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仙侠修真四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082

元太祖十九年(1224)返归燕京,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及道众一切赋税差役,于是道侣云集。玄教日兴,遂在南京设立八教会并宫观设坛作醮,从而大昌全真教。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赐丘处机金虎牌主领道教,七月卒于北京白云观

蛛通过修炼得“道”学会了吐丝与织网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笔者则以为:生而知之者,本也,学而知之者,末也,思而知之者,上也。重学而漠视本者,本末倒置也。学而不思者,呆也。对于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来讲,生而就知之,确实是其物种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的哲言,确实包含着朴素的真理。例如,蜘蛛能够吐丝、织网就是先天生而知之的一种本领,而非后天学而知之的技能。那么,蜘蛛又是怎样一生下来就掌握了吐丝和织网这项生存本领的呢?

对于蜘蛛来讲,吐丝、织网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加体力劳动,从图纸的设计、基建地点的选择,到原材料的制造、生产,再到现场施工,等闲之辈决难胜任。因此,处于原始状态的始祖蜘蛛应该是既不会吐丝、也不会织网的一种动物。但可以假设它们当时已经掌握了从身体内分泌出一堆粘糊糊的分泌物,并知道将其涂在自己产下的卵上,以便保护自己的后代。为了能够更好的包裹自己产下的卵,并节约材料,某些始祖蜘蛛在自己的生育实践中,通过思而知之,逐步掌握了一边分泌蛛丝物质,一边用腿笨拙的向自己产的卵上涂抹蛛丝物质的本领,由此拉出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粗细不均的蛛绳。

不难想象,那时的始祖蜘蛛在产卵前后活动的过程中,会无意之间在草丛中的草杆之间或地面上留下一些粗细不均的蛛绳,这样一来,蜘蛛无意中就在草丛中编织了一个杂乱而简单的蜘蛛网。由于蜘蛛的活动范围通常不是很大,当有小昆虫撞到蜘蛛无意中编织的蜘蛛网上并被粘住时,就会被在附近活动的始祖蜘蛛发现,并成为始祖蜘蛛的一顿美餐,由此也提高了那些经常在草丛中的草杆之间或地面上留下一些蛛绳的始祖蜘蛛的生存能力,从而使其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一种相对较有利的地位,免于被生存竞争淘汰。后来,经过漫长岁月的修炼(修炼是指符合规律、理性的劳动,是指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生存实践)与自然的选择,始祖蜘蛛的部分后代终于通过得“道”而将粗细不均的蛛绳改进的粗细均匀、非常纤细的蛛丝,将毫无头绪的蜘蛛网改进成为具有精美的几何图案的蜘蛛网,还掌握了长时间守在网上捕获猎物的生存本领,并通过得“道”而具有了更加先进的吐丝器官和织网工具,以及在高处落向低处时,掌握了先在高处设一根丝线,然后才一边放线一边下落的生存本领,并通过获得性遗传一代代的将这些生存本领传承下来。

从个别始祖蜘蛛通过修炼(是指符合规律、理性的劳动,是指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生存实践)和思而知之,到大批始祖蜘蛛的有意或无意的“学”而知之,并继续加以修炼(是指符合规律、理性的劳动,是指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生存实践),再到今天的蜘蛛们通过得“道”而具备的生而知之,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始祖蜘蛛拉出蛛丝的生存技能要想通过获得性遗传保存下去,就必须有许多代始祖蜘蛛长期修炼(是指符合规律、理性、顺应自然的劳动,是指顺势而为的生存实践)再加上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才行,由此才能使今天的蜘蛛们做到生而知之。

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卑微的动物如牛、马、蛇、羊和昆虫等,能够通过长期修炼而得“道”,从而进化成为更加适应自然的高智慧、长寿命的动物。例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许多本领高强的妖精,如牛精、马精、蛇精、羊精、蝎子精、蜈蚣精等,就是由昆虫通过长期修炼得“道”而变成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物多样性起源的基本理念:物种通过修炼可以变为另一个物种。恩格斯虽然有可能并不知道“物种通过修炼可以变为另一个物种”这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但在探讨人类的起源时,也提出“劳动创造了人”。而修炼就是符合规律、理性的劳动,就是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生存实践。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生物进化理念――道生万物。生物通过修炼得“道”可以改变自身,是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基本常识,中华民族的生物修炼得“道”进化理念,确实是一个包含着朴素真理的理念,但也确实不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不用直接用来取代现在流行的生物进化学说。

顺便指出,历史上围绕着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了万物的假说的争论对于许多亚洲人和非洲人来讲毫无意义,因为绝大多数的亚洲人和许多非洲人根本就不知道何为基督教,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万物的猜想,作为一个从来都没有信过基督教的人,瞎掺和基督教徒们关于上帝是否创造了万物假说的争论有什么意思呢?

评:一切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禅宗与道家

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

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序)

刘真

教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感作用。

目前社会上,由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若干人常不免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个人收入有限,而物欲无穷,遂产生种种不良的风气。对于造成这种不良风气的少数不肖分子,固须“齐之以刑”;但就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来讲,则“道之以德”似更为重要。

物质生活的满足,常须仰赖于外力;精神生活的满足,则可求之于内心。一个具有高度宗教修养的人,不但不屑措意于世俗的荣辱得失,声色货利;甚至对最重要的生死关头,也都看得很轻。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禅宗与佛学

凡当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需用道家学术的领导,到了天下太平,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汉末道家的隐士思想,与墨家变相的游侠思想结合,产生道教的雏形,便与佛教学说互相推排,而又互相融化。

经汉武帝与董仲舒辈的提倡,“罢黜百家,一尊于儒”,使孔、孟、荀以来之儒家思想,一变而为两汉经师儒家的天下,,。

自东汉以来到隋、唐之间,由印度佛教思想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佛学,其间经历艰难困苦,错综复杂的过程,约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才形成唐代的文化。

由于唐室李氏宗亲的关系,自唐太宗以来,即诏定道教为国教,尊奉李老君为教主,因此而奠定道教在唐代政教上的根基。又因为唐室君臣,醉心佛学,故虽尊奉道教,实则佛、道并重,但在人事地位上,略加分别而已。

即使如中唐以后,一位得力于墨家,而以文章名世,号称为儒家正统的韩愈,虽闹过史称排佛的大事,其实,还是后人正反双方的渲染过度,细读韩愈排佛的文章,与历史的事实,他当时只是对于佛教制度,与某一类佛教徒的不满,并非对佛学本身多有攻击。而且自韩愈以后,直到宋、元、明、清几代理学家们的儒者,排斥佛教最力的理由,就是说它废弃伦常,无父无君的出家制度,此外,少数有关佛学的批评,到底都是门外汉的外行话,无足轻重。如从深入的角度来看,韩愈排佛,于佛教毫无损失,所以当代名僧禅德,极少出来说话,真正打击宗教本身的,往往出于宗教徒的自身,这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定例,凡为任何宗教的人士,应当深省。

因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寺院制度,使佛教十宗学派,一律托庇宇下,奠定中国佛教与中国佛学的特色而照耀古今中外。

佛教,是佛的遗教,具有宗教性质;佛法,概括佛学的思想学术与所有求证的方法;学佛,是实践佛的遗教,循佛的教导方法去求学。

提到印度文化,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印度上下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始终在宗教、哲学,与各宗教、各哲学的修行求证方法中徘徊演变,乃至现在的印度教,也不例外,所以印度全部的历史文化,也一直在宗教争斗、思想摩擦、阶级不平的状况下绵延续绝。虽然十七世纪以来,有外力的侵入,他们随时随地,仍然利用印度人宗教思想的矛盾,作为控制的法宝。

印度上古宗教的教义,与释迦牟尼先后同时的宗教及各派哲学思想,真如“天花错落,星罗棋布”,实在可作世界上“比较宗教”与“比较哲学”的蓝本,普通讲印度哲学,大约都以六师并举,以说明六大哲学学派的情形,实际上在已经翻译的中国佛学中,动称异派哲学思想的,约有九十六之多,,。

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中国春秋前期,关于他住世的准确时期,向来为古今中外学者所争辩的焦点,从世界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说,在这个阶段,先后不出一个世纪,东方西方的历史演变,虽然都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蔚为奇观,中国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来人类文化垂数千年之久的人。

他出家以后,参访过传统婆罗门教的修证方法,与其他各宗教、各学派出世苦行的修道生活,结果认为都是不究竟的学问,便独自经历一番苦行修证,从十九岁出家,直到三十二岁才开始宏扬他的教化。

一个真正的圣哲,决定会漠视世间的虚荣,他敝屣帝王的尊荣而不顾,,。

至于由他的教化而变成一个宗教,又登上教主的宝座,那都是后世再传弟子们的事情。我觉得所有宗教教主们,大多数都是抱着如此胸襟的,譬如老子被人拉上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宝座,又何尝是他“不知所终”、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初衷呢!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

释迦成道后,极力宣扬一切众生性相平等的观念,不但认为人类是平等的人类,而且认为凡有血肉与具有灵知之性的生物,乃至天人之际,一律称为众生,大家在本性的道体上,本来都应该是平等的,,。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世界的总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憾的两重意义;堪忍是指这个世界上充满缺憾,甚多苦难,而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与许多的苦难,而且仍有很多的人们,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赞叹,,。

简略说来,释迦区分天人的界限,约有六十重天,统名谓之三界,仍然属于六道轮回的范围。

这个三界的宇宙世界,是以一个日月所照的太阳系统为单位,由人间世上至日月,以及三界所属天中,时间的实际与观念,各各有所不同,。。。。于是分别宇宙世界的时间,繁细到难以算数,总之,他的宇宙观是无限的、扩大的宇宙观。他的世界观,是以一个日月系统做为一世界的单位,累计一千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他说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无垠无限的宇宙,多至如河沙数量,不可计算,由此反观人间多欲众生的纷纷扰扰,真是渺小得可怜。释迦既说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三界宇宙观,以统摄印度上古的各宗教与各派哲学的天人思想,开拓人智胸襟的领域,至于天文数字不可能及的境界,反之,分析物质微尘的精细,又深入到最后无形无相的微妙,因此使往古来今各派哲学思想的内容,实在难与其比丰富与充实。

他认为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集合而生,其中并无一个能主者的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

五阴:一译作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四谛:即为苦集灭道四者。

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X盛。

人世事物,一切都是变迁不定,根本没有永恒,所以名之为“无常”。

小乘最高成就的阿罗汉们,每每到了住世寿命已尽的时候,而预知时至,显现神变,终于“灰身灭智”自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便泊然寂灭。

如用中文的直译的意义来说,菩萨便是“觉有情”,又名为“大士”或“开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大乘菩萨道,复有三种行径:(1)先求自利,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再来利他。(2)先为利他,后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时并进。总之,大乘的行为,是身心入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济世救众生为基础的,是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观看一切众生,都是与我同体而发生慈悲的愿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件的,无要求的,绝对的自发自觉的救世心肠,综合以上两个观念,便名为“同体之悲,无缘之悲”。

布施又分为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

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形戒,实际上,完全为诛心之论的心戒,例如为善的动机而求名,即不犯大乘菩萨之戒,其中运用之妙,实在不是片言可尽。

忍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

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

禅定。。。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

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运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若,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

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心戒,,,有一毫是恶念,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

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说他“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认为才是比较近于人情的救世思想。

法界(宇宙)

喜欢简捷明了而厌于分析的,便宗奉般若的空、与禅宗的说法融会;欢喜审问而注重逻辑思维的,便宗奉唯识的有、而构成佛学的思致庄严,而与近世传入的西洋哲学、心理学、逻辑等学科,不但可以趋向融通互注之途,而且大有要以唯识含融整理西洋哲学而加以批判的趋势。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

谈禅的“口头禅”之风,便大为流行,造成倒退历史,大如两晋的“玄谈”现象。殊不知自隋、唐之际禅宗建立后,历唐、宋鼎盛时期而经元、明、清为止,时间一千余年,地区包括东亚及东南亚各地,禅宗宗风果然大行,有资料可见者,不过两千人左右,而习禅真有成就,亦不过三、四百人。何况其中有大成就者,还廖廖可数,何尝是随时有禅,到处有道呢!况且是真实的禅者,除了生活与言辞的机趣以外,其德行修证工夫,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又何尝是徒托空言,而不见之于行事之间的谈士,,,。

禅宗与佛学,很多名辞语句,都借用于老庄与儒家的术语,但那只属于借用而已,禅宗本身的精神,并不因为借用老庄的名言,就认为是老庄或道家思想的加工改装,,,。

迦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阿难为第二代祖师,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衰微,大师谓东土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便渡海东来,,。

第二代祖师神光,。

达摩祖师面壁默坐在少林寺里,有人问他,你到中国为了什么?他的答复,是寻找一个“不受人欺”的人,这句话的意义太深了,试想谁能做到自己完全不受古今中外别人的欺骗呢?况且我们有时候,实在都在自己欺骗自己的途上迈进,倘使一个人真能做到不受一切欺骗,纵然不是成圣成佛,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大概只有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才能做到吧!

有一位洛阳的少年姬光,博览经籍,尤其善谈老庄。可是他每自遗憾地感叹说:孔子、老子的教化,只是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的书,虽然高推玄奥,但仍然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于是便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从此遍学大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三岁时,回转香山,终日宴坐(相同于静坐)了八年,后来慕名求道,遂到少林寺去见达摩大师,可是大师时常面壁端坐,并不加以教诲,神光便暗自心想: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在人心纯朴的上古时代,尚且如此,我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际,彻夜立正侍候在达摩大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达摩大师这时乃回头问他:你彻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于是神光痛哭流涕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籍以广度众生,但达摩大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哪里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矫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了心思啦!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就当下取出利刀,自己砍断了左臂,送到大师的前面,表示自己求道的恳切和决心。于是达摩大师认为他可以为担当大任的法器,又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神光便问:诸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大师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注意,这句话是禅宗最重要的关键。)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大师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神光听了这话,当时便怔住了,良久,方说:我找我的心在那里,了不可得啊!大师又说:对啊!这便是你安心的法门啊!并且又教他修持的方法,,,,后来又吩咐他要以楞伽经来印证自己修悟的工夫与见地,这就是“达摩大师在中国初传禅宗,传授二祖神光”这一公案的经过。

达摩大师在传付二祖神光的时候,曾经预言说:“吾灭后二百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我认为要讲禅学,必须要真正学过禅宗,在禅的工夫与见地做过实际工夫,然后方可谈禅,,。

六祖慧能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人,,,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采樵为生,一日,因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领悟,,。

六祖匿局在四会的猎人队中,经过十五年时间,才出来到广州法性寺,,。

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便可由此入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严经》印心的教学方法,,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当时佛经的翻译情形,先由主持梵文与中文的主笔,翻好经典以后,当众宣读梵文原意与中文的译文,每逢不妥的地方,便字斟句酌,经过长久的反复辩论,才加确定,不像近代我们翻译西方文化,都出于一人私家见解,往往纰漏百出,致有画虎类狗之讥。

晋代慧远法师创建的净土宗,,。

佛学的最终目的,着重在修证方面,并非专以讲学术思想为究竟的事,,。

至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禅道,在武则天王朝至唐玄宗时期,才由岭南传播,渐渐普及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之间,后世所谓来往江湖的成语,便因此起,,。

禅宗“语录”的兴起,也是唐代中国文化对讲学方式的革新,宋代理学家们“语录”体裁的文字,就由此而来,,。

例如《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录》、以及清代的雍正《御选语录》等等,,。

如果要研究禅学,《传灯录》、《指月录》、《御选语录》都是必读的书。

禅宗语录所称宗门历史的故事,名为“公案”,,。

明、清以后,禅宗衰落,往往有些冒充禅师的传法,事先宿构成四言八句,似韵文非韵文的机锋偈语,以当传法的法宝,甚至有请专人预先作好,宣诵一番,也便记成语录,传之后世,好名之甚,及于方外,非常可叹。

恰当秦、汉以来中国道家方士,发明种种修行方法,冀求升华人生而进入神仙境界的鼎盛时期,所以一经接触佛法中禅定与神通的证验,便自然而然的彼此观摩研究。甚之,倾心禅定以求神通,一变战国以来,利用外药金丹的修炼,与两汉以后,以锻炼精神魂魄的修炼方向,,。

宋代由神仙道家而参禅的张紫阳真人也说:“顶后有光忧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就问:如何才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车比身)打牛即是?(牛比心)

我们现代的青年,生当国家世界多难的时代,如想负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没有高度的修养,以出世的胸襟,做入世的事业,就当然会被现实所困,流于胸襟狭隘,私欲烦恼丛生的陷阱了!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明震动世界的科学定律,试想古往今来,多少人天天吃苹果,并无新的发现,只有变粪的成分,,。

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佛家称明师曰善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五祖演和尚曰:古人乐闻己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于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

诗僧灵澈:青山长在属何人?

“戏不够,仙佛凑”

杭州城隍庙门口,在清末民初还挂着一副韵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吾师盐亭老人曾有一诗颂云:“色穷穷尽尽穷穷,穷到源头穷亦空,寄语**痴儿女,廖天有客正屠龙。”

过去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文学上基本修养的诗、词、歌、赋,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学,与人生基本修养的哲学,乃至琴、棋、书、画等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全科知识,所以在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成为一个文人,自然多会作诗填词,只有程度好坏深浅的不同,并无一窍不通的情形,因此过去中国的诗人,与学者、哲学家,或政治家、军事家,很难严格区分,并不像西洋文化中的诗人,完全以诗为生,而不一定要涉及其他学识的关系。

到了盛唐之际,经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及他的得意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的创制,不顾原始印度佛教的规范与戒律,毅然决然建立中国式的禅门丛林制度,集体生产,集体从事农耕,以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开创禅宗寺院的规模,致使佛教各宗派与佛学,在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上,永远植下深厚的根基。

比丘,,,其中专门注重苦修的,特别又称为头陀行者。]

僧伽是僧众团体的意义,其中足为大众师范,统率僧伽的就称为大和尚,或简称和尚,以后传到中国,就把比丘门统名为僧,以讹传讹,又笼统叫做和尚。

当汉明帝时,最初佛法传入中国的和尚,是从印度来的两位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汉朝将他们安置在洛阳的白马寺,所以中国后来的佛庙和僧居,就叫做寺和院了,其实在汉代,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

据《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

当百丈创建丛林之初,就被人骂作“破戒比丘”,这也是事所必致的了。马祖百丈等辈,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的才华,担当立地成佛的心印,他毅然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

因中国文化的博大优容,最后决议,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虽然朝见帝王时,也不跪拜,只须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

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录

无事寮房静坐,不得趱寮闲谈,不得闲游各处,无故不得三人聚论及大声喊叫。

荼毗(俗名迁化),然后收拾骨灰,装进灵骨塔。

宋代大儒程伊川,看了丛林的僧众生活,便叹说:“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百丈禅师到了晚年,还自己操作不休,他的弟子们,过意不去,就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了起来,他找不到工具,一天没有出去工作,就一天不吃饭,所以禅门传诵百丈高风,便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现代的虚云和尚年届一百二十岁,还是身体力行,终生奉此不变的。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

其实我就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玉树临风气宇轩昂剑眉醒目虎背熊腰风华绝代白净的肤色健壮的体魄强而有力的臂膀外钢内柔的性格野性中夹杂着温顺犹豫中带着放荡简直是男性的典范女性的恩物!见鬼聊鬼见神聊神的超级无敌聊神之神聊王之王的聊穿肠!

净头(清除厕所)

元、明以后,佛道两家好像各有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又如一家,例如道士,到了没有道观的地方,可以到和尚寺里去挂褡,和尚也是如此,必要时可以跑到道观里去挂褡。

相传清代顺治皇帝,看了丛林的规模,便兴出家之想,他作了一首《赞僧诗》,内有:“天下丛林饭如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等句,也有人说,这是康熙作的,,。

原来禅堂里,不供佛像,因为禅宗的宗旨,“心即是佛”。又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

习禅,每日总以十支以上长香为度。。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

远自印度的释迦牟尼,以及传来中国以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祖师和禅师,不从精勤禅定,专志用功中得成正果的。

俗话说:“久坐必有禅”,这也不是绝无道理的。

到了两宋以后,许多大儒,都响往禅堂规模和教育方法,抽梁换柱,便成儒家理学家们的静坐、讲学、笃行、实践等风气了。

民国以来,研究佛学的风气,应运而兴,所以禅门丛林,也多有佛学院的成立,禅宗一变再变,已经变成了禅学,或是振衰革弊,或是重创新规,唯有翘首伫候将来的贤哲了。

道家与道教

道教,完全是以道家学术思想做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老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简单地把它归纳分类做成四个来源:(1)渊缘于道家学术思想。(2)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3)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4)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

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

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做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

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留传下来。

淮南子在《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龙、黄帝,而后能入说。”

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岂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

老子,是中国自古以来,隐士思想的总代表,是一个博古通今,具有十分渊博的学问,而且富于超越尘俗的修养,不求名利的隐君子。

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相传历史上的隐士,在三代之际,便有许由、巢父、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物,大多都是“视富贵如浮云”,所谓敝屣功名,薄视帝王而不为的角色;同时,又说他们的学问、道德、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浮云富贵,敝屣功名,所谓“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们历史上所推崇的圣帝明王,如尧,舜、禹、汤等人,都为之礼敬景仰有加;换言之,凡是上古的圣君明王,无论为政为人,最顾忌的,便是隐士们的清议与轻视。

至于于历史政治有关的“半隐士”,例如伊尹、傅说、姜尚,以及间接有关的,鬼谷子、黄石公,与秦、汉以后的“半隐士”如张良、司马德操与诸葛亮。南北朝以后,列入道家人物的,如王猛、陶宏景,唐代的魏征,宋代的陈抟,元代的刘秉忠,明代的刘基、周颠,清代的范文程等等,,。这便形成中国历史与政治上特有的情形;凡在拨乱反正的阶段,或建国创业的时期,身为中国文化幕后“隐士”们的道家人物,就见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们的精神,辅翼命世之主而创造新的时代和历史。到了治平时期,便又默默无闻,把成果与责任,付之自命为儒生们的手里了。。。凡当拨乱反正的时期,大多是道家人物与道家学术思想的功劳;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论道,讲究修齐治平之学的时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

有名的陶宏景,称为山中宰相。

所谓真正的“方士”,也就是我们古代真正的科学家,后来由于被传统文化另一观念所影响,便受历来自命为儒家的学者,根据有关于“方士”们不利的资料,而被造成是一个轻薄鄙视的名辞。

秦、汉以后,“方士”之名,渐已通用。

后来的“方士”学术中,便包括天文学、历法学、星象学、占卜术等等。

所谓卫生,还是消极的抗拒,养生,才是积极的培本。

黄帝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所谓轩辕,就是河南新郑县西北,后来因蚩尤作乱,炎帝神农氏族的衰败,黄帝首先发明训练动物,如熊、虎等猛兽作战。。。他发现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

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一十岁,共计在位的期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白日飞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

道家、兵家共同推重的《阴符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