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沉思,李师师说:“二月柳絮,你是不是在担心苏轼的命运?”
我心事重重地说:“是啊,苏轼这个大才子,可不能就这样被害了啊。”
李师师莞尔一笑:“不要着急,‘天无绝人之路’嘛。”
曹皇后听说“乌台诗案”后,把儿子神宗赵煦找来,语重心长地说:“想当年,你父亲高兴地说,‘我为子孙得两个宰相’。现在,苏轼写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你就罗织罪名,把他下狱论死,对得起你的父皇吗?对得起太祖立下的‘誓碑’吗?”
面对皇太后的告诫,面对具有正义感大臣们的劝谏,神宗思虑良久。他又念及苏轼在文坛上的光辉成就,最后只定了个“讥讽政事”的罪名,判他流放黄州。
政敌们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的阴谋,瞬间破产。
仕途坎坷的苏轼,终于逃过了生死劫难。
李师师说:“在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活剧中,有个细节引起了我的主意。这个珍贵的细节,成了破解佛祖舍利之谜的关键。”
我惊讶地问:“什么细节?”
公元1079年,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发生后,因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曾想尽办法营救他的师弟苏轼。王安石的女婿还为苏轼的案子高声疾呼,要把神宗“不能容人”写入史册。
1080年出狱后的苏轼,在黄州迁至汝州途中,终于与王安石在金陵相会了。
两个熙丰变法中的“政敌”,在风景秀丽的金陵彻夜长谈。他们谈到了恩师欧阳修,谈到了诗文革新运动,又谈到了北宋的政治改革。
二人还一起游历了当地的寺院,并一起讼佛。
这次会面,使王安石了解到,苏轼也是主张改革的,只是在改革步骤和方法上与自己的见解相左而已。
听着王安石和苏轼的“秘闻”,我不禁长叹起来:“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啊!”
(李师师觉得,我也是在为她慨叹。)
在时间这个老师面前,王安石和苏轼不仅没有因为政见不和而相互倾轧,两人的友情反而更加历久弥坚了。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放、独树一帜;其词境界深远、笔法多变;其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
这些高深造诣,真令王安石深感佩服啊。
同时,苏轼也更加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对王安石不信任的阴影渐渐挥去。在与师兄推心置腹的谈论中,他盛赞王安石“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注意到,小师弟刚正不阿的禀性始终没有改变。他心中暗自高兴,自己找到了托付“刻丝图”的最佳人选。
李师师看着我,又说:“还有一个细节你要记住,苏轼不仅在诗词书法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方面也有极大的创造。苏轼是我国文人画运动的倡导者,其画写意传神,形理兼备,诗中有画,画中藏诗,为以后的文人画派所称颂。”
我接着问:“不久,王安石不是复相了吗?”
“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王安石第二次去京城的路上,有感而作的呢。”李师师露出了一丝笑意,高兴地说。
李师师话锋一转,接着说:“虽然北宋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了反击交趾和征战西夏的重大胜利,但以后对西夏的用兵却连连失败。”
赵顼尝到了太祖以来“重文抑武”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的恶果,特别是1081年宋军深入西夏境内,西夏决黄河水致使宋军20万将士阵亡,赵顼悲痛不已、临朝恸哭。
不久,深受军事失利打击的神宗一病不起,遗恨而死。
北宋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随着神宗的去世、高太后的垂帘听政,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望着李师师的背影,我又坠入了深峡迷雾之中。
我悄悄地问:“如果王安石把刻丝图交给了苏轼,反对改革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会不知道吗?苏轼又会怎样处置刻丝图呢?”
李师师扭头问:“二月柳絮,你想过没有,司马光和王安石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假思索地说:“王安石和司马光唇枪舌剑,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啊。既然是政敌,就会势不两立,在北宋政坛上犹如葫芦和瓢,不是葫芦浮出水面,把瓢压入水中,就是瓢浮出水面,把葫芦挤下水里……”
李师师说:“但是,也不能说他们二人没有相似之处啊。”
司马光靠《资治通鉴》赢得了神宗赏识,他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把人们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要稳妥,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
而王安石凭《万言书》入相变法,他围绕当时军事财政上存在的问题,主张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二人都是竭诚为国家的,完全没有私人恩怨,只是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
司马光之所以挑起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旗,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的结果。
我想到定州地处大宋的边陲,时刻面临着辽军的骚扰和入侵,富国强兵相对来说是重中之重。所以,此地的人们可能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我再次问:“如果欧阳修得到了‘画眉鸟’,在晚年交给了王安石,而通晓古今的司马光,又破解了‘画眉鸟’的秘密,二人会不会再来一场唇枪舌剑呢?开元寺的僧众们,特别是会能的继任者令能,又如何应对这风云变幻呢?”
李师师又说:“可是,我听有人说晚年的欧阳修思想走向了保守,他对王安石变法越来越持反对态度。”
正当“画眉鸟”的下落有了一线生机之时,却出现了这个令人难解的信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