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这东西在我们远古的时候,都被用做货币,不信的话大家看看与钱与价值有关的东西,许多都带个贝。
贝壳作为货币在非洲的奴隶贸易中有很大的需求。在印度许多地方,贝壳与“巴达姆”(badam,一种不能吃的波斯硬果)也被民众广泛使用,与铜币争夺地盘。在印度和中国的许多地方,由于开采铜和铸造铜币的成本比开采白银和铸造银币,甚至比开采黄金和铸造金币的成本还要昂贵,因此当铜短缺时或铸币成本太高时,在最偏远的市场上,贝壳就取代了铜币。西非早就使用贝壳,到17世纪,它们兑换黄金的价值下跌了;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供给增加得太快,超过了黄金的供给。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把大量的贝壳运到西非。贝壳的生产中心在马尔代夫,印度人和英国人在那里进行买卖。贝壳从马尔代夫运出有两条路线。一是运到孟加拉,一是运到锡兰,然后被当作压舱物分别装上欧洲商船,主要运往英国与荷兰。它们再从英国与荷兰转运到西非和西南非洲,用于购买奴隶。
现在,中国的商人们开始干这一行当了。100斤贝壳就是购买一个奴隶的价格,可以购买12支枪(欧洲式的老式火枪),5包巴西烟草,25匹亚麻布,一桶(约40升)法国白兰地,从15磅火药。这一买卖谁不去做?于是,大批的贝壳在经过加工后,从中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非洲和印度,换回来的是黄金和宝石,当然,偶尔换回几船奴隶(一船五六百人,只需要百十担贝壳即可)。
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完善起来,信贷、汇兑业务蓬勃发展,期货贸易开始盛行。
除了对经济和科技分外重视,帝国政府还对宗教问题非常重视。刘海宁和手下将领对“一座庙顶十万雄师”这话深以为然,他们非常重视宗教对百姓的作用。汉元一八四八年三月,大汉帝国议政院通过了《宗教法》。
《宗教法》首先确认凡是大汉帝国臣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规定各宗教团体必须在政府监控下活动,其仪式活动等必须经过帝国政府的同意。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华道教总会、佛教总会、回教总会。道、佛两教,在寺庙道观中修行的人数受到限制,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的,一律勒令还俗。对宗教仪式进行了简化和改革,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情味。佛、道的管辖区进行了划分,保证每个地区有专职的寺院和道观。逐步确立了道管嫁娶生子,佛管丧葬的宗教仪式,也就是结婚、生子都要由道士主持仪式,小孩满月后,由道士仿照西方洗礼的方式,给小孩子进行赐福和闭天目(故老相传,小孩子出生后,眼睛可以看见一切不洁的东西,必须使他们的天目关闭,所以都在小孩眉心点一红点);进行丧葬时,也仿照基督教仪式进行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两教在人们心目中的亲切感,有利于抵制西方的天主教。为了对付天主教,帝国还宣布,西方天主教的上帝,其实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的化身。理由是,太上老君乃是元气之祖,生天生地,生佛生货,号铁师元炀上帝,不就是西方的上帝么?说太上老君化身周历尘沙,不可计数,在武丁九年的时候,化身为老子,后骑青牛修炼成仙,居住在太清仙境,称为道德天尊。他在一千多年前,又前往西方教化百姓,是为耶稣。总之,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我道教的分支。所以,在道教总会会长清风真人(刘海宁等最初遇到的人)主持下,对西方的《新约》和《旧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归到道教的典籍里去,拿来主义一表无遗。
为了加强对蒙古、西藏等地的控制,帝国政府大规模在崇信喇嘛教的宁夏、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地建设喇嘛庙。并对喇嘛领袖进行分封,笼络人心。
政治上的改革莫过于全国范围内议政院制度的建立了。全国在县、府、省三级(没有乡镇这一级)建立了议会,这三级议会的责任是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具体只能与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他们也有对官员的弹劾权,当征集三分之一的议员的同意后,可以弹劾,如果票数超过三分之二的话,就表明弹劾成功。由议会把弹劾结果呈给上一级议会和政府核准。然后,报经中央政府同意后,即可对该官员罢免或者降职(县一级官员可以由省府当局自行处理)。一八四九年五月,扬州地方议会对扬州知府进行了弹劾,弹劾他贪污、受贿。中央得到弹劾通报后,立即对其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弹劾属实,立即对其进行罢免。这在当年的报纸上被列为第二大事,仅次于皇太子降生,报纸认为这是民主的开端,乃千年第一事。
议会还可以应下一级议会的请求对地方法院的法官进行罢免,如果一个法官虽然不受贿或者贪赃,当时判决的总有问题的话,地方议院在半数通过后,可以呈请上一级议院对其罢免,大理寺评事(**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中。当然,议会的权力还是受限制的,他们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官吏的任命由政府执行,议会不得干涉。
对外关系上,中国的对外使团积极在欧洲、印度、非洲等地活动。瑞典、土耳其、奥地利、波兰、葡萄牙、等国与中国关系都不错,法国与中国在哈德逊湾一带发生了冲突,关系不够好,但法国国内矛盾开始激化,已经无暇关注北美洲的殖民地了。俄罗斯、西班牙、荷兰三国慑于中国强大的力量,一时不敢有什么动作。印度莫卧尔王朝皇帝沙·杰罕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国获得了在印度贸易的权利,在印度东海岸建立了几个贸易点。东非的封建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错,中国政府向他们提供了大批的军火和武器(老式的),帮助他们巩固政权,换来的当然是无尽的金银和盟友了。
除了经济贸易,帝国还积极从西方招揽人才,各国为躲避战乱或者高薪吸引的科学家纷纷来到中国。
经济、政治的稳步发展,给帝国的对外战争带了稳固的基础,每次战争带来的绝大利益,让国内反对战争的声音弱不可闻。一八五零年,帝国政府财政收入是一百六十七亿元,盈余高达八十多亿元。
巨额的盈余使帝国政府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推动军事的现代化发展,帝国政府建立了无敌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步枪已经向弹仓枪发展,武器的准确性大大提高,重机枪基本普及到了连一级单位,而每个连都会有一个机枪班。迫击炮也大规模装备,因为这玩意实在太好了,一点也不比西方最强大的大炮的射程近,而且非常廉价。而军事后勤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的后勤理念已经在军队当中扎根。
海军方面,帝国海军已经发展到了铁甲战舰九十三艘,其中,南洋舰队二十一艘,北俱芦舰队二十艘,倭国舰队十八艘。海军军民两用体系逐步建立,保证了在战时的民用生产能迅速转化为军工生产,从而保证未来战争的胜利。
在陆海军之外,还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秘密部队,就是未来的空军部队。这支部队使用的是热气球和滑翔机,他们将作为帝国的秘密武器,不到关键时刻,是绝对不会让他们出现在战场上的。
为了支撑庞大的殖民地,帝国必须大规模的移民,所以要有人口支撑,好在太平盛世下,中国的夫妻们都是努力增产报国的。
汉元一八四七年七月一日起,帝国政府开始对全国人口进行排查。排查一直到一八四九年才结束,结果把帝国皇帝吓了一跳。全国人口不是以前估计的六七千万,而是一亿一千三百万人!人口暴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废除了人头税,以前藏匿的人口纷纷浮出水面。好在帝国领土广大,就是在来十个一亿三千万也不会影响帝国的发展。
一八五一年四月,汉军借口叶尔羌对帝国皇帝不尊敬,发动了对叶尔羌的战争。汉军以邱海鲲的第六军团为主力,兵分两路,对叶尔羌汗国发动了进攻。
汉军充分利用了叶尔羌汗国的内部黑白两派的矛盾(14世纪在中亚布哈拉有一个伊斯兰教教团,他们在举行伊斯兰教仪式时在胸前画线,表示净化心灵,与真主合二为一,因此他们被称为“纳合西班底教团”,意为“画家教团”。1541年,纳合西班底教团第五代教主去世,其长子卡兰尔获得教主继承权,卡兰尔的弟弟克外里对此十分不满,遂另立门户,创建了新的教团,并让其信徒戴黑色小帽,以此与戴白色小帽的卡兰尔的信徒相区别。这就是“白山派”和“黑山派”的由来。)。
西元1514年东察合台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伊德推翻蒙古族杜格拉特部在天山南路的统治,建立叶尔羌汗国。蒙古族杜格拉特部和察合台皇室后裔赛伊德都已经突厥化,失去本民族特征,融入维吾尔族。1540年蒙古北元帝国的瓦剌部侵入北疆,1543年东察合台可汗沙袭击瓦剌战死,叶尔羌汗国趁机灭掉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第三代汗阿不都克里木执政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和卓伊斯哈克·瓦力(维吾尔族人)从中亚地区请到叶尔羌,伊斯哈克家族逐渐成为左右叶尔羌汗国政局的一大势力。后来伊斯哈克同父异母的哥哥的两个儿子(尤素甫与阿帕克和卓)来到了喀什噶尔,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派别。热西德汗之孙阿布杜拉汗统治的后期,将其长子尧勒瓦斯排挤出统治集团核心,派往喀什噶尔出任总督。以伊斯哈克·瓦力家族为代表的一派,称为“白山派”;以尤素甫和阿帕克和卓兄弟为代表的一派,称为“黑山派”。
西元1626年,玉素甫一家从哈密来到喀什噶尔的浩罕村。在别有用心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尧乐博斯大力扶植下,白山派势力得到迅速发展。西元1640年左右,玉素甫去世,白山派为他修建了陵墓(这就是现在的阿帕克和卓-香姑娘墓的雏形)。长子依达也提拉成为新疆白帽派教主,道号阿帕克(维吾尔语,意为“白色的”,即“白山派”之意),史称阿帕克和卓。
汉军在白山派内应的引导下,一路顺利的攻克了哈密、吐鲁番,最终攻占了叶尔羌汗国的首都莎车。这样,在汉元一八五一年九月,汉军彻底占领了整个的天山南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一条重要通道被汉军掌握了。
汉军占领叶尔羌以后,并没有象白山派想象的那样对黑山派进行屠杀,而是进行了安抚。向他们宣传汉军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表示尊重他们信仰的自由,并宣布任何教派不得参与政治。
经过几年的镇压后,黑白两派政治力量被彻底地从新疆地区给清除了。大汉在新疆建立安西都护府,在这里屯驻了三个师的兵力。
在汉军压境的威胁下,准噶尔蒙古宣布对大汉皇帝臣服,并派使者把国书和贡品送到了北京。
汉军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