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颌、高览二人在袁绍的逼迫下,不得不整顿军马,准备攻打刘准大营。张颌满腹牢骚,对高览叹息道:“哎!看来主公现在已经仓皇失措了。其实我觉得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能够集中人马,调回大公子和并州的高干的部队,将沮授、审配二位谋士请来,再设法征调粮草,把我军士气重新振奋起来,同仇敌忾和刘准拼死一战。我们毕竟还有两州之地,或许还有回天之力。可是现在却逼迫我二人做此毫无意义的攻击,白白损耗人马。实在是不理智的举动。”
高览冷笑一声说道:“俊义,你觉得主公是那种拿的起、放的下的人吗?你这些想法,逢纪先生已经和他说过了,可是到现在他还舍不得放弃青州。等张飞拿下平原,我看大公子到时候想回来也没路了。我到觉得不妨放弃青州、冀州二地,把全部人马集中到并州,全力和刘准周旋。我们起码还可保有一州之地,还有翻回老本的机会。现在这样下去恐怕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张颌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们先按主公的想法全力一战吧。只是这样明目张胆的去攻营拔寨,必败无疑。我们还是要设法为主公保留一点有生力量,以备后面能够给袁家守住一点基业。我想如果今天夜里去劫营,可能还有获胜的希望。我们分做两队,我带前队前去劫营,伯瞻你可以带后队接应。如果得手,你再杀入,假如敌人有了准备,你接应我杀回,这样即使不成,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不知伯瞻以为如何?”
高览无可奈何的说道:“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按俊义的计划行事,不过先锋还是我去做吧,俊义你来接应。希望敌人没有准备,能够扭转溃势。即使不成,也希望主公能够理解我们的苦心,不要再做这不智之事。”张颌说:“伯瞻就不要和我争了,先锋还是我来担任吧!”于是两人分头安排。其间袁绍几次派人催促进兵,两人说明想法,袁绍才不再催促。
入夜张颌、高览二人分别带领三万人马,张颌在前,高览在后,悄悄向刘准大营摸来。到了大营门前,张颌非常谨慎,并不长驱直入,派士卒将靠近的营帐挑翻几座,发现帐中根本无人。张颌知道对方早有准备,立即下令撤退,人马掉头回撤,张颌亲自断后。命令刚刚下达,就听得营中一阵鼓响,伏兵一起杀出。
原来营中刘准劫粮还没有回来,坐镇营中的徐荣也是个谨慎小心的智将,得知主公劫粮得手,立即下令营中高度戒备,严防袁军孤注一掷前来劫营。结果将张颌、高览等个正着。埋伏在附近的徐荣见张颌异常谨慎,似乎已经发现中计,立即下令出击。徐荣、华雄等众将一起杀出,冲向张颌的人马。
发觉中伏的张颌并不慌乱,手舞大枪,拼死抵挡一拥而上刘准众将,且战且走保护着自己的队伍后撤,被敌将刺伤多处。正在危机高览率领三万接应人马杀到,二人合力抵住刘准的追兵,掩护袁军井然有序的撤回城中。
徐荣、华雄见敌人有接应人马,追杀一阵也就收兵回营,一路赞赏张颌、高览处变不惊,抵御有度,堪称大将。张颌、高览二人撤回城中,清点人马,只损失了不到两千人,才觉欣慰。两人却是伤痕累累,简单包扎一下,赶紧去向袁绍交令。
袁绍一见二人败阵而回,暴跳如雷,大骂道:“让你二人白天进攻,你们却畏敌如虎,非要半夜劫营。劫营也不用力攻打,只是损失两千人马,正说明你二人根本没有尽力。你们还以为自己有功了。就是你们这些人不肯出力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张颌、高览二人跪伏地上,满怀愤慨,两眼充血,一声不吭。逢纪实在看不下去,连忙跪下出言道:“主公先请息怒,二位将军征战一夜,中敌伏击能够没有大的损失,已属万幸。主公看看二位将军这一身伤痕,也该原谅他们的失误。主公能否认真听属下一言,不要再盲目出战了,赶紧集中人马,或守冀州南部,或守并州,都还有挽回败局的可能。否则我们真的就彻底完了。”说完放声痛哭。
袁绍勃然大怒,历声说道:“又是放弃属地!又是放弃属地!我今天把话放在这,再有敢提出放弃领土的人,立斩无赦!张颌、高览!孤看在你们有伤的份上,赦免你们的罪过。马上回去整顿人马,再次全力攻打,再有失败,前罪并罚,孤决不轻饶!”
张颌、高览二人默默无语,行礼退出。回到营中,张颌、高览怒火中烧,满腔愤懑无处发泄。高览激愤的说:“俊义,这等昏聩蛮横之主,不被灭亡天理难容。我实在不想陪着袁家殉葬了,我要去投刘准了!你也一起走吧!跟着袁绍我看只有死路一条了。”
张颌情绪也很激动,眼中含泪,心中拿定主意,对高览说道:“我意已决,愿意和伯瞻一起归降刘准。这不是我张颌不忠不义,是他袁绍逼着我做这背主之人。走,集合队伍出城。
高览说道:“我们何不就在城中杀起,迎接刘准部队进城,也好有个晋见之功。”张颌说道:“不可,我们背主虽然出于无奈,但已属不义。如果再做侵害旧主之事,我实在做不出来。我们归降之后有的是立功的机会,卖主求荣岂是我等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高览自觉惭愧,说道:“俊义高义,小弟不如。”
二人集合起本部合计六万人马,假说出战刘准,带兵出营,直奔刘准大营。来到营前,徐荣、华雄以为是来进攻,带队准备迎战。张颌、高览立马阵前,高声说道:“二位将军,贵主公燕侯可在营中,我们有要事求见。”
徐荣见对方并不出战,而是要见主公,觉得非常奇怪。因刘准还没回来,连忙命人请出田丰。田丰来到阵前,张颌二人说明来意,田丰大喜。正要下令开营迎接二人入营。徐荣悄声对田丰说:“符皓先生,还是小心点,谨防有诈。”
田丰笑着说:“徐将军真是谨慎之人,不过你肯定多虑了。如果昨日未战之前,我不会相信张、高二将会降。昨日战后来降,他们一定是被袁绍逼的无路可走了。这二人都是忠义之人,将军请放心,决对不会有问题。”于是将张颌、高览二人所部接入营中。
当日刘准回来后得知张颌、高览归降,高兴的喜不自禁,立即跑到二人营帐来看二人。张高二人一见刘准亲自来见,慌忙拜倒说道:“主公要见末将,派人来招即可,怎么能让主公亲自前来?”刘准一手扶起一个笑着说:“俊义、伯瞻来归,本侯未能亲自迎接,已是失礼。怎么能不来看望?”二人感动不已,暗道没有投错主人。
信都城中袁绍得报张颌、高览二将带六万人马出城后归降刘准,气得手脚冰凉,大骂二人无义。营中众将个个默不做声,心道明明是你逼走人家,还要说别人不义。逢纪等袁绍发完脾气,才走出来说道:“请主公先赦我无罪。我们不能再迟疑了,该放弃的地方一定要放弃,否则那里都舍不得,最后真得恐怕就什么也剩不下了!请主公三思啊!”
袁绍现在终于知道缺少粮草的九万信都守军,根本无法抵挡眼前二十多万刘准大军的进攻。终于下定了放弃青州的决心,下令袁谭放弃临淄,带领八万青州军回援信都。可是已经晚了,袁谭抵挡不住赵云、张辽、臧霸的猛烈攻击,带着不到五万残部撤到平原,被张飞的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已经陷入绝境。
徐州的刘备、赵云等人解决了吕布的问题之后,立即调兵谴将,开始谋划进攻袁谭。刘备亲率太史慈、武安国等人带十万徐州军留守下邳,防备曹操、袁术等人。以赵云为主将率张辽、臧霸等众将组织五万青州东部的人马,在北海集中后,进逼青州州治临淄。
临淄的袁谭率张南、焦触、赵睿,以辛评、辛毗为参军,共八万人马驻守。听说赵云起五万人马来攻,同他父亲袁绍一样狂妄、愚蠢的袁谭不听二辛关于派张南、焦触在城外下寨抵御来敌,不让敌人接近城墙的建议,哈哈笑着说:“二位参军胆子太小了,恐惧二刘竟到如此地步。赵云带五万人马前来,我率众将出击,一战就可将赵云等人斩获。何用如此麻烦?”
辛评劝道:“大公子文武全才,当然不惧来敌。可是赵云、张辽、臧霸都是万人难敌的猛将。我们还是谨慎为好。”袁谭轻蔑的笑道:“参军不必多说,明日看我大破赵云。然后,我们就可以夺取青州全境。那时回师冀州,汇合父亲一举消灭刘准。”辛评无语退下。
赵云兵临临淄,刚扎好大营,袁谭就率张南、焦触带三万人马到营前挑战。赵云、张辽、臧霸率部迎战。两军对阵,袁谭令张南出阵,张南舞动大枪,跃马杀出。赵云回头问道:“那位将军愿意出战?”藏霸答应一声,挥动大刀,飞马迎敌。二人互通姓名,战在一处。战不十合,藏霸奋起神威,一刀将张南挥为两段。
袁谭大怒,令焦触再战。张辽驱马迎出,与焦触三个照面,一枪挑于马下。袁谭一看吓得掉头就跑。赵云长枪一举,士卒一起杀上,一直追到临淄城下。袁谭拼命逃入城内,一看赵云等人就要杀到,不待手下部队进城,慌忙拉起吊桥,两万多守军被关在城外。
张辽率领雁北骑在城下来回奔驰向城上发射弓矢,压制城内的射手。臧霸率手下军兵追杀没有进城的守军。一个时辰后,城外的袁军或死或降,全军覆灭。三人下令收兵回营,袁谭败了一阵。
袁谭一看转眼之间八万人马,只剩下五万多,还折了两个将军,吓得再也不敢出战。城外的部队却在张辽、臧霸的亲自带领下发起了猛攻。张、臧二人新降二刘,一心要建立功劳,臧霸率领五千攻击部队架起云梯,开始登城。张辽带着雁北骑在城下来回游走压制射击城上的射击。
在张辽的强弓硬弩的掩护下,臧霸很快冲上城头,城中将领只剩下赵睿一人,拼死抵抗,被臧霸砍伤逃走,很快临淄城池陷落。袁谭和辛评、辛毗二人带着残余的四万多人,被迫放弃临淄,逃往济南国的东平陵。
赵云对张辽、臧霸笑着说:“二位将军果然名不虚传,攻城拔寨如探囊取物,实在厉害!张将军的雁北骑与我家大哥的风雷铁卫的作战方法极为相似。”张臧二人得到主将的夸奖,也非常高兴说:“这还不是最厉害的,五将军有机会看看高顺将军的陷阵营的攻势那才叫厉害。至于雁北骑,那是我按照温侯传授的方法训练的。”
赵云说:“我相信会看到的,我大哥对高将军也是推崇倍至,他一定能说服高将军和我们并肩战斗的。温侯确实也是统军奇才,可惜太过无情五义了。”张、臧二人说道:“五将军还是不了解温侯,我们跟随他多年,知道他并不是无情无义之人,只是不知为何有时会陷于疯癫状态。而且他杀死丁原、董卓,我们认为这二人确实该杀,过错不在温侯。只是这次反噬徐州确实过分,我们才生了离他而去之心。”赵云默然,暗想这世人皆说无义的吕布,为什么在这些堪称忠义的将领中,有这么高的威望?
袁谭刚逃进东平陵,就接到了袁绍的命令,不敢停留,立即向冀州回援,实际上是逃窜。逃到平原郡的高唐,就被早已赶到的张飞的十万大军包围,士气低落的袁谭军根本抵挡不住张飞的猛烈攻势,很快土崩瓦解。袁谭死于军中,辛评、辛毗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