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华谒见两江总督怡良后,匆忙约见了在沪的三国领事,希望他们能够转达咸丰皇帝的旨意,挽留三国公使在沪商谈。英国领事阿礼国支支吾吾,百般推搪,法国领事伊坦更是一口拒绝,美国领事马辉则是不置可否。
周中华心如明镜,弱国无外交,国与国之间,唯有靠实力说话。此时中国的实力虽然远不能与英法美三国相比,但英法两国受牵制与克里木之战,美国素来骑墙观望,只要英法两国在远东没有足够的准备,这个“夷务”尚有可为。
数日后,英法联合舰队抵港上海,准备补给物资和淡水,稍事休整后再扬帆北上。舰队缓缓靠港,香港总督兼英国驻华公使包令正在旗舰“哈尔米士号”上喝咖啡看文件,忽然听到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
包令大惊失色,商谈还没有开始,中国人竟然就在这里开始动手了?
正在猜疑之时,舰长匆匆来报,方才炮声竟然是中国人鸣放的礼炮,此时港口之内,一艘铁甲战船正以旗语表示欢迎,另有一艘小艇,已经抵靠旗舰,呈上一封信函。
据信函中所说,大清国赏从三品衔、帮办团练、沪军统领周中华奉大清国两江总督(全称本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赏兵部尚书衔、兼右都御史……一大长串,此处从简。)怡良所派,请求谒见英国公使包令,并请三国公使和领事检阅沪军。包令急忙出舱用望远镜察看,果然码头之上,数千清军仪仗整齐,几十门火炮排列森严,炮口硝烟袅袅,显然是正在等待着三国公使检阅,而三国领事也面色尴尬,站在当场。
周中华之名包令早有所闻,此前国内曾有训令,言明周中华乃是英女王册封的爵士,通晓文明,亲近英国,可以考虑作为在中国的代言人而加以扶持。包令本就准备在上海与其会晤,以便探听清政府的意图和原则底线,哪知周中华竟然主动找上门,而且是以这种耀武扬威的方式,实在是出乎意料。
包令自知,这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英法联军舰队”虚有其名、外强中干,看到码头上清军威武雄壮、军容极盛,再看看那些新式的克虏伯火炮和停泊在一旁的铁甲战舰,包令心中不寒而栗,对周中华此人更是另眼相看。
包令权衡利弊,思之再三,只好“欣然允诺”,立即会见周中华。
※※※
少时,周中华果然率随员乘小艇登舰。见面之后,周中华首先对英法美三国公使莅临上海表示欢迎,包令也问候周中华安好,二人握手致意,俱都是虚与委蛇,皮笑肉不笑,一番客套之后终于转到正题。
包令直截了当表明三国修约的要求,以此前之《江宁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为法理依据,言之凿凿、态度坚决;周中华也阐明了清政府的基本立场,指责三国曲解条约,且擅自北上,意图签订城下之盟,欠缺公理平等,再行修约绝无可能,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二人数番较量,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绝不退让,各自的随员们也怒目而视、摩拳擦掌,忽忽半个多时辰过去,仍然是南辕北辙,存异甚多,求同艰难。
周中华见天色不早,遂不再勉强,于是恭请三国公使上岸检阅。包令等人傲然登岸,冷冷的从清军队列前一经而过,耳听得清军大声呼喊,鼓乐齐鸣,只当是耳旁风飘过,脸色丝毫不为所动。
这一晚,三国公使各自在领事馆暂歇,而英法舰队在清军环伺之下,枕戈待旦、不敢大意。包令暗暗吩咐,舰队随时听命,伺机起航。
次日两江总督怡良设宴款待三国使领馆官员人等,众人曲尽欢颜,醇酒歌舞,浑不见昨日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一连三日,大清国两江辖内大小官员分别设宴,直把三国公使和领事灌的迷迷糊糊,只是怡良和周中华踪影不见。
包令隐约猜测,周中华这是拖延时日,本当拔锚起航,无奈清军封锁港口,强行离开势必引起冲突,有违修约本意;只是羁留在此,靡费时日,心中也是一百个不情愿,进退两难,一时苦无良策。
这日包令正与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克莲在英国领事馆内会商,接下来该当如何对策。布尔布隆叫嚣道:“清政府如果再拖延时间,我们就强行北上,直接和他们的皇帝谈判。”
包令面有不豫,麦克莲也不赞同这种激烈的举动,正在争论之时,英国领事阿礼国悄悄走进,向包令使了一个眼色。包令站起身道:“对不起,两位少陪。”疾步走出。
包令随着阿礼国匆匆来到领事办公室,原来国内紧急训令刚刚来到,指示包令等人,如若清政府坚持拒绝修约,则不必急于谈判。英法与俄国之间的克里木战事已然明朗,俟其结束后便可从容调兵,届时如清政府再不承诺修约,便可以武力胁迫,促使其签订城下之盟!
包令吁了一口气,好在自己谨慎小心,没有冒然从事,否则此时准备尚不充分,如果战端一开势必与政府的策略背道而驰,那时便难辞其咎。
包令立刻觉得轻松解脱,于是踱步回到议事厅中,淡淡的说道:“先生们,既然清政府不愿意修约,我们也不急于一时,等到时机成熟,我相信,请政府自然会和我们修订新的和约。”
布尔布隆和麦克莲面面相觑,不知所谓,包令则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
出乎周中华的意料,三国公使竟然委婉的表述了不再坚持要求修约,并准备稍事休整后各自返航,这一场外交风波来得快,去的也快。
两江总督怡良喜出望外,如此不动兵戈,不费周遭,仅凭周中华的一番布置和口舌之利,便“搞定”了这次夷务,真真是自家祖上积德,祖宗保佑。怡良立刻具折上奏,少不了吹嘘自己如何巧妙安排、勇斗三国公使,一赛似长坂坡的赵子龙、不亚于当阳桥的张翼德!
周中华却知,三国绝非易与之辈,只怕没有按什么好心,猛然想到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等事,周中华暗自戒惧,凛然与心。一番斟酌后,周中华决意尽力而为,既要争取时间,也要采取措施,将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弥于无形。
给三国公使饯行、送别之后,周中华立刻派人请来容闳与伍汉骏。
二人先后来到,周中华将两个信封分别交付与二人,请二人奔赴两广,各有一件紧要之事,要他们鼎力相助。
容闳本是香港人,且离家日久未归,周中华就命其立刻启程回香港,务必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走私船买下,然后焚毁也罢、沉没也罢、拆毁也罢,总之要让这艘船消失!
至于伍汉骏,周中华知其通晓法文,于是请他即赴广西,将一个名为马赖的法国天主教神甫,请也好、骗也好、抢也好,一定要将此人“请来”上海布道。
二人瞠目不知所以然,周中华也不解释,只要他们照此办理,不得耽误,且事关重大,务必办妥!
伍汉骏和容闳几乎是被周中华用亲兵护卫押着,连夜离开了上海,时间紧迫,周中华只好出此下策。
※※※
不管洋人有什么阴谋诡计,这次外交事务还算差强人意,周中华正准备在家中小憩数日,也好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镇江军情瞬息万变,战局来了个大翻盘。
本来周中华回师上海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引军驻守镇江,江南提督和春则将吴如孝紧紧包围与高资镇,形势一片大好。
孰知太平军燕王秦日纲率领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统兵三万救援吴如孝、直逼镇江。江南提督和春于是分兵阻截,与太平军在镇江西南龙潭镇一场激战,清军大败。和春无奈,只好与从镇江赶来增援的吉尔杭阿合兵退守下蜀镇,一时与太平军相持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