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浴血中山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944

触摸大宋**· 正文/激情触摸· 第184章 浴血中山

上一章 下一章

早在1126年,宋钦宗把太原、河间、中山(定州)三镇割让给金国时,中山军民不但誓不投降,而且还和金军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争夺和对峙。

现在,金军灭亡了大宋的朝廷,并把大宋的“头儿们”押回了国内,便腾出手来攻取这个难缠的北方重镇了。

就在李师师吞簪“自杀”、被两个小尼姑抬往**峰的路上,触摸大宋**的二月柳絮,又遇到了久违的江南名姬李师师。只听她忙里偷闲,给我讲起了中山古国的历史:

从公元前的2361年中山成为尧唐封地开始,这里或为国都、或为首府、或为州制,都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春秋时期,这里为鲜虞国;战国时期,这里立中山国。当时的华夏大地,除了“万乘之七尊”外,尚有“千乘之五尊”,中山就是这“千乘之五尊”之一。

汉朝时,汉景帝刘启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中山国都就在这里;东晋时,这里成为盛极一时的泱泱大国后燕的国都;北魏时,这里是三十八州之一,拓跋珪在这里设置行台,代表中央行使军事职权,拓跋氏和慕容氏都把这里作为经营中原的根据地。

到了大唐王朝,这里因其“西临云代、东接苍瀛、北控幽燕、南拊冀镇”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长安的天然屏障和治国安邦的枢纽。高宗时的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裴行俭说:“欲固河北,先扼云蔚;欲扼云蔚,先壮定州……”

后晋的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周贡给契丹后,与契丹比邻的定州,在后周太祖郭威的眼里更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赵匡胤定都汴京后,北邻强敌、南拱京畿的定州,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北方重镇。仁宗时的定州知州宋沂认为:“天下的根本在河北,河北的根本在镇、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之户也。故谋契丹者当先河北,谋河北者镇、定无议矣。”

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为什么对定州情有独钟呢?就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驰驱便利,是南北东西往来的要津。

北宋时,更称定州为“畿北大州、九省通衢。”在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他们“聚重兵、择名将,以制其冲”。

讲到这里,李师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颇为感慨地说:“正是因为定州为北方重镇,而且是土地富庶的四战之国,所以,每当渔阳挝鼓,这里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不说汉唐,单说大宋开过以来,这里就是战事频仍:

宋开宝二年(969年),辽援北汉,宋陈兵嘉山,辽将至定州望见宋军大旗,一片慌乱,急令撤军,但还是被宋军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年,为报定州之仇,辽以六万大兵入侵定州,而宋军只有3000余人。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宋军采用“背城而战”的灵活战术,留下了以“三千破六万”的千古佳话。

宋端拱元年(988年),契丹攻下祁州(今安国)、新乐,破小狼寨,纵兵大肆掠夺。宋军迎头痛击,与强虏在唐河展开决战,大败契丹,并于翌年追至漕河,斩杀契丹耶律休哥的精锐骑兵。

宋咸平六年(999年),契丹领兵数万入侵定州。宋军于望都迎战,双方死伤惨重,宋河东军前来增援,击退敌兵。

宋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子萧挞合兵围攻定州。宋军在唐河布阵,萧太后只好绕道南侵,兵抵澶州。宰相寇准急令定州守军布兵扼契丹,契丹手足无措,请求结盟。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主帅宗翰、宗望领兵南下,中山知州詹度率领三万驻兵迎敌。金将芬彻胜额率三千骑兵攻城,战败而死,金军再次绕城而过……

“二月柳絮啊,我还得回到大宋去!”李师师说完,隐身而去。

于是,才上演了“凤城飞将”巧施美人计,斩杀敌军官的一幕壮举。

而在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困北宋京城时,钦宗愿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与金国议和,京城保卫战的指挥官李刚力谏道:“三镇乃国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国?”而沉没不语的钦宗,还是背着李刚以割让中山等三镇的代价议和了。

消息传来,中山、河间两镇的军民愤慨万分,都固守城池、誓死不降。

公元1127年4月“靖康之耻”后,兵马大元帅赵构南逃,金兵随即围困中山古城。两河州县中的庆、源、保、邢、冀、洺诸州相继失陷,唯独中山久攻不下,唯独中山军民屹立于冀中大地。

公元1128年,随着周围的城镇相继失陷,被困三年的中山古城形势万分危急,它已变成了一座内缺食品、外无救援的孤城。

但是,不屈不挠的中山军民,誓与古城共存亡。

城内的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吃树皮、草根;树皮、草根吃光了,他们就用碱土充饥。

城内的武器用完了,他们就用石头、方砖砸向敌人;石头、砖头用完了,他们就用棍棒、门楣阻击敌人……

城中粮食、草根、树皮早已断绝,城中将士、百姓早已羸困,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面对连拿武器的力气都没有的中山军民,金兵才破城而入,并开始了大肆烧杀抢掠,实行了“屠城”政策。

面对金兵的猖狂屠杀,坚守定州的知府陈梼全家十七口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要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不成想却被一个投敌的软骨头部下杀害。

前来定州寻找魔壶与雪浪石的燕青和武松,在多次打退敌人的围剿后,拼尽最后的力气,将残杀知府的叛徒碎尸万段了。

但是,他们早已饿得前心贴后心的躯体,却随着剽悍金兵挥起的战刀,而倒下了。

看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壮士的遗体,金兵反而被他们的忠勇之心所感动,纷纷叩头下拜,齐声叹息说:“忠臣,真是大宋的忠臣啊!”

远在北方成为阶下囚的徽宗,虽然不可能看到在中山古国发生的这一幕又一幕,但是他还是幡然悔悟、痛恨不已。

赵佶知道是自己败坏了大宋的江山社稷,辜负了太祖太宗的谆谆教诲,他决心变得坚强起来,变得耿直起来,不向敌人低头,不向敌人透露大宋魔壶和佛祖舍利的蛛丝马迹。

徽宗还依稀记得,当画家米蒂痛惜不已地向着苏轼的亲笔信叩首拜谢时,他正好有事情来找米蒂商量,便看到了那枚神秘的信。徽宗亲笔临摹了那上面的画儿,用来纪念大宋的璀璨之星。

徽宗还依稀记得,在金国攻入北宋汴京大肆抢掠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画儿交给了“凤城飞将”李师师。而这个被自己先前只当作歌舞艳星的李师师,正在对金兵实施着“美人计”。

想到这里,徽宗的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是,当他们到达了金朝的京城会宁府、金人要举行献俘仪式时,徽钦二帝的心又被揪紧了。

金人不仅要求他们都换上当地百姓穿过的礼服,头裹帕巾,身披羊裘,到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而且让皇后、嫔妃、公主们敞开衣襟,露着白花花的**,表演“白云天使”们曾经表演过的歌舞。

朱皇后不堪忍受如此奇耻大辱,悬梁自尽;而郑皇后也病得奄奄一息,在徽宗的脊背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回想到两位貌若天仙的皇后,虽然没有丧生在苍凉悲壮的旅途中,却因不堪忍受屈辱,在到达“目的地”时悲愤而憔悴地死去了,徽宗再次号啕大哭起来。

他哭干了眼泪,哭昏了双眼,不久,就双目失明了。于是,金人为徽宗父子起了个雅号,老的叫“昏德公”,小的叫“重昏侯”。意思简洁明了,这父子二人加在一起,是两个“昏蛋”。

不久,金太宗下令把徽钦二宗带到了五国城,对他们实行“隔离审查”。

五国城远离南方,天气寒冷,滴水成冰,荒无人烟,金兵把两人关押在一口十几米深的地窖中,让他们“闭窖思过”。

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五国城的统领经常对他俩残酷审讯,用鞭抽,用棒打,但是,二人就是不说一句话。

在忍无可忍之下,徽宗将衣服扯成布条,准备悬梁自尽;钦宗发现后,父子二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后来,徽宗病死炕头,而尸体却被金兵架在石坑上焚烧。等烧到了一团焦糊一团烂泥时,才用水浇灭,扔进了水坑里。

望着那漂浮的尸体,金兵还嬉笑着说:“哈哈,挺肥挺亮的灯油,做成了。”

徽宗死后,金兵加紧了对钦宗的审讯和迫害,金主命令钦宗赵桓“升任”骑兵小队长,让他在北方的校场上狂奔不已。

不久,身心俱焚而又狂奔不已的赵桓,终于从高大的马背上坠落下来,旋即被金国的铁蹄乱踏而死。

天苍苍,野茫茫。

而在燕青和武松的掩护下,侥幸从浴血中山的战场上突围出去的李师师和金莲,也没能再和亲人相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