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相位之变(上)01
作者:唐三藏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08

长安城外的大道上,几匹马在往京城方向飞奔,杂乱的蹄声中扬起一溜尘土,良久才渐渐飘散。

马上为首之人,四十多岁,身材魁梧,相貌也算堂堂,但此时的眉宇之中,却有着深深的忧色,此人正是现任御史大夫、剑南节度使杨国忠。

虽然离开京城才仅仅两个多月,在剑南一共只待了四十天,但对于此时的杨国忠来说,一日就如同一年一般漫长,他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皇上的诏书,命他回京的诏书。但几天前终于接到的时候,他却有些担心和害怕。

诏书上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命他回京而已。因为时间太过紧急,他还没有得到任何来自京城的消息,甚至贵妃娘娘那里,也是如此。京城是否有变故,他一点也不知道,此时回京,是福是祸,他心中没有底。

在马上飞奔着,他的心中却在不断回想这段时间的情形。

自四月间,他联合陈希烈一举扳倒王鉷,暂领京兆尹之职,五月又被晋升为御史大夫,京畿及关内采访等使,取得几乎所有原来王鉷所兼领的使职,一时间,风光无限,震动全国。

但他和李林甫的关系却彻底恶化,两人的脸皮既已撕破,以李林甫的为人不可能不出招制他。到得九月,剑南地方官吏向朝廷报说南诏骚扰不断,民间百姓深受其苦,特奏请节度使杨国忠前往坐镇,安排军机要务,以稳定局面。

李林甫得知后,立即从床榻上起来,抱病进宫,请皇上下诏,命杨国忠前往剑南。他的心思,自然是人走茶凉,待杨国忠离京之后,再做具体安排,到时每天不再见到杨国忠的皇上,便不会再如往日般宠幸,而必定有机可乘。

李隆基此时也有自己的主意,李林甫为相已十九年,如今已是风烛残年,近来又染上重病,政事都难以处理。虽然李隆基不断派御医前往巡诊,为其治病,又常常赏赐一些补品给他,充分显示了君臣之情。但据御医的消息,李林甫的病情是一天重过一天,李隆基便不得不考虑继任宰相的问题。李隆基做皇上几十年,他老了,也累了,如今已不愿再多问政事,他想好好在后宫休息休息,玩乐享受一下,况且还有一个千娇百媚的杨玉环。

十九年前,他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便有这份心思,结果李林甫确实没有让他失望,这十九年来,他真的省去了很多心思,有了很多玩乐的机会,甚至还得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人,他很满足。但既然尝到甜头,就自然更想维持这种状况,再说他已近花甲之年,哪里还有往日的精神,来处理那无穷无尽的军国之事?所以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来代替李林甫,最终,在杨玉环的枕头风中,在杨国忠的承旨顺意,讨其欢心的努力下,他选定了杨国忠。

但这次李林甫奏请的是军国大事,他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杨国忠身为剑南节度使,所辖之地战事不断,自然应该前往坐镇,安定军民,治理边疆,所以李隆基考虑再三,最后同意。

杨国忠当然明白李林甫的用意,但圣旨一下,怎能挽回。他辞行的时候,跪在皇上身旁痛哭流涕,诉道:“微臣听命前往剑南,即使为国为社稷而死,臣也无怨无悔,但微臣担心的是,一旦离开圣上,此去定会被李林甫设计陷害,也许再也不能得见天颜。”

旁边的杨玉环也是皱眉娇声为之求情,李隆基望着杨国忠,对下面臣子的倾轧矛盾,他心中其实非常清楚,但更多的时候,他并不去管,只要不会威胁到他的权力和尊严,他也不想管。此时杨国忠所说,何尝不是实话,但他的旨意已下,杨国忠是必须去的。

李隆基微叹一声,道:“爱卿起来吧,朕一切都明白。你且先去剑南处理军务,朕屈指以待卿,卿一归来,必以丞相位以待之。”

为了安住杨国忠的心思,在他离行时,李隆基亲自为之送行。此举也是为使李林甫明白,不要再轻举妄动,搞些什么小动作。在众臣面前,李隆基甚至还为之赋诗一首,诗中已明确有将以杨国忠为相之意,在众臣的祝愿声中,杨国忠风光而行。

李林甫那天并没有去,他在病榻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无言了许久,他最后的一计看来是没有用了。想要趁着杨国忠不在,在皇上面前说他的不是,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此时看来,已是不可能,皇上已经明确表示要重用杨国忠,他若再傻乎乎的下手,那只能咎由自取,害了自己。他深深的长叹一声,心灰意冷,决定不再采取任何行动,也许此举还能换回他最后一段时间的安宁。

但从这日起,李林甫的精神大减,再没有了动力的他,极其的失落感,使他的身体彻底垮下来,不断的呕血,再也起不来了。

十月初五,李隆基按照往例,驾临华清宫,朝廷大员也要陪驾前往,这也是惯例。做为右相的李林甫,自然不能缺席,只得带病随皇上前往,但这么一折腾,他的病情就更加严重,刚刚到了临潼,就滴水不进,眼看就要不行了。

李林甫的家人毫无办法,只得四处寻医,甚至连巫医也找了来。但寻来的医者都只是摇头而已,只有那巫医说李林甫是心病更重,只要见了皇上,也许就能好起来。

听说此事,李隆基便准备起身前去,毕竟李林甫是他用了十九年的丞相,就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他确实出了不少力的。即使是王鉷事发之后,他曾接到不少奏折,都说李林甫结党营私,就连陈希烈和哥舒翰也如此上奏,他虽然很不高兴,但最后还是没有处理李林甫,算是很宽大的,此事之后,他也开始冷落李林甫。但现在,李林甫将要死了,他还是有些感情的,去看一看他的丞相,也算理所当然。

但他终究没有成行,左右侍从全都不同意他前去探视李林甫,理由很简单:因为李林甫已是将死之人,身边邪气甚重,天子不该前去这样的地方,若侵伤了天子之躯,那就是国之大事,所以这是万万不能的。望着身旁跪了一地的臣子侍从,李隆基只得无奈的答应。

看李隆基并不甘心,最后有人想出折中之法,就是把李林甫抬到他昭应私宅的院中,然后请皇上登上降圣阁,就能够远远望见,这便算是见到了。李隆基同意,出昭阳门,登上一座小山包顶上的降圣阁。

李林甫被抬到庭院中,他早已身不能起,不能拜谢,只好让身边的人代为跪谢。隐隐约约的看到皇上向他挥舞着一片红巾,霎时百感交集,脸上艰难的露出一丝微笑,眼泪夺眶而出。

然而这一切,杨国忠身在剑南,都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