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历程
周代上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在我阅读《资治通鉴》之前,看过柏杨先生的《白话资治通鉴》。如果只是将《资》翻译成了白话文的话,那么柏杨先生不足以称之为史学家,因为那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行了,抓几个中学历史老师来都行。关键是文中的柏杨曰,这个很好的继承了太史公曰、臣光曰、异史氏曰、论曰、赞曰等中国史学家传统。由此柏杨先生阐述了其了不起的史学观,我虽不是百分百的赞同,但基本赞同,所以我喜欢柏杨先生。
在柏杨曰中,对司马光先生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僵化思想进行了不少批判,如司马光的正名说,而且有的话很不客气,直指为狂热、偏执。
……
《全球通史》
我的世界史知识,大多是从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的《全球通史》里来的,学校里的好多历史观是扭曲的,我更喜欢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的历史观。不过,关于《全球通史》的中国史部分,还是有一些错误的,不过瑕不掩瑜。
我好多历史观,受《全球通史》的影响。以下一一列出。
ⅰ认为人类史上第一个文明是苏美尔文明,而不是埃及文明。依次出现的文明是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南亚次大陆文明,中国文明。有的朋友会说,请在埃及文明前加个“古”字,那么我说,请您在商、周、秦、汉这些中国文明前也加个“古”字。
ⅱ中国文明史的开始,是从商代开始。对于夏代、夏之前的唐代、虞代,我其实也是倾向于相信的,但是这些还没有得到证明。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听说过很多传言,这里不多说了。中国文明从商开始,是除中国之外的国际史学界的一致看法。关于尧以前的三皇五帝,我就只当作是纯粹的传说了,和神武天皇、檀君、亚当是同一种性质。根据是《尚书》,这本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对尧、舜的事迹写得比较详细。
ⅲ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很伟大,所有的其他文明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拥有人类史上最早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最早的冶金技术(小亚细亚广义上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圈)、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最早的犁等等。
ⅳ人类史的分期不应该是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近代-现代-当代,而应该是上古文明(BC3500-BC1000)、古典文明(BC1000-AD476)、中世纪文明(AD476-AD1453)、近代(AD1453-AD1914)、现代(AD1914-今)。如果说这种分法是西方中心说的话,那么奴隶时代-封建时代的分法也是西方舶来的。
其他关于世界史的书就没真正认真的看过了,教科书除外。我还是对本国史的兴趣更大得多。
……
《史记》、《三国志》、《晋书》、《魏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明史》
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一般每个朝代开国几任有为的君主的纪,名将、名臣的传,还有《史记》、《新五代史》、《宋史》中所有的世家,我都读过了。
二十五史中,最喜欢的是《史记》、《三国志》、《晋书》、《魏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等七部。我是把历史当成小说来看的。其实一个个帝王将相的故事是最好的小说。
……
下面是关于我所深爱的一些历史传纪的读后感,兼阐述我的一些独特的历史观。
……
《史记卷5-秦本纪》
从BC770(周平王元年),秦国被封为伯爵,正式成为诸侯开始,到BC246(秦王政元年),嬴政即位为秦王,中间过了524年。统一中国,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不只是王翦等一代将军努力的结果。秦始皇,是站在列祖列宗的肩膀上,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这一伟业。
秦国第一个重要的君主是秦穆公,他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对西侵略战争,从西戎诸部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并且几次干预晋国的内政,把秦国的影响力扩张到了中原。当时,秦族并没有获得中原的华夏族的认同。中原诸夏一直是把秦族当成是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的半成品来看待的。
秦穆公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特别重视人才,有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枝、丕豹等。
百里奚是虞国(晋献公假道灭虞、百里奚劝谏不被采纳)的亡国之臣,混得最惨的时候都成了奴隶,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秦穆公真是会做生意,这大概是春秋时代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单交易。这笔交易还只是一个开始,不久,百里奚又拐来了自己的好朋友宋国人蹇叔。百里奚又有个儿子百里视(通称为孟明视),蹇叔又有两个儿子蹇术(通称为西乞术)、蹇丙(通称为白乙丙),这三个乖儿子都是秦国的名将。这些全是五张羊皮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晋国人公孙支、丕豹、西戎人由余等等贤人先后汇聚在秦穆公旗下。这大概是秦国吸收外国人才的开始。后来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就引用了秦穆公的例子,来说明秦王政驱逐外国人才是错误的。
秦穆公宽宏大量,他的一匹骏马走失了,等到找到的时候,已经被一群平民当成了食物。秦穆公并没有追究。后来,秦晋大战,秦穆公被晋军围困,危在旦夕,幸亏这伙平民出来救驾,可谓是德出福反。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在BC627(周襄王25年)的时候,在崤之战大败,只剩下三个光杆司令跑了回来。秦穆公也没有惩罚他们。在BC625(周襄王27年),又是和晋国的彭衙之战,孟明视等三人又打了败仗,虽然不像上一次那么惨。秦穆公依旧无视,继续信任孟明视等。终于孟明视等三帅在BC624(周襄王28年)的秦晋王官之战中大胜了晋军,一雪前耻。
不过,尽管秦穆公本人,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很有能力,但是却没能成为真正的中原霸主,他的霸业被另一个伟人晋文公阻碍了。秦穆公的杯具在于他和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这些巨人处于同一个时代。秦穆公立的第一个晋侯夷吾(晋惠公)趁秦国的饥荒大举入侵秦国;秦穆公所立的第二个晋侯重耳(晋文公),由于能力太过强大,在很快的时间内整合了晋国国内的力量,并联合其他中、小国击败了楚成王,成为中原的真霸主。
秦穆公死后,秦国的扩张之路基本上陷入了停顿,并多次发生宫廷内乱,直到秦孝公时期。
战国初年,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仍然远远的落后于中原的华夏六国。在齐、三晋、楚等国的眼里,秦人可能比西戎那些游牧部落要文明一些,但也只是文明了一点点,并不认为秦人是华夏族的一员。直到卫鞅的到来改变这一切。
卫鞅曾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喜欢研究权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因为在魏国不能升职,所以跳槽到了秦国。在秦国,卫鞅巴结了受到秦孝公宠幸的大臣景监,走了后门,得以接近秦孝公,帖了两次冷屁股之后,最终以“霸道”打动了秦孝公。
于是,秦孝公逐步超规格的提拔卫鞅,任用他变革秦国的法律、社会习俗。
卫鞅干了什么?ⅰ树立法律的权威;ⅱ废除井田制(国有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化和土地买卖;ⅲ加强中央集权;ⅳ将首都从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境内)迁到了咸阳(今陕西咸阳市境内);ⅴ实行连坐法,鼓励民众间的告密行为;ⅵ禁止私斗,鼓励为国去死,将全民族变成战争机器;ⅶ实行各种严刑峻法,威慑民众。
卫鞅改革的效果?很明显,秦国日渐强大起来了。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君即位,一开始就做了两件事。ⅰ镇压了意图“谋反”的卫鞅,并将其五马分尸;ⅱ继承了卫鞅的政策。卫鞅刻薄寡恩,将民众视为工具,其车裂是咎由自取。
秦惠文君的时代,BC324(周显王45年),秦、韩、赵、燕、中山、宋先后簪称王号。(之前不久,魏、齐已经称王,楚国在西周的时代就已称王)
秦惠文王通过侵略战争,取得了很多军事成就,比如重要的战略要地魏国的河西地区,又如楚国的汉中地区,还派司马错(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先祖)深入蜀道,灭了蜀国。秦惠文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使用欺诈手段,从楚国手里拿走了大量的土地。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倍左右,他和他的父亲秦孝公一样,是位明君。
秦惠文王之后是其子秦武王,这位爷更像个军人,而不是个君主。秦武王下克上,攻陷了周都洛阳后,不自量力,强行把象征意义深厚的九鼎之一举着玩,鼎举不起,掉下来砸伤了脚,不久就挂了。我对秦武王的评价是匹夫之勇。秦武王没有子嗣,秦国大臣们拥立了他的弟弟,这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的年代,秦国急剧扩张,成为东方列国的噩梦。我认为,在秦国统一中国这个事情上,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所立的功劳都不在秦始皇之下。
秦昭襄王的前期,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军政的大权掌握在其母宣太后、舅舅楚国人穰侯魏冉、名将白起这个政治派系手中。
秦昭襄王之所以能成为秦王,穰侯出力最多,可以说当初没有穰侯的支持,就没有秦昭襄王的王位。但是当权力的宝座遭遇亲情的时候,人性的龌龊就显现出来了。当魏国人范雎游说秦昭襄王铲除外戚势力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后来穰侯得了忧郁病,最终死去。
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分清了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在战略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杀神、人屠、武安君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白起和他的军队一共杀了一百六十五万的敌军,取得了秦vs魏韩伊阙之战、秦vs楚郢之战、秦vs赵长平之战等战国时代决定实力对比的关键性战役的胜利。我觉得,武安君白起应该被列入吉尼斯的杀人将军纪录里去。但是,白起的命运是个杯具,因为其所属的政治派系和丞相范雎及背后的秦王是敌对派系,也因为功高镇主,白起最终被迫自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白起在临死前忏悔了自己将赵军四十多万人骗得投降之后又将他们全活埋的罪孽。白起冤死后,秦国的民众怀念这位天才统帅,自发的祭祀他。不过,能得到这么多的民众的真心的爱戴,白起死也值了。白起是韩信、岳飞的前辈。
……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
《史记》说吴国是吴太伯的后代,我是有疑问的。吴国的爵位只是子爵而已,和太伯的地位不相称。我认为吴、楚都是南蛮国家,或者说是南蛮和华夏相互交融的国家,半夏半蛮的性质。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蛮夷国家有爱攀亲戚的习惯,如《史记》记载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夏禹的后代)、《魏书》中说鲜卑是黄帝后裔。西南汉化的少数民族们修家谱的时候,也是逆向追溯到了炎黄二帝,《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中的段家就是如此,其实是白族。
吴国直到春秋末期的时候,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比中原六国远为落后。就像秦人被视为西戎和华夏的过渡品一样,吴人也被视为是蛮族国家。本来楚国也是被视为蛮族国家的,但在春秋末期已经得到了中原晋、齐、宋、鲁等大国的认同,被视为诸夏的一个部分。这里,主要是文化上的因素。
吴王阖闾改变了吴国的社会进程。他派死士专诸用鱼肠剑弑杀了吴王僚,任用从来自先进国家楚国人伍子胥、齐国人孙武、楚国人伯嚭,拉近了吴国和中原诸夏的距离。
伍子胥、伯嚭都是来自楚国的流亡贵族,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吴国的文化发展,也加深吴国了对楚国的仇恨,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楚国的虚实。没有什么比内奸更可怕的了。
伍子胥、孙武一举灭了当时数一数二大国楚国,天下震惊,南蛮阖闾终于得到中原的承认,成为了霸主。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阖闾之子吴王夫差的时候,吴国就亡了国。灭了吴国之后的越王勾践死后,越国也衰落了。
为什么吴、越不能取得像楚国那样长期的大国地位呢?我觉得,春秋末期吴越的兴起是一种暴发户式的崛起。崛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军事方面。在文化、经济实力上,吴越并不具备楚、晋、齐这样的大国实力。那秦国为什么成功了?因为秦国有关中平原,天然的粮仓。而当时的江南地区的吴越两国经济实力并不强,因为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不断开发,江南才在隋唐时期赶上并超过了北方的中原地区,并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发江南,又用了六个朝代、近四百年左右的时间。不能光看军事一个方面,晋、楚、齐、秦都有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他们始终站在大国行列的原因。
……
《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
春秋时代的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在整个春秋时期,虽然不像晋、楚那样交替成为霸主,但也算中原的三强之一了。
西周初年的时候,周公旦和姜子牙的封地都在东夷故地。两国的实力差不多,但采取了不同的治国方法。齐国对东夷故俗没有太大的改变,而鲁国则把周族的风俗习惯强加在了东夷之民身上。当时只有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大小贵族是来自周族,底层的百姓还是东夷。这可能也和姜子牙本身不是周族有关。
后来,到了孔子的时代,鲁国以最完善的周礼而著称,是当时文化最兴盛的国家。
姜氏齐国,有两个君主我印象最深,一个是齐襄公,一个是齐桓公。齐桓公是因为他是春秋五霸之首。而齐襄公,则因为他是妹控的伟大先驱。
文姜是齐襄公的异母妹妹,在嫁到鲁国去之前就与齐襄公有过**关系。文姜嫁到鲁国后的第十五年,又因故和丈夫鲁桓公回到齐国,于是又和兄长齐襄公有了不伦关系。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文姜一进齐宫之后就彻夜不归,这也太张扬了。鲁国虽比齐国要弱小,但鲁桓公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其实我想,要是文姜和齐襄公偷偷摸摸的玩玩,可能鲁桓公也就忍了。所以为了显示自己还是个男人,拥有男人的尊严,鲁桓公义正严辞的训斥了文姜一顿。
文姜伤心啊,于是就找到兄长齐襄公那里诉苦去了。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派了公子彭生暗杀了鲁桓公。公子彭生也挺倒霉的,齐襄公为了不给鲁国战争借口,也为了平息国内的反对声浪,把公子彭生也给杀了。这种事情历史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直到了现代的1984年,还有台湾蒋经国派竹联帮帮主鸭霸陈启礼暗杀了美国作家刘宜良的江南案。陈启礼后来也做了替罪羊,被关进了大牢。
鲁桓公死后,文姜更是隔一段时间就和齐襄公相会。《齐风》中就有南山、敝笱、猗嗟三首诗,是有关齐襄公和文姜的伟大爱情的。
齐襄公之后的齐国君主是齐侯无知(通常被称为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父亲齐僖公的同母弟夷仲年之子。齐僖公非常喜欢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吃的、用的、玩的、排场都和当时是太子的齐襄公一模一样。当齐襄公当了齐侯之后,公孙无知这些特权被撤消自然是必须的了。公孙无知怀恨在心,终于找机会暗杀了堂兄弟齐襄公。不过,他的齐侯宝座并没有坐多久就也被暗杀了。
齐侯无知死后,齐襄公两个弟弟,鲁国支持的公子纠和莒国支持的公子小白抢夺齐侯的位子。最终公子小白赢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齐国最有实力的高、国二族站在了公子小白这边。高、国是是姜氏的庶流,齐国公族,有点像日本的源、平二氏是天皇家的庶流一样,但地位又要高得多。高、国世代掌握齐国大权,在陈、崔等齐国新兴贵族兴起前,一直是齐国除了公室之外最具实力的家族。
齐桓公上台后,就任用了管子(管子名夷吾、字仲)。这里我想发表一些感慨,现在的人对古人的称呼有些乱。一般是称姓名,也有的不是,如管仲、项羽是称姓字,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是称字名。还有的更怪,如齐桓公,“桓公”是谥号,是人死了之后追加的。对君主的称呼尤其乱,一般从先秦时的周代到隋代的君主,大多称其谥号;而唐代开始,到元代,则多称其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明、清两代称年号的比较多,庙号也常见;商代的时候庙号发育不全,年号、谥号还没发明,一般是在“帝”字后面加上君主的名,如帝纣,商纣王是小说里的称呼,商代的天子和周代不一样,称帝不称王。存在就是合理的,合便的就是存在的(黑格尔)。这种道理也说不清,如果非要有一个理由的话,那只能说,是一个习惯问题。
管子曾把齐桓公射伤过,不过齐桓公还是放心大胆的任用了管子,交给他极大的权力。齐桓公这种任用仇人的气度太难得了,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刘秀信任铜马军、李世民任用尉迟恭等少数几人而已。
齐桓公信任管子、鲍叔牙、隰朋、宁戚、宾须无等贤人治国,国势大振。齐桓公采纳了管子“尊王攘夷”的策略,利用周王室残存的号召力来控制诸小国。在北方打败过山戎等游牧民族,在南方震慑过强大的楚国,成为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但是最终,齐桓公还是杯具了。好多英明神武的君主都有一个现象,就是在位早期非常有作为,在位后期出了好多昏招。齐桓公、唐玄宗、汉武帝、乾隆、孙权都是这种代表。齐桓公、唐玄宗惨点,一个死了没有管,一个几乎失去江山。汉武帝、乾隆要好一点,只是把一个帝国掏空了,成为盛衰的转折点而已。
齐桓公有三个宠臣,易牙、开方、竖貂。这三位,也都是传奇人物。竖貂大概是齐桓公的粉丝,挥刀自宫来搏取一个近身侍奉齐桓公的机会。公子开方是卫国的公子,身份尊贵,千里迢迢,好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跑去亲近齐桓公。易牙更绝,知道齐桓公山珍海味吃多了,没胃口吃东西,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原料,做成一道天下无双的美食献给了齐桓公。这三个人物,每一个都让齐桓公很感动,他们实在是太热爱自己了!
但是,管子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竖貂对自己都那么残忍,何况对其他人?公子开方宁愿抛弃一个中等国家卫国,就必有比卫国更大的企图。父子天伦是人类最亲近的关系,能狠心杀儿子,杀其他人也无所谓了。
最终齐桓公没有听管子的,在一班贤明的老臣相继死后,将权力日渐放给三宠臣。其结果是,齐桓公病了,因为宫廷被封锁,也没有人知道,门窗锁死,只留下一个狗洞进出。最后齐桓公死了67天没有人知道,直到尸蛆从窗户中爬出来后,才发现。齐桓公啊,比唐玄宗还惨,唐玄宗的权力只是被儿子架空了而已,至少还能丰衣足食的混吃等死。
说一下我的看法,竖貂、开方,还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至于易牙,它不配称之为人。
齐桓公之后的姜氏齐国,没有什么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了。在齐桓公时代还发生了一件具有极大历史意义的事,就是陈国的流亡贵族公子完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收留了。公子完的后代在齐国被称为田氏,实际上齐桓公之后的整个春秋时期是田氏一族日益收买齐国民心,渗透到齐国各个阶层,并篡夺齐国实权的过程。
……
《史记卷62-管子列传》
管子是法家先驱,我个人觉得管子的思想境界比申不害、韩非、李斯、卫鞅、慎到等人要高。好多法家大师主张限制工商业,如卫鞅、韩非俩人就极端的仇视工商业者,变态到了顶点。重农抑商,这思想的来源并不是儒家,而是卫、韩俩人所代表的法家。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的,君主要好好统治国家,只能以法律为工具牢牢的控制民众,奴役民众。申不害是权术大师,有一整套理论,学会了的君主都可以像玩狗一样牢牢的控制大臣。为什么历代的皇帝好多内心都喜欢法家的,可是嘴上都不承认呢?因为确实韩非、申不害、卫鞅的思想有够阴,有够毒。相比之下,还是儒家更理想化一些,总有些“仁、义、孝”的温情牌可以打。中国的法家,和现在通行于世界的法律精神,根本是两回事。
管子大力鼓励工商业,并把盐、铁这两项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化经营。现在我们实际上还在奉行管子的思想,虽然盐、铁不再由国家垄断了,但比如电信、联通、中石油、中石化、宝钢等还是由国家垄断企业控制。
管子对中国历史上有一重大的贡献,就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特殊服务业的发展。两千多年来,管子一直被奉为是小姐们的守护神,小姐们中一致认为管子是小姐这个行业的发明创造者。当然,这个行业不可能是管子第一个提出来的,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和狩猎、捕渔一样的古老,农业算什么啊,和特殊服务业比起来只能算是一个新兴产业。但管子是第一个提出,由国家来控制这个行业,为国库创收,并造福于人民。这一政策,被后来的历朝历代中国政府延续了。中国历代国家经营的营妓及其他特殊服务业都非常的兴盛。直到了中华民国蒋中正的时候,军中还有军中乐园。
说到这里,好多人要出来放高调了,站上道德的至高点,声讨这种制度的邪恶。那我要问,国家不搞,国家取缔,这种行业就会消失吗?确实,49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前,这个行业是在中国消失了,但是这本身是反常的。因为那段时间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存在,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消亡。改革开放以前,不少时候饭都吃不太饱的,不饱暖也思不了淫欲。再说了,也不是没有,不少领导干部和一些文工团的女同志就有过不少的亲密接触。只不过,没有付钱而已,支付的是其他的能在社会上行得通的等价物。
我觉得,中国应该允许特殊服务业合法化。好处一、有税收,大量的税收,让国库里有钱,这样可以往其他的平民老百姓那里少收点,减轻点他们的负担。好处二、保护小姐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我想说的是,她们也是人,也有血有肉,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关心她们。一个都不能少,国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个被人遗忘的群体,也许她们有钱,但是在钱的后面,是日益空虚的心灵,她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怀。好处三、减少社会上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灰色收入。每个城市,各种桑拿、休闲会所、发廊这么多,怎么来的?能没有保护伞吗?
有这种产业,是因为成年的未婚、已婚的男男女女有这种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就会形成产业。对这种问题视而不见,只是掩耳盗铃而已。
又跑题了,说回管子,孔夫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曾说过“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子,我将是一个野蛮人。)可惜了,历代的中国的君主们,很少能采用管子的思想,并实践起来。邓小平是一个像管子这样务实的人,所以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三国时代的名宰相诸葛亮正是管子的门徒,其言其行都肖似管子。
……
《史记卷62-晏子列传》
我觉得,晏子对儒家、墨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他的“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思想提出是在孔夫子的仁政理论之前。晏子提倡节俭在墨子之前。
我佩服晏子,因为他是一个一心为国,一心为公的人。这种官员太难得了。晏子提出“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应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来源之一。晏子不是像后世有的儒生那样迂腐的人。孔、孟二人在世时都以博学而迂腐闻名天下,其后世的历代门徒更变本加厉的为君主死节什么的。这帮人,留下有用之身像郑成功一样继续反清复明也要好些。方孝孺这样的人,我是鄙视的,其气节可嘉,也可恨。方孝孺自己想死也就算了,临死还要拉亲戚、朋友、门生陪葬。方孝孺死十族的杯具,永历和方孝孺本人都要负责。好多人说冯道怎么怎么了。我觉得冯道很好,在五代十国那个武夫当权,为所欲为的年代留着有用之身,历尽几朝,还是帮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如恢复生产、鼓励文化等等。
晏子,也够狠,“二桃杀三士”,杀人不见血。不过,他这也是一心为国,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出使楚国,提出的“桔生淮北则为枳”,也让我印象深刻,我和人辩论的时候,也常引用过来。
说到晏子,顺便说一下和他同时代的崔杼。在中国中世纪,有一个门阀贵族,清河崔氏,处于两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顶峰,其影响之广泛、深远、持久,让陇西李氏、琅琊王氏等著名家族都望尘莫及,直到唐代,清河崔氏、及其同宗的博陵崔氏都仍在唐代政坛上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崔杼正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的祖先。
不过,崔杼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弑君专权,可以说是一个反派人物。崔氏和高、国两家一样是姜氏齐国公室的庶流,齐国的世袭贵族,不过兴盛的时间比高、国要晚很多。崔杼大概就是其顶点了。
崔杼在齐国权势滔天的时候,好多时候想杀了晏子这个绊脚石,但是没敢杀,因为晏子以其的智慧、人格魅力,在民间人气非常高。最终,和晏子同时代的崔杼、庆封等不可一世的权臣都像浮云一样的烟消云散了,但晏子仍然像是齐国的顶梁柱一样在齐国政坛纵横五十年,实在是了不起。有一个从陈国来的流亡贵族田氏擅长收买人心,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晏子死后,没有人再能压制田氏一门的发展了。
……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居易《放言》)自孔夫子以下,对周公旦的推崇无以复加,一致认为是个尧舜般的圣人。
但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想把周公旦的人格理想化。
第一,我觉得周公是一个擅长收买人心的人物,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第二,管、蔡等亲兄弟不信任他,我相信一句话,无风不起浪。
第三,周公旦并不是不想取成王的地位而代之,而是实力上还有欠缺。就像周文王、曹操、司马懿之类一样。王莽的时代,已经由秦、汉两朝实践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近两百年。而西周的时代,全国的政治架构是封建制,周天子的中央势力没有能力控制全国所有的地方。这是由生产力因素决定的。到战国中后期,铁器才在中国普及开,之前的商、西周的青铜器时代没有能力开发大面积的森林地带。这才是商、周两朝实行封建制,而秦真正能政治上统一中国,并在秦汉两朝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真正原因。当时,诸候林立,管、蔡就是反面教材,不服从周天子的中央领导没有好下场。如果周公旦强行取成王之位而代之,结果并不乐观,齐、燕等当时的大国都拥有极大的实力。
第四,孔夫子本身的观点并不客观。大家知道,孔夫子是鲁国人,鲁国是周公旦及其子伯禽的封国。孔夫子从小到大从周围接触的就是爱戴周公的思想教育。周公是个圣人的观点早就深入了孔夫子的脑海里,想起一点点的怀疑都不可能。
第五,不篡位,照样可以享受极大的世袭权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周公、召公家族一直是周王国的公卿贵族,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没有太多必要挺而走险。王莽、杨坚这样的外戚不一样,外戚的权势是有时限的,差不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即位就有新的外戚。
第六,成王成年以后,对周公的态度,大家可以参考阿斗对诸葛亮的态度。尽管周公、诸葛亮并没有篡位的实际意图,但是,他们并不需要那样做。因为他们相对于傀儡般的成王、阿斗,他们才是真的君主。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没有做出像王莽、杨坚那样令人发指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
再顺便的讲一下孔夫子,孔氏一族是商族遗民,宋国公室的庶流。在孔夫子的曾祖父防叔的时候政治流亡到了鲁国。这一小篇是讲鲁国的,关于孔夫子也就讲到这里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是个成语,讲了一个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反派庆父。
庆父是鲁桓公(就是戴绿帽被暗杀的那个)之子,鲁庄公之庶兄,鲁公室之庶流。在鲁庄公之后,他杀死了两任鲁侯。庆父也是个风流人物,和鲁庄公之妻哀姜有不伦关系。巧的是哀姜也是齐女,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考证到是齐襄公的女儿。真是不知道鲁这个文化大国是怎样管教妇女的,齐国又是怎样教育女儿的。
尽管庆父恶名昭彰,但是他死后,其后代仍然世袭有相当大的权利。大家都知道鲁国有三桓,在春秋后期完全架空了鲁国公室,这三桓都是鲁国公室的庶流,其中一家孟孙氏就是庆父的直系后代。而儒家亚圣孟子就是庆父的子裔之一。
……
《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
燕国是召公奭的世袭封地。召公奭是周王室的同宗,所以燕国也属于周代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召公奭是周武王伐商,周公旦伐武庚、管叔鲜、蔡叔度之乱的功臣。周公旦得以独裁,也和召公奭的支持分不开。
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都不算强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上等的国家,比鲁、宋、郑要强些,比晋、楚、齐、秦等大国在实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在乐毅的时候爆发过一次,不过,那次也是燕、三晋、楚等五国合纵对付齐国的胜利。乐毅之前、乐毅之后,其对外战争的纪录以失败居多。这和国力有关,燕国的经济能力远不齐、楚、三晋,虽然燕赵地近胡地,民风彪悍。
说一下太子丹,对于其指使荆轲暗杀秦王政的行为,我评价不高。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没有秦王政,还有秦王甲、秦王乙,不足以改变燕国败亡的命运。卫鞅变法以后的秦国,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任何只要不是白痴的君主上位,都会被这个战争机器所左右。
……
《史记卷80-乐毅列传》
乐毅的祖先叫乐羊,是魏文侯时期的名将,率领魏**队灭了中山国,被魏文侯赐与灵寿为封地。后来中山国重新建国,又被赵武灵王灭了之后,乐毅就变成了赵国人。沙丘之乱后,赵武灵王被自己的儿子饿死,胡服骑射的改革被中断了。乐毅由此不看好赵国的前途,离开赵国后,辗转魏国又到了燕国,被燕昭王重用。
乐毅以一弱国燕国之力几乎灭了齐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军事奇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伐齐也是燕、三晋、楚五国合纵的一个军事行动。所有的战国时期的合纵战争里,以这次最成功。其实秦国也主要是占了地利,有函谷关,一夫当夫,万夫莫开,不然好几次也很危险。
但是乐毅也很杯具的,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问题了。燕昭王死后,乐毅不被真正信任。不过乐毅还算好的,卫鞅、吴起可比他惨多了,一个五马分尸,一个万箭穿心。还有白起,功劳比乐毅还要大些,自杀收场,只是白起是死在提拔自己的秦昭襄王手里,这一点和乐毅并不相同。
乐毅又回到了祖国赵国,被赵惠文王极尽礼遇,封为望诸君。
之后乐毅的儿子昌国君乐闲也是燕、赵的政治舞台上的一号人物。还有一个武襄君乐乘,是乐毅的同宗,也算是赵国的一个名将了,在小说《寻秦记》中有出场过的。
直到刘邦当了汉朝皇帝之后,因为思慕乐毅,而把他的孙子乐叔找到,封了华成君。“君”在战国时代,是大贵族的称号,和侯相差不大,可以说是极尽尊贵了。
三国时的名人诸葛亮,也非常仰慕乐毅,常以管、乐自比。不过,诸葛亮管子的本事是学全了,乐毅的能耐还没有达到,六出祁山,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
《史记卷35-管蔡世家》
先说一下太姒十子。太姒是周文王的大老婆,共生了十个儿子,依次是: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厓季载。
伯邑考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就死了,死因不明。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伯邑考被妲己调戏不成,被妲己害死的,周文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吃了伯邑考的肉,很戏剧化。《史记》中说伯邑考不如周武王贤明,所以周文王立了周武王为太子,我表示怀疑。伯邑考是嫡长子,按照周代的继承顺序,他不死的情况下轮不到周武王接班。有可能是周武王及其子孙利用权势改变了历史记录和社会舆论,以至于到了一千多年后的西汉司马迁的时代接受了他们的说法。
十子中,除了长子伯邑考和次子周武王之外,管、鲁(周公旦的主要封地)、蔡等国,可能因为其封君年长些,也可能因为在伐商的过程中功劳大些,是侯爵国,仅在宋国之下。而曹、成、霍、卫(康叔封之国)、厓等国只是伯爵国。
周公旦的能力比管叔鲜要大,地位也比管叔鲜要高,尽管管叔鲜是兄长。可能是红眼病吧,管叔鲜忌妒周公旦在中央专权,发号施令的位置。周公旦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人,齐桓公、曹操都是以之为师。
本来管国、蔡国、霍国号称三监,主要的作用是监视已经投降的商帝纣之子武庚。没想到这管、蔡、霍、殷四国会合起来叛乱。这次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太明显了,不管周公旦在中央有没有起坏心,但管叔鲜勾结武庚会让所有的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的反感。
这场叛乱,声势浩大,不过最终被镇压下去了。管叔鲜、武庚死,蔡叔度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蔡叔度死在了流放地,其子公子胡谨言慎行,得到周公旦的赞赏,让蔡国复国了。
管、成、霍、厓国家历史不长,但蔡、曹、卫一直到春秋时代都是非常活跃的中小国家。尤其卫国,是周代所有诸侯国寿命最长的。
相齐的管子应该是管叔鲜的后代,就像孔子是宋公微子的后代一样。
……
《史记卷39-晋世家》
其实,晋国最早应该叫唐国。在晋国故地,有一个国家叫唐国,和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被周公旦灭了。周成王小时候和弟弟叔虞过家家,捡了一片桐叶,说“我把这个封给你”。周公旦听说后,就把刚灭掉的唐国封给了叔虞,周成王急了,自己的土地少了一块,连忙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但是周公旦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唐叔虞就成了唐(晋)国的始祖,爵位是侯爵。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
有史学家考证过,周成王和唐叔虞是同母兄弟,母亲是邑姜,是齐侯姜太公的女儿。
唐叔虞的儿子燮的时候改国号为晋。
在春秋时代有个现象,就是各国的公族权势很大,有的甚至架空了公室。如在田氏崛起之前的齐国一般由高、国二公族左右政权,后面还是公族出身的崔杼甚至到了弑君的地步。楚国,公族若敖氏的成、斗二族权势比楚王还大,直到春秋霸主楚庄王将若敖氏连根拔起。但是不久后,公族屈、昭、景三族权势仍然很大,在封地上如国中之国,在中央左右政局。天才诗人屈原就是世袭贵族屈氏的一员。鲁国,公族三桓架空了鲁侯。只有一个特例就是晋国,晋侯也被六卿架空,但是这六卿中好多都是外姓人。大多是晋文公之后才在晋国崛起的家族。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原来在晋国的历史上有个曲沃国,国君是晋国的公族。
东周初年,晋昭侯的时候,封叔叔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的面积比晋都翼城还要大。此时桓叔成师已经五十八岁,已经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喜欢施行德政,深受民众的爱戴。
晋国大夫潘父杀死了国君晋昭侯,迎接曲沃桓叔入翼城。可是曲沃桓叔在翼城还有很多反对势力,被武力赶出了翼城。这是曲沃国和宗主晋国第一次交手。
在曲沃第二世,桓叔成师之子庄伯鳝又入翼邑,弑杀了国君晋昭侯之子晋孝侯。不过曲沃庄伯再一次被反对势力武力赶回了曲沃。这是曲沃国和宗主晋国第二次交手。
晋孝侯之子晋鄂侯去世,曲沃庄伯趁你病、要你命,于国丧期攻打晋都,这一次天子周平王派王师干涉了晋国内乱,曲沃庄伯不得已再次退回曲沃。这是曲沃国和宗主晋国第三次交手。
在曲沃第三世,庄伯鳝之子武公称再次与宗主晋国作战,俘虏了晋鄂侯之子晋哀侯。曲沃的反对势力马上又立了晋哀侯的儿子小子侯为晋国国君。晋哀侯没有了利用价值,被曲沃武公弑杀。这是曲沃国与宗主晋国第四次交手。
过了四年之后,曲沃武公不知用什么方法,史书中没有记载,诱杀了晋小子侯。天子周桓王再次干涉晋国内乱,攻打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再次退回曲沃。周天子立了晋哀侯的弟弟公子缗为晋侯。这是这是曲沃国与宗主晋国第五次交手。
晋侯缗的年代,齐桓公开始称霸。曲沃武公再次发动对晋国的战争,终于弑杀了晋侯缗,灭了晋国,并把晋国的所有宝器用来贿赂周天子釐王。周釐王于是让曲沃武公继承晋国的地位,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
晋武公是晋穆侯的曾孙,桓公成师的孙子。从桓公成师初封曲沃,到取代宗主,只用了67年。
桓公成师的子孙也有不少,势力庞大。晋武公之子晋献公疑心病犯了,怕这些公族们不服从他的统治,开始对他们大开杀戒。不少被杀了,也有一些逃到了虢国。于是又发生了虞国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让晋国假虞国之道灭了虢国,回头晋国又顺便把虞国灭掉的故事。并且让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百里奚日后流亡到了秦国。
东周初年,直到晋文公继任,内乱一直是晋国历史的主旋律。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也是位很有能力的君主,但是同样不善于处理内部问题。
晋献公的太子申生贤明,在国内很有声望。晋献公在迷上了骊姬之后,竟要废除申生的太子。后来太子申生仁孝,自杀了。其实就我来说,我觉得太子申生死得不值。
太子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吓得躲到外国去避难。
晋献公死后,太子申生的死党里克就杀死晋侯奚齐(骊姬之子,一个不幸的儿童)。晋大夫荀息又立悼子(晋献公与骊姬之妹之子,又一个不幸的儿童)为晋侯。不久晋侯悼子又被里克杀死。
晋国国内已无君主,里克认为公子重耳贤明,派人去迎立公子重耳为晋侯。此时公子重耳躲在母亲出生的狄国(重耳之母族狐氏是北狄一族,有一半的北狄血统)。公子重耳认真分析了此时晋国国内混乱,去了只怕生命安全也保不住,就谢绝了。
里克又派人去迎立躲在梁国的公子夷吾。公子夷吾想的问题和其兄公子重耳一样,但他的心腹郤纳却给他出了主意,厚礼贿赂秦国,以割让河西之地为条件(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请秦国出兵保护自己继位。公子夷吾采纳了,也成功了,这就是秦穆公一立晋侯的故事。
公子夷吾成为晋侯,他死后的谥号是惠公。晋惠公成功掌权之后,马上和秦国翻脸,派使者邳郑去秦国,表示不同意割让河西之地。一国之君这样恩将仇报,不讲信用,这也太丢人献眼了。
晋惠公在还在梁国的时候,也许诺里克,如果里克拥立他为晋侯,将汾阳之邑(一个大城)封给里克。这个也没兑现,不仅如此还剥夺了里克现有的权位。如此这般还不够,一道指令,追究里克连弑二君的罪名,将里克赐死。
邳郑和里克一样是太子申生的党羽,也参与了迎立晋惠公的事情,知道里克被赐死之后兔死狐悲,就在秦国与秦穆公策划要扳倒晋惠公。晋惠公查觉到了异样,就杀了邳郑,并大肆捕杀里克、邳郑的其他盟友。邳郑之子邳豹流亡到了秦国,成了秦国有名的贤臣之一。
在晋惠公继位的第四年,晋国发生了大灾荒,向邻国秦国乞求购买粮食。邳郑建议立刻攻打晋国,为他父亲报仇。而百里奚则建议借粮。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理由是晋惠公无信,但是晋国的百姓无罪,不借粮受苦的只有老百姓。
又过了一年,这次轮到秦国发生了大灾荒,秦国也向晋国购买粮食。结果,丧心病狂的晋惠公又一次恩将仇报,亲率大军侵略秦国。秦晋大战,晋国战败,晋惠公本人成为秦军俘虏。不过,秦穆公太仁厚了,关了一段时间后,把晋惠公放了回国。但是,作为战败国,晋惠公把太子圉送到秦国作人质。
晋惠公病重的时候,人质太子圉逃回了晋国,继位成为晋怀公。又引起了秦国的极大反感,开始策划进攻晋国,让晋怀公的伯父公子重耳成为晋侯。晋怀公知道后,杀死了公子重耳的外公狐突。但是最终公子重耳在外有秦**队相助,内有栾氏、郤氏为内应的情况下,反攻成功,弑杀了晋怀公。公子重耳就是秦秋五霸中有名的晋文公。
不得不讲一下晋文公长达十九年在列国的流亡史。
太子申生冤死,公子重耳逃到姥姥家狄国。狄国侵略咎如国,抢到两个美女是两姐妹,姐姐季隗被送给了公子重耳,妹妹被送给了公子重耳的心腹赵衰(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先祖)。公子重耳的弟弟晋惠公曾派杀手去暗杀他,没有成功。但公子重耳觉得不安全,就计划去投奔当时声望如日中天的霸主齐桓公。公子重耳一直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
公子重耳去齐国的路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对公子重耳一行不以礼相待。公子重耳一行路过五鹿这个地方,没有饭吃,于是向乡下的农民们乞求食物。不过,农民们可不认识这来自晋国的贵公子,只送了一堆土块给公子重耳。公子重耳恼羞成怒,就要发作,赵衰劝说:“土的喻义是你将得到土地,是个好的象征,您应该拜谢并接受它。”
可是没东西吃怎么办?只好去找野菜。野菜的味道实在是…!公子重耳好歹也是个贵公子,虽然此时落魄到了顶点,还是吃不下野菜这种太过于庶民的食物。公子重耳的一个心腹介子推,为了报答公子重耳的知遇之恩,就偷偷的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煮成了碗肉汤。公子重耳久旱逢甘露,喝得好不过瘾。魏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先祖)等人看过介子推这个时候还私藏了肉食,心里都一阵埋怨。后来,众人看见介子推掩饰不了的一拐一瘸,才发现真实原因,都很感动。公子重耳当时就说以后发达了,必定重赏介子推。这一段见于《韩诗外传》的记载。
到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他将他的属下都赏赐了。唯独没有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一位君子,他也就没有去计较了。事后晋文公想起来了,就想赏赐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想要那些功名利禄,
到了齐国,齐桓公听说公子重耳的贤名,非常厚待他,并将宗族的美女齐姜嫁给他。两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也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公子重耳在齐国过了五年的安静详和的生活,雄心壮志消磨得差不多了。但是心腹赵衰及齐姜不忍公子重耳就此沉沦,合伙将公子重耳灌醉之后将他带离了齐国。我觉得公子重耳很幸运,在他的生命中接二连三的碰到温柔贤惠的女人,季隗、齐姜都是这种好女人,羡慕啊。
又开始了流亡生活,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公子重耳生理畸形发育,肋骨是紧密的连在一起的,就在公子重耳洗澡的时候射在一边偷kui。不过被公子重耳发现了,牢牢的记下了这个耻辱。但曹国大夫釐负羁是个贤人,看出公子重耳必非池中之物,在私下里向公子重耳赠送了食物,在食物中还夹了一块玉璧。釐负羁雪中送炭的行为让公子重耳很感动,但还是归还了玉璧,只收下了食物。
路过宋国的时候,霸业未竟的宋襄公非常欣赏公子重耳,但表示宋军被楚军摧残的得利害,没有能力帮助公子重耳抢班夺权。
于是公子重耳一行又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相待。日后,无礼对待公子重耳的卫、郑、曹等三国都倒了大霉。
到了楚国,楚成王非常看重公子重耳,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接待了公子重耳。在宴会间,公子重耳承诺以后如果晋楚交战,晋军退避三舍(90里的超长距离)以谢楚成王的盛情。尽管如此,楚成王还是表示,楚国虽然强大,但是距离晋国遥远,中间还隔了好几个国家,想帮忙,心有余而力不足,秦**力也很强,又是晋国的邻国,可以依靠。公子重耳就又投奔了秦国。
我发现一个现象,如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这些霸主级的大角色,都很看重公子重耳,认定他未来必将干出一番大事业。而郑文公、曹共公、卫文公等小国的君主都选择了轻视、无视甚至是侮辱。可见做大事的人,气量就是非同一般。
在秦国,秦穆公大方的送了五个宗族出身的美女给公子重耳,其中包括公子重耳之侄太子圉的妻子在内。公子重耳推托了一阵,还是笑纳了(古代中国乱伦实例之一)。不久,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公子重耳在内奸郤氏、栾氏的接应下,在外**队秦军的保护下,抢夺了晋国的政权。
在经历了一连患共百年左右的内乱之后,晋国不再那样信任公族,宁愿相信一些外姓人。由此晋公族出身的郤、栾、中行、智等家族和非晋公族的魏、赵、范等家族共享晋国的权力。
晋文公上台之后就是分封功臣,利益划分。诸位大臣、大将争功争得不亦乐乎。只有介子推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为而弗恃,公子重耳已经成为了晋文公,自己能做的已经全做了。介子推向往的是隐士的生活,悄悄的退隐,带着老母亲离开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可晋文公可没有忘记介子推那年那碗天下间独一无二的肉汤,一心一意想要报答这位忠臣。在知道介子推躲在绵山后,搜查不果,于是想出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想介子推受不了烟熏了自然会出来。
晋文公等很久,没有等到介子推。
再次搜寻介子推的时候,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相拥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带着一块烧焦的枯柳木,回宫做了一双木屐。这是木屐一物的由来,日本人爱穿木屐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再打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眼眶都湿了,虽然对这段故事已熟得不能熟。介子推是所有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也最同情的人物。
后来,介子推遇难的绵山被改名为介山,介子推的故乡被改名为介休。传说寒食、清明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虽然不符合史实。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也不见于正史记载。
历代纪念介子推的诗、文有很多,文豪苏轼、黄庭坚等都有名作传世。
讲到介子推讲了挺多的,又有点跑题了。说回晋国的霸业,晋文公的军队在与楚军交战的时候果然退避三舍,不过这是个阴谋。楚军以为晋军惧怕楚军,轻敌冒进,最后输得很惨。晋文公平定周天子的王室内乱,惩罚了当年对他无礼的郑、曹、卫等国。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成为晋侯时已经六十二岁,在位九年,七十岁时去世。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却使晋国的国力超越齐、秦,一举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期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晋文公死后,晋国与楚国进行了百年霸业战争。战国时期,从晋国中分出来的魏、赵两国先后在不同时期成为当时的强国。晋文公为晋国,也为赵、魏、韩三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可以确定无疑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有疑问的有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实,秦秋五霸的说法本身不准确,晋文公之后的晋襄公、晋悼公也当之无愧的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
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六卿同时享有执政权和军权。在晋文公之后,六卿的权势、地位日益扩大。
长期垄断六卿的家族有赵、魏、韩、智、中行、范、栾、郤等家族。还有狐氏、先氏没有持续不断的人才出现,几代后没落了。
六卿的各世家中,第一个出局的是郤氏。郤氏是残存的晋国公族,躲过了晋献公的清洗。郤芮历献、惠、怀、文四朝,本是晋惠公夷吾的心腹,在晋惠公死后,临阵倒戈,助晋文公上位,又成为功臣。之后郤芮怕惧怕晋文公算以前的旧帐,又阴谋暗杀晋文公未果。但郤芮的儿子郤缺非常贤明,后成为晋国上卿,使郤氏真正兴盛起来。之后郤氏四世八卿,并在晋历公的时候,达到极盛。当时,郤氏三卿五大夫,被称之为“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但盛极必衰,BC574年(周简王12年),晋历公诛除三郤。
第二个出局的是栾氏。栾氏也是残存的晋国公族之一。BC552年(周灵王20年),范匄驱除栾盈。栾氏流亡到了齐国,仍然是齐国的大贵族之一,后来在田氏攻击栾氏,栾盈被击败,又回到了晋国,不久又和范氏发生战争,才被彻底打败,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批出局的是范氏和中行氏。范氏属于祁姓,是尧的子孙。中行氏是荀氏的一支,晋国公族,始祖是荀林父。中行林父在邲之战中,是晋军主帅,作战不力,惨败给楚军,成就了楚庄王的霸业。BC489年(周敬王31年),赵鞅率领各家攻灭了范氏、中行氏。
最后一次洗牌,出局的是智氏。智氏的始祖是中行林父的弟弟荀首,也是晋国公族之一。在智氏发展的早期,多次卿的地位不保,都是中行氏保护了智氏。但后来各家攻灭中行氏时,智氏也有一份。在春秋末期,智氏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之一,远比赵、魏、韩任何一族都要强大。智瑶要三家索要土地,韩、魏迫于淫威,都给了。唯独赵无恤不同意。智瑶带领智、韩、魏三家的军队进攻赵氏一家。但是在关键时刻,韩、魏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倒戈进攻智家。智瑶败亡。晋国只剩下了赵、魏、韩三家大贵族,于是离三家分晋的时间就不远了。
……
《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
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商帝乙的庶长子。周武王灭了商帝纣之后,知道一口吃下去这么大一个商帝国,消化不了,仍然封了帝纣的儿子武庚。周武王死后,武庚起义,被周公旦镇压。为了安抚商族遗民,还是把老老实实安心给周天子做臣子的微子封在了宋,为宋公,周代最高的爵位。微子的行为保存了商王族的血脉。中国的灵魂孔夫子就是微子的后代。
秦秋五霸中,有一个极有争议的霸主宋襄公,是伪君子的代表人物。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平定了大国齐国的内乱,立了齐孝公。可惜齐孝公后来在宋襄公的霸业上也不合作,毕竟承认一个中等国家宋国为霸主,这让大国齐国情何以堪啊!可怜宋襄公还一心仗着霸主的美梦,最终卬上了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楚国。
之所以说宋襄公是伪君子,是有证据的。在会盟时,完全是顺其者昌、逆其者亡的作派。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把鄫子当作祭品,残忍的杀害,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曹国不服,就发兵包围了曹国。
泓水之战中,楚军开始过河。宋襄公的异母兄相国公子目夷向宋襄公建议:“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说要等楚国布完阵堂堂正正的取胜。楚军已经布好阵,两军交战,宋军大败。战后,宋国的百姓们都埋汰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这种话让无辜冤死的鄫子情何以堪啊?
最终,宋襄公还是成为中国史上的一大笑话。
战国时的宋国末代君主宋王偃挺像祖先宋襄公的翻版,就其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而言。
宋王偃是周代第6个僭称王号的诸侯。最早的徐国,一称王被周穆王灭了,就不说了。第一个长期称王的是楚国,西周的时候就称过王。春秋末年,吴、越都僭称王号,不过越灭吴、楚又灭越,越只撑到了战国中期。之后,战国时代齐威王和魏惠王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是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楚、吴、越都是蛮夷国家,不是传统上的华夏的一份子。而魏、齐是中原大国,意义完全不同。在齐魏相王后第6年宋王偃就僭称王号了,当时的秦、赵、韩、燕等大国都还没有称王。所以宋王偃就显得很嚣张了,成了众矢之的。
宋王偃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侯国,并其地。当时的宋国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周赧王29年(BC286年),齐愍王灭宋。宋王偃逃跑,死在了魏国的温邑。
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或许说它是中等国家已经是抬举它了。宋襄公、宋王偃的杯具在于,以一个中小国家的实力,却有超级大国的梦想。
……
《史记卷41-越王句践世家》
关于越国是不是夏后氏的后代,这个我是有很大的疑问。越王族也好,越国百姓也好,很可能只是百越族的土著。和吴、楚有些相似,都是处于华夏文明周边地区的被华夏文明同化严重的一个民族。又有一些不同,越国和吴国虽然是邻国,但是语言不通,不是同一个民族。我的看法是,楚、吴是南蛮系统,越是百越系统。越人和现代中国的壮族、侗族及泰国的泰族的语言相近,是同一个民族体系。
即使吴太伯、少康庶子之类的人物真的乱跑到了吴越这些地方,他们也不再是华夏族的一份子了,因为他们已经被蛮族、越族同化。
越王勾践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我喜欢的人物。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卧薪尝胆,并听从文种、范蠡的谋划,灭了吴国。最后却杀了功臣文种。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劝文种,文种虽然想以有病为借口不去上朝,最终还是被逼自杀了。范蠡弃政从商,自号陶朱公,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中国以前的商人们,称其商圣,都把其奉为祖师。
吴越的重要大臣们像范蠡、文种、伍子胥、伯嚭都是楚人,看来楚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南方的文化辐射中心。
勾践之后,越王又传了几世,到了战国中期,楚威王灭了越国。但越的王族在沿海仍有一定的实力。直到汉初还有闽越王,还是勾践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