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李少保 煤老板
作者:贤良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4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呀,年来到。转眼间天启三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在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过年的时候,大同云川卫城内一家酒楼里,满室如春。一张很大的八仙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奶白色的锅底在不停的翻滚着。刚刚被大明皇帝朱由校授予‘太子少保’称号的李文波正宴请着兵部派来勘验人头的几个小官。

原本按照以往的制度,李文波斩获的人头必须送到京城由刑部勘验。可李文波既是要筑成京观,那么就必须要让刑部派人到大同来勘验。如同李文波所说的那样,天寒路远没有人愿意来大同勘验人头。可是在朱由校的圣旨,以及司礼监不断催促的压力下,兵部只好派人前往大同勘验,只不过来的七个人都是兵部最底层不受重视的小官员。

“来来来,李某敬在座的诸位一杯!”李文波站起身,端着酒杯对酒桌上的人说道:“原本应当是李某带着人头进京勘验,不过因为李某的原因,害的诸位不顾天寒路远,临近过年还到这西北苦寒之地公干。啥也不说了,都在酒里了,李某先干为敬!”虽说七个人的官职很小,但李文波一点也没有轻视几人的态度,说完李文波一仰脖喝掉了手中的酒。

“李少保言重了!都是为了朝廷,我们奔波一趟实在算不得什么!而且我等私下也议论了一番,说难听点,这些人头送到京城清点一番后屁用处也没有,还不如李少保把鞑子的人头筑成京观,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见李文波起身敬酒,一干人等纷纷起身,为首的一人也端起酒杯客气起来,引得其余六人也都点头赞同。虽说七个人来大同的时候心情很不好,但在李文波等一干官员的高规格接待,以及糖衣炮弹,美女攻势之下,七个人发现李少保很会做人,更会做事。这一趟来大同绝对属于因祸得福,这才有了一种以后有机会还来大同的想法。

“连日来诸位的辛苦李某都看在眼里,也知道诸位都是干实事的人,就这一点来说很是难能可贵。”说着李文波示意站在一旁的白浩轩一眼,就见白浩轩拿出七张牛皮信封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个人。七个人看着手中的牛皮信封心中很是欣喜,但面子上的一番退让还是要做一下的。不等这几人开口,就听李文波说道:“等诸位赶回京城也来不及购置年货了,总不能让大家伙为了公事耽误了自己的私事而回家受埋怨。信封里除了一千两银子的银票,还有三千两东风百货的购物券子。”

“我等在此先谢过少保大人了!”几个人眉开眼笑的谢过李文波,这时从大同城万花楼请来的几个女子走了进来,坐到七个人身边,酒宴正式开始。

??????

酒宴散去后,李文波赶回了云川卫城内新建的总兵府。书房里,李文波正揉着太阳穴,听取着冯有为和一个贫民打扮的老汉汇报。天启三年冬天的大同注定是一个繁忙的冬季。原因无他,因为李文波很繁忙。李文波一忙活注定了他身边的人也要跟着忙活,否则李文波的内心会极度不平衡。

原本李文波一心等待知府衙门的反击,可大同知府衙门像消失了一般居然没有一点反应。既然巡抚衙门没有动作,那么李文波就没有闲心跟他们耗下去,毕竟李文波有一个让他头疼的资金不足的首要问题待他解决。因此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神,李文波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挣钱大计。

山西这个地方对李文波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李文波这个穿越客对山西的地理人文很熟悉,对山西的特产小吃等如数家珍。山西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煤炭,铜矿,高岭岩,水泥石灰岩,熔剂白云岩?????。这其中最让李文波念念不忘的当属山西的煤炭和铜矿资源。山西是煤炭大省,而大同则属于山西煤炭存储量最多的地方。

说陌生那是因为不论穿越前还是穿越后,李文波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到大同这个地方。而且李文波只是知道山西有铜矿,大同有煤矿,但具体落实在那个县那个村他就不知道了。而且这些矿产是否已经被人把持占有,李文波也不得而知,为此李文波派人四处去勘察寻找矿产。

原本李文波并不清楚煤炭在明朝的时候被应用到何种程度,直到冯有为在本地找到一个老矿工以后,李文波才了解明朝的矿冶业发展到了何种程度。明朝的矿冶业,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原料、燃料原料、铜、银货币原料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矿冶业开发所需用的劳动力,得到流民劳动力的补充,因而有了显著的发展。

明代的煤已应用于普通居民的日常做饭和手工业加工,极为普遍。当时煤炭开采和使用的情况:“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当时找矿还仅凭有经验的矿工“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初见煤端时,毒气(瓦斯)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可见当时采煤技术,已经基本解决排除矿中瓦斯,以防止中毒和爆炸,用木支架,以防冒顶等问题。这在世界煤炭开发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相应的带动了炼钢冶铁业的发展,《明会典》记载山西是冶铁业兴盛省分,明初山西铁课官定额为一百一十四万六千九百十七斤。等到明中后期,山西阳城的铁产量每年已达七百五十万乃至九百万斤左右,比明初提高了七、八倍。

“老王头,开矿的技术和经验我不如你,我就问你几件事。第一既是找到产煤的煤矿,什么时候能开矿?如果我准备过完年开始挖煤是否可以?第二就是煤矿的产量,我挖煤就是为了挣银子,而且我不仅要卖煤还有炼铁。你能不能保证够用?”李文波口中的老王头大名王三,就是冯有为找来的老矿工。

听到李文波的问话,老王头有些犹豫。李文波见状丢给他一根卷烟,一旁的冯有为示意他有什么话就直说。老王头舔了舔嘴唇小心翼翼的说道:“回大人的话,只要人手够用,大人问的几件事小老儿全能办到。”

“不就是人手吗,这个你可以放心,你要多少人我就给你派多少人!”李文波对于老王头的要求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在他看来自己缺银子但是绝对不缺干活的人。

“大人过完年就开工的话势必会耽误春耕,到那个时候不论是军户还是民户即使让他们出徭役怕也是两下耽误事,要小老儿说莫不如农闲猫冬的时候再开矿。”老王头话说的很婉转,给出的意见也很老道。

“多亏你提醒,要不然我还真在这事上犯糊涂了。”李文波侧身对坐在一旁的冯有为说道:“总理衙门贴出告示,招收挖矿的民夫不属于徭役。一律属于雇佣,具体工钱你们研究一下,可以保证工钱每日一结算。另外每天管午饭一顿,三天一顿肉。”

“你俩还有什么事没有。”李文波看着二人一眼,见冯有为和老王头没什么意见了,李文波对二人说道:“既然没什么事,剩下的具体事情你二人自己研究去,等过完上元节就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