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现代汉语十四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945

(5)*老李吃力地托着被淹的孩子的身体,老林也奋力游去抓住孩子的手腕,他俩

合力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终于托出了水面。(报)

(6)*你做了这么一件大的事情,怎么不跟你丈夫商量商量呢?

例(2)、(3)是名词前几个定语的顺序有问题。例(2)“好的”和“治疗癌症的”这两个定语应互相换个位置。一般说,如果名词前有一个由形容词带“的”的定语,有一个由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那么通常是动词性词语带“的”的定语放在前面。例(3)主语中心名词“学生”前的几个定语的顺序很不合适,整个作句子主语的偏正词组宜改为“一个十岁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例(4)、(5)是同时出现的几个状语的排列有问题。例(4)状语“联合”应贴近动词“举办”,句子改为“……于今年五月在苏州联合举办的”。例(5)在动词性词语“托出水面”前有三个状语??“合力”、“终于”、“将……孩子”,但全给作者放乱了。应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他俩终于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孩子合力托出了水面”。例(6)是把该作状语的成分错放到了定语的位置上,应把“这么”放在“大”之前作状语。

(二)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对不上号

前后互相对应的词语,次序不一致,彼此对不上号,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例如:

(1)*饰演这男女主人公的是人们熟悉的陈冲和高飞。(刊)

(2)*郑敏之是同林慧卿作了长时间的“对磨”后才以2∶3败北的,第五局的比分

是23:21。(报)

(3)*这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劳动教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政策上对劳动教养

工作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报)

例(1)不熟悉陈冲和高飞这两位演员的人,看了这句话会以为陈冲是男的,高飞是女的,其实正相反。应把他们俩的名字倒换个位置,说成“高飞和陈冲”。例(2)包含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是从郑敏之的角度说的,说郑敏之跟林慧卿打了五局才以2∶3败北,那么后一分句在说明她们的关键性的第五局的比分时,应将郑敏之的得分数排在前面,林慧卿的得分数排在后面。可是,作者摆错了她们两个人得分数的位置,说成了“第五局比分是23∶21”,似乎第五局是郑敏之赢了。这就造成了前后语义矛盾。应将“23:21”改成“21:23”。例(3)应该把“深刻的阐明”放到“详细的规定”前面,使“从理论上”这一个状语跟“深刻的阐明”相对应,“从政策上”这一个状语跟“详细的规定”相对应。

(三)某些词语的位置跟介词的要求不合

有些介词在使用上对某些词语的位置有特殊要求,譬如在前面我们讲过,使用介词“把”,要求否定词放在“把”之前。我们只能说“他没把信交给我”,不能说“*他把信没交给我”。不注意这一点,也容易犯词语位置不当的语法错误。例如:

(1)*我们年青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应该无私地献给祖国,献给人

民。(报)

例(1)助动词“应该”要放在“把”字之前。上面说的是使用介词“把”中出现的位置问题。

使用介词“对”或“对于”时,必须注意主、客的位置问题,否则也会出错。例如:

(2)*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对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龙须沟的巨大变化,对于我们这些“老北京”都是非常了解的。

(4)*赵丹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之一,他的名字无论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

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介词“对”和“对于”时,行为动作的主体要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客体要放在“对”或“对于”的后边。以上三例都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一种改法,干脆将“对”或“对于”删去;另一种改法,保留“对”或“对于”,调整主、客位置??例(2)宜改为“对这个道理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3)宜改为“我们这些‘老北京’,对于龙须沟的巨大变化都是非常了解的”。例(4)宜改为“无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于赵丹这个名字都是非常熟悉的”。

使用其它介词时,也需注意位置问题。例如:

(5)*听说他的棋艺很不错,跟他你不妨比试比试。(习作)

(6)*他是有名的“往里扒”,跟这种人你别打交道。(书)

(7)*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都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的

报道。(报)

由介绍“跟(和、同、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前面。例(5)“跟他”要放在“他不妨”之后;例(6)“跟这种人”要放在“你别”之后。由介词“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后面。例(7)“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这一介词结构不能放在主语的后面。如果要保留介词“关于”,那就得把“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移至主语“世界各大报纸”的前面。也可以有另一种改法,那就是把“关于”换成“对于”。

(四)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

有的情况,词语位置不当,从句法上说不好说有什么问题;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要求句式整齐对称,词语位置不当有时会破坏句式的对称,让人读着感到很别扭,因此也需要注意避免。请先看实例:

(1)*他们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大家觉得,一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就会使山

区经济进一步搞活,使山区的土特产就能畅通地往大城市运,就会使山区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报)

(2)*在浦东十天的考察中,浦东今天崭新的发展面貌,上海人观念上的深刻变化,

既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又感动,也使我们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真正含义。(报)

(3)*当时班上王敏玟、张莹玉和我是大家公认的尖子,我们三个,谁都想赶在最

前面,可是不知怎么的,我这个男子汉怎么赶,总不能跑在她俩前头,几何考

分不是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刊)

(4)*论学习,小燕比她哥要强多了,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书)

例(1)-(4)孤立地一个分句一个分句看,语法上都没有错,但整个句子一看,会发现毛病都出在句中某些成分放得不是位置这上面。例(1)第一个“就会”放在“使……”的头上,第二个“就能”放到“使……”后边去了,第三个“就会”又放在“使……”头上,这就破坏了表达上句法格式的对称性,让人读着不顺。应该把第二个“就能”放在“使山区土特产”的头上,使“就会”、“就能”、“就会”这三个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致起来。例(2)的毛病与例(1)类似。改法有二,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前边,或者把“既”、“又”、“也”都分别放在“使我们”后边。如果采用后一种改法,干脆把中间那个“使我们”删去,改成“使我们既惊叹,又感动,而且使我们也领悟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真正含义”。例(3)“不是……,就是……”要求处于对称的位置上,宜改为“不是几何考分比王敏玟差一两分,就是物理考分比张莹玉差两三分”。例(4)宜将最后一个分句里的“比他哥”挪到“学得”的前面。

四句法成分杂糅

句法成分杂糅也是一种常见的语病。这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要表示一个意思,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使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下笔的时候,想用某种说法,写着写着却换用了另一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两种句法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混乱。例如:

(1)*这种款式的女大衣一上市,就受到广大女青年所欢迎。(报)

这个句子就是把“受到……的欢迎”和“为……所欢迎”这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了。可以将“所”改为“的”,也可以将“受到”改为“为”。下面的例句犯的是同样的毛病:

(2)*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谁呢?(书)

(3)*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刊)

(4)*他为了说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特意举了国内外许多由于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灾难的实例。(报)

例(2)可以在“难道这不都是说的我吗?”和“这不都是说的我又是说的谁呢?”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种。例(3)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例(4)把“为了……”和“在……时”这两种句法格式混在一起了。改法有二,或将“为了”改为“在”,采用“在……时”的说法;或将“时”删去,采用“为了……”的说法。

为帮助大家防止出现这类杂糅的毛病,这里不妨列举一些我们所搜集的比较常见的杂糅格式:

[1]关键在于……

……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

[2]目的是……

以……为目的的

→*目的是……为目的的

[3]是为了……

是以……为目的的

→*是为了……为目的的

[4]他的死是为了……

他是为了……而死的

→*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5]以……为宜

……即可

→*以……即可

[6]是由……决定的

是出于……

→*是出于……决定的

[7]是由……造成的

是因为……

→*是因为……造成的

[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比去年同期增加/减少了……

→*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减少了……

[9]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本着……为原则

[10]……的特点是……

……有……独到之处

→*……的特点是……独到之处

[11]深受……的欢迎

深为……所欢迎

→*深受……所欢迎

[12]听到……噩耗

……噩耗传来

→*听到……噩耗传来

[13]奔向……

向……奔去

→*奔向……奔去

[14]以……为幌子

打着……的幌子

→*打着……为幌子

[15]以……为名

借口……

→*借口……为名

[16]经过……

在……下

→*经过……下

[17]对于(关于)……问题,……

在……问题上,……

→*对于(关于)……问题上,……

[18]由于……的领导(帮助)

在……的领导(帮助)下

→*由于……的领导(帮助)下

[19]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为例来说明……

→*举了一个……为例来说明……

[20]为……所欢迎

受到……的欢迎

→*受到……所欢迎

(二)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人为地糅在一起

这是杂糅的另一种情况。例如:

(1)*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非

常重要的。(报)

(2)*当上级决定把12月19日夜里在**“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前舞龙的任务

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那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报)

这两个例子是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一句。例(1)宜在“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之后点断,并在后半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加一个代词“这”,使另立为一个分句。即全句改为:

(3)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这也是

非常重要的。

例(2)也应分成两句话:“当……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写作中不留神,把标点符号丢了,也会造成类似的杂揉毛病。例如:

(4)*他的名字叫张慧芳在牡丹电视机厂工作。(报)

(5)*堂屋的左边是书房大约有十平方米。(书)

例(4)应在“张慧芳”后面加上一个逗号;例(5)应在“书房”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这样便都没有毛病了。

(三)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

前后两个分句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两种不同的句式,我们也把它归到杂糅的语法错误里。例如:

(1)*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两台扫描

机、一台刻盘机等。

例(1)是在一个联合词组中把不同的格式杂糅在一起了。在列举事物时,既可以采用“有+名词+数量词”说法,也可以采用“有+数量词+名词”的说法,但不能在同一个联合词组中混着用。修改时,如采用前一种说法,宜将顿号改为逗号,并将句末的“等”删去,全句改为:

(2)现在我们研究所有PC电脑18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以及扫描机两台,

刻盘机一台。

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全句可改为:

(3)现在我们研究所有18台PC电脑、2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以及两台扫描机、

一台刻盘机等。

下面是犯同样毛病的例句:

(4)*我去采访的时候,学校正进行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刷墙,有的擦

玻璃窗,也有在操场上拔草的。(报)

(5)*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书)

例(4)“有的……,有的……”是对一个群体里的个体逐一分述的一种句式,“有……的,有……的”是另一种分述的句式。现在这句话把这两种分述句式混用在一个复句里了,造成杂揉的毛病。宜将最后的那个分句改为“还有的在操场上拔草”。例(5)孤立地看,前后两个分句都没毛病;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不妥了。既然前一句说“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那么后一句应顺着上文,说“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可是作者忽然改换说法,致使句子语气脱节,让人读着感到别扭。此句可改为:

(6)在汉语里,作主语的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

或改为:

(7)在汉语里,名词可以充任主语,动词、形容词也能充任主语。

上面第四小节曾讲到“词语位置不当破坏句式的对称”的问题,其中所举的病例,如“不仅比她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她哥活”,从某个角度说,也可以看作这里所讲的“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的杂揉毛病。这里不妨再举一例:

(8)*他是一个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干起事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

可是做得比谁都差。

例(8)前面用“比谁都说得动听”,后面用“做得比谁都差”,前后不相称。如保留前面的说法,后一分句应改为“可是比谁都做得差”;如保留后面的说法,前一分句应改为“说得比谁都动听”。

五代词指代不明

在说话写作中,运用代词可以避免重复罗嗦,同时能保证语言的连贯性。但是使用代词一定要做到指代明确无误。可是不少人在写作中常常犯指代不明的毛病。在分析这种语法错误前,有必要先交待一个概念,那就是“前词语”。

“前词语”是指“代词所替代的词语”。当句子里要用到除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和“你、你们”等)以外的代词时,一般必须先出现“前词语”。例如:

(1)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

气喘。(孙犁《荷花淀》)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杂文四则》)

例(1)“女人”是代词“她”的前词语,“丈夫”是代词“他”的前词语。例(2)“陶渊明”是代词“他”的前词语。

在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段话里,用几个相同的代词来指代不同的前词语,即指代不同的对象。下面是这方面的两个典型病例:

(1)*陈刚心里明白,如果徐鹏飞真正知道了他们地下工作者的的名单,就不会跟

他1这么费事了,正因为他2不知道,所以他3说“知道了”。(刊)

(2)*徐书记推门进实验室,李教授也正好要推门出实验室,他1立刻把买实验

仪器的事告诉了他2。(刊)

例(1)根据句子的内容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1”是指代陈刚,“他2”、“他3”都是指代徐鹏飞的,但都用“他”来指代,会让人读着一时搞不清“他1”、“他2”、“他3”都分别是指代谁的。宜将“他1”改为“自己”。例(2)根据句子的内容也没法搞清楚“他1”和“他2”是分别指代谁的。从小说内容看,是徐书记把买实验仪器的事告诉李教授,因此应将“他1”改为“徐书记”。下面例子里先后用了七个“他”,每个“他”指代谁,更让人弄不清了:

(3)*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他2说出原棉的秘密,

那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他3难于应付,他4知道他5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本身就暴露

了其中必有问题,只有鼓励他6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他7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例(3)一共用了七个“他”,分别交叉指代梅厂长、韩云程和徐总经理。读者读着感到费劲,要来回细细捉摸,才能搞清每个“他”之所指。这样的文字是很要不得的。“他2”可删去,“他3”宜改用“梅厂长”,“他4”也宜删去,最后一个“他7”宜改用“徐总经理”。全句改为:

(4)梅厂长不知道怎样答复好,他1不敢让韩云程发言,万一说出原棉的秘密,那

不是全被揭穿了吗?徐总经理看出梅厂长难于应付,知道他2被于静将了军。

这时候除了冒险没有第二个办法了。因为如果不让韩工程师发言,反倒会暴露

其中的问题,只有鼓励他3说话,才有可能挽回这难堪的局面。徐总经理给韩

工程师做好了答案……。

还有种情况,代词虽只有一个,但可以被看作前词语的名词不止一个,这样,也可以造成指代不明。这种毛病也较为普遍。例如:

(5)*天刚拂晓,联军部队急行军赶到了卡萨布莱桥,守在桥东头的两个团的敌人

惊恐万状,他们立即抢修工事,组织好队伍,准备强夺卡萨布莱桥。(书)

(6)*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跟她学画的胡

?青老师。(刊)

例(1)“他们”是指代“联军部队”呢,还是指代“敌人”?要读到最后一个分句,才知道是指代“联军部队”。这里的“他们”宜改为“联军指战员”。例(2)里的“她”是指代“林虹”,还是指代“顾晓莹”,还是指代胡?青老师?林虹到底遇见了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不清楚。要搞清楚,还将涉及到“她”前面的“跟”该理解为连词还是介词的问题。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林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胡?青老师”两个人,那么宜将“跟”理解为连词(这种情况,“跟”最好改为“和”),将“她”改为“自己”,而且最好在“学画”后加个“时”字,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7)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自己学画时的

胡?青老师。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胡?青老师”,“林虹”遇见的只是“胡?青老师”一个人,“跟”得理解为介词,那么干脆将介词“跟”和“她”都删去,而且最好将“胡?青老师”改为“老师胡?青老人家”,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8)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学画的老师胡?

青老人家。

如果要让读者理解“她”指代“顾晓莹”,“林虹”遇见的是“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胡?青老师”两个人,“跟”得理解为连词,那么宜将连词“跟”改为连词“和”,将“她”改为“顾晓莹”,这样意思就清楚了。即全句改为:

(9)林虹那天独自一人去美术馆看展览,正好遇到初中同学顾晓莹和顾晓莹学画的

老师胡?青老人家。

有时,前词语和代词的位置摆得不当,也会造成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10)*一天,她在火车站里被沙皇暗探发觉了,母亲在被捕之前,迅速打开皮箱,

把所有传单散发给了大家。(刊)

例(10)会让读者误认为“她”和“母亲”是两个人,其实是指一个人。应该前面用“母亲”,后面用“她”来复指“母亲”。

也有这样的情况,文中用了代词“他”或“他们”,而前词语在文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也是指代不明的一种毛病。例如:

(11)“妈,他哪儿去了?”志刚一进门就问。“你说谁啊?”妈反问了一句。(书)

(12)*编辑同志:你们转来的信我都看了,意见提得很中肯,在此我感谢他们指出

了我的疏忽之处,纠正了我的错误。

例(11)“妈”为什么会反问呢?就因为志刚在问话里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他”,前后却没出现前词语,叫志刚妈摸不掌握头脑。例(12)读者当然会按常理推断出信中所说的“他们”是指写信提意见的人。但那是读者按常理推断出来的,不是信中说清楚的。

六数量表达混乱

数量表达混乱,也是常见的一种语法错误。

在讲到数量减少时用了倍数的说法,这是数量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例如:

(1)*由于加强并改善了交通管理,广泛开展了“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教育活

动,今年本市交通事故只发生了五十七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将近一倍。(报)

“本市”去年发生了多少起交通事故?光凭例(1)这个句子所提供的数据是推算不出来的。好在“防事故,保安全”的宣传材料中曾有过透露,说去年“本市”发生了一百一十八起交通事故。可见,例(1)的表达法很不恰当。应将“减少了将近一倍”改为“减少了将近一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数量增加多少也好,说数量减少多少也好,指的都是差额,而差额都要以原来的数量作为基准,因此,讲到数量增加时,可以用分数,也可以用倍数,而讲到数量减少时,只能用分数,决不能用倍数。有的人所以会犯错误,就在于讲差额时以减少后的数量作为标准了。下面的例句犯了同样的毛病。

(2)*沈阳粮食公司的职工研究出先进的保管方法,囤粮用的席子比过去节省了将

近一倍。(报)

(3)*这就是说,质量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它的半径如果从目前的七十万公里缩小

到三公里,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就要演变为黑洞。(刊)

例(2)“节省”也是减少的意思,应将“节省将近一倍”改为“节省了将近一半”(或“节省了将近二分之一”)。例(3)“缩小”也是减少的意思,“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宜改为“即只为原来的二十多万分之一”。

说明数量上的增减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增减了多少;一是说增减到多少。这两种说法所指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明增减的那部分数量,后者是指明增减以后的实有数量。混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数量表达中常见的毛病。例如:

(4)*今年蚌埠站到6月份已超计划完成了2.4万吨集装箱运输任务,与去年同期

相比,提高到50%。(报)

(5)*中学民办教师原来全省只有二千二百多人,现在则有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增

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报)

(6)*这个区的菜地面积不断减少,也是蔬菜供应紧张的一个原因。据金刚、张北、

花台三个大队报告,他们原有菜地二百四十多亩,由于市城建局频频征用土地,

两年来减少到八十来亩,现在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报)

例(4)既然是“超计划完成了”任务,显然不会是“提高到50%”。应将“到”删去,也可以将“到”改为“了”。例(5)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当是二千二百多人的32.6倍。“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应将“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改为“增加了三十一点六倍”,或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是原来的三十二点六倍”。例(6)按“减少到八十来亩”的说法计算,现有菜地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按“现有菜地面积只为原来的三分之二”的说法算,两年来菜地应是减少到一百六十多亩。看来百分数是可靠的,“减少到……”的说法出了毛病。应将“到”改为“了”。

“甲比乙大/多/高三倍”和“甲为乙的四倍”,说法不同,意思一样。常常有人把这两种说法混起来,说成“甲比乙大四倍”而出错。这也是数量表达上的一种毛病。例如:

(7)*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书)

(8)*现在去境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北京来说,去年去境外旅游的旅客只3000

多人,而今年增至30000多人,比以往多十倍。(报)

(9)*鱼虾的价格涨得更惊人,八十年代初,太湖螃蟹每斤只卖三元多,现在涨到

六十多元一斤,价格比过去高二十倍。(报)

例(7)应改为“大十一倍”。例(8)或改为“比以住多九倍”,或改为“是以住的十倍”。例(9)或改为“价格比过去高十九倍”,或改为“价格为过去的二十倍”。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类说法是有歧义的。因为由“超过”带上数量宾语所形成的述宾词组本身就是一个有歧义的格式。例如,“超过六个”,那“六个”可以理解为超出的数量,例如:“我们每人每天定量二十个,小李今天超过六个。”这实际是说小李今天完成了二十六个。那“六个”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超过的数量。例如:“定额并不高,只要求每人每天编十个筐。可是小李哪一天都完不成任务,能超过六个,就算不错了。”这就是说小李每天至多只能编七、八个。

“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实际就是上述的述宾词组。假定年计划为60吨,那么“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就是24吨。“超过24吨”的说法是有歧义的。不少人不了解这一点,滥用“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多少”这一说法,造成数量表达模糊的毛病。例如:

(10)*一车间去年的产量超过年度计划的百分之九十,是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好

的一个车间。(报)

一车间的年度生产计划到底完成了没有?就这个句子本身无法判断。如果全厂完成任务的情况都很好,那么一车间当然是大大超产了;如果全厂完成计划的情况不怎么好,那么一车间在全厂虽名列前茅,也还是个没有完成生产计划的车间。例如:

(11)*今年元旦,永安矿务局夺得开门红,生产原煤二千五百六十多吨,超过日

产量的两倍。(报)

永安矿务局肯定是超产了。但是,原定日产量多少?元旦那天的产量比原定的日产量高多少?不清楚。因此,这类格式使用时要谨慎。只有在不致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格式。例如:

(12)煤炭工业传来捷报,今年一月份产量超过了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

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是捷报,所以“超过去年十二月的百分之十”不会引起误解。不过最好还是采用“超额(产)百分之多少”的说法。上例也可以用“比去年十二月超产百分之十”的说法。

七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

在写作中出现语法错误,大凡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修养太差,一是疏忽大意。我们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新闻报导,写一个年度总结,或写一个调查报告等,不可能写一句就来考虑一下自己写的句子有没有语法毛病,一般总是先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作多次修改润色,甚至征求他人意见,最后修改定稿。因此人们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在开始把自己想的写下来时,为了求快,在初稿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要养成一种分析的习惯,使自己的思路更有条有理,力求避免出现一切可能在初稿中出现的语病。有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很容易发现和改正。有些语法错误则不容易一下子发现,需要作一番分析后才能发现和把握,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较长??或是句子内部包含长而复杂的附加成分,或是包含好些分句;一是错误比较隐晦,似是而非。为了帮助大家对付上述两种情况的语法错误,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

(一)紧缩法

一个句子,如果比较短,有语法毛病,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句子如果比较长,句子有语法毛病,我们会感到念着不顺,但不太容易发现问题在哪里。人们常常喜欢把句子比作一棵树。一棵树有主干,有枝叶,枝叶纷繁茂盛,就不容易看清主干。句子也有“主干”和“枝叶”,“主干”就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如主语里的核心名词、谓语里的核心动词以及宾语里的核心名词等;“枝叶”就是种种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补充性的成分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就不容易一下子看清楚,有了语法错误也就不容易发现。这时我们可以用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上面在讲属于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时,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

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这个句子的毛病就不容易一下子发现,因为修饰成分太多。我们在分析这个病句时,就用了紧缩法。把“枝叶”去掉些,句子一紧缩,毛病立刻显露出来了。请看:

(2)我又看到了……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

“乡音”和“笑声”怎么能看到呢?再分析个实例:

(3)*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更加郁郁葱葱。(报)

(4)*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北大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王选教授亲自主

持和带领下,在北大各相关系科的协助下,在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

年的紧张劳动,我国终于研制出了世界第一个汉字彩色照排系统。(报)

例(3)要是去掉一些修饰成分,如定语“福缘小区的”、“广大”,状语“在……下”、“经过……”、“一共”、“更加”等,句子就紧缩为:

(5)*居民……新增了两万多棵槐树,变得郁郁葱葱。

一紧缩,立刻会发现这个句子犯了主语与谓语不搭配的毛病。应将“新增”改为“新栽”,并在最后一个分句头上加上“使小区”三个字,全句改为:

(6)福缘小区的广大居民,在居委会的领导组织下,在园林工人的协助下,经过

三年奋战,一共新栽了两万多棵槐树,使小区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例(4)如将“枝叶”,特别是状语成分都去掉,紧缩为:

(4)*全体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我国研制出了汉字彩色照排系统。

一眼就能看出,句子显然不通。原句由于修饰成分太多,作者写到后边忘了前面已经有个主语“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在修饰成分写完后又引出了一个新的主语“我国”,使原先的主语没着落了。可以在“我国”前加一个介词“为”,还让“全体方正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作全句主语,而又不失原意。

有时,毛病不是出在“主干”上,而是出在“枝叶”上。这也可以通过紧缩法来加以检查。例如:

(5)*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这个句子,我们读着总觉得别扭。不妨通过紧缩来检查一下。例(5)可以紧缩为:

(6)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

这没有语法错误。那么问题可能出现在“决心”的定语上。那定语是“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不妨再将它紧缩一下:

(7)*为完成任务的

这个定语显然有问题。这里的“为”是介词,“完成任务”是作介词“为”的宾语。由“为”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能带“的”作定语。可以有多种改法:一是将介词“为”删去,全句改为:

(8)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二是在“完成任务”后加“而奋斗”三个字,全句改为:

(9)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而奋斗的决心。

三是在介词“为”后添加“祖国”或“国家”等名词,让它作介词“为”的宾语,而介词结构“为祖国/国家”作“完成任务”的状语,全句改为:

(10)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祖国/国家完成这项高科技研究任务的决心。

运用紧缩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紧缩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原句子的基本结构,换句话说,不能破坏原句子的基本结构。第二,某些修饰成分去掉后,会影响句子的原意,明显的如否定词语删去后,意思必然会跟原句相反。所以,紧缩时,对于那些会严重影响原句意思的修饰成分还得适当保留。

(二)类比法

明显的语法错误,一看就发现了。有些病句一下子看不准,似是而非。碰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具体说,当怀疑一个句子有语法毛病时,可以按所怀疑的句子格式仿造一些句子,看那些仿造的句子站得住站不住。例如:

(1)*他默默凝视着墙上悬挂着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画像。

这个句子读着有点儿别扭。但由于这个句子从内容到用词都不是口语里所说的话,所以这个句子到底能说不能说,一时不好判断。那我们就不妨按这个书面语句子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的句子:

(2)*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着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着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着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着故事。

这些都是比较口语化的句子,一读就会感觉到它们都站不住,不能那么说。把句子里的“着”改为“的”,这些句子就都能说了,请看:

(3)他一直瞧着我胸前佩戴的北京大学的校徽。

我仔细地读着墙上张贴的布告。

那小女孩儿专心地数着树上结的苹果。

我好奇地看着报上刊登的广告。

我专心听着老师讲的故事。

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例(1)确实是个病句,也应把其中的“着”改为“的”。

再看个实例:

(4)*书桌上放着整整齐齐摆着的线装书。

这个句子书面语味道也比较浓,能不能说,一时也难以断定。也可以按这个句子格式仿造一些稍微口语化一些的句子:

(5)*床上放着整整齐齐叠着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整整齐齐站着的队伍。

*怀里抱着严严实实裹着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结结实实捆着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严严实实封着的铁桶。

*墙上贴着歪歪扭扭写着的标语。

显然,这些句子都是不能说的,正确的说法是:

(6)床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

广场上排着站得整整齐齐的队伍。

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

他背上背着捆得结结实实的行李卷儿。

仓库里码着封得严严实实的铁桶。

墙上贴着写得歪歪扭扭的标语。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断定例(4)是有毛病的,得改为:

(7)书桌上放着摆得着整整齐齐的线装书。

运用类比法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仿造的句子应力求跟原句的句子格式一样;第二,仿造的句子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话。

上面我们介绍了检查语法错误的两种方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时,在检查语法错误时,需交叉使用这两种方法。请看下面这个病句:

(8)*你把这几天各位专家就国企改革、实行股份制等问题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应该

好好归纳一下。(刊)

这个句子也让人读着感到似是而非,但因为比较长,书面语味道比较浓,所谈的内容一般人又不是很熟悉,所以毛病在哪儿,一时不易发现。检查时,可以先紧缩一下,紧缩成:

(9)*你把种种观点应该归纳一下。

(注意,这是个“把”字句,所以句子里的“把……”这个介词结构虽然是状语,但不能随便删去,得保留)再用类比法,仿造一些口语里的“把”字句。如:

(10)*你把他们的意见应该整理一下。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看一下。

*你把这件事应该说一下。

*你把时间应该安排一下。

*你把书应该借来。

*你把话应该说清楚。

*你把奶奶应该接来。

*你把这个材料应该保管好。

以上这些“把”字句显然都读着别扭,原因是助动词“应该”的位置不对,“应该”要放在“把”字前,说成:

(11)你应该把他们的意见整理一下。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看一下。

你应该把这件事说一下。

你应该把时间安排一下。

你应该把书借来。

你应该把话说清楚。

你应该把奶奶接来。

你应该把这个材料保管好。

至此我们就知道原句,即例(8)里的“应该”放得不是地方,要把它挪到“把”字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