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三年,农历三月初七,北京城外。首发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场面是相当的壮观呐。
但也有与这般热闹的送行场面极不协调的一面。送行的人很少,在朝为官的更少。除了一个锦衣卫头子外,就剩宋五,宋九兄弟二人,外加顺天府几个官员。
更主要的是,身为这次欢送会主角的李文波,此时也耷拉着一张老脸,仿佛谁都欠他钱一般。
“大人,时候不早了,大军是不是该启程了?!”
说话的就是造成李文波不高兴的罪魁祸首,新任大同协守副总兵夏元成。就在离京前一天,李文波接到了内阁的人事任命通知,原兵部侍郎夏元成主动申请调任大同协守副总兵。
官宦世家出身的背景,南京高考第一的成绩,在兵部任职的资历,虽说短了一些单这并不重要。夏元成可谓大明朝文人根正苗红的典范,再加上实在是没有人愿意去大同那个是非之地,因而夏元成的申请被内阁第一时间批准。
而当李文波知道这个消息后气的破口大骂,在他看来,夏元成不过是一个没有读书读成书呆子的另类而已。甚至还不如那帮书呆子,好歹书呆子脑袋一根筋好对付,可夏元成却有着一副八面玲珑的心思。自己缺少的是军事的助手,要不然也不能厚着脸皮要内阁把蹲在昭狱的熊王二人给弄出来。这下倒好,内阁在派给自己助手的同时,又他妈给自己送来个麻烦。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紧接着首辅叶向高又把白浩轩这个败家徒弟推给了李文波。自打奉天殿上书一事后,白浩轩这小子的官途是彻底完蛋了。不仅得罪了一群高官,还背负了一个为了出位而背叛老师的恶名。文人最重要的就是名节,往日被人瞩目的有为青年如今也仿佛似过街老鼠一般。
在凉薄的人性面前,真正的师徒亲情显现了出来。叶向高并没有因为被自己的学生摆了一道而任其自生自灭,反而找来了李文波,请求李文波把白浩轩带走。虽然名义上是让白浩轩跟随李文波磨炼一番,但是这背后保护自己学生的添犊之情又岂能让人看不出来。
本来李文波就因为如何在大同立足而感到头痛,这又来了两个麻烦,李文波的心情可想而知。
“全军启程!”
随着李文波的一声启程号令,两千五百人的旅顺卫官兵,一千余人的粮草运输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行进。李文波骑在马上,驻立在队伍的最后,深情而又恋恋不舍的看着已经哭成泪人的萱娘。
“听话,别哭了。用不了多长时间,你男人我就会接你去大同。”李文波实在没法面对哭泣的萱娘,怕自己一时心软改变主意带萱娘去赴任,李文波对一旁的丫头说道:“把你嫂子带回家去。”
看着萱娘和丫头离去的背影,李文波对过来送行的张澜说道:“我不在京城,萱娘你替我照应一下,有什么事快马送到大同。”
“你放心。”张澜的回答很简单,但是这其中的意义却绝对不简单,这就是朋友间的感情。也许这俩人从来没有正经的交谈过,冷不丁的一次正经谈话让二人都感到一丝不得劲。
“你小子放心等着,等我摆平大同,回来就让丫头跟你成婚!”说完李文波别转马头离去。
“你小子什么时候能摆平大同”望着李文波离去的身影,张澜大声喊了起来。
“不?????知????道????”李文波的声音从远处一点点传到张澜耳朵里,感情弄了半天李文波给张澜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气的张澜不顾形象的大骂道:“李文波你个瘪独子!”
李大将军大同赴任送行会就这样哭笑不得的结束了。在李文波离开北京城的同时,京城官场和民间也在流传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李文波赴任大同无异于跟送死一样,也有人说虽然大同形势复杂,但以李二杆子的手段,死到不至于。但是,用不了半年时间他就得灰溜溜的回到京城。还有人说??????
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声音交杂反映出一个意思,那就是李文波将在大同吃一个大亏,这些都是当时人的看法。但在三百五十年以后,有官方学者指出,这次离京是李忠武公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点。预示着这位伟人开始其波澜壮阔,铁血传奇的一生。
也有反对者说,李文波的这次离京是其对儒家文化挫骨扬灰的开始。
支持李文波也好,反对李文波也罢,但有一点却是双方都一致认可的。不论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还是李文波的追随者,或是反对李文波的反对者。不管是官方书写的正史,还是流传民间的野史。对于李文波这次离京都有这样一句评价――李文波人屠的外号就是从这开始的。
??????????????????
山西大同距离北京城很近,从地图上看,北京左侧一指长的距离就是大同。大同可以说是明朝的门户,只要进入大同就等于进入到北京。离敌人这么近的距离,地理位置又是如此主要。可以说,明朝天子御国门并不是一个口号,天子都城随时都要迎接蒙古鞑子的攻击。
在太祖和成祖二人的时代,蒙古鞑子不撩闲,都追着蒙古人打。但是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蹿说下,领着一帮绝对有战斗力的勋贵武将,拉着临时拼凑起来的五十万大军,在不知敌情如何,也没有商量作战方略,甚至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的情况下,小孩子玩游戏一般的出征了。
结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最后要不是民族英雄,大明朝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于谦于少保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组织北京保卫战,免不了步宋朝迁都的后尘。
李文波在穿越前在网上也听不少人有过一种疑问,明朝皇帝则么想的?为何要把首都放到交战边界,然后老是把自己至于危险境地呢?就不能迁都内地安全一点吗?迁都北京后,多次遇到陷落危机,来自蒙古和女真的威胁,最后还是被李自成灭亡了,就不能换个安全的首都吗?
对于这种疑问,李文波在穿越前夜想不明白。直到他亲身来到明朝后才有了一丝体会,天子御国门的国策,是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帝国的中心决策者始终将帝国存亡与外患联系起来,有紧迫感。而且江南奢华的靡靡之气不会影响到君王的气质。历代南方王朝大多都亡在了西湖歌舞中。
依照明朝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只有两个地方适合做国都,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
比如西安洛阳等地,因为运输条件的限制,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而一个超过一亿人的帝国,幅员辽阔,自然有大量的官员生活在帝国首都心脏部位处理全国政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稳定。所以必须要有发达的农业基础。长安洛阳都不适合。且帝国中心需要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北京很合适。
天子御国门,使得明朝君臣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始终保持警惕,通过又拉又打,才平定了蒙古这个世界最大的军事暴力集团的骚扰。
不是天子御国门的国策,明朝也就不会有宁死不退的气概,不会有不和亲不议和,不投降不割地的民族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