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作者:双头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87

汉王刘海宁宣布向明统治区捐赠粮食,赈济灾民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不小的震荡,总的来说是众口一辞,称赞汉王仁义贤明,爱民如子。

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引起大明王朝内部的争执。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大学士熊文灿为主,坚决要求阻止汉的粮食入境,理由是避免汉国收买人心;一派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主,主张可以让汉国把粮食运过来,明政府可以把粮食截留,然后用一些陈烂的粮食再混上泥沙发给百姓,告诉百姓这是汉的援助,这样既可以赚得军粮,又可以打击大汉在百姓中的威望,崇祯皇帝和大多数大臣对这个意见倒挺感兴趣,因为既便宜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熊文灿极力反对:“皇上,如果百姓得知真相的话,恐怕会变生肘腋,我们将丧尽民心哪!这是我们将来绝大的隐患那!”

杨嗣昌冷笑着说道:“熊大人,如果我们阻止汉匪运粮赈灾,那么百姓们立刻就会起来闹事的,而大汉不用费一两银子就可以收尽我们的民心了!”

“好拉!”崇祯皇帝发话了,“就按杨爱卿说的去办,我们要让百姓们知道,那所谓的大汉只不过是假仁假义,不能让汉匪沾到一点便宜!”

通州,饥饿的百姓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府衙外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他们都在等待着汉王的赈灾粮食,人群突然起了一阵骚动,“来了!来了!”有人喊道,只见府衙的大门缓缓的打开了。一个师爷一摇三摆的出了大门,他用一口浓重的南方官话说道:“诸位乡亲,现在开始放粮了,每人限量,大家不要挤,每人都有份的!”

排在第一位的一个四十多的中年人首先领到了自己的粮食,可是一看,他气坏了:“大人,怎么净是一些烂谷子,还掺了这么多的沙子啊!”

这话一出,立即在百姓当中引起了骚动,那师爷一看,连忙说:“哎呀,乡亲们哪,这可是那个自称什么汉王的人派人送来的,我们可没办法呀!”

“什么汉王仁义!原来是来糊弄我们的!”有人喊道。

他的话立即在百姓当中引起了共鸣,许多百姓议论纷纷:“就是,用这些烂谷子给谁吃呀,狗都不吃的东西,汉王真***不是东西!”

“假仁假义!”………

师爷看着大家的反应,满意的笑了。

“不对!”人群里有了相反的声音,“我昨天到府衙里去送菜,还看见你们在倒粮食呢,那袋子就是这样的,是不是你们自己把粮食侵吞了?”

这话一出,可真弄乱了套了。中国百姓有个听风就是雨的传统,不论听到什么消息,不是先分析一下可能性,而是立即产生共鸣。许多人一联想到官府平日的搜刮克扣的劣行,立即肯定了这种可能性。

顿时群情汹汹:“肯定是你们把粮食给侵吞了,人家汉王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的!”

“咱们到府衙里看看去!”

轰的一声,无数百姓挤向府衙,门口负责弹压的几十个衙役哪能挡的住啊。百姓们在有些知道府衙粮库的位置的人的引领下,蜂拥而入。砸开粮库的大门,里面堆满了粮袋,有人用刀剖开一看,白花花的米,黄澄澄的麦子。百姓们的火气腾的一下子起来了,先前的看看,这下变成了抢夺。

其他地方的情况大致如此,饥饿而愤怒的百姓把粮库里的粮抢走了不少,官府疲于奔命。

这其实是木龙组织的功劳。诸葛明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也一一做了准备,明内部许多官员都与大汉暗通款曲,他们希望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杨嗣昌的计策在提出的第三天,就摆到了诸葛明的桌子上。

诸葛明找来木龙,对他面授机宜。木龙在各地都找了一些人,让他们以知情人的身份揭露明政府的卑鄙行为。果然,收到了奇效,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找明政府自己的原因,各级官吏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已经丧尽了民心,百姓们宁愿相信没有根由的传言也不去相信他们的话了。

换粮风波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明政府在百姓当中的威信,也激怒了饱受欺压的百姓们。他们愤怒的情绪像一座不稳定的活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六月十四日,饶阳生员黄胜的妻子黄柳氏耐不住饥饿的煎熬,被活活的饿死了。黄胜在先前的风波中,并没有随着百姓一起去抢粮,他还监守着自己应有的德行。但是,坚持德行的代价是挚爱妻子的生命。他愤怒了,跑到饶阳府的大堂上大骂官府,要求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知府二话没说,立即命令把他给抓了起来,以煽惑闹事,辱骂官府的名义将他给锁在府衙前戴枷示众。先前准备看热闹的百姓们被激怒了,“黄胜为民请命,反而被抓起来了!听说还要处斩呢!”这一类的流言在大街小巷里流传开来。一传十,十传百,数万百姓很快就聚集到府衙前,要求官府释放黄胜,同时要求官府放粮。

知府让上一次给整怕了,府衙周围布置了不少的军队,现在一看百姓们又围了过来,以为百姓要闹事,立即调遣军队进行弹压,驱散人群。

局势经此一闹,一发而不可收拾,原本无意闹事的百姓们的愤怒有如火山喷发一样爆发了。他们与前来弹压的官兵们展开了搏斗,有的人还冲官兵喊:“官兵弟兄们,别替这帮狗官卖命了,反了吧!”

这些官兵属于大明的地方卫所兵,世居当地,跟百姓们都稍微有点感情,现在由于长官的克扣,上面的拖欠,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饷了,家里也都基本揭不开锅了,一听有人这么说,大多数人都开始犹豫了,是啊,到底为他们卖的什么命呢?

但犹豫归犹豫,还是不敢反水,因为没有领头的,谁也不知道其他弟兄是不是这样想的。就在这时,官兵里有人喊了一嗓子:“弟兄们,反了吧!”

这句话像一个导火索,瞬间激发了官兵们的反意。众官兵杀死身边的军官,倒戈相向,起义兵民把知府为首的大小官吏都抓了起来,释放了黄胜,又共推地方名士张子成为首。张子成建议向附近的汉军求援,并提议归附大汉,立即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很快,驻衡水的汉军派了正规军一个营和一个团的地方护卫队赶到了饶阳,收编了饶阳起义的明军,给他们发放了两个月的军饷,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受饶阳的影响,从六月十四日到六月二十日,数十座城市的百姓纷纷起来驱逐明朝官吏,邀请汉军入驻,有些地方的官吏见势不妙,或携家眷财物逃窜,或干脆向汉军投降。

河北的任丘、歧口、定州以南,山西祁县、汾阳以南地区都像熟透了的瓜一样,轻而易举的落入了汉军的手中,正如诸葛明所预料的“不用费一兵一卒”。祁县以北是李自成部活动的区域,汉军奉命暂时不要与李部发生冲突。而明军在保定驻扎了五万辽西精锐,东征西讨,扑灭了当地百姓的反抗,汉军也受命不得与之发生冲突。

堂堂的大明皇朝,竟然只能控制一小块的地区,就是这一小块地区,还是民心离散,变乱不止。大明有如一座被蛀空了的大厦,稍微来点风雨,就会轰然倒塌。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还有山海关和锦州防线的十二万辽西精锐部队,山西大同、宣府、太原的山西精锐边军九万多人,地方卫所军还有老弱近七万,应该说架子还是不小的。最大的问题是没钱发军饷,富庶的江南成了汉军的天下,北方又接连旱灾,皇帝接连发了几道诏书“暂累吾民一年”,增加了“练饷”、“剿饷”等诸多的名目,可是百姓们连野菜都没的吃了,上哪弄钱交税去?

崇祯皇帝愁昏了头,连连节省自己的用度,还向手下官吏、太监们借钱。这帮人,你叫他们捞钱可以,借钱?门的没有。谁都知道,就这架势,借出的钱有如泼出去的水,谁也收不回来了。所以一个个装聋做哑,推三阻四,愣是没人借钱,倒是几个比较清廉的官儿捐出了两个,可是,既然清廉又能有多少钱呢?

在这风雨飘摇中,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就要来了。暴风雨不是汉军,而是明统治者一直看不起的流贼李自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