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头问李师师:“李老板,金莲来到了大宋,而武大郎去了大辽,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他能找到金莲吗?”
李师师笑着说:“二月柳絮,你比王安石还急功近利呢。大郎寻找金莲将需要一个过程的……就让武大郎和西门庆慢慢儿地找吧。”
我又问:“王安石变法怎样了呢?”
李师师不无忧虑地说:“一波三折啊。”
我们先前说过,正当王安石雄心勃勃大刀阔斧地实施变法时,就遇到了桃色新闻。
使王安石深感气愤的是,这个桃色新闻的主角竟是自己和自己的儿媳妇,并且是个故事精彩而名声不光彩的“爬灰”。
再说王安石变法,更是一波三折。
虽有当朝皇帝宋神宗的支持,但是司马光以皇太后和岐王赵颢作后盾,大张旗鼓地反对变法。
司马光曾经对皇帝说过:“我和王安石就像冰块与火炭一样,水火不容。”
虽然苏轼和王安石是师兄,可他也连连上书对王安石大加指责。苏轼的老爸苏洵,还写出了著名的《辩奸论》,指责王安石是“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这下子,北宋政坛可热闹了。
但是,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排除重重干扰,倾尽全力实施变法。
募役法是王安石的得意之作,也是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改革。王安石在制定这项法律的过程中慎之又慎,他与神宗商议了两年才正式颁行。
募役法又称为免役法。北宋中期,由于国势大衰,北部的辽国和金国虎视眈眈,西部的西夏也连年骚扰,致使北宋的差役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官户、将吏、僧道户、女儿户、独子户、城市居民和商贾均可享受免役权,繁重的兵役全落在了农村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对农村生产力的摧残日益严重。
王安石变法规定,按百姓家庭财产的多少,分别让他们出钱雇人充役,使本来不服役的家庭也都一律出钱。这样,有人的出人,无人的出钱,使自耕农免除了差役,朝廷也增加了收入。
王安石变法使“富国强兵”受到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富国”的成效最大。公元1078年——1085年间,“中外府库物补充婴”,边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政见不同、难以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潜心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书,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之道。
苏轼请调杭州,以诗人身份体验百姓的生活,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从此,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三个北宋王朝的佼佼者,此降彼浮,成了保守派、改革派和‘漂移派’的杰出代表。
现在说说司马光吧。
司马光,字君实,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时值其父司马池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便给他取名为“光”,期望他长大后,发出灿烂的光芒。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日日苦读《左传》,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自幼聪明过人,众所周知的《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例。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中进士甲科,先任奉礼郎,后任苏州通判。
此后,他从地方官做起,一步步地升任到了朝廷官员,并成了当朝的显贵。
在做地方上官时,人们经常看到司马光直到后半夜还在手执笏板,端坐在床头深思熟虑。有人问他在干什么?司马光说:“我身为朝臣,不能不认真严肃思考朝中的大事啊。”
司马光见仁宗迟迟不立太子,就三次上书,后又面奏仁宗说:“我呈给圣上的建议,不见动静,一定是有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不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其实,那些小人是想在匆忙之中,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亲近的继承人,以便左右政局。历史上‘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举不胜数啊。”
仁宗皇帝深为司马光的远见和诚心所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太子。其实英宗并不是仁宗的亲儿子,只是宗室而已。
在朝廷做谏官时,司马光“劝俭戒奢”的奏章就占了三分之二。大臣为了讨好皇妃拟定元宵大典时,司马光上书反对;英宗皇帝向朝臣遍赐钱物时,司马光上书反对;皇帝大修皇宫时,司马光告诫皇帝如果荒淫奢侈,必然对政事怠慢,就有可能招致亡国的危险。
司马光进入仕途以后,在原先刻苦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博采众长,达到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地步。他最用心研究的是经学和史学,尤其对古籍的阅读极广,考察极细,真是通习知晓、烂熟于心,并且作了许多读史札记。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他说:“修心有三条要旨,即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条要旨,即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司马光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成为了北宋的重臣,也为他后来编写《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为了使人们了解几千年历史的盛衰得失,司马光就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编写一部既系统又简明的通史。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他把自己写的史书《历年图》呈给英宗,两年后又写出《通志》八卷。英宗看后,非常满意,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及至神宗即位,认为《通志》通俗易懂,便于借鉴,就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此书撰写了序文。
此后,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最负盛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使他不仅成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又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历史学家。
《资治通鉴》前后写了十九年,记述了周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记事详实、文笔流畅,被奉为史学瑰宝。
在创作该书的过程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细节,那就是,宋神宗把颖邸旧书3400卷赏给司马光参考,所用笔墨纸砚都是皇帝亲赐。
司马光也就是在皇帝的赐书中,发现了“刻丝”上有画眉鸟的记载。及至编写《本朝百官公卿表》时,他又了解到“刻丝”的主人就是大宋名相吕端。
李师师说:“司马光从定州盛产刻丝联想到吕端提议修建中州塔一事,就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佛祖舍利的秘密。”
我心事重重地问:“李老板,现在‘刻丝图’在谁的手里呢?如果欧阳修把‘刻丝图’交给了王安石,而通晓古今的司马光,又破解了‘画眉鸟’的秘密,二人会不会再来一场唇枪舌剑呢?定州开元寺的僧众们,特别是会能的继任者令能,又如何应对这风云变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