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此节经文之前,他种版本有“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用而制之”一节。郭忠恕三体书无此一节。文风不相类,似注文评语误入正文。今从郭氏。
此末节揭出,律历所不能契者,于是有“奇器”,只用“八卦甲子”,将千变万化鬼神莫测之机,用阴阳相胜之术,明确地显示出来。或神奇隐藏而去。
“奇器”即是九宫遁甲式,以九宫为框架,以八卦甲子为素材。
张良注曰:“六癸为天藏,可以伏藏也”,即是《遁甲》中的内容。李鉴《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九有曰:“凡六甲为青龙,可以建福。六乙为蓬星,可以建德。六丙为明堂,可以出入。六戊为天门,可以往来。六己为地产,可以伏藏。天至三凶神之宫,六庚为天狱。六辛为天庭。六壬为天牢。天藏之中为六癸,可以隐藏也”。此“八卦甲子,神机鬼藏”者,即指八卦甲子之中有隐藏之神机,颇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清徐大椿注《黄帝阴符经?序》曰:“阴符,赞易之书也,
其末章所云:奇器,指八卦甲子。前后所论,皆所以剖明之也”。惜徐大椿未知《阴符经》即是《遁甲经》元始古笈。虽不中,不远也。从此揭出,层次显然,脉络相贯。若不明遁甲之说,又何以知阴符之然哉。
结束语
阴符自古几人得,奇器原来为兵设;豁然贯通无他意,遁甲奇门句句切;
无怪苏秦椎刺股,可知黄石授此诀;本来数术不足信,聊将管见抉其秘。
练精化气诀要
练精化气是修炼第一步,也是修炼入门最重要的一步。这关口逾越不过,就无法往下修。所谓练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就是在这一关卡着。
如何使精化成气?这是修炼界最多论述的问题。在丹道里,练精化气有个“火候”问题,这在丹道里是精化气的关键所在。
火候说:是精临近化成气时的使用方法,从东汉魏伯阳提出到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张三丰都有论述到,有些论述隐晦,有些论述到具体操作方法。民国赵避尘根据吕洞宾、张伯端、张三丰等的“火候”操作理论用现代语言把“火候”具体操作方法分成层次,虽易理解,但难以实际运用。
“火候”操作方法论是采用意、息、声、力来调候火的大小、层次。就是利用意念轻重、部位,呼吸长短、大小,声诀,撮力、舐力温养、提炼**。
“火候说”是取自外丹炼矿方法,就如煮菜也是需要控制火候,掌握火候是厨房级别高低的标志。内丹的“火候说”就是如何提炼**化成气,在人体里,精是如何化成气的?我们首先弄清这个机理。
“精满则溢”是中医俗称,“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势出自然,无足为意也。”----《景岳全书?遗精》。仙家修炼的“顺则凡,逆则仙”顺从医家说。泄遗是修炼的障碍,“火候说”就是如何止遗使精安全化成气方法论。
男性从少年发育到成人以初次遗精为准,民间有说会梦遗了为上斤,也就是成年了,就象女人初次来经那样,有了初潮就为能孕育后代。
《景岳全书?遗精篇》有述:“盖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正以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能藏,而精随以泄。初泄者不以为意,至再至三,渐至不已,及其久而精道滑,则随触皆遗,欲遏不能矣。斯时也,精竭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去死不远,可无畏乎。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凡少年初省人事,精道未实者,苟知惜命,先须惜精,苟欲惜精,先宜净心。但见伶俐乖巧之人,多有此病,而田野愚鲁之夫,多无此病,其故何也?亦总由心之动静而已,此少年未病之前,所当知也。及其既病而求治,则尤当以持心为先,然后随证调理,自无不愈。使不知求本之道,全恃药饵,而**成功者,盖亦几希矣。”
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有述:"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不遂,精色失位,**而出者。”
中医与修炼是相辅相承的,因为中医理论本来就是体悟出来的。遗精按《景岳全书?遗精》、《证治备要?遗精篇》所析是心动所致,所以治之需净心寡欲。
少年的泄遗是有梦的,也就是梦遗。有些人对异性追求强烈,性萌动就早,有些人对异性追求淡薄,甚至没有追求心,性萌动就淡漠。这样以梦遗来衡量少年发育到成人是不科学的。无梦泄遗叫滑精,这在医家很明确,是肾虚所致。身体健康的人不会滑精,身体健康没有性幻想、用心过度也不会梦遗。心动、疲劳过度梦遗,肾虚滑精。梦遗、滑精不是精溢现象,精满盈泄是怎样的?可以说没有“精满则溢”,也就是说精是不会满的。
“精满则溢”在中医里很多人把它讹传出自<内经>,<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那些讹传是把<内经>的“精气溢泻”断下,改为“精满则溢”。<内经>这段理论意思明确,是指男人16岁就能产生**了,如果这时男女交合就能产子,跟“精满则溢”无关系。张景岳、戴元礼说的壮年精满溢,少年多淫心产生遗精。可以说少年的遗精是妄思意淫形成的,中年有精满盈溢吗?
这个问题我曾专门找过一些不修炼的道士跟和尚,问他们有遗精否,他们有的说长年不遗,有的说半年有遗。对于肾虚的人,有时天天遗精,有时晚上睡觉遗精,第二天中午睡觉时又遗,我们知道这是病态。病态能产生那么多精来遗,健康人反而少遗或不遗。练丹修道的可以说是用练法把精炼成气了,不修炼的人他们长期不遗精,他们的精那里去了?
这可以说精是自然化成气的,不需提炼化气。那些用“火候”操作、提纵术、采战术、文武火烹炼**的一样遗精连连,且越练越遗。说明这些方法没有用,这就否定了魏伯阳及其以后所有丹道名家了。先秦修炼理论是没有火候论、提纵术、采战术的。魏伯阳、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张三丰等的修炼理论都尊黄老庄为圣典,他们有些把火候论说得神秘玄妙,有些提出违背医家的纯阳论,还有阳神出体,这些有违修炼哲学。他们的理论不能影响到政体,只能在一些民间的资讯闭塞地段流行。就是把具体的引入玄虚神秘,虚幻的引入具体。老庄、陈抟理论既是治国安民的哲学,又是贵族士大夫入世出世修炼典籍。
否定了这些丹道名家,就否定了丹道修炼了。丹道修炼理论大多是科学的,操作方法论是具体的。这不是全盘否认这些名家,只是把他们的火候论提出来商榷。
对于火候,丹道名家的有些论述也是前后矛盾的。比如张伯端<悟真篇>“谩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自有天然真火候,何须柴炭及吹嘘”。这里把火候看成是出于自然,反对吸、撮、吹,提纵术、采战术。后面就把火候引入玄虚、神秘了,“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纵识朱砂及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把修炼的初步功夫练精化气与神仙相提并论,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又如吕洞宾<百句章>“一切有为法,俱是地狱人。有等执着者,信死清静真”,这跟老子虚静、庄子心斋相吻合。而他的<行火候>篇“行火候,六百篇。采后天,炼先天。”、<采金歌>篇“癸水将至须急采,差之毫发不作丹”“采取只在一时辰,六候只在二候见”等,就有些奇玄幻妙,难操妄为了。
人是动物,别的动物没有遗精现象,说明雄性动物精也是自然化成气的。没有意识摇动,身体不虚亏,精是不会溢出的。
动物的性萌动是有时间性、季节性的,俗称发情期。人类的**是没有季节性的,是哺乳动物唯一不随季节变化的动物。
生物根据季节、气候调整新陈代谢是进化,越能按季节、气候新陈代谢的生物,生命力越强,繁殖力也强,繁演的后代成活率高。同时,灭绝性也容易。生物的进化状况是利用宇宙规律程度,利用宇宙力成份高,进化得好,按现代生物学分类是越高等。宇宙是变化着的,宇宙规律发生突变,那些利用宇宙力程度高的生物就无法追随变化,就灭绝了。
人类的性萌动原来也是有季节性的,我国古代对合理性生活就按季节分类。春一、夏三、秋二、冬藏,这就带有动物性发情季节性浓厚痕迹。随着人类进化会使用工具、衣服、火,人类就能不直接用身体来抵寒了。我们知道寒冷中衣服穿得不够易饿,比一般干重活还快饿,这是寒凉中人消耗的能量大。随着人类生产力提高,建造的房屋、制造衣服更舒适,食物的获取更易。这样就能使身体少跟大自然对抗,节省能量进行意识活动。我们看现在人类能力不断提高,可以上天入地。但是人类并没有什么进化,连脑量都跟猿差不多。生活条件提高了,就使真气节余下来参与意识活动。比如我们在严寒酷暑中是不会有性念头萌动的,因为身体要抵御寒暑,分不出能量来。在寒暑季节,处在空调里,性意识就浓厚。人类不随季节性变化不是进化结果,是生活水平提高。就象气候变暖了,梅花也会三开。
丹道中火候是怎样操作的?就是在功中寂静时外肾突而勃勃,这在丹经叫先天真阳显现,一阳初动,或叫产药之初黄芽。然后用轻意识照着外肾,用细缓的呼吸慢慢温养,这叫抽添肾水。外阳渐渐上勃,这为二候。二候仍不是采炼时机,此时采炼为时过早,会使真阳走失,也就是外勃软踏,把真阳给采缩回去。这时应继续用意、息抽添,到六候,外肾勃中见挺,这叫不老不嫩。又不能勃到顶中的硬得发痛,勃顶发痛叫火老。如何掌握二候到六候的过程?就是数息,以七息为一候,也有九息为一候,四七二八为达六候,在数息时不能让外肾踏软,踏软了为伤药,是用火过猛或火势小,让真阳缩回。火过猛就是用意、呼吸过重了,火势小是意识昏沉,意识走失,就象学生听课走神,这在丹经里叫顽空,以及数息乱了或忘记了控制呼吸系统柔缓,让呼吸走向若有若无。
“古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火候的操作方法散见于各派丹经中,不是不著于文字的,特别吕洞宾著作描述得详细。
“静极而动,不同于自然而动。因为前者是在一念不起的基础上静养来的?发,是纯洁的,是先天的产物。后者是通过睡眠,大脑得到休息,当一觉醒来,一般说来外阳是要动的。静极而动,更不同于色情动。因为前者是清,后者是浊;前者是先天性的,后者是后天性的。外阳动,不能认为都是色心动”。这是如何辨别真阳动和浊阳动的方法,这里引用牛胜先的论辨,是因为牛用的是白话文,使读者较好理解。他是总结那些丹经名家说法,不是练功体悟证明出来的功象。
<牛胜先>:“练性命双修功夫者,把静极而动、一阳?发视为至宝。每逢阳动?发立即收归我有,积?养身,?越足则体越壮。外阳动得越勤其力越大,只待二候到来,方可下手”。我有位武友,开始修道家功时练得不错,己有通督景象。接着就频频遗精,用尽各种制遗方法不能止,心理产生睡眠恐惧症,怕合上眼睛就泄遗。这期间外肾勃勃频繁,功中、走路、站立都勃举,跟人说话也勃挺,每日勃举百几次。睡眠中和睡醒举挺到发痛。后来发展到滑精,早晨滑精,午觉也滑精。正是张景岳说的“渐至不已,及其久而精道滑,则随触皆遗,欲遏不能矣”。看症状明显是生殖系统病患,叫他去验前列腺,果然是带菌中期前列腺炎。且正在恋爱期,心不能止情。心有欲,阴气虚,外肾举。在男性里有个误区,以为外肾频举是体壮表现,其实这是病态。有些男性见色勃挺,谈色勃举,还把这些现象当强猛炫耀。这是色泄过度,阴虚致极,离阳萎不远也。
动物有几类行为是通过意识来指挥的:饿、排泄、发情、行为。血液循环、经脉子午流注是不由意识指挥的。人的生殖器官勃挺是由意识指挥的,没有意识向生殖器发出指令,它是不会勃举的。我曾叫生物研究的朋友做了个实验,把雄性小白鼠通往生殖器官的神经剪断,这只小白鼠就不会去交配了,给它注射雄性激素也不行。频频滑浊的人也是在清醒时常意淫的,如没有意淫,是不会滑精的。就是说滑精也是意识造成的,没有性意识,就阳萎,这反而对身体有利,不使身体往更坏趋势走。
修炼是削除妄为,顺应自然。精化气是动物自然本能,无须采炼吹提。人妄思妄为了,精就会泄遗。
火候论是用意、息、力进行采战提炼,它是根据感觉来掌握采炼时机的。这样就需要练功中时刻保持警惕,药苗产生就采炼。这么练功会使人心焦马乱,跟练功的松静自然、淡忘一切相违背。
受火候说影响,以及气功命功至上指导思想,现在很多人练功以感觉为目标,把练功的效果跟感觉挂钩。“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镜药>。在练功中,有了真气活动,如果产生愉悦感,对功感追索,就很容易有醉酒般的薰薰然。“每日如外夫妇交情,美快无比,”“浑身苏软,美快无穷”----<张三丰“返还证验说”>。真气活泼,产生**心念,丹田就会有酥酥麻麻的萌动,欲称这种萌动为产药。继而兴阳,精欲夺关而出,这为采炼时机。当此机用采炼武火提战可把外肾制下或减缓心中性妄动,但性意识己入心,睡眠就泄遗。
按照松静自然练功原则立场,通周天是自然就上去的。一般小周天景象是: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身涌鼻搐,六根震动,金光火蛇。这是意重产生的功象,意淡功象没有这么强烈的。
修真典籍名录及简述漫道《悟真篇》
道藏经籍,汗牛充栋;最多达七千余卷,现存之明正统道藏,及万历所补之续藏,亦达五千余卷。自兹以后,迄有清一代,不少上乘经典,犹未选刊入藏。若欲一一穷而通之,通而用之;以有涯之生,岂不危殆哉?或主修真之事,只重师承与口诀,只重炼养与工夫,无须参经穷典,便可有成,斯则大谬而特谬矣!与修「野狐精道」者何异?充其极,做个「不死罗汉」,不能入圣登真,而臻超生脱死、与天地共存之域,岂是道门上乘旨意?且欲事上乘修真,尤须深彻大道,切入玄微,既透本宗,并能旁通各派,方能上造博大高明之旨,而免偏听偏修之弊。兹为学人之方便计,特拟一简要之必参书目如下:
一、各派共同必参书目(下列各书,各派均有各派之批注,各派之修法,所列各书,系指本经。):
周易参同契(此为丹道派之祖经)、老子道德经(丹道派中之圣经)
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黄帝阴符经
吕祖全书、吕祖百字铭、唱道真言
锺吕传道集、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
入药镜、金碧龙虎经、灵宝毕法
易道心法真传、金华秘诀、周易玄解
通玄真经、抱朴子内篇、云笈七签
太上十三经、、石函记、丹道北宗秘旨
登真要诀、真诰、养真集
南北合参法要、静坐法辑要、谭子化书庄列十论合刊
金丹大成集、上乘修真大成集、长生气功诀法集成
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历代真仙史传、金莲正宗记
道藏辑要、道藏精华、道藏源流考
二、文始派必修书目:
关尹子、文始真经、仙学真诠
文始大道抉微、修真隐诀、通玄真经
文子缵义、文始经玄义
三、北派必修书目(兼参中派书目):
参同契阐幽、参同契发挥、参同契释疑
邱祖全书、邱祖全书节辑、丹道秘书
老子道德经讲义、丹阳语录、太乙金华宗旨
太上清净心经、古书隐楼丛书、重阳祖心法
悟真篇阐幽(悟真为南宗书,阐幽则为北宗书)、悟真篇正义
悟真篇外书、玄宗正旨、紫清指玄集
灵源大道歌、孙不二女丹诗、列真语录辑要
樵阳经、修道秘要、道书十二种
白玉蟾全集(白为南宗,书则为北宗必读书)、龙门大成集
邱祖西游记
四、南派必修书目(兼参东派书目):
悟真篇三注集注合刊(正统南宗圣经共十一宗注)、金丹真传
悟真秘旨、大丹真传问答语录、陶素耜道言五种
悟真直指、悟真四注
马祖心法秘传(丹阳为北真,本书兼阐南派秘旨,以其究属阴阳所成也。)
金丹四百字、还源篇、复命篇
翠虚篇、南宗修真指要、白玉蟾全集
五、东派必修书目(兼参南宗书目):
方壶外史(包括丹经之测疏注释凡十三种,著作凡四种)、证道秘书十七种
证道一贯真机、金丹抉隐、吕祖心法五篇注
圣真修道全旨、大丹捷要、潜虚翁口诀秘钞
六、西派必修书目(兼参三丰派书目):
太上十三经注释(包括太上丹经十三种)、道窍谈三车秘旨合刊
大洞老仙经发明、无根树道情诗二注、文终经
后天串述、圆峤内篇、性命双修要旨
七、中派必修书目:
道统大成集、中和集、老子道德经精义
乐育堂语录、性命圭旨、规中指南
毅一子、仙学正传
八、三丰派必修书目:
张三丰全集、张三丰大道指要、玄谭全集
性天正鹄、无根树词注释、太极炼丹秘诀
三丰心脉、三丰玄指
九、青城派必修书目:
青城秘录(包括书凡十三种)、青城玉房诀、玄宗双修指要
大道玄指、崆峒微传、通玄子道书四种
十、伍柳派必修书目:
天仙正理直篇、伍真人大丹问答、丹道九篇(即仙佛合宗)
金仙证论、慧命经(伍柳仙宗即系上五种书)
养生内功秘诀(包括金仙证论与慧命经)、天仙论语
内金丹心法秘旨
十一、三峰派必修书目(兼参东派书目):
三峰丹诀、玄微心印、延生炼己捷要
陶真人养生丹诀、玄机中萃、崆峒秘典
彭祖长寿千金方、青城秘钞(非青城秘录)、洞玄子丹诀
还精采气篇、还精补脑篇、赫赫金丹篇
房中奇书、三峰丹术大成集、印权金丹秘法
综上所述,只就各派约略择要,列举若干种以供参考而已,凡全出之乩笔或伪托之书,或类涉迷信诞怪之书,或涉肤浅而缺乏学术性之典籍,与乎宗教、方术、占卜、医药、神学、天文、舆地……等书目,概未选列。即自由出版社已选刊之书目,亦未列全。惟其中不少书目亦为未出版,或特陆续?行,或根本无意刊行者,列之只在使世人明有此等经籍耳!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著作之一。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
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为总论。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
绝句六十四首为分论。内容虽与总论有所重复,但详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诗中各有一二句为重点所指。
其一,概述丹功的全过程。指出:“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药”即“真种子”,亦即“精、气、神”三宝。“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不全”。告诫世人须善用“三宝”,切勿枉自抛丢。又以“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鸡当用卵为之”的原则,强调修炼之始,须以先天真一之气同类之物补足已耗损的精、气、神(称“炼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渐进,进入“炼精化气”阶段。
其二,记载该书思想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并谓自身“尽从此处达真诠”。如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之论,以“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发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书中沿用《参同契》术语,排斥旁门小术,否定外丹烧炼,认为只有“群阴剥尽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
其三,阐发丹经要点。首论火候进退。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严防太过和不及。调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进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则反受其害。次论“性命之学”。虽是“性命双修”,但在功法步骤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无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离,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无为(指性功)”由之发展而来。“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谓希夷大道,本出清静无为,而性命双修,可巧夺生死之权,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
本篇多讲“炼精化气”阶段,但亦多处涉及“炼气化神”阶段功法。如“四象会时玄体就,五方全处紫金明,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谓内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精、气、神凝为纯阳之体,达通神入圣境界,此诗即概括了“炼气化神”全过程。
五言一首总括全部功理:“女子着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一霎光焰飞,真人自出现。”谓阴阳交感,先天真一之气于“恍惚”、“窈冥”之中“无中生有”,霎时之间,内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复律诗八十一首之意。
书成之后,张伯端认为其中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传统“命功”阐述较详,而对“炼神还虚”(体现“本源真觉”)的“性功”发挥得不够。因此进而深研佛禅之学,然后形成《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专门阐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无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