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沉浸在《**真经》的遐思中时,李师师看到了一枚开得正艳的菊花,她高兴地说:“柳絮小子,我想起了苏轼和王安石的‘花瓣之争’。”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又是北宋的文学大家,他们的“菊花落瓣之争”作为诗话,流传千古。
一次,王安石写了两句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池金。”
苏轼看后觉得很可笑:“菊残犹有傲霜枝”,怎会风吹落满地呢?
想到这里,苏轼便提笔在诗后面续写了一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微微一笑,给苏轼说他是根据《楚辞》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写的。
恰巧苏东圾又作诗“谤讪朝廷”,王安石就授意李定弹幼苏东坡吟诗怨谤君上。神宗皇帝大为震怒,下之于狱,并欲置于死,幸而张万平出来说情,才被贬滴黄州。后来有人说,王安石叫苏轼到黄州去是“体验生活”。
第二年秋天,苏东坡亲眼看到黄州菊花落满池,不禁目瞪口呆。
李师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首先,苏东坡去黄州,是因罪贬谪,这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说王安石要他‘体验生活’,把问题简单化了。其次,黄州菊花并无落瓣的特殊现象。”
我也不失时机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老板,学术上的争鸣,本属常事。但是,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则是政见不合。王安石当宰相,推行新法,苏轼反对变法。所以,菊花之争不过是政治斗争在学术领域中的一种反映。”
早在公元1069年2月,苏轼携新婚妻子王佛堂妹王润之刚刚来到京城,走马上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时,就上书《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兴学校;12月上书《谏买浙灯状》,反对神宗“以耳目不急之玩,夺民口体必用之资”。
公元1071年,王安石急欲变更科举。神宗昭苏轼,询问苏轼的看法。苏轼说:“我认为陛下寻求改制的心情太过于急切了,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应该镇以安静,待物之来。”
神宗皇帝深为苏轼的明察所感动,接受了苏轼的主张。
变法派听了深感不快,命苏轼暂时去开封府任推官,想以繁杂的行政事务困扰苏轼反对变法的思路。但是,出乎变法派意料的是,苏轼因决断分明,反而名声更大。
身处变法派的重重包围之中,苏轼也感到了工作的艰难,恰巧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苏轼下定了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的决心。
是年11月,苏轼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
到了杭州,望着美丽的西湖,苏轼原先受到压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的眼前幻化出了褒姒和西施的身影。
二月柳絮,你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千金一笑,致使周国遭到了灭顶之灾。不久,幽王被杀。
想到因为自己的千金一笑,而使周国遭受了灭亡,褒姒悔恨不已。她连夜逃进了深山,过期了秘密**的生活。
不久,她的秀发就开始脱落,秀发脱落后,变成了山上的一片片松林,褒姒便采集松林中的松果为食。
在褒姒脱落的一千根头发中,其中的一根头发能够获得重生,变成人间的绝世美女。第一个变成的美女,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美女投到了越国一个砍柴为生的老人家里,因老人住在芋萝山下,而山下又有东西两个姓“施”的村子,所以生活在西村的老头便给女儿取名为“西施”。
芋萝山下,有一条妩媚多姿的小河,小西施经常在河边浣洗绸纱,与另一个女孩子郑旦为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西施才貌过人,天生丽质,水灵如玉。但是,她有一个小病根,那就是心口时常疼痛。所以,西施走路时,经常皱着眉头,右手捂着胸口,缓步而行。
即使西施这样走路,人们也认为她楚楚动人,并美其名曰“西子捧心”。东边村子有个叫“东施”的丑女,看到西施的举止很优雅,就仿照西施的媚态走路。
可是,西施的病态是与生具来的,而东施的病态是佯装出来的,东施怎么学也学不像。因此,她不仅没有赢得人们的赞美,反而落下了“东施效颦”的笑话。
处于妙龄花季的西施,像现在早熟的众多美女一样,16岁就有了心上人,他就是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将军范蠡。这样,范蠡和西施在小河边一见钟情,并在月夜下海誓山盟。
正当二人在小船上“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的时候,吴国征讨越国,两国在浙江嘉兴一带兵戎相见。越兵面对强敌,誓死保家卫国,誓与吴兵背水一战,战争场面非常惨烈。
面对越国的血肉长城吴王战败,腿部中了毒箭,回到吴国时已经奄奄一息。
吴王临终时抓住儿子夫差的手,难以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断断续续地说:“儿子……你可不要忘了……抱杀父之仇啊。”
此后夫差化悲痛为力量,精心治理国家,刻苦训练军队,广泛地招贤纳士,三年后,就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这次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掠到吴国,过了十年奴隶般的生活。后来勾践虽然被放回越国,但他整天忧心仲仲,食不甘味,睡不成眠,卧薪尝胆,苦思冥想着战胜吴国的锦囊妙计。
吴王夫差有个弱点,那就是好色。越国大将范蠡抓住了夫差这个特点,就想用“美人计”灭亡吴国。
但是,派谁去呢?
西施看着心上人范蠡整天愁眉不展,便想舍身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听说西施要去吴国作诱饵,范蠡心里乱极了:
是将西施留在身边,过个夫唱妇随、其乐融融的小日子?还是把西施献给吴王,成就一番大事呢?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范蠡同意了西施的主张。
她和他约定,事成之后,一定回到一起,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果然不出范蠡所料,西施的闭月羞花之美、沉鱼落雁之貌,使吴王夫差眼花缭乱。他立即将西施招入后宫,过起了沉迷声色的日子。
为了博得西施的掩胸一笑,吴王夫差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游戏——命人挖个深坑,放进一口大缸,在上面铺上木板,让西施在木板上跳舞。
绝世惊艳的西施,仗着胆子在木板上载歌载舞,脚下的大缸就发出抑扬顿挫的响声。
夫差高兴极了,给这种游戏取了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响屎廊。
春天,西施陪着夫差欣赏百花吐艳;夏天,西施陪着夫差纳凉避暑;秋天,西施陪着夫差攀山越谷;冬天,西施陪着夫差踏雪画梅。春去春又来,西施变着法子使夫差玩物丧志,不理朝政。
吴王夫差日日歌舞升平,夜夜笙歌不断,早已把越国的威胁,抛到了九霄云外。而越国在勾践的治理下,国力大增,军队渐强。
公元482年,越国举行誓师大会,讨伐吴国。
这时,吴王夫差才从“响屎廊”的迷梦中惊醒。看到越国竟然有这么多的军队,竟然有这么训练有素的将士,而自己的军队早已不堪一击,他顿时胆战心惊,仓皇逃到了姑苏山上。
越王勾践带着范蠡,穷追不舍赶到了姑苏山。看到昔日的败将,今天却威风凛凛,夫差一气之下,拔出长剑自刎身亡。
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西施与范蠡相见了,他俩喜极而泣,竟当着越军全体将士的面,迫不及待地紧密拥抱、长久亲吻。
回想当年,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二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送亲竟送了两年的时间。分手时,他们的孩子都会说话了。
但是,为了圆满完成越国的使命,西施忍痛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了当地一个老农的家里。
现在,时过境迁,孩子早已不知去向。
范蠡带着妻子,乘着一只小小的船儿,焦心地在西湖上寻找着。西施向四周喊着:“孩子,你在哪里?孩子,我的孩子……”
水平如镜的西湖上,飘荡着西施悲痛欲绝的回音;夜色掩映的西湖边,蹒跚着西施疲惫不堪的身影。
但是,自己和范蠡爱的结晶,犹如沉入了大海一样,杳无音信。万念俱灰的西施,趁丈夫范蠡不备,纵身一跃跳进了茫茫的西湖。
范蠡失去了孩子,又失去了妻子,干脆也跳入了水里,在这深不见底的西湖里,陪伴西施白头偕老去了。
望着苍茫的西湖,苏轼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自己学识渊博、胸怀坦荡,可还是遭到了小人的攻击。
苏轼盼望着雨过天晴,过上挥洒自如的生活。于是,他挥起饱蘸浓墨的笔,写下了西湖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我刚想对这首诗赞美一番,李师师却说:“可是,苏轼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并没有遇到令人神往的湖光山色,而是一贬再贬,还像王安石一样遇到了‘爬灰’的性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