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虽然工致,表现的总是仕宦人家的生活情趣。它的技巧也没有超脱当时皇室权贵艺术标准所认可的范围。
菊花诗(第三十八回)
[说明]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末开。诗中以菊拟所“忆”之人,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辞说法。
3.梦有知――谓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北归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与兴秋思有关,参见宝玉《咏白海棠》诗注。迟――不尽。
6.为黄花瘦――黄花,菊花。语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孀居愁绪的《醉花阴》词“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意有所不同。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修辞说法。“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又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6.好和――须和。井径――田间小路,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参见林黛玉灯谜诗注。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三径”原出处参见前清客《兰风蕙露》对联注。“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
5.霜清――仍是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因纸帐上多画花卉,而真的菊自然大大超过所画的花,所以及之。《遵生八笺》:“纸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6.“圃冷”句――书中黛玉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末供之先,意思深远”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这里是久留忘返的意思。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句中仅以字面与“淡浓”成对,对仗中多有此式。有人解为灵活,兼有此意。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虱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1.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2.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3.“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4.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5.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1.秋光――指菊影。潜度偷移――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
3.“篱筛”句――竹篱好比筛子,透过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净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锁在里面。玲珑,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影子。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
5.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梦也空”就是虚像的修辞说法。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写月夜花影,所以用“暗”。休踏碎――正点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愿踩它。程高本这三个字作“踏碎处”,句不可通,既已“踏碎”(影岂能踏碎?),怎么还说“珍重”呢?今从脂本。
7.“凭谁”句――赏菊与饮酒相关,已见前诗注。影子本来朦胧,加之醉眼迷离,看去就更模糊难以辨认了。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虱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倾欹――指菊倾侧歪斜。
2.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3.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4.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5.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鉴赏]
《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贵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有钱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筑在财富和地位上,而财富的积攒又大部份来自于佃农每年所缴纳的佃租。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靡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菊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象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爱新觉罗.永恩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的好友永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菊花诗》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得注意的。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来虽一度“来新梦”,但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林黛玉的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靖藏本七十九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从“残菊”诗看探春,可之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离别时所说的“见面尽容易,何必过悲?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呢?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由于小说中众人的议论,容易使我们觉得这首诗之好就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诗的后半首写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又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它难道不就是作者题于小说开头的那首“缘起诗”在具体情节中所激起的回响吗?这实在比让林黛玉魁夺菊花诗这件事本身更能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倾向性。
螃蟹咏(第三十回)
[说明]
《螃蟹咏》是《菊花诗》的余音,在做完菊花诗、吃蟹赏桂之际,宝玉先吟成一首,问谁还敢作。黛玉笑他“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就随手写了一首,但接着就撕了。宝钗也写了一首,受到众人称赞。
其一(贾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注释]
1.持螯――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毕卓曾对人说:“左手持蟹螯,右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是古代贵族过的享乐生活。
2.擂姜――捣烂生姜。
3.饕餮――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士》中称呼。
4.“横行”句――说蟹。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无肠,除字面义外,又用以说没有意兴,无动于衷。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
5.脐间积冷――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咸寒,恣食,会积冷于腹内(小说中也写到),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
6.香――与“腥”同义。两句似寓其沾花惹草习气。
7.“坡仙”句――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笑一生穷愁劳碌的唐代苦吟诗人孟郊,把读孟诗比之为吃小蟹,说是“竟日嚼空螯”(《读孟郊诗》),所以引以为说。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或是有意暗合。
其二(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6.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其三(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
1.霭――云气。这里指桂花香气。
2.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好,故举长安为说。又似与“饕餮王孙”不无关系。盼重阳――《红楼梦》诗多含隐义,菊诗与蟹诗共十五首,明写出“重阳”的三首即宝钗所作的三首,这很值得注意。正如“清明涕送江边望”、“清明妆点最堪宜”等诗句看来与探春后来远嫁的时节有关一样(参见其“图册判词”和“春灯谜”诗),宝钗始言“重阳会有期”,继言“聊以慰重阳”,这里又说“涎口盼重阳”,可见“重阳”当与后半部佚稿中写宝钗的某一情节有关。
3.“眼前”句――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是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
4.“皮里”句――蟹有壳无皮,“皮里”就是肚子里。活蟹的膏有黄的黑的不同颜色,故以“春秋”说花色不同。又“皮里春秋”是成语,出《晋书?褚传》:褚为人外表上不露好恶,不肯随便表示赞成或反对,而心里却存着褒贬,所以有人说他“有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后名春,晋人避讳,以“阳”代“春”,故这一成语亦作“皮里阳秋”。后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所煮食。
5.涤腥――解除腥气。用菊――指所饮非平常的酒,而是菊花酒。传说重阳饮菊花酒可辟除恶气。
6.性防积冷――意即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
7.落釜――放在锅子里去煮。成何益――意谓横行和诡计又有何用。
8.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空余禾黍香――就蟹而言,既被人所食,禾黍香已与它无关。唐代陆龟蒙《蟹志》:“蟹始窟穴于沮洳(音举入,低湿之地)中,秋冬至,必大出,江东人云稻之登也。”又宋代傅肱《蟹谱》:“秋冬之交,稻粱已足……江俗呼为‘蟹乐。”
[鉴赏]
这三首诗中前两首是陪衬,小说中的描写已作了交代。其中虽亦有寄寓可寻,但主要还是为后者作引,姑且不作细究。如回目所称,这一节重点是介绍宝钗的诗。
《红楼梦》虽然比其它古典小说更充分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因为作者不敢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伤时骂世”的话,因而常有一些借题发挥或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和笔来说的地方。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只限于正面人物。第二回贾雨村闲谈之中所发的“正”“邪”二气的大议论即其例。宝钗的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旨在骂世,为此借宝钗之作来发挥,比通过宝玉或黛玉这些明显地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之口来说要稳妥得多。因为宝钗是古代社会的“正统派”,处处都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借她的诗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全诗讽刺现实社会政治中丑恶人物的犀利锋芒集中于第二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它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十分维肖,就是拿它赠给历史上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反面人物也是非常适合的。他们总是心怀叵测,横行一时,背离正道,走到斜路上去,结果都是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所以,小说中特地强调:“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骂得通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在小说中,这首诗是宝钗写的,这又如何体现对这个人物的褒贬呢?写宝钗对世情是练达的,这未必就是褒。“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讽刺世人而忘了持镜自照,倒实在带有贬意:笑人家不择正路、“皮里春秋”,自己为了争得宝二***位置,不是也用尽心机、施尽手段么?说蟹有腥臭,自己热中仕途经济就没有儒臭么?告诉别人吃蟹要“性防积冷”,难道“性冷”的只有螃蟹么?问螃蟹“于今落釜成何益”?不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金锁终于配了宝玉成何益?如此等等。诗彷佛出于无意,却又实实在在地成了宝钗的自我嘲讽。
探春房内对联(第四十回)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说明]
小说中说这副对联是唐代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中间是宋代名画家米芾的“烟雨图”。
[注释]
1.“烟霞”二句――意思是天性风流闲散好比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烟霞”、“泉石”,用唐人田游岩事。《新唐书?田游岩传》: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古代隐士)祠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近来)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我癖爱泉石烟霞的老毛病是治不好的)。’”
[鉴赏]
封建地主阶级为美化自己的剥削生活,常自称是什么“野客”、“山人”,自以为风雅清高。所谓“闲骨格”、“野生涯”,戳穿了看不过是懒骨、寄生而已。当然,其中有一些人是出于不满现实政治,借此表示不愿与当局者合作。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一面做着闲游山林、赏吟烟霞的隐逸生活,一面又念念不忘最好能出去做大官。探春有管家婆的“精明”,头脑里存有很强的宗法等级观念,又热衷于为封建王朝“立出一番事业来”,她对这些字画的爱好(室内其他陈设也同样说明问题)虽不免矫情做作,但从小说通过闺阁人物琐事反映某种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志趣来看,也还是很典型的。
此外,这副对联也是作者构思完整、文心细密的一个极好的例证。前面探春在她结诗社帖子中说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等话,我们初读时总以为那只是作者信手写下的泛语,不料隔了好几回以后竟有照应。同样的情况在小说中还可举出很多。这一特点正是曹雪芹的大手笔不同于一般小说之处,也是后四十回续书中所未见的。
牙牌令(第四十回)
[说明]
牙牌令是贾母两宴大观园席上行的酒令。
牙牌,又称骨牌、牌九,旧时游戏用具,亦作赌具。共三十二张,刻有等于两粒骰子的点色,即上下的点数都是少则一,多至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成“一副儿”,有一定的名称。行令时,宣令者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说完三张,“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小说里令中一、三、五、七单句都是宣令者鸳鸯所说。
其一(贾母)
左边是张“天”。
――头上有青天。
当中是个五合六。
――六桥梅花香彻骨。
剩了一张**幺。
――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却是个“蓬头鬼”。
――这鬼抱住钟馗腿。
[注释]
1.“天”――上下都是六点的牌叫天牌。
2.头上有青天――俗话,有所谓“做人要凭良心”的意思。
3.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北宋时初建,即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座桥。堤上多植梅花。这里以“六桥”比六点,以“梅花”比五点。彻骨――形容极香,又与牌的点色刻于骨上相切合。
4.幺――“一”的另一个说法。
5.一轮红日出云霄――上面的一点色红,以比“一轮红日”;下面的六点色绿,以比青云。
6.“蓬头鬼”――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六六、五六、幺六,五与幺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叫“蓬头鬼”。
7.钟馗――相传是唐代人,曾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给唐玄宗,立誓要“除天下之妖孽”,玄宗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画成图像,告示天下,命岁暮时家家画其像“以祛邪魅”。见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后来,民间遂有钟馗能收伏鬼的传说。这里说钟馗反被鬼抱住了大腿,所以引得大家发笑。《孤本元明杂剧》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一剧,其中有五鬼一齐拥上扯衣抱腿与钟馗扭打的情节。
其二(薛姨妈)
左边是个“大长五”。
――梅花朵朵风前舞。
右边是个“大五长”。
――十月梅花岭上香。
当中“二五”是杂七。
――织女牛郎会七夕。
凑成“二郎游五岳”。
――世人不及神仙乐。
[注释]
1.“大长五”――上下都是五点的牌。也可倒过来说成“大五长”。
2.梅花朵朵风前舞――“大长五”牌名“梅花”,以“五”像花。因“五”上下有两个,所以说“朵朵”。诗词中常以梅花随风飞舞喻雪,暗谐“薛”氏。
3.十月梅花岭上香――二“五”共十点,所以说“十月”。岭上,指瘐岭,多植梅花。唐诗中多写折岭头梅寄远赠别。
4.织女牛郎会七夕――古代神话传说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谓牵牛星的神即牛郎。牵牛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传说织女嫁了牛郎,每年只能七夕(七月七日晚上)相会一次,由乌鹊飞来银河上搭成桥,让织女渡河。后遂以牛郎织女说夫妻不得相会。“七夕”比“杂七”。
5.“二郎游五岳”――成套点色名称,三张牌是五五、二五、五五。凡有五个点色同的就成“一副儿”,现在是一个“二”(以“二郎”比)、五个“五”(以“五岳”比)成套。二郎,神话传说中人物,即灌口二郎神,说法很多,俗传据《封神演义》为杨戬。五岳,五大名山,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其三(史湘云)左边“长幺”两点明。――双悬日月照乾坤。右边“长幺”两点明。――闲花落地听无声。中间还得“幺四”来。――日边红杏倚云栽。凑成一个“樱桃九熟”。――御园却被鸟衔出。[注释]1.“长”――上下都是一点的牌。2.双悬日月照乾坤――两点都是红的,所以用日月并照为喻。乾坤,天地,用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原句:“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安史叛兵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蜀地,太子李亨自己在灵武称帝,即肃宗(诗中少帝),称玄宗为“上皇”。李白诗中安慰在成都(诗题中南京)失去了帝位的玄宗。所以,在这一字面辉煌的诗句下,隐藏着寂寞和悲哀。3.闲花落地听无声――以“闲花”喻两点红。“长幺”又叫地牌,与“落地”相合。用唐代刘长卿《别严士元》诗原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酒令里是无声无息、春去花落的意思。4.日边红杏倚云栽――以“日”比幺,以“红杏”比四点红的。用唐代高蟾诗原句,参见《红楼梦曲?虚花悟》“云中杏蕊”注。5.“樱桃九熟”――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幺幺、幺四、幺幺,全红,共九点,所以用“樱桃九熟”为比。6.御园却被鸟衔出――即“〔樱桃〕却被鸟从御园衔出”。樱桃相传为莺鸟所含食,故一名含桃。见《吕氏春秋》。唐代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王维诗“颂圣”,所以否定是“鸟衔”之余。这里说成熟的樱桃被鸟衔去,是终于落空的意思。其四(薛宝钗)左边是“长三”。――双双燕子语梁间。右边是“三长”。――水荇牵风翠带长。当中“三六”九点在。――三山半落青天外。凑成“铁锁练孤舟”。――处处风波处处愁。
[注释]1.“长三”――上下都是三点的牌。也可以倒过来说成“三长”。2.双双燕子语梁间――两个“三”都成斜线,状如双燕并栖。诗词中多以双燕象征夫妻关系。“梁间”,戚序本作“呢喃”,与上句“三”不同韵部。己卯、庚辰、程乙等本皆作“梁间”,是。但由此可见是用宋代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屏》诗“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改字而成的。3.水荇牵风翠带长――荇菜根在水底,叶浮水上,顺风逐波如翠带飘动,也形容牌的点色。用杜甫《曲江对雨》诗原句:“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解诗者以为杜甫此诗“回首繁华,不堪俯仰。”(浦起龙《读杜心解》)4.三山半落青天外――“三山”说上面三点,“青天”说下面六点。六点是“天牌”的一半,所以说“半落青天”。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原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写“凤去台空”、“长安不见”的怅惘愁绪。5.“铁锁练孤舟”――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三三、三六、三三,左右上下的“三”,很像是一条条的“铁锁练”。有人以为孤“六”象征着“孤舟”,一说夹在当中的一张是“三六”九点,以“孤舟”谐音(南方俗语音)“孤九”。6.处处风波处处愁――当据唐代薛莹《秋日湖上》诗句“烟波处处愁”增字而成。其五(林黛玉)左边一个“天”。――良辰美景奈何天。中间“锦屏”颜色俏。――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剩了“二六”八点齐。――双瞻玉座引朝仪。凑成“篮子”好采花。――仙仗香挑芍药花。[注释]1.良辰美景奈何天――用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女主角杜丽娘的唱词原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参见《仙宫对联》“无可奈何天”注。《牡丹亭》有反对传统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倾向,被儒家道学先生视为“**”,所以书中说“宝钗听了,回头看看她。”2.“锦屏”颜色俏――上四下六的牌叫“锦屏”。四是红的,六是绿的,排成长方形,像美丽的屏风。俏,好看。3.纱窗――像六点;窗上多用绿纱,以比色。红娘,比四点红。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唱词:“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丫鬟红娘常作莺莺与张生间的信使,所以张生盼她报消息。《西厢记》是大团圆的,《红楼梦》则是悲剧,因而改原句中“定有”为“没有”。4.双瞻玉座引朝仪――上二下六,八点整齐地排成两行(“八点齐”),很像是左右官人引百僚分两行朝见皇帝。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原句:“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因为分行,所以说“双瞻”。瞻,瞻仰。御座,皇帝的座位,今引作“玉座”,若非音讹,或是作者为寓意而改。朝仪,朝见时臣僚按仪礼所站的行列。杜甫写自己身为谏官,得亲近皇帝,“天颜有喜近臣知”,其心事(令中或隐指宝玉心事)无所不知,虽然如此,杜甫并没有遂志。5.“篮子”――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六六、四六、二六,四与二加起来也是六,成“一副儿”,叫“篮子”,以“二”像篮柄,“四”像篮筐。“四”是红的,所以说“好采花”。6.仙杖香挑芍药花――“仙杖”表示以杖挑着“篮子”采花者是仙女。“芍药花”代表爱情,古代男女相赠芍药以结情好。《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调笑),赠之以芍药。”这一句暗示所谓“木石前盟”。其六(贾迎春)左边“四五”成花九。――桃花带雨浓。[注释]1.花九――“四五”有红有绿,所以叫花九。2.桃花带雨浓――这一句所说的景物,比拟牌的点色不像,也与上句不协韵:上声“九”应与“酒”、“柳”等字协韵,与平声“浓”根本不协韵。所以“众人笑道:‘该罚,错了韵,而且又不像。’”用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原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其七(刘姥姥)左边“大四”是个“人”。――是个庄稼人(罢)。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注释]1.“大四”是个“人”――上下都是四点的牌,又叫人牌。“大四”,己卯、庚辰本作“四四”,戚序本作“长四”,意思都是重四。2.大火烧了毛毛虫――上面三点绿斜行,像一条“毛毛虫”;下面四点红,像“大火”。3.一个箩卜一头蒜――上面一点比“一个萝卜”,下面四点比“一头蒜”,因为大蒜头有好多瓣。4.“一枝花”――成套点色的名称,三张牌是四四、三四、幺四,三与幺加起来也是四,成“一副儿”,叫“一枝花”。三点绿像花枝,一点红像花朵。唐代名妓李娃旧名一枝花,当时说书人曾编成《一枝花》故事,可以连续说上七八个小时。见《异闻录》。或隐寓后半部佚稿中贾巧姐“流落在烟花巷”。5.倭瓜――北方农村对番瓜的土称。《光绪顺天府志》:“番瓜,可煮可炒,能充饥,其子可炒作果,土人名‘倭瓜子’。”“花落结瓜”当与“绿叶成荫子满枝”喻女子已婚嫁生育的意思相似。参见贾巧姐“图册判词”注。[鉴赏]“牙牌令”是饮酒、赌博、文字游戏三者的结合,是古代贵族豪门消遣作乐的方式之一。这里之所以不惮烦琐推究它的意思,无非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一情节的过程中,处处着意刻划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倘若我们读这一大段文字而茫然不知所云,未免辜负了作者的用心。贾母、薛姨妈说的令语多半常言,不拘出处,和小姐们喜欢引诗词曲子原句自不相同,都各自适合她们的身份。林黛玉席上“怕罚”冲囗说出的,一出于《牡丹亭》,一出于《西厢记》,可见这些不满传统礼教的作品对她思想影响之深。宝钗回头盯看她,从反面说明了问题。刘老老满囗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土话俚语,机智诙谐,完全是一个深通世情、生活经验丰富而又勤俭的村妇本色。看来,酒令还和小说中多数诗词一样,字里行间与后来情节发展有关。比如薛姨妈所行的令,实际上隐括着她女儿和女婿的未来。“梅花”两句含义稍晦,“织女牛郎”就十分显豁,“二郎游五岳”
、“世人不及神仙乐”难道不正是宝二哥哥弃家访名山、入空门的隐语么?当然,在失去后半部原稿的情况下,要逐句确切地指出这些酒令的深意来是困难的。像刘老老说的“大火烧了毛毛虫”就很难肯定其所指,也许可以把它解成“树倒猢狲散”,因为贾府之中确实不乏像“毛毛虫”那样的人物,他们将来的下场,刘老老将作为见证。但这终究只能是一种假设。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