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一杯淡酒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53

我和李师师刚想离开皇宫,就从里面传出了一声叹息:“众爱卿,我睡不着啊!”

“谁在说话?”我问。

李师师笑着说:“赵匡胤啊。”

身穿黄袍、端坐龙椅的赵匡胤,自然心知肚明:黄袍可以披在他赵匡胤的身上,又可以披在李匡胤、王匡胤的身上。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就是因为唐王朝手握重兵的藩镇,在唐末纷纷拥兵自立。

历史就是这样,随着王朝的更替,有的背心还是背心,裤衩还是裤衩,保留了原位,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派赵匡胤出兵“迎击”外敌的老宰相范质;有的提升了等级,裤衩成了背心,比如赵匡胤的心腹慕容延钊、石守信等。

赵匡胤虽然端端正正地坐在龙椅上,虽然表面上装得异常平静,心里却一直惴惴不安。

虽然他不放心先朝的宰相范质,但是,更不放心的,还是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

虽然一群拜把子弟兄,对赵匡胤忠心耿耿,但是,郭威和赵匡胤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时间,表演的相同的节目,还是使赵匡胤刻骨铭心——那就是部下们把黄袍披在主帅身上的“精彩”一幕。

时任幕僚的赵普,看出了赵匡胤的心思,便神秘地说:“老找啊,现在,兵权掌控在石守信等人的手中,万一再酿兵变,主君不又成‘太上皇’了吗?”

赵匡胤心头一震,忙问:“这就是唐末以来,十年之间更换了八姓十二君的原因?这就是五代十国,拥兵自立的诱饵?可是,老军师,有没有铸箭为犁、天下太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呢?”

精通治道之术的赵普,微微一笑,奉送给了赵匡胤三句话十二个字,那就是——

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听完赵普的“12字”方针,赵匡胤的双眼,立刻放出了夺目的亮光。

赵普心中暗暗一笑,一出比“黄袍加身”还要精彩的好戏,又要上演了。

果然,公元961年仲夏的又一个夜晚,赵匡胤举办盛宴款待石守信等人。他亲自为这些拥立自己有功的武将们,斟满酒杯,先干为敬。

一阵推杯逐盏之后,赵匡胤便像一年前高怀德把黄袍披在他身上时那样,长吁短叹起来。

听到当朝皇帝的唉声叹气,石守信才注意到老赵的精神不好,神色不安。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先前赵匡胤虽有才能,但生活在后周的翅膀底下,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现在众望所归,特别是老赵,也圆了自己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心愿,坐上了北宋的第一把龙椅。现在国家是赵家的,百姓是赵家的,军队是赵家的,所有的财富归老赵支配,所有的美女归老赵享用。虽说大宋的疆土不算大,虽说大宋的军队不算强,但日子也是“小康水平”啊。

可是,我们的老赵大哥哥,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呢?

想到这里,石守信赶忙放下杯中的美酒,站起来问:“如今,天下太平,众望所归,陛下为何还如此焦虑呢?”

赵匡胤又接连长叹几声,才心事重重地说:“如果没有各位的出生入死、鼎力相助,也就没有我今天这个天子;可是,我如今做了天子,又觉得这个差事太难了,远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从陈桥起,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啊。因为,我屁股底下的这个龙椅,不知有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挤破了身子想着呢。你说,我怎能不日日憔悴、夜夜失眠呢?”

众将听到这里,先是深感惊讶,而后惊恐不安。

石守信险些把刚才喝进肚子里的酒,倒了出来,他忙匍匐在地,连连向原先的老赵磕头,一边磕头一边问:“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二心?”其他的将领们,也纷纷像石守信一样跪地叩首,请求皇帝指给一条生路。

赵匡胤端坐在自己的酒桌边,扫视一圈儿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武将们,心中暗喜。

但是,他表面上仍然苦笑着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忠心耿耿。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们手下某个贪图富贵的人,将黄袍强行披在你们中的某个人身上,你们不当这个遭难的皇帝行吗?”

大智若愚的石守信,幡然醒悟:原来,主君是担心他们中的某个人,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啊。

第二天,众将都称病上书,请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一直闷闷不乐的脸上,才有了灿烂的阳光。他高兴地赏赐给了大将们肥沃的田地,宽绰的住宅,奉送给了大将们窈窕的舞女,擅唱的歌姬。又对被即将解除兵权的各位勇士,精神鼓励,大加表扬。

石守信等人,虽然心里有一种“兔跃狐死”的悲壮感,但还是装出满天欢喜的样子,再三谢恩,然后才向一年之前的都点检、现在的皇帝赵匡胤,含泪辞别,回到了自己的雀巢。

其后,以石守信为首先前如猛虎似烈狮的将领们,一个个变成了小绵羊。他们朝夕饮酒,日暮听歌,整天过着富贵享乐、美女缭绕、神仙清居的小日子。

赵匡胤不忘自己的承诺,又和他们结为亲家。把守寡多年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又让小弟弟赵光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

这样,石守信等人,永远消除了猜疑嫉妒之心,做到了安然度日,颐享天年。郭威一手创作的“黄袍加身”的精彩剧本,在地球上将难以找到中意又合适的角色了。

随后,赵匡胤选拔一些威望不高、资历不深、胆子不大的晚辈后生,取代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的职务。他又以同样的方法,解除了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兵权。

经过“一杯淡酒”,老赵终于解决了武将专权这块儿心病,把军队控制在了自己手中,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并没有高枕无忧,他仍然时时惦记和抑制着“黄袍加身”土壤的形成,担心那个不光彩的丑剧,再度重演。

于是,赵匡胤断然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治国之略。就是派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将兵权收归中央,还收夺了地方上的财权;他吸取唐朝中期宰相专权的弊端,削夺相权,让“国丈”范质退了休,只设副相(也就是参知政事)一职,并以枢密使掌兵,以三司使理财,这就是赵匡胤的分权理论。

与此同时,还在百官中推行“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政策,使权大者不一定职高,望重者不一定位显。

通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大宋王朝的一切权力,都归到了皇帝一人的手里。原先官位显赫、权力集中的藩镇首领,像刚开窝儿的雏鸡下个软蛋一样,变得不堪一击。

这样,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没费一枪一弹,就消除了唐代三百年以来,武将当政的政治局面,牢牢地掌握了军政大权。

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正因如此,才把后来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文臣墨客,推到了风起云涌的浪尖上。

我长出了一口气,淡淡地说:“赵匡胤‘安内’的目的达到了。现在,就该‘攘外’了吧?”

李师师说:“正在这时,戍边大将李钧却明目张胆地起兵反宋,拉开了后周将领和赵匡胤较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