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告别太行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629

惊闻燕青和武松不幸遇难的噩耗,坐在元宝石前的李之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浑身是血的李师师和披头散发的金莲,则是欲哭无泪。

与“蓝色妖姬”奋力一搏后,匆匆赶来的李瓶儿,也沉默无语……

他们都明白,中山这个大宋边陲的堡垒失陷后,金兵又要开始举兵南下,找钦宗的弟弟赵构讨说法了。金国和南宋旷日持久的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早在靖康之难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米蒂看到苏轼的儿子及侄子们,皆有操守,特别是苏过,在徽宗昏聩无道、“六贼”当政时,他不仅宁愿甘居微职,不接纳梁师成这个混蛋“哥哥”,还曾经阻止父亲的旧友向“六贼”献媚。所以,米蒂才把挚友的密信转交给了苏轼的儿子苏过。

苏过知晓了这封密信的来龙去脉,便像三十年前父亲苏轼那样请求到边陲任职,并借出知定州通判的难得机会,与父亲生前的幕僚张芸叟一起,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沉泥在唐河里的雪浪石。

金军血洗中山古城时,身染重病的苏过,把儿子苏敏叫到床前,目光炯炯地说:“苏敏啊,你要和你芸叟叔想尽办法保护好雪浪石,如果北方被金兵占领,你们可以伺机把它转移到南方,以免落入外族之手啊!”

苏过交待完后事,以父亲苏大学士“挺挺大节”的威严之气,笑骂群贼、怒斥强虏,并以身许国……中山古城随后失陷。

已近垂暮之年的张芸叟,便和苏敏来到太行山寻找原先同是苏轼幕僚的李之仪。他们坚信,李之仪仍在太行山的宛子城。

中山古城失陷后,雪浪石转移到何处,成了留守北方仁人志士的当务之急。

李瓶儿老远就看到了他们,轻声惊叫着问:“张老,我们在这儿……”

“啊,你这家伙,让我俩一阵好找!”张芸叟拉着苏敏奔过来,看到李之仪正在抹眼泪,就冲着他说。

“好啊,你们都来了。”李之仪站了起来,想了想说,“我看,还是遵从苏过的遗愿,把它转移到杭州附近吧。”

在场的人谁都知道,“它”是指早已成为大宋图腾、代表着他们爱国之心的雪浪石。

李之仪把话说完,又闭上了眼睛,好像在思考什么事情。

这时,又从远处走来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

听着那“飒飒”的脚步声到了近前,李之仪仍是闭着眼睛,却高兴地问:“岳鹏举来了啊?”

“晚辈正是岳飞!”来人声音响亮地答道。

众人皆惊。

面对眼前这个雄姿勃发的小伙子,李之仪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个神秘的传说:

徽宗崇宁初年,正是奸相蔡京独断专权、树立元佑奸党碑的时候。来到定州的新婚燕尔的岳家夫妻,徘徊在雪浪斋的废墟前,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时,一只猫头鹰落在了岳母的肩头,停留片刻后又飞到了东坡双槐上,并且不停地嘶鸣着。

望着那勇猛无比的鸟儿,丈夫高兴地说:“夫人啊,看来,你腹中的孩子,肯定是个男孩儿!我想,他正像大鸟一样展翅飞翔呢……如果真是个男孩儿,就叫‘岳鹏举’吧。”

第二年,岳家夫人忍受着剧烈的阵痛,仰躺在了软软的床上。她揣测到自己的腹中肯定是个男孩儿,所以她一声也不呻吟,只是咬紧牙关,等待着“岳飞”的降生。

稍顷,腹下传来了几声宏亮的啼哭。

丈夫看着接生婆手里的孩子,眉飞色舞地说:“啊,我的夫人,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

高兴之余,岳家夫妻又很惊讶:因为在昏黄的灯光下,男孩的脊背上,若隐若现地出现了雪浪石的纹路图。

岳家夫妻感到这是北宋开国名将杨业显灵,又猜想这是苏轼大学士在托付什么大事。然而,岳家夫妻知道权势熏天的蔡京,正对苏轼恨得咬牙切齿。

所以,他们不敢声张岳飞脊背上的事儿,只是连夜给孩子洗了澡,希望洗掉儿子身上的暗记。

但是,岳飞鲜嫩的**一到了水里,雪浪形的纹路图不但没有被洗去,反而变得愈加清晰了。

岳家夫妻无可奈何,只好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以防被奸贼发现而招来杀身之祸。

公元1103年,还未满月的岳飞,就迎来了一场灾难。

因为不堪重负的母亲河——黄河,正好在岳飞的家乡河南决开了一个血盆大口,滔滔的洪水一泻千里,地势平坦的豫中大地,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惊心动魄而又无可奈何的岳母姚氏,只好抱着儿子连连唉叹说:“时运不济……时运不济啊!”

这时,一口大瓮漂游漂游地向他们母子晃了过来,岳母急中生智,壮着胆子抱起岳飞向那口大瓮扑向;幸好母子二人坐在了大瓮里,才逃过了这一场生死“水劫”。

丈夫听说家乡闹水灾而匆忙赶回来,看到母子二人平安无恙,才乐呵呵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不久,岳飞拜同乡的武人为师,虚心学习射箭技艺和枪法。

时间不长,岳飞的箭法变得娴熟,能够左右开弓;他的枪法更是高超,方圆百里无人能比。人们都说,岳飞的箭法和枪法超过了他的师傅。

看到北宋政治**,奸贼当道,岳飞的师傅们就想像江浙的方十七那样聚众谋反。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拉自己的得意弟子岳飞入伙。

正在岳飞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之时,岳母姚氏听说了这件事。她把儿子叫到自己的跟前,神色严肃地说:“鹏举啊,现在外敌入侵,国家危亡,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好男儿理应精忠报国,为国立功,为民除害……你们怎么能趁我大宋危难之际,举兵造反、与民为敌呢?”

岳母停顿片刻,便给岳飞讲起了北宋开国名将杨业奋勇杀敌、战死疆场的动人事迹,并说她和丈夫曾经在“血浪石”前发过誓,要让腹中的孩子继承杨业的遗志,为抗击外敌的入侵而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经过母亲的一番教诲,十九岁的岳飞,决心为国尽忠、为民献力。他思索了一夜,决定到河北参加抗辽的队伍去。

临行前,岳母拿出自己陪嫁的一面铜镜,让岳飞端详着他脊背上那雪浪形的花纹,意味深长地说:“鹏举啊,这是杨老令公的忠心所在,这是苏轼大学士的重托所在。”

望着儿子脊背上若隐若现的花纹,岳母姚氏又担心奸人趁儿子不备,窃取雪浪石图的秘密。思量再三,还是咬紧牙关,用碳粉在儿子细嫩的脊背上刺下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这个主意不错,一方面可使儿子铭记保家卫国的誓言,另一方面可以转移贼人的注意力,使苏公的秘密不被发现。

岳飞从军后,很快成为一位威猛无比的小军官,他曾率领小分队转战在太行山一带,屡建奇功。

看到金兵对定州等地的连连骚扰,岳飞更是义愤填膺,他决心收复失地,挽救北方人民于水火之中。

一次,岳飞来到定州古城,先瞻仰了雪浪斋的遗迹,又登上了巍峨的开元寺塔。

望着大片的国土将被沦陷,勤劳善良的人们将成为金国的奴隶,回想着自己孤军奋战后无救援,岳飞深感收复中原的大计难以实现。

而连连上书的岳飞,却激怒了投降派,他们强加罪名剥夺了岳飞的官职。

于是,岳飞重新来到了太行山的宛子城,寻找当地抗击金军的队伍。

看到岳飞来了,李之仪吩咐李瓶儿拿来笔砚纸墨,思忖片刻,挥毫写下了一首诗——《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李之仪刚一写完,众人齐声说:“好,好!”

“可惜,我老了,连拿武器的力气都没有了……”李之仪向众人扫视一圈,神色庄重地转向岳飞,声音嘶哑着说,“鹏举,现在,我把这首诗郑重地赠送给你!”

岳飞眼含泪水,激动地说:“请李知州放心,待鹏举直捣黄龙府,再回来与君痛饮!”

马上要告别太行山了,母爱的伟大力量,促使李师师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女儿林待玉,金莲也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儿子“元宝石”,于是,两个年轻的母亲循着孩子们的嬉闹声,向济窦涧缓缓走来。

远远地看到女儿坐在元宝石的身边,手拿一束粉红色的桃花,正在和元宝石耳语着什么,李师师就冲金莲说道:“看,这两个孩子,多亲热啊,就像亲兄妹……”

“是啊,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还使他们富有了爱怜之心。”看到一对儿孩子亲亲密密的样子,金莲也抿着嘴笑了。

“宝哥哥,大郎伯伯、玉莲啊姨去了,武松叔叔和我的爸爸浪子,也去了……我好想好想他们啊。”说到这里,林待玉噙着泪花,剥开一枚桃花瓣,深情地说,“我们……就把桃花瓣撒到水里,祭奠他们的灵魂吧。”

听着林待玉的话语,看到周围上坟的人群,李师师和金莲才猛然想起来了,现在正是清明时节。这时,一只蝶儿和一只鸟儿飞了来,那只鸟儿落在了元宝石的肩上,而那只蝶儿独自飞过了涧边。

“好吧。林妹妹,我把花瓣剥下来,就让这只鸟儿衔给你,你撒到水里去吧。”元宝石一边说,一边接过了林待玉手中的那束桃花。

“玉莲阿姨,你好吗?”元宝石说着,把剥下来的花瓣送到了小鸟的嘴边。小鸟也真是善解人意,一点儿也不害怕,真的衔着花瓣送到了林待玉的小手心里。

林待玉轻轻地吻一吻桃花瓣,然后慢慢地撒到脚下清凌凌的涧水里。

花瓣随着水流的方向,渐渐地向东方飘去,飘去……

“燕青叔叔,您好吗?”

“大郎爸爸,你好吗?”

“武松叔叔,你好吗?”

元宝石每向一位亡者深情发出一声亲切的问候,就剥一枚桃花瓣,神奇的鸟儿就衔起来送给林待玉,林待玉和自己的亲人一一吻别,才小心翼翼地撒到水里……

在这两个孩子的身旁,李师师和金莲冲着流水双膝跪下,目送着自己的亲人飘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葬花”完毕,两个大人和两个孩子,才大声地哭了起来。

最后,李师师泪眼婆娑,吟出了一首“葬花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子心系济窦涧,落絮轻沾太行山。

两岁女儿惜春暮,三岁男儿愁满怀,

神鸟有情衔花蒂,人把花瓣轻洒去……”

不知何时,大宋名捕江姗走来了,李瓶儿领着刚会走路的“雪宝钗”走来了,四个女人的四双细腻而深情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听着李师师的“葬花诗”,江姗悲喜交加地说:“师师妹子,金莲妹子,你们放心地去吧。在这里孩子们不会受委屈的,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乐园,就像京城的大观园。”

李瓶儿淡淡地一笑,深情地说:“师师姐,金莲姐,我们一定会遥相呼应、奋逐强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