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古今地名大全四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5686

柔玄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兴和西北。

柔佛1530年,满刺加王子阿拉乌丁在柔佛建都抗葡。19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绛春秋晋国都城。本在今山西翼城东。公元前585年迁新田,即今曲沃西南,亦称绛,即新绛,而以故都为故绛。

绛州北周改东雍州置绛州,治龙头城(今山西闻喜东北)。唐时治正平(今新绛)。金为晋安府。元又为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新绛

县。

绛县汉周勃封绛侯,封地在今山西侯马东北。

统万城公元413年赫连勃勃筑,在今陕西靖边县红搀界公社白城子。北魏至唐,均以此城为夏州治所。宋初赵保吉(即李继迁)据

此,淳化五年(994年),宋破夏州,城毁。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汉武帝于海南岛东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县东南。元帝时废。孙吴所置名朱崖,治

徐闻(今县西),在雷州半岛,称海南岛为朱崖洲。晋废。隋再在海南岛置郡(珠崖、儋耳、临振),珠崖治所在今琼山东南。唐

改崖州,废州存郡时又曾称珠崖郡。

敖仓秦在中原的重要粮仓,在今郑州西北邙山上。

秦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北,秦始封之地。②陕西省的简称。

秦川指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川为平川。

秦中指关中平原。

秦凤宋置秦凤路,秦指秦州(今甘肃夭水市),凤指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治秦州。金废。

秦州晋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旋移上邦(今天水市)。民国度州,以州治为天水县。

泰宁明有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福余),泰宁在西拉木伦河以北至洮儿河流域。永乐后南迁至今朝阳、阜新西至辽河一带,后入

蒙古土默特部。

泰州①辽泰州辖今洮儿河上游地。金中叶曾废,旋又复置,领地扩至下游地区,金末废。治所均在今吉林白城市东南,惟金治所位

置更偏东南。

②今江苏泰州,汉为海陵县。南唐置泰州,以海陵为治所。清泰州不辖县。民国为泰县。今有泰州市、泰县。

泰安今山东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

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起儿漫西辽耶律大石即帝位处,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克儿米涅。

桂州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为临桂,即今桂林)。隋唐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为静江府。

桂阳汉桂阳郡治郴县,辖今湘南、粤北。郡内有桂阳县,即今广东连县,西晋已别属始兴郡。桂阳郡在隋唐时即郴州。郡内之平阳

县即今湖南桂阳县,五代后晋置桂阳监,始有桂阳之名。郴州也从此和桂阳之名脱离关系。宋郴州治郴县,邻境桂阳监(南宋

为军)治平阳。平阳自明省县入州,从此只有桂阳州,民国为县。此外,宋又在今汝城县地置桂阳县,属郴州。民国改汝城。

桂林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东处,尚未置县。汉改为郁林郡。而以今桂林市为零陵郡始安县。三国分

郁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辖境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并即以始安县为治所。唐有桂州始安

郡,又以马平等地置柳州龙城郡,桂柳又为二州(郡)。南宋、元为静江府(路)。明改静江路为桂林府,治临桂。民国废府,改

府治临桂县为桂林县。今为桂林市。

桂陵田忌、孙膑破魏军处,在今河南长垣西,一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桓州辽桓州以违规内容故丸都城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两桓州非一地,

郴州隋置郴州,即洽郴县(今郴州市)。明为府,后降为州。民国郴县。

都畿道唐有都畿道,治洛阳,辖伏牛山以北、中条以北,崤山、熊耳山以东,中牟、叶县等地以西之地。

真州宋以建安军为真州,治扬子(今江苏仪征)。明初废。

真定汉置真定县,在今河北正定南,唐移今正定。清避雍正讳为正定。汉常山郡、真定国,隋唐恒州,镇州,五代后唐真定府,宋

真定府路,元真定路,明真定府均治此。民国废府。

索古有索城,在今河南荥阳,为楚汉战处。

袁州隋置,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

莱州隋改光州为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属县有莱阳(本昌阳,五代后唐改)等。明清为府。民国废。

莫州唐景云中置,本郑州,旋改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宋移治任丘。明属河间府。

?都汉一度置此县,在今四川汉源北。

盐州西魏置,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

晋今为山西省的简称。

晋州①北魏以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宋政和中升为平阳府。

②成吉思汗所置晋州在河北,即今晋县。

晋安晋在今福建东部与南部置晋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废。又有晋安县,本名东安,晋改,在今福建南安东晋江北岸。隋改为

南安。

晋阳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

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

曲,即今太原。

晋昌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晋陵西晋末改毗陵县为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同时,又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丹徒(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时移治京口,又移晋

陵县。唐曾以常州为晋陵郡。晋陵县于明初并入武进县。

栗里晋陶潜曾居处,在江西九江南陶村西。

夏口汉水入长江之口,亦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于黄鹄山(今蛇山)上筑城,在夏口对岸,号夏口城,实在今武汉市武昌。清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汉水以北置夏口厅。民国为夏口县。汉口本为镇名,原为汉阳县地,夏口厅即以镇为治所。国民党政府

于汉口、武昌分别置市,汉阳为县。今合三镇为武汉市。

夏州北魏改统万城置。见“统万城”条。

夏阳战国时,秦改少梁邑为夏阳,后为县,在今陕西韩城南。西魏废。又唐曾于今陕西合阳东置夏阳县,宋时并入邰阳。今改合

阳。

夏绥唐后期在夏州置方镇,领夏、绥、银、宥等州。后号定难军。

原州北魏始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今固原、平凉一带。唐后期曾属吐蕃,唐收复后移治临泾(今镇原)。元为镇原州。明为镇

原县。

振武唐后期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所置方镇。后地入契丹。辽置振武县。金降为镇。

顿丘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热河热河本河名,即武列河,在承德境有温泉注入,故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其西岸建避暑山庄。五十二年筑城。雍正置

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承德府。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嘉庆时设都统。1914年置热河特

别区。1928年置热河省,辖今河北东北郎,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1956年撤销。

柴市宋文天祥就义处,今北京府学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说在明清刑场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旧柴炭市之说。

柴桑西汉柴桑县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寻阳县。

虔州隋灭陈后置,治赣县(今江西赣州)。南宋绍兴年间改为赣州。

消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隅,相传为张辽败孙权处。

息周代姬姓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约在公元前683年左右为楚所灭。

钱塘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秣陵南京旧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改金陵邑置秣陵县,在今南京市南的秣陵关。孙权改建业。晋分置秣陵、建邺二县。隋

并秣陵入江宁。

造阳在今河北独石口附近,一说即今怀来。燕长城西面的起点。

徐州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郯(今山东郯城)。汉末陶谦为刺史,治所尚在郯(见《通鉴》卷六十,初平四年胡三省注)。

曹魏移彭城(今徐州)。东晋南朝若有淮北,则徐州在彭城,否则在京口。十六国及南朝置郡以徐州为名者颇多。均在今鲁豫皖

境内。隋唐为徐州彭城郡,辖境不过丰、沛、宿迁等地。元为徐州路。明仍为州。清雍正时为徐州府,于府治置铜山县。民国

废府。原府治仍为铜山县。今置徐州市、铜山县。

爱州南朝梁分交州置。从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属交趾(指越南吴朝)。

爱珲清末后作“瑷珲”。有二城,一在今黑龙江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爱辉乡,亦称黑龙江城。另一城在黑龙江东岸。根据1858

年《中俄瑷珲条约》,此城在江东六十四屯内,仍归中国管辖。1900年,俄国以武力强占。

狼居胥山霍去病击匈奴至此,所在地或云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或云系今蒙古国肯特山。

留县汉张良封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胶东秦郡,汉为郡,亦为国,治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

胶西①汉郡(国),治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后改高密国。②宋以高密县板桥镇置胶西县。元为胶州治所。今为胶县。

高平①指今宁夏固原。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在这一带置军

镇,置郡,皆称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

②从东汉到东魏,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也有高平县,晋又改山阳郡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县为郡治。北齐废此县。隋废

郡。

③北周改高都郡为高平郡。唐为泽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晋城东北。泽州有高平县,北魏置,本在今县西北,北齐迁至今县。周

世宗在此破北汉军。

高奴秦置县,在今延安东北延河北岸。《汉书?地理志》谓洧水(即延河)可燃,即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

高州南朝梁置,治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唐移良德(今高州东北)。元有高州路,移治茂名(今高州,唐时属潘州)。明为府。1911年

废。

高凉汉末孙权分合浦郡置,治安宁(今阳江西)。南朝宋移恩平(今恩平北)。齐还治安宁,梁改安宁为高凉县。隋唐均曾以高州为高

凉郡。

高阳①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

②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高邮宋分扬州置高邮军,即在今县。

高昌古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二十余公里哈拉和卓堡西南,亦称亦都护城,城周约五公里。公元前48年至公元327年,为汉魏晋戊己

校尉驻地。327年,前凉张骏建高昌郡于此。460年,阚伯周为高昌王,遂为高昌国。以后,张孟明、马儒相继为高昌王。499

年,麴嘉为王。高昌麴氏立国141年,640年为唐所灭。唐于此建西州,以其都城为高昌县,为西州治所。

高密汉高密郡治高密,即在今高密西南。东汉并入北海国。晋复置。南朝宋曾移治桑犊(今维坊东)。北魏仍治高密。隋唐为密州高

密郡。

高阙阴山山脉在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有一缺口,状如门阙,古有此名。

毫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东南为南毫,商丘以北为北毫,偃师以西为西毫。又偃师二里头发现商代宫殿基址。一说以为郑州商城即

汤都毫。

毫州今安徽毫县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于北周末。

唐古特“特”亦作“忒”。蒙古语称青藏地区及该地藏族为唐古特。清代文献常用此称。

唐努乌梁海清乌梁海三部之一,以唐努山得名。1864年中俄签订《塔城界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西北部被割给俄,即今

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州和克麦罗沃州的南部。1911年,俄占中部地,受俄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占东部。东部地后属蒙古

国库苏古勒省。1924年,中部俄占地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并入苏联,

先为图瓦自治共和国,又改图瓦自治州。

朔方①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废朔方县,

移郡治于临戎(今磴口北)。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南至陕西宜川、宁县一带。东汉并入并州。③唐初改岩绿县为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红络界

公社白城子。后为夏州治所。

③唐方镇有朔方,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朔州即今山西朔县,北齐置。治所先在今县西南,后迁今县。县名北齐为招远,隋唐为善阳,唐尉迟恭即善阳人。

剡县①即今浙江嵊县。北宋宣和时改今名。

②郯本古国,在今山东郯城北,战国初亡于越。秦在其地置郯县,唐并入下邳,一度另置郯城县。元末重置郯城县,即今县。

益州①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陕南、甘肃一小部、鄂西北隅、云贵大部。东汉治雒(今四川广汉北),

末年先移绵竹(今德阳东北),继移成都。以后今四川以外之辖境既逐渐他属川境之内,置州亦多。北周益州仅辖成都及附近各

县。隋以益州为蜀郡。唐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为益州。

②宋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此则为大行政区。

③汉在今云南境内置益州郡,治滇池(今晋宁东)。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自治县)。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

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

县。民国废府。

酒泉即今甘肃酒泉。汉武帝时置。隋置肃州,以州治为酒泉。民国废州。

浙江东道唐后期所建方镇,治越州(今绍兴),领浙东各地。唐末先后有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之号。

浙江西道唐后期所建方镇,号镇海军,治所先后为舁州(今南京)、苏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镇江)、杭州;领长江以南,

至新安江以北地。

涡阳即今安徽蒙城,南北朝常为兵争要地。

涅阳在今河南邓县东北。汉置县,隋改课阳,唐废。

海门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本为镇,唐咸通间,安南都护府与交州曾暂移治于此。

②五代后周在今扛苏启东东北置海门县。后以县境土地坍入海中,明代一再迁治,终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乾隆三十三

年(1768年)以通州(南通)与崇明县新涨沙地建海门厅。民国改海门县。

③浙江黄岩县东北有海门镇,在椒江入海口南岸。1981年建椒江市。

海曲西汉海曲县在今山东日照西。县境吕母崮传为新莽时吕母起义之地。

海州①东魏在今江苏东北角置海州,治龙沮(今灌云西南),北齐移朐县(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北周改朐山)。明并朐山入州。民

国废州,以州治为东海县。

②辽于今辽宁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卫。清为海城县。

海阳即今广东潮安。东晋置,时为义安郡治所。

海陵即今江苏泰州。西汉置县时为海边高地。海陵县于明初撤销。

海兰泡今黑龙江爱辉县治旧名黑河屯,一作海兰泡。黑河屯北面隔江亦为海兰泡。先被俄国强占,继于1858年《瑷珲条约》中划归

俄国。俄名布拉图维申斯克。

海参崴1860年《北京条约》划归俄国。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浮梁唐天宝改新昌为浮梁县,在今江西景德镇北。1916年移治景德镇。今已并入景德镇市。

浮图城即可汗浮图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唐庭州与北庭都护府治所在此。

流求隋唐宋元时称台湾为流求。

润州隋置,治延陵(今江苏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浚仪西汉置县,在今河南开封市。宋真宗大中祥符间改为祥符县。

浩罕十八世纪乌兹别克人所建汗国,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76年亡于俄国。

宽城子吉林长春市旧称。

宾州①唐在今广西宾阳县地置宾州。宋以后州境有所扩大。清雍正时一度领四县,旋又不辖县。民国为宾阳县。

②辽在今吉林农安东北之东小城子置宾州。

资州今四川资中、资阳两县均古资州地。西魏初置资阳,治阳安(今简阳西北)。北周治资阳,即今县所在。隋移盘石,在今资中

北。元末明玉珍时则治今资中。明以资中为资县。清复为州。民国废州,州治为资中县。

诸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置诸罗县,治佳里兴堡(今台南市佳里镇)。四十三年移治今嘉义市。乾隆晚年改名嘉义。

祥符即今开封,参“浚义”。

朗州隋改嵩州置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宋真宗时改为鼎州。

冤句秦置冤句县,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宋时改宛亭、金时城为黄河洪水冲毁,遂废。

剧县汉剧县在今山东寿光南。

陬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陬”,在今曲阜东南。

陶古陶邑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范蠡居此经商,号陶朱公。

通州①今北京通县,习称北通州。金始置通州,治潞县,即今通县。

②今江苏南通,五代后周改静海军为通州,治静海,即今南通市。因与北方的通州同名,故习称南通州。民国废州,遂以南通

为县名。

绥定伊犁九城之一。新疆建省后伊犁府、绥定县治所在此。

绥远清乾隆初在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绥远将军治此。二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民国合并为归绥县。国民党统治时期置绥远省,归绥

为绥远省会。解放后,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市。

邕州今广西南宁旧为邕州治所。邕州,唐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即今南宁市。元为邕州路,后改南宁路。明清有南宁府。民国废

府,以府治为邕宁县。解放后有南宁市、邕宁县。南宁为广西壮族自区首府。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理番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琅邪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

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

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

之道州也”之语。

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

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未完待续

古代地名通俗称谓大全(超全连载)7

缑氏春秋周地,秦置县,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唐移治今缑氏镇。宋熙宁时废。

彘西周国人起义时,厉王避难处,在今山西霍县东北。瑞州宋理宗时改筠州为瑞州,治高安(今属江西)。元为路。明清为瑞州府。民国废府。

槐里后秦姚兴称帝处。汉改废丘县置,在今陕西兴平东南。

榆林隋唐榆林郡治榆林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榆林郡,隋唐时即胜州。五代后废。今陕西榆林,明本为榆林堡。

明成化七年(1471年)移延绥镇治此,延绥后称榆林,遂为重镇。清雍正置榆林府。民国废府。世传有榆林为沙患三次迁城之

说,实无其事。

楼烦①古部落楼烦,春秋末居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战国赵武灵王攻占今宁武附近后,建楼烦县。西晋末废。

②隋置楼烦郡,治静乐(今属山西)。唐为岚州楼烦郡。

鄢、鄢陵鄢本坛姓古国,春秋初年为郑武公所灭,改称鄢陵,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蓟先秦燕国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

蓟县古蓟县在今北京城西南隅,秦置,辽改为析津。今天津市蓟县本为蓟州治所,名渔阳,明省入本州。民国改为蓟县。

蓟州唐开元时置,治所见“蓟县”条。蓟州在明为九边之一,辖地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

蓬州北周置,治安固(今四川营山东北)。唐治大寅(今仪陇南)。元移相如(今蓬安)。

蒲子汉蒲子县在今山西隰县。刘渊曾以为都城。

蒲州北周改泰州置,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唐升河中府。明仍为蒲州。清雍正时为蒲州府。民国废府。

蒲坂秦置县。曹魏至北周为河东郡治所,隋大业中并入河东县。

蒲姑即毫姑、薄姑,古国,在今山东博兴东南。被周公所灭。周封吕尚于此。

蒲类西域古国,在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附近。曾属姑师,汉破姑师,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东汉时仅存蒲类前国。以后为

鲜卑、突厥属地。

蒙舍城公元649年蒙舍诏的细奴逻建大蒙政权,建都此处,在今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县。

楚州隋曾置,治所先在今淮阴西南,后移山阳(今江苏淮安)。后废。唐再置楚州,仍治山阳。南宋后期改淮安军。

碎叶今中亚楚河,古有碎叶水、素叶水、吹河等名。碎叶城在水畔,今地在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在此设军镇,为安西

四镇之一。

雷池东晋庾亮疑温峤,命“无过雷池一步”。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南,从黄梅、宿松流来的雪水,在此积而成池。

零阳今湖南慈利,汉初置县名零阳。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①传舜南巡而死,葬于九疑,是为零陵,在今湖南宁远东南。

②秦在今广西全州西南置零陵县。汉武帝置零陵郡,以零陵县为治所,辖今湘南桂北。东汉移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隋唐有

永州零陵郡。

肆州北魏置。北周时治广武(今代县)。隋改为代州。

督亢荆轲入秦,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县东,中有陂泽,周围五十余里。

睦州隋置,治雉山(今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今县)。宋宣和时,于镇压方腊起义后,改为严州。

睢州今河南睢县,民国以前为睢州,金始置。

睢阳秦置睢阳县,隋、唐、宋为宋城,金恢复原名。明废入归德州。在今河南商丘南。自汉梁国、南朝梁郡至宋金应天府,归德

府,均治睢阳。唐天宝以宋州为睢阳郡,安史乱时,张巡、许远守睢阳,即此地。

蜀郡秦蜀郡北至今松潘,西至今天全、荥经西,南面包括今宜宾,东面则今南充已在巴郡境。汉蜀郡的东界更西,郡治成都处于本

郡东边。以后在今四川省之地分郡益多,蜀郡辖境更加缩小。隋唐益州蜀郡仅辖成都平原各县。

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治,在雉河入涡水之口。

锦州清改广宁府置,治锦县,即今锦州市。民国废州,州治仍为锦县。1937年由锦县析置锦州市。

锦城即锦官城,在成都南,蜀汉管理织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锦江流经此地,这一带号为锦里。后入遂将锦城、锦官城、锦里作为

成都的别称。

筠州唐置筠州,治高安(今属江西)。南宋避理宗讳,改瑞州。

简州隋置简州,在今四川简阳地。原治所在今县西北,明迁今县。

腾冲今云南腾冲,南诏时先名软化府,后改腾冲府。元腾冲麻。明为州。清为厅。民国改县。

解州五代后汉置,治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民国以州为县。1954年,解县与虞乡并为解虞。1958年,解虞与安邑合并为运

城。以后又将原虞乡部分划归永济县。

解梁春秋晋有解梁,在今山西临猗西南。

新丰汉置新丰县,高帝仿丰邑而作,以慰其父思乡之情,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新安①今安徽歙县一带,晋为新安郡,详见“歙州”。

②今河北安新县,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时废入安州。

③明万历时分东莞县置,即今广东深圳。

新阳清雍正时分江苏昆山县置,与昆山同城。民国仍合。

新城曹魏得蜀孟达所献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三郡仍分,房陵为新城,西城为魏

兴,上庸仍旧名。

新亭孙吴时建造,在今南京南。

新息春秋息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汉于今县地置县,故名新息,元初废入息州。

新野古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新蔡即今河南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新秦中指蒙恬击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春秋属宋,战国属魏,秦置县,在今河南杞县。

雍州《禹贡》九州之一。东汉末始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唐时仅有关中的一部。开元时升京

兆府。东晋南朝时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

雍县秦秋秦国故都,后为县。在今凤翔南。唐肃宗时改凤翔。

廓州北周以吐谷浑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后废。

廉州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国废府。

滦州契丹分平州地置,治义丰,即今河北滦县。

滦阳今承德在滦河之北,因以滦阳为别称。金曾置滦阳县,在今河北迁西西北,明废。

滨州今山东滨县,自五代后周至清为滨州。清中叶滨州已不辖县。

满刺加国名。14―16世纪立国于今马六甲州。郑和曾至其国。十六世纪初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入后衰亡。

福宁元分福州置福宁州。明为县。清雍正时设府。治霞浦。今为霞浦县。

福州本闽州,唐开元中改。别称榕城。

福建今福建省,秦为闽中郡,汉属扬州,唐属江南东道。宋置福建路。元先置行中书省,后改属江浙行省。明复为行省。

福陵亦称东陵。清太祖墓,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上。静宁今甘肃静宁,元以前为德顺。

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西老城。

酸枣秦酸枣县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今四川乐山)。隋大业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今乐山、峨眉等地。南宋庆元时升嘉定府。

嘉兴南宋庆元中升秀州为嘉兴府。明清都有嘉兴府。孙吴时有嘉禾生此,宋以“嘉禾”为郡额,故别称嘉禾。

嘉定①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今尚称乐山为嘉定。

②今上海市嘉定,南宋嘉定千年(1217年)置县,故名。

蔡蔡在春秋时先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迁新蔡(今属河南),再迁州来(今安徽风台),为下蔡。

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阴,即今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阳,在今湖北枣阳西南。

磁州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阳,今为河北磁县。

熙河宋熙宁时置,治熙州(今甘肃临洮),辖熙、河、洮、岷等州。

鄱阳秦于今江西波阳东置鄱阳县。孙权移今波阳。又置鄱阳郡,治鄱阳。隋唐为饶州鄱阳郡。

雒邑周公筑雏邑二城,后即为洛阳。

雒县汉雒县在今四川广元北。后移今广元。元省入汉州。

端州今广东肇庆一带,古为端州,隋置,治高要(今肇庆),境内有端溪,产砚名端砚。宋徽宗时升为肇庆府。

韶州隋置,治曲江,本在今韶关北,南汉移今韶关。明清有韶州府。民国度府。

彰德金改相州为彰德府,治安阳(今属河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未完待续

古代地名通俗称谓大全(超全连载)8(完)

鄯州从北魏至唐,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后属吐蕃。北宋元符再置,治青唐城。后改为西宁州,即今西宁。

漳州今福建漳州,唐则天后时分泉州置,初治漳浦<今云霄,后移今漳浦),后移龙溪。明清有漳州府。民国度府后,以府治为龙溪

县。解放后分龙溪置漳州市,其余部分今属龙海县。

漳南窦建德起义之地,在今河北故城东北。

谯县秦置县,在今安徽亳县。明废入毫州。

谯郡汉建安末置,治谯县。隋唐为毫州谯郡。横海唐方镇沧景的军号,后改义昌军。治沧州<今沧州东南),常领沧、景、德、棣等州。

蕲水、蕲春今湖北有浠水、蕲春二县,都在长江北岸。浠水,唐天宝时改兰溪县置蕲水县,1938年始改浠水,南朝本有蕲水县,在

今浠水东,唐初已并入蕲春。古蕲春,汉末置,在今蕲春蕲州镇西北,常为蕲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县治于今蕲州镇。民

国废州,州治为蕲春县。

高嗷东晋南北朝时军事重地,与滑台、洛阳、虎牢号为北魏河南四镇,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唐天宝毁于河水。

播州唐置,治今贵州遵义,后废。北宋曾置,治今桐梓西南,又废。理宗嘉熙时置土司播州安抚司,治今遵义。元为宣抚司。明为

宣慰司。1600年,土司杨应龙败死。次年,明置遵义府。杨氏在896年已入居播州,传29代。

墨山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尔勒县东库鲁克山区。

墨尔根清康熙时所筑城。今为黑龙江嫩江县。

镇戎宋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

镇州即恒州。唐元和间改名。后晋仍称恒州。汉又改镇州。宋庆历间升真定府。

镇江宋政和间升润州为镇江府。

镐丰、镐并为西周都城,见“丰”。

稷下战国时的学术活动中心,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稷门以在稷山下得名。

黎阳古为重镇。西汉置县,在今河南浚县东。县南有黎阳津(即今浚县东南),位于古黄河北岸,对岸为白马津。这是军事上的必争

之地。隋于此置黎阳仓(今浚县西南)。

德化五代南唐改浔阳县为德化县(今江西九江)。民国初年改为九江。

德安北宋宣和时升安州为德安府,治安陆(今属湖北)。民国废府。

德胜城即德胜寨。五代晋王李存助在德胜渡黄河两岸各筑一城。北城即今河南濮阳。参见“澶州”。

虢周姬姓国;有三。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秦所灭。北虢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为

晋所并,虢州隋、唐、宋时有虢州,治所先在今河南卢氏,唐移今灵宝。元并入陕州。

滕西周姬姓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后亡于宋。

遵义今贵州遵义,汉置蹩县,后废。唐置恭水县,改罗蒙,再改为遵义。宋曾置遵义军。明平杨应龙后,改播州为遵义府。民国废

府。

潮州隋分循州置,治海阳(今潮安),明清为潮州府。

潭州隋改湘州为潭州,治长沙。元为天临路。明改长沙府。

潼川宋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今三台)。又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辖地在今四川中部。元废路存府。明改为潼川州,清雍正时又为

府,民国废府。

豫州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豫东、皖北。东汉治谯(今安徽亳县)。魏晋南北朝都有豫州,辖区治所常有改变。隋曾以洛

州为豫州。今河南省古为豫州地,故简称为豫。

豫章汉豫章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

昌。?李即醉李,春秋时地名,在今浙江嘉兴西南。

翰海霍去病击匈奴,登临翰海而还。翰海,或云当是今呼伦湖、贝尔湖;或云系山,当即今杭爱山。《北史》所云瀚海,所指非

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贝加尔湖。唐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区。元指今阿尔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现代

沿用。

薛任姓古国。先居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时居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后为齐邑。

薛郡秦有薛郡,治鲁县(今曲阜)。西汉为鲁国。

薄骨律北魏军镇,在今宁夏灵武西北。后改灵州。

燕古有两燕国,一为周同姓(姬)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另一为姑姓国,在今河南延

律东北,后人称南燕。

燕山宋宣和时赎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为金所得,恢复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为燕京路。

燕京北京为燕国故都,故有此称。辽南京一称燕京。金初以为路名(见“燕山”)。忽必烈初年亦称燕京。

燕然指今杭爱山。唐有燕然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辖河套以北广大地区。

燕云十六州详见“幽云十六州”。

冀州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冀中、冀南及鲁、豫各一小部。东汉先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今临漳西南)。历代均

置,治所辖区多变。清冀州辖今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

黔中战国楚置黔中郡。秦时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鄂、川、黔各一部。西汉改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为黔中

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辖地比秦黔中郡,东境减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区,西则包有今贵州大部。

后世遂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黔州北周改奉州为黔州,南宋升绍庆府。

衡山①即今南岳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时亦名衡山。

②秦汉有衡山郡,汉或为国,辖今江淮之间皖西及毗连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内。汉武帝时改六安国,辖地仅今

安徽六安、安丰等数县地,天柱山已不在辖区之中。隋唐衡山郡即衡州。

衡州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今市)。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

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

歙州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孙吴始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为歙州,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

大业复为新安郡。唐仍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间改徽州。

潞州北周置。唐时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辖今晋东南。明嘉靖时为潞安府。民国废府。

澧州隋置,治澧阳(今湖南澧县)。民国废州。

澶州唐置,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因澶渊(今濮阳西,古有湖名澶渊)得名。五代后晋移濮阳(今濮阳南)。宋熙宁移今濮阳(见

“德胜城”)。后升开德府。金仍为澶州,旋改开州。宋有黄河浮桥,以通濮阳南北二城。寇准、高琼催宋真宗过桥入北城,

即此地。

濂溪宋周敦颐号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为原名,在湖南道县一带,为周氏世居之地。一在庐山莲花峰下一带,因周敦颐居

此得名。

壕镜澳门的旧称。

檀州隋分幽州置。唐治密云。石晋割给契丹。明改密云县。

轩辕河南偃师东南有山名轩辕,山路迂回曲折,号为绝险。东汉末筑关。

豳州“豳”同“邡”,在今陕西彬县东北,周公刘迁居此地。西魏在这一带置豳州。隋治新平,即今彬县。唐改“豳”为“分”。

魏周姬姓国魏在今山西芮城北。晋献公灭魏,封给毕万。毕万遂为晋魏氏始祖。其子孙世为晋卿,后建魏国。

魏州北周置。治所贵乡在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隋为魏州武阳郡,唐为魏州魏郡。五代后唐升为兴唐

府。

魏郡汉置,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北周末迁安阳。隋为相州魏郡。至唐,为相州邺郡(此邺即安

阳,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邺),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魏博唐河朔三镇之一,治魏州,常领有魏、博、贝、卫、澶、相等州。

徽州宋宣和间改歙州置。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参见“歙州”。

襄平秦置襄平县,在今辽宁辽阳。东晋时地入违规内容。

襄州北魏所置在今河南方城;舞阳、叶县一带。西魏改雍州为襄州,即襄阳一带。

襄阳东汉置襄阳郡。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襄国项羽置襄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隋改龙冈。

濡须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濡须,水名,从巢湖经今无为东南流入长江。

濮阳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

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

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濠州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瀛州北魏置。治所在今河间(隋置)。宋升河间府。

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

霸州后周以益津关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今河北霸县及附近一带。

赣州今江西赣州本名虔州,宋绍兴间改。

夔州唐改信州为夔州,治奉节。宋又有夔州路,治夔州,辖今川鄂黔各一部。元废宋夔州路,而以夔州为夔州路(相当于府)。明清

为府。民国废府。

懿州辽懿州治所在今辽宁阜新东北。明废。

麟州唐置,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末移吴儿堡(今绥德西北)。金废。

衢州今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即今衢县。元为路。明清为衢州府。民国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