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游仙人洞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524

翌日下午,苏轼携“女秘书”李瓶儿,来到了李之仪的地盘——曲阳。

时任曲阳县令的李之仪,早年曾经从师苏轼学诗半天,尊称苏轼为“虽是半日学诗,毕竟终生为父。”他拜苏轼为师后,曾经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成为了千古名句。

一路上,苏轼和“女秘书”谈论着李之仪的名句,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曲阳的济窦涧。

望着济窦涧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泉溪流、曲径通幽,二人犹如步入了仙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新激发了苏大学士潇洒浪漫的性情,扫除了诗人一连多日的沉闷。

苏轼在“女秘书”李瓶儿的陪伴下,忘情地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

最后,苏轼还不顾一路的劳累,毅然攀上了美人峰的漱玉亭。

李瓶儿伸手触摸着头顶的蓝天白云,轻吟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二人踏着脚下的萋萋芳草,极目向远眺望,方圆百里的奇景,一下子尽收眼底——

远处,是狼牙兀立,近处,是涧水叮咚;

耳边,是松涛阵阵,脚下,是紫气缥缈……

李瓶儿忘情地说:“恩师,这里可真是莱蓬仙境、幽谷龙潭啊。”

看着潭水波光粼粼,蒿摇鱼跃,听着小鸟啾啾,蝉蛙和鸣,苏轼顿生一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天色刚刚暗淡下来,羞涩而多情的月儿,就悄悄地爬上了妙龄少女般的美人峰。

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下,苏轼的目光却停留在了一叶浮萍上。

望望远处那飘摇不定的浮萍,看看眼前万般娇媚的李瓶儿,苏轼不禁轻吟出了一首诗:

“轻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

虽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取天真。

几时旧去,做个休闲人,

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随后,苏轼细心地斟酌一番,便让李瓶儿拿出文房四宝,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这就是飘逸潇洒的《形香子》。

写完《形香子》,苏轼仍是意犹未尽,于是又饱蘸浓墨,面对“美人”腰间的一块儿巨石,挥笔写下了两个遒劲峭拔、丰腴跌宕的大字——浮休!

这时,苏轼又想起了在漳河上兵士们点燃松明火炬的情景,他由生生不灭的松明火炬,联想到了松树的命运。

于是,苏轼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籍《列仙传》。

在《列仙传》里,记述了有关毛女的故事。毛女,字玉姜,住在华阴山中,她身长黑毛,体无衣着,逾坑越谷,行走如飞。

到山里打猎的人听她诉说:“我就是古代的美女,为了躲避战乱,才逃入了深山……”

毛女还说:“我以松叶、松果为食,因而不饥不饿,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看着“女秘书”飘逸的裙裾,苏轼若有所思地说:“毛女至今已经600年了,她是食用了这里的松叶松果,才长生不老啊。如此说来,松树真是千岁的妙质,松果定是神仙食品啊。”

苏轼停顿了一下儿,笑着说:“如果人们服用了松柏的枝叶果实,像毛女一样长生不老、永生不灭,那才是人间奇迹啊。”

于是,神采飞扬的苏轼,和“女秘书”李瓶儿席地而坐,亲手画了一幅《毛女图》,并在上面赋诗一首——《题毛女真》:

“雾鬓风鬟木叶衣,

山川良是昔人非;

只因闲过商颜老,

独自吹萧月下归。”

在这苍茫的夜色中,看着亲手所绘的《毛女图》,苏轼又想起了劳累一天的太阳。

普照万物的太阳啊,你总是不知疲倦、周而复始地照耀着地球,给人们以光泽和温暖;你总是希望地球上的人类,永远辈辈繁衍,代代相传。

在中山(定州)这个文明古国里,勤劳而善良的人们,都有一个无限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像松柏一样健康长寿。

虽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上自秦皇汉武,下至唐宗宋祖,无时无刻都不在寻找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即使深锁皇宫的美女们,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靓丽,不是也在打探永葆青春的秘方吗?

苏轼灵机一动:我要让定州乃至全国的人民,吸食松树的精华——我要酿制松醪酒!

“女秘书”李瓶儿不是不知道,恩师苏轼的少年时代,“多病怯杯觞”,可以说是一个从不沾酒边的人。但是,苏轼从政以后,为了官场的应酬,也为了激扬自己的才思,更为了消除贬谪的烦恼,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把酒看作了“钓诗钩”、“扫愁帚”。

当时,方圆百里的定州古城,生长着数不胜数的松柏。漫漫长夜,人们总爱点燃松枝,用以照亮前进的道路或干活的房屋,这燃烧着火焰的松枝,就叫“松明”。

可是,人们用来做松明的都是一些小树枝,况且松明发出的亮光,与蒿草发出的亮光没有区别。

富有千灵妙质的松枝,就这样白白地变成灰烬,真是太可惜了,把松枝松果变成人们桌上的玉液琼浆,那该是个不错的创意啊。

元佑八年十月,刚刚摆脱“蓝色妖姬”纠缠的苏轼,就趁着从松明火炬和《列仙传》中得到的灵感,尝试酿制中山松醪酒。

苏轼亲自取来松针、松果,耐心地熬制成水,按照自己先前酿制蜜酒、葡萄酒的秘方,精心地配料制成酒基,然后把酒坛用黄土密封好,置放在阴凉处。

九九八十一天后,苏轼小心翼翼地拆封开坛,一种甘甜的芳香,从坛子里飘了出来;苏轼喜不自胜,赶紧召集好友前来品尝。

人们品味着这坛美酒,顿感酒甘悠长,稍带苦味,确实是一种仙酒的韵味,简直比京城酿制的羊羔酒还要醇美。

看到畅饮了自己亲手酿制的美酒,个个红光满面、飘飘欲仙;人人谈笑风生,诗兴浓厚,苏轼朗声大笑。

他神秘地说:“知道这是用的什么水吗?这是‘黑龙泉’的水。千古妙质的松针松果,配上那‘黑龙’送来的水,才使这酒有了这般神奇的魅力啊。”

“黑龙泉?黑龙泉水?”朋友们瞪大眼睛,期待着苏轼揭开谜底。

苏轼说的黑龙泉,古称唐池,这里有100多亩的喷泉群,远看云蒸霞蔚,近看波光粼粼。

特别是在泉眼的西南,有一棵高大的柳树,柳树不仰慕天空的虚荣,却把自己的身子探进了泉眼的中心。

几天前,苏轼游黑龙泉时,就曾好奇地爬上树干,俯首观看这奇异的泉水:只见泉壁长满黑苔,泉心银光鲜亮。

苏轼伸手掬一捧泉水,送进自己的口里,细细品味一番,顿感水质清爽,余味淳甜。

听当地百姓说,黑龙泉底有条黑龙,它从不危害百姓,而是不分昼夜地把水从东海送来,为这一带的老百姓造福。

黑龙把取来的水分给芦苇、稻田和果林,这里就变成了江南水乡;它把取来的水分给大大小小的池塘,这里就变成了鱼虾的乐园。

正是由于黑龙的恩泽,这里才成了龙泉喷涌、绿树摇曳、荷香袅袅、蜂飞蝶舞的“小江南”。

当地百姓还说,取来黑龙泉的水泡制松节,不仅味道甘美,而且能怯除百病。

人们更加兴奋:“哈哈,原来是苏公亲自取来黑龙泉水,酿成了这坛美酒啊!”

苏轼饮完了中山松醪酒,创作的灵感,像黑龙泉水似的喷涌而出。他借助甘甜淳厚的酒力,挥笔写下了意境奔放的《中山松醪赋》:

“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

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

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

沉醉在中山松醪酒中苏轼,仿佛看到了竹林七贤中的稽康、阮藉和盛唐诗人李白等饮中八仙,个个把酒操瓢,开怀畅饮。

不一会儿,他们就喝得头巾颠倒、锦袍沾湿。

苏轼则一个鲲鹏展翅,奔向了“琼楼玉宇”。八仙都想追上苏轼,可怎么追也追不上啊。

苏公从天宫回来后,才笑着说:“其实,我们只要用这中山古国的松涛水,漱漱牙、润润嗓,就能够吟出《远游》和《离骚》的诗篇啊。”

在这首千古传颂的《中山松醪赋》中,苏公还写道:

“烂文章之纠墨,惊节解而流膏;

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

李瓶儿知道:苏轼是在慨叹这流出的松节油,虽然不能做大厦的栋梁,可是还能同治病的药石一比高下啊。

但是,李瓶儿不知道,在酿制“中山松醪酒”的同时,苏轼一刻也没忘记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有令能的重托。

也正是苏轼酿制“中山松醪酒”的举动,迷惑了辽国色请间谍和蔡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