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仙侠修真十五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040

一个道人而已。”府县欲以金帛酬谢于他,他谢绝而去。从此以后江淮间一片太平。

吕洞宾斩蛟之后,游历到汉阳,他或者在街上行布施,或者在乡村游玩。心想如果遇到心正好善的人就去救度他,然而,整个县城没有一人具有这样的条件。当地有一家辛氏开的酒馆,吕洞宾就去那儿开怀大饮,却不付一文钱。辛氏也从不向他索要。日复一日,饮了将近半年,而辛氏始终不向他索钱。一天吕洞宾又去饮酒,他对主人说:“我负了你那么多酒债,一直未能偿还。”就叫主人取来桔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并说:“只要有客人到此饮酒,你就呼叫这只仙鹤,它自己会翩翩起舞,我以此来报达你,数年之内,你就可以变得富有。”主人留他继续饮酒,他竟然离别而去。后来只要有人来此酒馆饮酒,就呼仙鹤,仙鹤果然从墙壁上飞下来,跳舞万状,跳完好又回到壁上,人人称奇,于是远近的人都来观赏,酒馆里坐无虚席,不到数年,辛氏果然大富。

一天吕洞宾又回来了。主人一见他,就连忙拜谢他,并请吕洞宾大饮。吕洞宾问他:“来的人多吗?”主人说:“富足有余。”吕洞宾于是三弄其笛,那鹤自壁上飞至吕洞宾面前,吕洞宾跨上仙鹤乘空而去。主人神异此事,在跨鹤之处,建筑一楼,称之黄鹤楼,以纪念吕洞宾乘鹤而去。后来有人在此楼上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资料来源:《东游记》)

“三至岳阳人不识,吟诗飞过洞庭湖”--度人不得的吕洞宾

朱月明整理

吕洞宾曾向汉钟离发誓要度尽天下众生。想想到现在还未度过一人,于是他又去岳阳一带游历。

吕洞宾装扮成一个卖油翁,以卖油为名,暗想如果有人买油时不要求多添点,就度化他。如此卖油卖了几年,所遇到的顾客都是有过份要求的利己者。唯有一个老妇来买油时,买多少就是多少,没有半点奢求。吕洞很惊讶,想这世上还是有一个可度之人的。就问老妇:“凡是买油的都想多要点,为什么唯独你不多要点呢?”老妇说:“我只要一壶油就心满意足了,你卖油也不容易,怎敢多要呢?”她又用酒来酬谢吕洞宾。

吕洞宾有心要度化她,发现她的院子里有口井,就投了几粒米于井中,并对老妇说:“你卖这井水就可致富。”老妇留他多坐一会,他也不答话,就走了。老妇转身一看井中的水都变成了酒。老妇依着吕洞宾的留言,卖了一年的井酒,果然成了大富。

一天,吕洞宾来到老妇的家里,碰巧老妇不在家,只有儿子在家。吕洞宾就问其子:“这几年酒卖得如何?”其子说:“好是好,就是没有可以喂猪的酒糟。”听完他的话,吕洞宾哀叹道:“人心贪得无厌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于是将井里的米取了回来,就离开了老妇家。不一会儿,老妇回到家,她儿子将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老妇,老妇走到井边一看,井中的酒又都变成了水。老妇急忙追了出来,那里还能见到吕洞宾的影子。

吕洞宾从岳阳来到洞庭,同汉钟离一道去度化韩湘子去了。吕洞宾留诗一首,感叹“三至岳阳人不识,吟诗飞过洞庭湖。”

(资料来源:《东游记》)

蓝采和

楚明

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总是见他身穿一身破烂的蓝色衣衫,腰束一条三寸宽镶嵌有六颗黑木扣板的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脚却打着赤脚。夏天时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则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像蒸汽一样。他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长的大拍板,踏着节拍,在城中唱着歌谣沿街乞讨。采和走起路来脚上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次都是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词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养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踏歌”: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在乞讨时人们给他钱币,他就把钱币用长绳串起来,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问。如果见到贫穷的人,他就会拿去救济别人,但更多时候是买酒喝。

蓝采和一生游历天下,走了很多地方。有人自小就看到蓝采和,等他们都年老后,却见采和还是那么年轻。后来蓝采和游玩到濠梁,醉卧于酒楼中,这时听见有云鹤笙萧之声,蓝采和忽然轻轻地升起,飘向云中,将身上的衣衫腰带脱下,然后冉冉而去。

(资料来源:《续仙传》)

蓝采和行医成仙

史珂整理

据传,蓝采和十八岁就接了爷爷的班,开始行医了。他经常进山采药,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灵芝和茯苓。一天,他手拿药篮进入山中,走到一个荷花池畔,见一个曲眉大眼、坦脸大肚皮的老者,躺在塘边睡觉,黑刺刺的肚脐边一块疮已烂得流脓,还滴着许多黑血。蓝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边,用手挤用口吸那疮。脓血吸尽了,蓝采和就帖一张膏药在那里。哪晓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来,蓝采和顿时傻了眼,心想,“怪哉,我的药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

过了一会儿,那老者睁开眼睛盯着蓝采和突然大声说:“傻瓜,还不赶快用篮子去提一篮子水来,这里还流血呢!”都说竹篮提水一场空,蓝采和心里明白,却又无奈,就飞快地去提水。到了老者身边,篮子是滴水全无。蓝采和见老者苦笑两声,又听他数落道:“真笨,用那塘里的粘泥糊在篮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说完叹了一口气。蓝采和脸一红,照老者的话做了。提了一篮水,可是成了浑沌汤!那老者一看发了怒:“痴货!还不快把它倒掉,换一篮子清水来!”

蓝采和心中上了火,却又不发作,毕竟那是个可怜的老人呀。他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俏丽的女人在一旁捂着嘴笑,他更加尴尬了。那女人说:“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蓝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篮,搜肠刮肚还是一点办法没有。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说:“你看那荷叶比泥巴那个好?”她说。

蓝采和看看清绿滴翠、宽大的荷叶,心有所悟,拍了一下脑门,就去摘了几张荷叶,叠在篮子里提了一篮子清澈澈的水来。老者仰倒在地,蓝采和自然会意,将一篮清水泼在那一滩黑肉上。老者的肚子立时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蓝采和奇异至极,瞪着眼,张着嘴巴,百思不得其解。“真傻!刚才下塘时身上冷不冷?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么?”那老者翻身站起来,指着荷塘。蓝采和于是就依老者用双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变得轻飘飘的。那女人捡起篮子,娇声娇气地说:“大哥,你成仙了。”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那老者拉了蓝采和一把,顿时他和他手提的竹篮子就离开了地面,老者说:“我们去蓬莱岛玩玩去!”蓝采和腾空而起,看见膝下萦绕着蘑菇状彩云,追随着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

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钟离权和荷花仙子何仙姑。(道家传说故事)

曹国舅

朱月明整理

曹国舅为八仙之一,名佾,亦作景休。《宋史》称他为慈圣光献太后之弟,故称国舅。曹国舅所持法器为玉板。

其弟曹二,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霸占别人的子女供其享用。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

(资料来源:《东游记》)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湘子

朱月明整理

韩湘子,字清夫,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生平无考,民间传说其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

他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

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锺离权,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后来,韩湘子游历到一地方,见一片桃林,仙桃红熟,他攀树摘桃,不想树枝突然折断,韩湘子堕地而死,尸解成仙。

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着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着:“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湘子开口便吟:

“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湘子。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湘子谈论着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资料来源:《东游记》)

因梦成仙的何仙姑

朱月明整理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仙。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而多传说她为何氏女,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何仙姑是广州增城县的一位叫何泰的女儿。她出生时头顶上有六根头发。唐代武后时,她住在云母溪。十四、五岁时,她在梦中遇一神仙,神仙告诉她:“食用云母粉,你可以轻身并长生不老。”黎明醒来,回忆梦中之事,她暗自思忖:“神人不会欺骗我吧。”于是她开始吃云母粉,发现吃了它,果然轻身。

因她已到出嫁的年龄,她母亲想为她择婿。她坚决拒绝,立誓不嫁,母亲也就此作罢。后来,她在溪边遇见铁拐李和蓝采和,他们授她成仙的秘诀。她常常往来于山谷之间,行走如飞,每天朝去暮回,并携带山果而归,送给母亲。母亲问其故,她只说去名山仙境,与女仙们谈论修道的事。

她后来长大成人,常谈论一些特异非常的事情。此事传到武后那里,下诏让其入宫。当她和使臣行至途中时,何仙姑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臣四处寻觅,也未找见其人。

唐中宗景龙年间,在铁拐李的带引之下,她白日升仙而去。唐玄宗天宝九年,有人在麻姑坛看见她站在五色云中。唐代宗大历年间,人见其于广州小石楼,刺史高皇目击此事,并上报朝廷。

宋代的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几个回合下来,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资料来源:《东游记》)

能预知人间祸福的何仙姑

史珂整理

何仙姑,名琼。又名秀姑。何仙姑“生时紫云云绕室,顶有六毫”。

传说何仙姑十三岁时入山采药,巧遇吕洞宾,吕洞宾赐之一桃,曰:“食此尽,他日当飞升。”从此,何仙姑不饥不渴,洞察人事仙咎,能预知人间祸福。乡里人以为是神仙再世,许多士大夫出于好奇,纷纷前来请何仙姑为自己占卜算卦。

有一日,一位官吏忽然收到一纸天书,上面的字不可识,于是来请教何仙姑,何仙姑说:“天书上面写道:‘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这位官吏正是在朝任主薄之职,曾经接受别人的贿赂。听何仙姑这么一说,回家赶快原封不动地将金子退了回去。

唐中宗李显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有人亲眼目睹她白日升天。公元750年时,有人看见何仙姑站立在仙女麻姑身边,立于五彩云中。

何仙姑成仙后,她的故乡增城的人们为了记念她,纷纷建庙奉祀她。小楼区的一座何仙姑家庙,至今尚存,大门两侧写着一副楹联:

千里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这副对联里还暗藏有一个传说。传说何泰夫妇看女儿一天天长大,于是给她找了个婆家,并择定良辰吉日,可是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地从家门口的水井里“问仙”去了。去时只穿一只鞋,另一只绣花鞋遗留在井台上,所以说“履迹遗丹井”。(道家传说故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朱月明整理

八仙是在中国民间的众多神仙中,家喻户晓,影响最大的神仙,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还有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有关他们的传说也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吴元泰的《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八仙在给西王母拜寿完毕,辞行之时,忽然望见东海白浪滔天,风涛拍岸,浩浩荡荡,无涯无际。洞宾说:“久闻东海广阔,其中海市蜃楼时有时出,不如今日我们乘兴东游,畅观其景怎么样?”铁拐说:“好啊。”果老说:“今日我醉了,还是另择日子吧。”钟离说:“人不易齐,兴不易起,况且龙华会就在附近,从此处游过去,即赴了龙华会,又回家了,岂不一举两得?”众人皆称好。于是八仙辞别王母及众仙,飘飘东游而去。

铁拐李第一个过海。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抛入东海,拐杖象一叶小舟,浮在水面上,铁拐李自立其上,乘风逐浪到达了对岸。紧接着钟离将拂尘投入水中,站在拂尘上,稳稳当当地渡过了东海。轮到果老时,只见他不紧不慢地将他的纸叠驴投入海中,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向众仙挥挥手,一会儿就到了对岸。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到了对岸。随后,洞宾以萧管,湘子以花篮,采和以大拍板,国舅以玉板投入海中,各自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过东海。

八位仙人告别了东海,逍遥自在地去赴神仙会了。(资料来源:《东游记》)

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寿宴

朱月明整理

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八仙的故事,而“八仙庆寿”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广为人知。“八仙庆寿”的故事常常出现在绘画、瓷器、雕塑等民间工艺和民间戏曲里,为大众所喜爱,是民间祝寿必不可少的主题。

西王母寿诞在即,八仙商量如何给王母祝寿,张果老提议向太上老君去求字。八仙遂驾祥云来到了太上老君家中。听完八仙的请求,太上老君欣然动笔,以《千秋岁》为调作词一首:昆仑日暖,阆苑风光好。玉楼醉,玄女傅朱颜,顿觉乌云晓,增纤巧;人在也,荣华南极祥光绕。位比东王老,历万劫而不朽,瑶池台上司阴教。钧天诸品,就赞乾坤自悠久;今朝海鹤添筹,莫惜金樽倒。八仙读完,称赞不止,告别老君,驾云回府。八仙以天孙之绵为轴,编星星为字,剪云霞为彩,量好王母宅宇的尺寸,制作了一幅贺寿云轴。王母寿诞日,八仙持着贺寿云轴,驾着祥云,盛装去给王母庆寿。

天上诸佛、玉皇、诸神、诸仙,都来贺寿,宾客满庭,大开筵宴。忽然仙童来报“八洞神仙来贺寿。”王母命仙童将八仙引入座席。寒喧完毕,八仙送上贺寿云轴。王母命将云轴张挂起来,只见云霞灿烂,光辉满堂,贺词韵味隽永。而且云轴的尺寸恰合王母庭宇。王母大喜,邀请众仙同游阆苑。只见园中奇花盛开,异卉丛生,珍禽绕客飞鸣,灵兽盘舞欢迎,蟠桃红熟,青鸟相鸣。处处有异香随拥,步步有仙乐相从。千奇万异,难以尽述。又见台殿回旋屈曲,直抵九层。上窥无极之天,下看四方之地。令人目不暇接。正如古诗所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有田俱种玉,无地不栽花。

王母又在瑶池之上设宴,与众仙对酌。筵中摆列有交梨火枣,玉液琼浆,胡麻紫芝。珍奇美味,应有尽有。席间,董双成吹云和之笛,王子弹八琅之?,许飞琼鼓太虚之簧,安法其歌妙初之曲。四人更是唱和叠和,果然是钧天广乐,余韵悠扬。八仙听得心旷神怡,受其鼓舞。蓝采和持觞至王母前拜寿。王母说:“久闻贤弟,善能踏歌,今日正当行乐之会,何不为我一试。”采和说:“只怕我的歌难和这些阳春白雪。”王母说:“各有各的意思,不必过谦。”于是采和来到庭前,扣衣盘舞,俯仰纡徐,手执云阳板,颠狂跳跃。舞罢,采和大踏步歌道:演出到此结束。众仙大笑。王母说:“在我的戏臣中还没有你这样的表演的。”众仙又推举湘子唱道情一曲,湘子离席吹萧助兴,萧音奇绝。王母赞道:“此曲逼真仙景。”于是命安法其记下乐曲。

有仙童捧三千年一结果的蟠桃来到席间,王母命众仙各食二枚。寿宴完毕,张果老率众仙辞谢过王母,飘飘然赴龙华仙会而去。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欧阳子云整理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当世人巧遇神仙,只与他们呆上一会,再返回人世间时,人间早已过了十几年,甚至百年、千年。神仙之所以为神仙是因为他们并不生活在我们常人所生活的这个空间,他们的时间自然与我们常人这个空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他们的时间过得比人间的快。文广通碰巧遇见神仙,只是饮杯酒的功夫,人世间十二年的光阴已过。

文广通是辰溪县滕村人。这个县归属辰州。从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约一百里处,在河的北岸有个叫滕村的地方,广通家就住在那儿。辰溪县在汉朝时叫辰陵县。

《武陵记》中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广通看见有野猪吃他家地里的庄稼,就举箭射野猪。野猪中箭后,流血而逃。文广通循着血迹追了十几里地,进到一个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开朗,眼前忽然出现了几百家房舍,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猪,已经跑进村里人的猪圈中去了。过了一会,有个老翁从屋里出来,问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猪?”文广通答道:“我并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庄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说:“牵着牛踩了人家田里的庄稼是不对,可因为这样就得把人家的牛抢走,就更不对了。”文广通忙走向老翁叩头赔礼道歉。老翁说:“知错就改,就没有过错了。因这猪命前世的罪过,今世该得这样的报应,你也就不必谢罪了。”

老翁请文广通到厅里坐,只见屋里有十几个书生,都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有位博士独自坐在一个卧榻上,面朝南谈论着《老子》。又见西屋有十几个人相对而坐,弹着琴,音律优美动听。这时有位童子上来斟酒,招呼着广通饮酒。文广通喝得半醉半醒,身体十分舒坦,就辞谢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细观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与外界并无两样,但是觉得这里远离尘世,清静虚空,是个难得的胜地,不愿离去。可老翁不肯收留广通,就遣派了一个小孩为他领路,送他出去,并嘱咐小孩关紧大门以防外人再进来。在回去的路上,文广通问那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小孩说:“屋里的那些人都是圣贤,他们当年为躲避夏朝的国君桀的暴虐无道来到这里,因学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独坐卧榻谈《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1]。我是汉朝时山阳人王辅嗣,到这里来向河上公请教《老子》中的一些疑义。我在他门下当了十纪(十二年为一纪)的扫地仆人,才作上这守门人,至今我还没有领会道经的要诀,只能在此守门。”说话间,他们已走到来时的洞口,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皆知从今以后后会无期。

文广通到了洞的入口处,发现射野猪的弓箭都已腐朽断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会,世上已过了十二年。文广通家中以为他早已逝去,已为他办过丧事,如今见他又回来了,全村上下大吃一惊,深感疑惑。第二天他和村里人找到那个洞口,只见一巨石已将洞口堵住,怎么烧凿也凿不开那洞口了,巨石与山已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1]神仙故事:河上公http://www./zj/articles/2002/10/8/18819.html[2]《太平广记》

葫芦中的世界

东汉时,汝南城中来了一位卖药的老人。他的药可治百病,药到病除。卖药的时候他告诉买药的人说,吃了药之后会吐出什么东西,几天之后会好,一一应验。而且他的药概不二价,每天都有很可观的收入。但是这老人每天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一点点钱,剩下的都随手施舍给了街头的穷人。人们往往看见一个葫芦悬挂在他的座位的上方。最奇怪的是,每当日落之后老人就不见了,只看到空荡荡的屋子里挂着那个葫芦,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后来当地的一个小官吏有一次发现了老人的秘密。原来每当日落之后,老人就纵身跳进葫芦里去了。这人知道老人不是常人,每天勤勤恳恳地为老人扫地送饭,老人也毫不客气地受用。时间久了,老人见这个人既没有懈怠,也从不敢提出什么要求,觉得这个人确实有心求道。有一天老人告诉他说:“天黑后没人的时候,你悄悄地来我这里。”晚上无人时他去见老人,老人对他说:“你看到我跳到葫芦中去了,你也跟着跳,就可以跟着我进去了。”老人纵身一跃就不见了。他照老人的吩咐也纵身一跃,果然不知不觉中进了葫芦口。

进了葫芦,才发现原来葫芦里竟然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里面五彩辉煌的重重楼台亭阁,曲折的回廊。几十名侍者随侍在老人左右。老人对他说:“我本是仙人,因过贬谪暂来人间。你是一个可以教导的人,才有缘分见到我。”这个人于是就在葫芦中拜老人为师。

一天,老人来找他,说自己带了一些酒来与他同饮。这个人派了几个人下楼去取酒,那酒却无论如何也抬不起来,叫了几十个人来帮忙也不行。这个人只好告诉了老人。老人自己下楼,用一个手指轻轻一提,就将酒拿上了楼。这个小官吏同老人饮酒直至天亮,虽然看上去酒很少,却总也喝不完。老人说:“几天后我就要走了,你愿意跟我走吗?”这人说:“我下定决心要跟您走,但是不想让我的家人发现,怎么办呢?”老人说:“这很容易。”老人拿来一根青竹杖交给他,吩咐他说:“你回家后装病躺下,后天将这根青竹杖放在床上,然后不要说话,马上出来。”这个人照着做了。结果他的家人看到的不是竹杖,却发现他死在了床上,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将他埋葬了。

这个人跟随老人,恍惚间到了一个地方。老人将这个人放在一群老虎中间,老虎狰狞地磨着尖牙,并对他张开了血盆大口想咬他,可是他一点都没有动心。第二天,老人又将这个人关在一间石屋中,石屋上方用草绳拴着一块巨石,很多条蛇正在啃咬草绳,巨石摇摇欲坠,他还是镇定自若。老人笑嘻嘻地说:“看来你确实是个可塑之才。”于是拿出一大盘爬满蛆虫的粪便让他吃。他闻到一股恶臭,哪里吃得下去。老人见他如此,长叹道:“你终究还是成不了神仙,只能做个地上的王,活上个几百岁。”――原来那恶臭的东西是仙药,是为了测试这人道心是否坚定而变幻出来的假象。

这个人没有通过测试非常失望,却不知怎样回家。老人交给他一根竹杖,说骑上就可以回家。他骑上竹杖,仿佛一瞬间,睁眼一看已经是家门口了。竹杖化成一条青龙飞走了。他走进家门,家人都以为白日见鬼了,吓得不行。经他解释,又打开坟墓一看,棺木中果然只有一根竹杖。

他觉得自己离开家只有一天,可是问起家人,才知道已经过了一年了。这个人虽然没有修成神仙,却学会了一些世间小道,能够济世救人,还能够日行千里。

(故事来源:《四库全书―子部十四―神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