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求神拜佛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711

26/求神拜佛

baidu

在陈桥兵变时,拥立赵匡胤有功的赵普,16年后又作了同样干净利落的好事,把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赵普的功劳,真是太大了!赵普的胆子,也真是太大了,大到竟敢炮制赵氏兄弟的生母杜太后遗诏的地步!

这就是人们猜疑颇多的《金匮之言》。

据传,远在公元961年的一天,赵氏兄弟的生母杜太后病重,便急昭赵匡胤前来。太后问道:“匡胤啊,知道你是如何做的天子吗?”

赵匡胤看到母亲病入膏肓,只顾低着头哭泣,没有回答。

太后微微侧过脸,接着说道:“哀家留世的时间,不长了,你快回答我!”

此时,赵匡胤已猜出了母亲的心思,可还是固执地说:“儿今天当上这个天子,都是先祖和母亲积的功德啊。”

听了儿子的话,太后颇为生气:“混帐!你能当上天子,还不是因为柴宗逊年幼吗?如果换了柴荣,你敢陈桥起兵吗?”

赵匡胤羞得无地自容,可又舍不来之不易的皇位,只好又把头扎在了双膝盖里。

杜太后深知赵匡胤的秉性,再说这个大儿子,也确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作了梦寐以求的皇帝。

想到这里,杜太后只好缓和了语气,淡淡地说:“现在,大宋国的情况,与后周时差不多啊。为了防止‘和平演变’,匡胤,你要早做打算哪。”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赵普提着一大堆“补品”,缓步走了进来。

看到赵普,杜太后浑浊的双眼,立刻冒出了一丝亮光。

杜太后指指赵普,又看看赵匡胤,不容置疑地说:“为了大宋的江山万古长青,哀家特作以下遗嘱:匡胤、匡义都是哀家的儿子,将来由赵匡胤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匡义,以永葆大宋的江山社稷。建隆4年3月8日。‘普子’啊(赵普乳名),给我记下来,将来由你监督这个遗嘱的实施。”

于是,赵普逐字逐句记下了杜太后的遗嘱,并当场朗读了一遍,等杜太后点头后,才在后面写上了“臣普记”三个大字。

赵匡胤只好遵从母训,把遗嘱藏在了金匮之中,并命专人精心掌管。

其实,这是赵匡义和赵普为了实施“烛影斧声”的阴谋,而特意施放的一个烟幕弹。

当时,根本没有这回事。

正因为如此,对赵普感恩不尽的赵匡义,刚刚爬上龙椅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挥起御笔,立即委任赵普为宰相。

这样,因“海鲜事件”和倒卖木材,被赵匡胤撤职的赵普,不但没有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反而鲤鱼打滚似的东山再起,又开始了他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辉煌篇章。

一想到自己的东山再起,赵普也对太宗赵匡义感激涕零。

本来,赵普不喜欢读书,学问比其他的文人墨客,差了一大截儿。为此,几年前,还遭到了赵匡义的猛烈抨击。

但是,太祖当政时,曾劝宰相赵普读点史书,吸取一些历史的营养。所以,赵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读了古代的《论语》和唐代的一些史书。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想到后周采取限制佛教活动的政策,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便反其道而行之,改为保护佛教,鼓励人们参禅拜佛。

赵普在赵匡胤“诲人不倦”的教导下,也知晓了大唐保护佛教,并派人去天竺取经的先例。

在去皇宫的路上,赵普高兴地自言自语着:“看来,太祖先前的‘鼓励’,今天派上用场了。”

进了皇宫,看到自己刚刚拥立的新皇帝,正在龙椅上愁眉苦脸,赵普就像先前趴在赵匡胤身边那样,伏在赵匡义的龙椅上,悄悄地问:“小赵,发什么愁啊?”

赵匡义欠了欠屁股,小声问:“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谐和音,说我害了我的哥哥,说太后遗嘱是你伪造的。这可如何是好呢?这可如何是好呢?”

赵普立刻显出深思熟虑的神态,诡秘地说:“大唐帝国的唐三藏,从天竺取回了经文,使唐朝生生不息地延续了近三百年。你何不效而仿之呢?听说佛教这东西,是很管用的……”

不等赵普把话说完,赵匡义就高兴地跳了起来:“赵爱卿,你真是人才啊。这样,一可以束缚人们的思想,铲除‘斧声烛影’的负面影响;二可以保佑我赵匡义的后世子孙,代代相传;三可以延续太祖鼓励佛教的主张,让世人知道我虽然换了‘羊头’,但还在卖‘羊肉’啊。”

见自己的主张,得到了新主子的赞赏,赵普赶忙谦虚地匍匐在地,也拍起了赵匡义的马屁:“小赵……不……我主英俊潇洒,风华正茂,头脑灵活,审时度势,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君啊。您上可比唐代的太宗,下可技压群芳、流芳百世。伟大的大宋国,有您掌舵,将无往而不胜;光辉的大宋国,有您导航,将走向灿烂辉煌。”

赵匡义被赵爱卿“飘扬”得简直成了神仙,佛经还没有取来,他仿佛就罩在了佛祖神秘的光环里。

但是,高兴归高兴,表扬归表扬,佛祖天才圣明的经文,毕竟还在遥远的天竺。

唐朝的高僧三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经文。

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

想到这里,赵匡义又急得团团转。

等转到了赵普的屁股后面,赵匡义才自言自语地说:“这事儿,派谁去呢?这事儿,派谁去呢?”

赵普从地上爬起来,附在匡义的肥头大耳边,胸有成竹地一阵嘀咕。

听完赵普的话,赵匡义又乐得跳了起来。

原来,赵普给他的建议是,派定州开元寺的大德高僧会能,去天竺取经。

李师师说:“一提起定州开元寺的高僧令能,我的眼前,就亮了许多。二月柳絮,你不知道,我与令能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呢!”

你知道,我原是染布匠的女儿,家里很穷很穷。

我的母亲是个良家女子,但由于生活所迫,被李姥姥紧逼着去接客。

她一气之下,就遁入了空门。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她早早地打扫完尼姑庵,就随师傅前去拜访定州的开元寺。

在诺大的开元寺里,她就见到了英俊潇洒的令能。

母亲早就听说,令能熟读经文,慈善好施,武功盖世,才智超群。

所以,她和他,有了一场难以言表的初恋。

当时,她情窦初开,他欲眼朦胧,一把干柴,遇到了一把烈火,他们就在开元寺后院的小树林,烧了个赤壁连营。

正当他们“鸳鸯戏水”时,令能的师傅会能就到了。

因此,令能受到了师傅的惩罚,我母亲被开除了尼姑庵……

李师师回过神来,指着我的笔记说:“二月柳絮,你这个傻小子,不要记录我母亲和令能的这段私情了好不好?我们,还是接着说会能取经吧。”

五代时,15岁的会能,就随师傅去过一次天竺,所以,他对天竺的人文地理,真是了如指掌。

派大德高僧会能去天竺,也的确是太宗和赵普的英明果断之举。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路途的节外生枝,早日取回经文,而且可以安抚和笼络北方重寺的弟子们,使他们心向大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抵御北部契丹人的骚扰和进攻。

开元寺大德高僧会能,就要整装待发了。

太宗赵匡义亲自为高僧会能饯行,并把写给天竺国王的亲笔信,郑重地交给他。

于是,会能告别“英明果断”的太宗,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取经之路。会能风餐露宿,冒严寒,踏积雪,攀高山,越沙漠,一路向天竺走来。

在路上,众多小国的妖娆女子,对他暗送秋波,会能却不近女色,连看一眼都没有;众多小国的君王,虔诚地挽留他,许以高官厚禄,会能却泰然处之;众多的歪门邪道,给他泼冷水,妄图打消他去天竺取经的信心,会能却视而不见。

虽然,会能遇到过唐三藏遇到的所有磨难,但是,他胜不骄,败不馁;虽然,会能遇到过唐三藏遇到的全部骚扰,但是,他不猎色,不动淫。

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取回经文,以不负当朝圣上的厚望。

三个月后,历尽千辛万苦的会能,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天竺。

天竺众僧听说,会能从“天府之国”远道而来,纷纷来到佛教圣地,一睹他的芳容。

会能好像也来到了故地旧里。他看着高达一千多尺的石刻卧佛像,看着一丈多高的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看着佛经中传说的西灵山,满怀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在天竺高僧的陪伴下,会能参观了天竺最大的寺院——那拉陀寺,见到了世界顶尖级的佛学大师戒贤法师。早已退居二线不再讲学的戒贤法师,特意为会能重开讲坛,给他讲解最晦涩难懂的《瑜伽经》。如饥似渴的会能,不仅通读了寺内的所有藏书,而且游历了天竺的所有寺院。

半年后,会能婉言谢绝戒日王二世的再三挽留,要起程归国了。戒日王二世钦佩会能的忠义肝胆之心,便亲自走进佛塔,虔诚地捧出佛祖释迦牟尼的三色舍利子。

戒日王把会能叫到跟前,让他从佛祖头发烧成的舍利子中,取出一枚黑舍利;从佛祖血液烧成的舍利子中,取出一枚红舍利;又从佛祖骨骼烧成的舍利子中,取出一枚白舍利。然后,嘱会能用绸纱包好,作为开元寺的镇寺之宝。

听说会能不仅取回了一千多卷佛教经书,还取回了弥足珍贵的佛祖三色舍利子,太宗赵匡义真是觉得喜从天降,比他在哥哥灵柩前继位时,还要高兴,还要欣喜若狂。

于是,赵匡义把佛祖舍利藏在太庙的深处,每日三拜,祈求佛祖饶恕他的“烛影斧声”,保佑他的皇位永远不再遭到“黄袍加身”的侵袭。

我悄悄地问:“赵匡义得到了佛经,还得到了佛祖三色舍利,真是如获至宝啊。可是,自己的侄子德昭、德芳,自己的弟弟廷美,就‘酣睡’在自己的卧榻之侧。赵匡义该怎样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