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动荡不安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10

“北宋朝廷正热闹着呢,我们瞧瞧去?”李师师转过身来,望着汴京的方向,急急地说。

我却不慌不忙,淡淡地回答:“好啊。”

公元1085年,雄怀大志的宋神宗,被西北边境的军事失利所困扰,一病不起,旋即逝世。

神宗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便把年仅10岁的赵煦推到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宋哲宗。由于赵煦年幼无知,赵煦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这样,一切军国大事的最后裁决权,落在了高太后的手里。

早已对王安石变法恨之入骨的高太后刚一执政,就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名,准备全面颠覆王安石变法。

于是,她派人找到王安石变法时退居洛阳的司马光,请求司马光指点迷津。

不久,高太后启用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为左宰相。

在高太后的怂恿下,司马光立即对王安石变法展开攻击,掀起了一股清算之风,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元佑更化”。

宋神宗逝世时,军政大权还掌握在变法派的手里。司马光为了施展自己的报复,荐用一批门党,排挤和打击变法派,半年后,变法派的主要官员被逐出朝廷,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全面掌握了军政大权。

你知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也是恨之入骨,凡是王安石实施的新法,都将悉数废除。

在司马光的精心运作下,首先废除了保甲法和保马法,接着废除了青苗法和市易法,最后废除了免役法,恢复差役法。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王安石的新法竟全部被废除了。

司马光上台以后,先前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出朝廷的苏轼,也奉诏还朝,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旨诰,同时兼任侍读,也就是赵煦的老师。

年少的赵煦却喜欢唐诗,他经常把手书的唐诗赏赐给大臣,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春夜喜雨》。但是,高太后更愿意让自己的孙子读经讲史,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的天子。

高太后怕将来赵煦也像他父亲那样打击守旧派,推行王安石变法。所以才让曾经反过王安石变法的苏轼,当了小皇帝的老师。

不成想适得其反,随着年龄渐渐地增长,赵煦对元佑大臣和高太后越来越不满。

他曾愤愤不平地说:“朕看到的只是大臣的屁股,他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里去了。”

特别是赵煦成婚之后,高太后还没有还政的打算,赵煦无可奈何,只有以沉默表示抗议。

高太后看出了赵煦的不满,为防止他将来翻案,便加大打击变法派的力度,使北宋政局越来越变幻莫测。

连遭两次罢相的王安石退居金陵后,在悲愤抑郁中得了重病。躺在病榻上的王安石,惊闻司马光废尽新法,便痛不欲生,于1086年4月去世。

司马光执政后,经过了“金陵相会”的苏轼,看到王安石变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特别认为王安石的“免易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苏轼多次奉劝司马光采用,而司马光坚决不肯。

而守旧派领袖司马光,在做宰相前,就已疾病缠身、举步维艰。他把新法悉数废除后,在1086年9月1日最后上了一次朝,就一病不起了。

虽然经过高太后的元佑更化,变法派在朝廷中销声匿迹,守旧派重新掌控了北宋的军政大权。但是,随着司马光的隐退,原来隐藏在守旧派中的矛盾渐渐暴露了出来,守旧派内部迅速形成了一个个的小集团。

这些小集团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扭曲事实、颠倒黑白,终于导致了朝野的“蜀洛朔党之争”。

其中,蜀党以蜀派的创始人苏轼为首,洛党以理学派的创始人程颐为首,朔党以御史台的官员刘挚为首。

在大宋的朝廷之上,迅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首先,苏轼和程颐爆发了冲突。

程颐在司马光的推荐下,为11岁的哲宗讲学,他对学生严加管教,以老师自居,中书舍人苏轼讥讽他不近人情。

司马光重病时,正逢朝廷举行朝贺。在朝贺结束后,程颐阻止官员们去司马光家看望,也遭到了苏轼的冷嘲热讽。

从此,程颐和苏轼的矛盾渐渐激化。

程颐的众多门生便想极力寻找机会,弹劾苏轼,为老师报身遭讥讽之仇。

不久,苏轼在为官职考试所提出的策问中的一句话,终于被洛党抓住了小尾巴。

洛党攻击苏轼对宋仁宗和宋神宗大不敬,并说苏轼还谩骂过司马光和程颐,还“扒”过儿媳妇“灰”。苏轼虽然极力申辩,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政治的不满。

此后,保守派内部一片混乱,他们相互攻击,相互倾轧,此起彼伏,群魔乱舞。

老百姓气愤地骂他们是——“朋党误国”。

这样,处于派系争斗夹缝中的苏轼虽有几次升迁,但是,最终因对立党派的攻击,而不得不自请出知定州。

看到李师师的神色稍微舒缓了一些,我便说:“啊,李老板,我好像看到了苏轼,他正行走在通往定州的路上呢?”

李师师扭头一笑,淡淡地说:“我也看到了……可是,我看到他正在与司马光告别呢。”

我眨眨大眼睛,又轻声问:“李老板,那苏轼到底是哪一派呢?”

李师师扭转身来,严肃地说:“从史实来看,苏轼是个‘两面派’。但是,苏轼不是狡猾奸诈、玩弄权术的‘两面派’,而是以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为己任,谁对国富民强有利,就赞同谁的‘两面派’。”

我爽朗地笑了,高兴地说:“以苏轼的聪明睿智,他满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在党派林立的大宋朝廷中,占有显赫的一席之地啊。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