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 隐
作者:大马哈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89

唐荣心中浮出后世中的记忆——史载,陈登常年好吃生鱼片,后来心烦胸闷,不思饮食,遍访当世无一良医可治,去世前三年,才得到华佗诊断为吃鱼生所致,吐出三升多小虫,以及许多未消化的生鱼片,但因积滞日久,为时已晚,三年后此病复发,华佗又被曹操杀害,于是无人可救。

——而从今天的科学研究表明,陈登所患的就是近年广为媒体报道的“吃鱼类生鲜所至裂头蚴及广州管线虫病”之类,所以奉劝大家一句,尤其是沿海一带喜欢吃鱼生的人们,小心病从口入啊。

然而唐荣并非学医出身,远不能给人诊病开方,只是记得后世史书中言及华佗为陈登驱虫治病的记载,于是从回幽州起,这半年多便四处求访驱虫药方,最后经多位名医共同汇成这方驱虫法,并经过几次家畜试验,均无毒害,才敢今日献出,救陈登一命。

唐荣当下将此病病因简略介绍一番,再将树枝在盆中一搅,“二位请看。”二陈向前一观,果见盆中除不少尚未消化的鱼生外,还有大小不一十数条细虫蠕动,绕是陈登胆大,陈珪稳重,也齐齐吓得惊叫一声,手脚俱寒。唐荣再一转身,向一名管事点点头,“将此盆连同污物取出,挖一个一丈深坑,下铺一层石灰,一层炭屑,交替各六层,连盆放入,再晒上石灰,一样铺六层,夯实土壤,千万别让盆中物流出。”

再向纪平一招手,奉上另一布包,层层打开,却是一罐香粥,纪平向陈登一拜,“我家先生知陈公子呕吐之后,最宜以小米清粥将养,此粥已放入马韩参、沙参、红枣、龙眼、当归、枸杞等,最补元气,加上刚才的药,都是我家先生亲自动手,用文火褒足半个多时辰才得,陈公子快趁热喝了吧。”

陈家父子闻着一罐清香扑鼻的米粥,听得两样物事都是唐荣亲手煲成,即便再是性格冷静,此时也不禁热泪盈眶,陈登当即拜倒,“唐先生不以小子陈登粗鄙卑微,不远千里而来,救小子一命,更不顾‘君子远疱厨’之茂才身份,亲手煎药烹粥,拳拳关爱,皎如日月,便是骨亲血肉,兄弟妻子,也不过如此,令陈登情何以堪,此恩今生又如何报得?”

陈珪也在一旁拱手作揖,“我陈家只登儿一点骨血,今蒙唐先生国手仁心医救,延我陈家宗祀,我谨于此代陈家列祖列宗谢过唐先生大恩大德,我陈珪与登儿诗礼忠义传家,并非那寡恩薄幸之人,日后唐先生如有所遣,陈家上下这四十六口,敢不全力以赴。”

那边高亮、纪平二人对视一眼,心中叹服,这二老板分明就是半个神仙了,能文能武,还能数治数十位名医都束手无策的疑难奇病,自己可要一早巴结好了,以后万一有个什么不测,指不定能靠二老板起死回生呢。

唐荣连忙扶住二陈弯下的身躯,“元龙,你身体不好,别这么多礼了,陈伯父,你千万别拜,你这一拜,可是给小子折福了啊。”

随后取出另一份纸卷,递与陈珪父子,“元龙,自此以后,你当切记戒吃那鱼生了。陈伯父,此为药方,请按上每五天服用一副,共服三次。每副早起后一服,当日须戒油腻,以清粥素食为宜。只是可惜,这古药方流传已久,或许不全,恐怕仅服此药难以医治彻底,当世有几大名医,首推华佗,如果能找到此人必能药到病除,您们可多派人寻访,此事最好早日成行,万万拖延不得。”

二陈连忙称谢不已。三人重新入席,陈珪与唐荣另开一席,陈登自是感激地用那唐荣化了半个多时辰烹成的米粥。

不时宴毕,三人来到书房。陈珪当先一拜,“承唐先生救命之恩,自是不该再作隐瞒。登儿自小聪颖,本是身负大志,只是老夫平日多时告诫,不可锋芒毕露,所以昨晚不敢与同。珪本以为除那许邵清议之流外,天下再无识人之士,不料还有唐先生这等慧眼,昨晚无礼之处,望先生勿怪。”

唐荣连忙挡住陈珪的拜礼,“也是昨晚唐某鲁莽,身逢乱世,怎可随处言明他人大志,引人猜忌。”

陈珪点点头,“唉,正是这乱世——珪自二十岁举孝廉,于徐州宦游近三十年矣,其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对这当今的朝廷世道,早已心灰意冷,若非守着这个家业,也为了照顾一下这个犬子,早已解任归田。中平元年黄巾乱后,至今六年,仍未平息,各地余蘖汹汹,大有死灰复燃之相。加上京中内廷之乱,为政之士子,处于这动荡时局中,国之不国,早已危若累卵,谁不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只怕旦夕万变,祸起萧墙之间,谁也料不到明日时局会是如何。

其实不是我小瞧这糜子仲,以他糜家今日之富贵招摇,陶谦在时还可保他一保,一旦时局有变,他就是第一个挨刀的肥鱼大肉,除非他能依附一家势力,散尽家财,否则及今这乱世,少到三年,多到六年,糜家必亡。

反而我陈家,不是自诩,深喑韬光隐晦,便是天下风云变幻,改了那……换了那……,呵呵,也是立于风雨之中,稳坐钓鱼台,百年不倒。唐先生可知那荆州名士庞山民?”

“略知。嗯——陈伯父莫不是指那庞山民的故事?当时有荆州刺史曾相请于他,却屡避不就,问以先生避于山野,能给子孙留下何益?答曰我留给子孙的是‘平安’二字。”(史实上是刘表相请,此提前。)

陈珪抚掌一笑,“正是,正是,所以,唐先生应该明白了,我能留给这个犬子的,也正是平安啊。你说,我还会出头吗?”说完,语带双关地平静地笑望唐荣。

唐荣早知陈珪心思,不慌不忙说出几句话:“唐某有几句话不解,想请教陈伯父。第一句为孟子言,‘义之所当,虽千万人吾往矣。’第二句为史家巨匠司马迁所言‘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更有第三句,是唐某终身不忘之国志,乃当日一位英雄林则徐所教——‘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下一章 劝

醒神句预告:

“距此七百里,黄河南岸,中原心腹、兖州首郡——东、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