处碰壁,肚子空空,前途渺茫,心烦意乱,辗转奔波。更多的千百万人只因肯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人们无法说清究竟是城市失业工人还是广大农民遭受萧条之害谁更为严重。农民们一如既往地从事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但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卖不出去,或者所卖抵不上所耗成本。蒙大拿的一位牧场主好不容易赊到一批子弹,将牛羊全部射杀,然后扔进山沟,因为饲料昂贵,而运往市场的运费大大超过了卖掉它们的价钱。从南北卡罗来纳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有采摘,果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葡萄和橄榄。1车小麦卖到城里仅够买一双4美元的鞋,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还合算,而千百万的城市人却买不起那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
经济危机,使美国人失去自尊,在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数百万流浪大军中,瘟疫、性病、犯罪现象十分流行,民间对美国政府的不满以种种无情、冷酷、尖刻、辛辣的自发方式倾泄而出,美国似乎不再是一方散发着机遇和希望的乐土,20年代的辉煌好像是童话中的梦境。
1933年3月4日,国会山上的大钟敲响了正午12点的钟声,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正式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在别人的搀扶下,从铺着红地毯的斜坡走向高高的白色讲坛。他不戴帽子,不穿大衣,黑色长礼服衬得脸色愈显苍白,罗斯福微仰下巴,神情肃穆,把手放在家传300多年的荷兰版《圣经》上,翻到《新约.保罗达哥林多人前书》第13章,用洪亮的音调一字一句地随着休斯**官宣读誓词:
即使我能说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而没有爱,那也犹如钟鸣鏺响,徒有其声。
即使成有先知讲道之能,深通万物奥秘;并使我有全备的信念,力能移山,而没有爱,
那我又能算得了什么?
即使我倾囊周济所有穷人,并舍己焚身,而没有爱,那么于事于我仍将徒劳无补。
宣誓完毕,他转身走向空旷的讲台。冷风掀动了他那手抄的就职演说纸。霎时,平静而坚定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
“这是一个民族献身的日子。值此我就职之际,我确信同胞们期待着我能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迫切要求的坦率和果决来发表演说。现在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讲真话,全部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必畏缩,不必躲闪而不敢正视今天的现实。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像从前那样经受住考验,它将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必须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把使我们变退却为前进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可名状的、缺乏理性的、毫无根据的恐惧。”
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声音通过无线电广播网传到了全国千百万守坐在收者机旁的人民耳中。正当罗斯福带领着美国艰难的走出困境的时候,大西洋另一边的德国也在发生着变化。
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希特勒抓住时机,大规模宣传他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党从经济危机前的10.8万人,猛增到1932年的100万,
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在他同巴本和民族人民党首领胡根贝格约定的范围内行事,也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2月4日又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以便广泛限制反对党,特别是限制德共和社民党在竞选中的宣传活动。2月6日,解散普鲁士邦议会,使普鲁士代理内政部长、纳粹党的戈林得以接管了警察局,为纳粹党在普鲁士夺权创造了条件。随后由冲锋队、党卫队和钢盔团成员组成的所谓“辅助警察”又先后接管了各地的警察部门,并在各大区建立了集中营,关押成千上万的**人、社民党人和其他的反法西斯人员。另一方面,希勒特又暗中拉拢国防军头目和大资本家,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赢得选举的胜利。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希特勒的纳粹党又一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嫁祸于**人,在德国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已经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
3月23日希特勒软硬兼施,终于获得了他所要求的授权法。有了它,希特勒在4年任期中就拥有立法权,就可以把国会和议员们撇在一边,不许他们问津。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仅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对,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1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在完成这些后,德国开始了备战之路。
希特勒派遣大量的人员来到中国,又与我们合作研制飞机和坦克,中国和德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德国的军事人员根据在中国看到的情况结合原有的经验,开创出了闪电战这一全新的作战方式,既在适合装甲兵机动的地形上,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大量集中使用装甲兵,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突然发起进攻。突破对方战术防御地域后,高速向战役纵深进攻,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战役目的。突破后向纵深发展时,遇敌坚固设防地域多予以绕过,遇对方反冲击时,则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顶着,装甲兵则从侧后发起突击。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思想更加注重战略瘫痪理论,即以突不及防的打击,突破敌军正面防线,敌指挥系统就会面临瘫痪。快速机动的部队的凌厉攻势,在敌军前线和后方造成的极大恐慌,从而指挥失序,军心混乱,从心理上给对手造成的沉重打击。闪电战的目的是瘫痪敌人,装甲、速度和立体协调只是其手段,古德里安这一理论很得希特勒的欣赏,欧洲即将上演一出由德国主演的全方位新型战争。
和平,还会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