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国教育体系
作者:西南北无家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982

景炎九年刚开春,东就跑到了国学院。

他在那里先见到的是朝廷原翰林学士、现国学院副院长兼《大宋字典》副总编撰刘鼎孙。

刘大学士见陛下突然驾临,既略有点吃惊、也很坦然。因为人人都知道,小鬼头是很有“艺祖”之遗风的,野惯了,喜欢到处乱跑。

朝臣们私下里早就议论过,幸亏现在还是在一个海岛上,就那么点地方,要是以后到了陆地上,小鬼头还会怎么样,那就真的是天知道了啊。

在将陛下迎进国学院之后,他刚准备派人去请谢枋得,就见陛下摇了摇手。

“刘爱卿,谢大人正在教诲昺弟,我们就先不要打扰了。”

宋瑞赴厓山之后,赵昺的学业自然就交给了老谢,可东却向杨淑妃建议把卫王的授业之地改为在国学院。因为他觉得,既然赵昺现在心有点“野”,而老谢身上担的事情也很多,那干脆就让赵昺到国学院去听老谢讲课得了。这样,既满足了赵昺出宫“转转”的愿望,也为老谢节省点时间。

太后听了,当即斜了一眼整天出“馊主意”的官家,可边上的赵昺童鞋却乐坏了。结果,他从此就有了溜到宫外的机会了。

东随后在刘鼎孙等人的陪同下,大致巡视了一下整个国学院。

国学院的夫子们其实都很忙,自然,在这个废才的嘴里,这一切也都是:“好,不错,很好。”但刘鼎孙还是注意到,小皇帝在《字典》的编撰那里,停留了更多的时间,询问的也更仔细。

等谢枋得给赵昺上完课,听说陛下驾临,他立刻领着卫王殿下前来觐见。

赵昺童鞋一见他的皇帝哥哥,顿时大喜:“皇帝哥哥,咱们今天一起去校场看看好吗?”

咱知道,你现在出宫是简单了,可出城还是不容易滴,只不过你小子就不能在外人面前少提点这种事情?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不是故意让咱这个当皇帝的难看吗?

就是谢大侠也瞪了他的“好学生”一眼,差点就将他的胡子吹起来了。

见到陛下在众人面前略显尴尬之色,聪明的刘鼎孙立刻打了个圆场:“春游并非不可,圣人教化天下,亦常携弟子游于郊外。”

东赶紧将赵昺童鞋打发滚蛋:“昺弟,看看可以,但学业可不许荒废。”

待赵昺童鞋离开后,东与谢枋得、刘鼎孙又一起回到他们在国学院的官署。在哪里,老谢对帝国陛下躬身一礼:

“陛下的断句之法,虽粗看繁杂,实为简易。它使天下读之人,将来不至于读有歧义,对朝廷教化天下,更有莫大之功用啊。”

刘鼎孙也以一种敬佩的语调来了一句:“陛下圣明。国学院已拟定,以后凡朝廷所印之,均采用陛下之法。”

东难得地脸红了:“二位爱卿,这个,这也是当初老师教朕断句之法时,朕在他讲的基础上瞎琢磨的,国学院如觉有不妥之处,可大胆地改进。”

对不起了,陆夫子,学生我要是不东拉西扯、掩人耳目的来忽悠,全说是咱自己想出来的,这问题就大了。学生咱也是真的内牛满面啊。

老谢却禁不住叹息着说道:“陛下过谦了。”

东立马摆了摆手,连忙转移了话题。

东今天到国学院,其实就是为了教育。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影响帝国最深远的举措,它的重要性,更是每一个后世之人都知道的。而行朝即将登陆沿海,该为此筹划更进一步的规划了。

我们都了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制度之一,它自隋朝开始实行以来,为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更在日后成为了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后世西方的政治学教课中,都把该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科举制度自创立以后,它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我们的帝国教育体系,从此就基本上围绕着它进行了。

宋代的科举,由立国初期的两级,后定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也就是州试(又称解试)、省试(在礼部举行)和殿试(皇帝亲试)。州试在秋天举行,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省试,当年再进行殿试。州试出来的,是举人,或称贡生;殿试出来的,就是著名的进士。

而围绕着这个考试制度,帝国又逐步建立了三级教育体系,即,国子监的太学,州、县学校。

宋代的国子监,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为官宦子弟提供读的场所,它的生员可以直接参加省试,后来才允许部分京城本地和外地的学子到里面读。

至于整个帝国的教育框架,是在神宗年间,通过王安石的“三舍法”完成的,即太学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这个人数虽有变动,但基本固定)。

太学里的学生每年都有很多考试,通过年终大考,成绩优异者,外舍生可以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

王安石的“三舍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太学的上舍上等生,朝廷直接授官,上舍中等,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参加省试。

随后,这个三舍法又扩展到州县学校,除选拔方式相同外,并且再规定,每年“州立”学校送上舍生一人、内舍生二人进太学(这又称贡举)。州上舍生进太学的内舍,内舍生进太学的外舍。

县里面的学校,则学生通过考试再进入州学校。而每县的学生数额,“大县注音、字典、标点符号弄出来,他的计划就难以实施下去。只有具备了这些学习工具,才能真正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其次,他更准备在条件具备的时候,适当地改造一下科举制。后世的人都知道,科举制有弊病。但从选拔人才的角度上讲,以考试为标准,依然是最佳选择,因为你找不出一个普遍意义上更公平的制度。

东的计划,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放弃三级淘汰制,改为采用后世的小学、中学的两级合格制,只有在进入最高一级学府——太学时,实行淘汰制。

但要做到这些,教学的标准化就成为必须。没有标准,你又如何能实行合格制?如此,设定一些教学和学习的目标,编写必要的“全国性的统编教材”,就成为预先一定要完成的工作。

东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在这个时代不仅有着完备的资料,而且还有着杰出的人才。只不过真要达到目的,他还需要无耻地忽悠一下国学院的夫子们。

望着帝国的“痴”谢大侠,帝国陛下的脸上,露出了狐狸般的笑容。

--------------

向友们交代一下:

这本作为尝试,其实写的有很多缺陷,兄弟们关注,在下十分汗颜。

这部暂定为四部,不会太长,虽然没必要信誓旦旦到“为人一诺,理当千金”的程度,但在下还是能保证:不会太监,尽量在明年底写完。

在下不好意思的是,本来没准备这样写,但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也只好顺下去了,所以慢了点。兄弟们见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