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定完各项政府、军队的机构和功臣的封赏事宜。刘准又补充:“关于爵位的承袭问题,我觉得我们不可向前朝历代一样。父辈的功劳子孙可以适当承袭,但是每一代都应该降等,就是说王爵的承袭公爵、公爵的可以承袭侯爵,侯爵的可以承袭伯爵,伯爵的可以承袭子爵,子爵的可以承袭男爵,男爵不能承袭。我们的后代子孙,需要通过自己建功立业获取爵位,否则过个几代就会失去爵位。防止后代中出现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我的子孙也按此处理!”
“陛下!这个制度用于臣子,我们都非常赞成!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我们的后代子孙变成无用之人,形成任何人都需要凭自己的能力享受国家的待遇。但是用于天子恐怕不太合适吧?我们下面正要议论确定太子之事,如果这样皇子只能承袭王爵,这皇位何人继承!这不是会造成皇统承继的问题?”荀攸困惑的问道。不少大臣一起都说不可对皇家执行。
刘准呵呵笑着说道:“诸公不必疑惑!关于皇统的继承问题,我看也要改改规矩!皇位不一定非要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宗室子弟都应该能够可以以文功武略参与竞争!后世的帝王一定要是能够领导大汉走向辉煌的君主。如果我的后代之中出现个痴呆的嫡长子孙,岂不是要耽误我大汉的万世基业?现在我看除了封儿以外,禅儿也可以作为皇嗣的人选!”
大殿内的文武众臣听了刘准的话,个个目瞪口呆,心想这新天子的思路也太惊世骇俗了。大殿里鸦雀无声,无人说话。刘准见状继续微笑着说:“诸公怎么这样惊异?在尧舜时代不是连外姓都可以传承吗?怎么现在我要在宗室子弟中选择继承人,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过了片刻,诸葛亮站出来激动说道:“陛下做出这样的决策实在是古代圣君的作为!陛下经常教导我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大汉是大汉人的大汉!如此选择君主,就可以保证我大汉江山永远都是有道明君当政,天下就不会因为出现一个昏聩的君主而遭受祸乱!臣真为自己能够遇到向陛下这样的英明圣君而庆幸!我大汉将会永远昌盛!臣赞成陛下的决定!”
一帮年轻的文武官员纷纷发言表示支持刘准的意见,赞扬刘准是一代圣君。这时张昭沉声发言:“陛下欲效法古代先贤仁君,为我大汉的千秋基业着想,实在是万世难见的圣明之君!臣也为自己能够效命于陛下感到幸运!但是陛下的想法,恐怕不合现今时宜,远古之时人心纯良,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现今世上人心不古,如果这样选储反而会出现不必要的纷争!想刘表因废长立幼之事造成基业丢失,前车之鉴还请陛下慎思!”接着又是一群年纪比较大的大臣纷纷发言,支持张昭的意见。两边为此争论起来,各说自己的道理!
刘准微笑着看着激烈争论的双方,见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于是一摆手制止了争论。开口说道:“子布所担心的事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看刘表丧失基业,与废长立幼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关键应该不在这里!我所说的是选择贤明之主,而与长幼无关!只要是贤明的,不管长幼都可以选择。还有就是这个必须立长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有的人都认为嫡长子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这个嫡长子是否贤明,是否能够支撑起这万里江山!我看这样吧,今天先不要忙着议论立不立太子之事。我们不是已经有了法典院吗?符皓!你的立法部就先从皇统问题立法,制订出一部大汉帝国的皇位继承法。确定之后,我们按照律法来执行!我的意见请你们在立法时给予参考!
田丰躬身说道:“臣领旨!”接着荀攸又提出立皇后之事,刘准就赵雨一个妻子,理所当然立为皇后。这时已经被提名为礼部右侍郎的孔融说道:“陛下!臣以为陛下只有一个皇后显然不合大汉律法,按照大汉的嫔妃制度,陛下还应该册封一批妃嫔。”刘准为难的说:“我只有皇后一人,你让我去封谁做妃嫔?”孔融说:“臣请陛下颁旨选妃,充实后宫,多生皇子,以壮大我大汉皇室后人!”刘准立即说道:“不可!我刚刚即位,就做这骚扰天下之事,岂不是让天下百姓骂我?嫔妃之事是我自己的私事,还是我自己去选吧!”孔融嘟囔道:“君王之事均是天下之事,那里有私事?”刘准笑着说:“此事就这样,我反正不会选妃的!”
众人见刘准态度坚决,也就不在说什么。“对了!还有一点就是从本朝起,永远废除宦官制度。皇宫之中的所有服侍人员,一律采用轮换制度,最多干上三年,就让人家出宫去成家立业。不要搞什么后宫三千的事情。也可以防止宦官或者天子身边的人专权挡道的事情发生!所有皇子都去学馆学习,不要搞什么禁宫制度。当然这些也要立法,防止后世再出现这些东西!”众人都对大汉历朝历代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听刘准说完一起高呼:“陛下英明!”
刘准最后说道:“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确定一下大汉的国旗、国徽和国歌,军旗、军徽和军歌!此事请礼部负责拿出几个系统的方案来,我们在一起确定!此事要快,登基大典上我要用上!另外就是要建一座忠烈祠堂,供奉那些为我大汉安定献身的忠烈将士!我们今后死了以后,都葬在那里,我要和这些为大汉效死的勇士永远在一起,永远不离开他们!”
所有事情议定之后,刘准宣布散会,大家分头去做准备。刘准又下令召吕布带大汉飞骑的小将、公孙瓒、公孙度、孙坚等人赶回长安参加新皇登基大典,郭图赶紧向各地飞鹰传书。刘准带着典韦、许诸向城西的一处宅院走去,去看曹操。曹操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长安,被刘准安排在一处宅院之中。为防止意外,刘准派重兵加以保护,现在确定了禅让之事,赶紧去向曹操通报一下情况。来到宅院,曹操带着两个儿子迎了出来,见面就要行大礼。刘准赶紧拦住:“孟德不必多礼!”曹操笑着说:“听说天子已经同意禅位,在下给陛下道喜了!”
刘准叹了一口气说:“孟德客气了!今后孟德还是叫我的名字吧,这样亲切一些。我原来还想辅佐天子,振兴大汉。可是回来以后第一次上朝,我就知道这不可能!天子受那些腐儒的影响太深,而且根本不知道如何执政才能复兴汉室。我那时才真正知道孟德当时在洛阳为何与天子格格不入了!”曹操苦笑:“高德能够体谅我的苦衷,我实在感到欣慰。当初将天子迎到洛阳,我虽然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想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想辅佐天子,恢复大汉皇统。可是天子很难接受我的一些思路,确实是天子自幼处于这些腐儒的包围之中,能够接受的都是那些没用的东西。这样冲突就不断产生,天子竟然生了除我之心,我只是斩杀了那些行动之人,就成了汉贼了!高德现在能够及时决策,实在是英明之举,我佩服你的果断!”
刘准脱口而出:“确实如孟德所言,趁现在矛盾还没有激化,我先将他们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上,也是为了他们好。一旦问题尖锐起来,我反击就是大汉奸贼,不反击就只有任他们宰割。现在我只要善待他们,最多也就是说我篡位!篡就篡了。李世民篡了他兄长的位,治理好了大唐,后人还不是说他是一代明君!”曹操诧异:“不知这个李世民是那位君主?”
刘准知道自己漏嘴,连忙掩饰:“啊!李世民是师傅告诉我的一个仙界明君!”于是讲了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经过。曹操羡慕的说:“这真是一代明君!高德说句实在话,我从来没有生过篡汉之心,你看这是我写的《陋室志铭》,你看后就知道我的心思了!”刘准接过一看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操的文章,看到“**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一段,刘准感慨道:“曹公之志看来一直还是要做治世之能臣啊!征战疆场,为国家开疆裂土也是能臣职责,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朗朗乾坤,清明世界吧!”
刘准起身告辞说:“我还要去看看玄德,先告辞了!”曹操问:“陛下远征,这朝中之事交给何人主持?”“我准备交给玄德主持朝中全局,现在正是要去与他商谈此事!”刘准回答。曹操说:“陛下何不将皇子招回主持大局?”刘准说:“封儿还是让他在疆场上好好历练一下,现在回来他能做什么?我不想让他过早的产生他就是大汉的当然的未来君主的想法!”
曹操说:“我也陪陛下一起去看看玄德吧?”刘准高兴的同意,二人上马一起向刘备的楚王府走去。一进刘备的府门,只见刘备已经坐在一个木制的轮椅之上,移动过来,在车上抱拳说:“陛下和魏王一起驾临,实在是蓬荜生辉啊!备不能全礼还请见谅!”刘准问讯了一下刘备的情况,得知刘备在华佗、张机等名医的治疗下已经大大好转,现在已经能够坐起来了,利用马钧设计的轮椅还可以到处行走。刘准高兴的说:“太好了!我们很快就要出征。朝中之事我正发愁不知交给谁来主持,看见二弟身体恢复,我就可以放心的交给二弟了!”
刘备自从伤残,卧床几年,见刘准要将主持朝政之事交给自己,顿时兴奋起来,谢过大哥的信任,表示一定将朝中事物处理好。刘准高兴的告别,回到自己府中。曹操也告辞离开。
十二月底,各外镇人员统统返回长安,吕布带着大汉飞骑和娘子女军,公孙瓒、公孙度一人带了一队金发碧眼的外族骑兵,刘准一问才知道是羯人和丁零人。吕布一见刘准高兴的抱住刘准,大叫:“老大,你干的太漂亮了!连老曹、老孙都收降了!这大汉的历史让你给改的面目全非,下一步我们是不是该改写世界历史了?”刘准笑道:“此固我所愿也!”
大汉412年(公元206年)元月一日,刘准在长安城东的高坛上即大汉皇帝位,新确定的汉字火红国旗高高飘扬,坛中悬挂巨大的国徽,旌旗依仗排列,文武官员在刘备、曹操、孙坚、吕布四王的带领下依次排列,担任司仪的礼部尚书管宁主持仪式,荀攸请刘准登坛,进献冠冕玺绶,接受百官朝贺,登基进位大汉皇帝,封赵雨为皇后,封刘备为辅政王、曹操为魏王、孙坚为吴王、吕布为威西王,其余文武一并加封。接着检阅大汉军队,大汉飞骑、娘子女军、外族军阵、龙骧卫、虎翼卫依次而过。典礼结束,史称刘准为大汉英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