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踏花马蹄香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99

被章惇褒贬得一无是处的宋徽宗,却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这也难怪,赵佶的祖宗太祖太宗就非常喜欢书画啊。

宋徽宗刚刚执政,就将绘画艺术直接纳入了科举取士的行列,并成立了相当于后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御前书画所。

早在汉朝时期,宫廷画师就应运而生了。

这事儿的提到身为汉武帝乐师的李延年,他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不仅作了《北方有佳人》一诗,还把自己的妹妹李晓梅“引荐”给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面目端庄秀丽、体态婀娜多姿、歌喉如琴如瑟的李晓梅,简直钩去了汉武帝的七魂六魄。富有阳刚之美的汉武帝,便整日整夜地与“北方佳人”纵情作乐,折腾得美人儿失去了花容月貌,失去了玉体的靓色,最后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痛定思痛的汉武帝,不仅命人为香消玉殒的李夫人作了一尊雕塑,放在自己的床头招魂求爱,还请画师依据汉武帝的美好回忆,描摹了李晓梅的肖像,挂满了皇宫的四壁。

到了五代的西蜀和南唐时,酷爱诗词书画的孟昶和李煜一拍即合,同时在自己的国土上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美术学院,在孟昶和李煜这两个志同道合的皇帝手中,庄严而华丽地成立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赵匡义嗤之以鼻的孟昶和李煜,却得到了赵氏后代宋徽宗的推崇。徽宗皇帝不仅承前启后地扩大了画院的规模,而且在画院内设立了学制,还设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及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毕业后并颁发“画师文凭”。

徽宗创立的“中央美术学院”,简直可以和中世纪西方蜚声世界的皇家美术学院并驾齐驱。

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尖端人才,画院的考试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映成趣。这样,“中央美院”的考试内容,就时常以唐代名家的诗句命题。

有趣的是,开始一至三届的试题,都是徽宗皇帝亲自拟定的。

第一届的试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徽宗拟出题目后,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大胆的想象,即兴赋笔作画。这个题目,还真难倒了无数的才子佳人。

因为“花”、“归来”、“马蹄”都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唯独“香”字是无形的东西,即使像汉武帝身边那样高超的画师,也难以“画”得出来啊。

全国的高材生们,还是动着各自聪明绝伦的脑筋,动手画了起来。只见考生们画马的画马,把马画得俏俊英壮;画花的画花,把花画得娇艳欲滴。有个考生还“花”“马”并用,画了一个踏春归来的骑马人,骑马人手里捏一枝花,马蹄上沾着几片鲜艳的花瓣……

但是,主考官宋徽宗看了,却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他不禁慨叹堂堂的大宋王朝,竟没有人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因为这些个考生,都没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香”来。

正在宋徽宗唉声叹气之际,一幅构思巧妙的画儿,突然跃入了他的眼帘:只见那人画了一群蜜蜂和一群蝴蝶,辛勤的蜂儿和五彩的蝶儿们,正追逐着一枚飞奔的骏马的马蹄。

兴高采烈的宋徽宗,把御笔一挥,这个天才的考生就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第一名。

第二届招生时,徽宗拟出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次比上次的考题还要难,因为上次毕竟是“花”、“蝴蝶”、“马蹄”等富有形象的事物,这次只有一个“舟”,考生们就得绞尽脑汁了。

有个人画了一只小船儿,小船儿上是空荡荡的,空荡荡的小船儿被绳子捆在冷清清的岸边;有个人呆坐了半个时辰后猛然顿悟,舟上无人,但是没说没有鸟儿啊,于是,他画了一只小船儿,小船儿上赫然伫立着一只白鹤……

“庸才!庸才!”徽宗巡视一圈,仰天长叹,“全是庸才……”

这时,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考生匍匐在皇帝的脚下,请求皇上指点迷津。只见这位考生的画上,只有一条孤独的小船儿,小船儿横卧在江面上,而划船的人则百无聊赖地侧卧在船尾,船夫的身旁,还放着一枚长长的笛子……

“好,好!”徽宗精神为之一震,赞不绝口地说:“太好了!”

这个小个子考生,真正领会了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皇帝的良苦用心:“野渡无人”是说没有过路上船的人,并不是说船上空无一人;而没有过路的人,船夫挣不到银子,当然百无聊赖了;坐等着乘客的船夫,先吹了一阵子笛子,还不见人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这一独特的构思,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孤舟的寂寞,非常符合徽宗拟题的初衷,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一名。

再说第三届,这次的试题更深了,灵活性也更大了。徽宗拟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竹锁桥边卖酒家”,一个是“蝴蝶梦中家万里”,让考生们任选一题。

选择第一个题目的,大多在“酒家”二字上下功夫,只有一个人在“竹锁桥边”上苦思冥想,画了一座桥,桥上有一枚竹竿,竹竿上挂着一幅酒帘。

这个独特的立意,突出了“锁”在桥边“酒家”的寓意,深得徽宗的赞扬,他就是后来的大画家李唐。

选第二个题目的,只有一个人,因为这题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啊。“蝴蝶”在做梦,做梦就不能飞起来,飞不起来还有什么好描摹的,再说,“家”又在万里之外……

但是,有个考生画的却是苏武牧羊。

只见苏武一边牧羊、一边小睡。离家数十年、出门数万里的苏武,在梦中蝴蝶的陪伴下,“飞”到了自己的家乡。

酷爱书画的徽宗,为历次独占鳌头的莘莘学子们而高兴。他兴致正浓时,就亲自走进教室作画师,教授未来的画家们画画儿。

徽宗的教学态度十分严厉,比如,月季花的花蕊早晨是什么样子的,中午是什么样子的,黄昏又是什么样子的,从早到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比如孔雀迈步上台阶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雄孔雀和雌孔雀的神态有什么区别,都要求学生们观察得细致入微、描摹得惟妙惟肖。

徽宗不仅要求学生们精益求精,还身体力行,现场作画,并且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类别上做到了无所不精、无所不能。他制作的“课件”如《五色鹦鹉》、《池塘秋晚》,都是画坛珍品中的极品。

徽宗的辛勤耕耘、不辍教诲,使北宋末年的书画事业蒸蒸日上,培养出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国画大师。

不久,苏轼的好友、大书画家米蒂和著名画家张择端,也加入了“中央美院”。米蒂升任“中央美院院长”,而张择端成为了“中央美院”的客座教授。

在“中央美院”这个人才济济的画堂里,张择端一边教授自己的学生,以便开始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

也就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张择端结识了歌舞双栖明星、江南名姬李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