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兵’入伍
作者:华华华李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04

1922年7月10日,所有的士兵准备完毕整装待发。出发之前,照例地方主官前来训话。李维栋晃晃悠悠的再全体士兵在太阳底下等了半个小时后,才慢慢进入大家的视线,来时慢但讲话很快,王俊永站在主席台最左边的地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看见到李维栋摇摇摆摆的走了下来。新任暂编36旅旅长李高杰已经走到台前开始讲话:“兄弟们,咱们这次出去给大帅当兵,那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祖上修来的福分。当兵好啊,到时候升了官发了财,那还不是女人要什么有什么,钱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是,最重要一点就是,出去了以后,无论被长官安排到哪里,一定不要丢我们依兰道的脸,如果我知道有谁敢犯了错误,不论你到哪里我都要逮住你,然后抓回来当着众人的面收拾你。好了,不说了,兄弟们也热了。现在,我宣布,出发。”

这话说得真真假假很是糊弄人,在现在这个社会的军阀部队里,升官还算的是比较容易,前提是保住好自己的小命才行。军阀混战年年都有,最底层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换的也最勤,那时候中国内战都是你来我去,有几门炮就很了不起,就算是大军阀张作霖的部队里,也没有多少重型装备。夺取对方阵地和攻城拔寨最主要的还是靠这些装备最差的步兵去执行。这些新兵分散到部队以后,如果士兵犯了军法,重者直接枪毙,轻一点的也是军棍伺候,无论是不是在战场上都一样。根本不会对一名小士兵讲那么多废话,轮到你去要人,黄花菜都凉了。

暂编旅编制上士兵有5000余人,一个旅长李高杰,副旅长王银龙。下设三个团,一团长李金华,二团长刘国峰,三团长王俊永。这些都是道尹李维栋亲自任命的军官,还有个别的营长也是他任命以外,剩下的营级一下的军官都是各团团长任命。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只要到了长春以后,这些全是由新兵组成的军队一定会打乱编制补充到其他军队里面,所以卖了一个顺水人情给各个团长,也算得上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不要说一路上当个团长,还没来得及享受团长的权利,到了地方后就被撤了,那也就太亏了不是。

王俊永这个团是最干净的一个团,除了王俊永没有一名军官是别人任命,全部都是王俊永一个人说了算。既然这个团长是栗县长也就是他的干爹拿了一箱子财物换来的,王俊永就丝毫不客气的开始任命。三团也是全旅人数最少的一个旅,只有1200号人,除了王俊永带的珲春县的500名士兵外,还有图门县的500号人。剩下的200号人是因为总体人数不够,李维栋又从别的地方拉来200号人顶的数量。王俊永一问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的回答让王俊永心中感叹不已,竟然也是李维栋临时从监狱里拉来的犯人。由此可见,这个社会中,远不止王俊永一个可以想到这个办法的人。

王俊永照样把三团分为三个营,一营长胡学民,有300个人,200个李维栋派来的加上从珲春县抽过来的100个人组成。二营长王鑫励,手下的士兵是珲春县剩下的400号人,三营长刘石磊,带领着图门县500个人。图门县领兵的叫做姚云鹏,只做了个营副,为此,姚云鹏非常不服气,硬是找到王俊永理论一番,王俊永怎么会搭理那么多,就一句话:“我是团长还是你是团长。”便把他生生的给噎了回去。不过姚云鹏脑子也聪明点,没去找旅长和李维栋诉说,要是他说话管用的话,也不会单独和王俊永这些珲春县的人一个团。

这支就连乌合之众都不如的军队,走了整整大半个月才到吉林县,刚到县城不久,便有人将他们给拦了下来。此时的暂编旅早已不是出发时那种摸样。出发前有着5000多号人,到了现在只剩下4300多号人,途中竟然跑了千八百十号人。其实也怨不得他们要跑,才走了两天,旅长李高杰就发现随军携带的粮草已是捉襟见肘,只好下令各团减少顿数,节省粮草。原本每顿就不多的米粒都把这些新兵饿的无精打采,一说还要减少顿数,当天夜里就有人逃跑,只不过人数不是太多,李高杰也只是口头上对各团团长交代了一下,没做出什么好的措施。没想到到了第二天夜里,也就是实行每日两餐制的头一天晚上,一下子跑了500多号人,这可把李高杰给气坏了,不但生气,而且还怕,这逃兵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真要是上面怪罪下来,第一倒霉的就是李高杰。赶忙之间组成一支巡逻队,并下了严令,遇见逃兵的可当场击毙。这才极大减缓了逃兵的数量,要不然,等到了长春以后,剩下3000个已是万幸。

李高杰也给李维栋发了一个电报,报告了逃兵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李维栋都没想得到,恐怕也是慌了神,当天就给李高杰传来电报,声称让他先把队伍稳住。到了第二天下午传来的电报里说,部队带到吉林县就行,不在赶往长春。

事后王俊永才知道事情真相,李高杰竟然贩卖行军粮草,以至于粮草严重不足。后来又得知,原来李高杰竟然是李维栋的亲侄子,不过也有流言说的是李高杰是李维栋的儿子。不管怎么说,到了最后,经过李维栋从中打通各种关系,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

----------------------------------------------------------------------------------

吉林县是当时吉林省的首府,各个行政和军事单位都在这里。吉林省当时的督军和省长都是由张作相担任。不少人以为他和张作霖是兄弟俩,其实不然。张作相是锦西义县人,张作霖是奉天海城县人。他俩只是名字上的巧合,并没有宗族关系。但是,由于他俩两次结拜为盟兄弟,又都是关东要人,所以不了解底细的人都这样地猜想和误传。

这次除了依兰道李高杰所带的暂编36旅外还有西北路滨江道吴启发带的暂编37旅,后者同样到达吉林县时部队从5000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无论是什么情况,既然每个部队都有这种情况发生,上面的各个大佬也没办法处罚,毕竟是罚不责众。不过严肃的整理一番也是有的,委派第一次直奉战争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为这一次的整军教官。

郭松龄很有才干,当年在东北讲武堂任战术教官,从而结识了张学良,后经过后者的推荐,初时在张作霖部下任团长,1920年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郭松龄充任先锋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团的兵力击溃了皖军的两个旅。同年10月,郭松龄随张学良到吉林一面坡、密山(此二县今属黑龙江)、珲春等地剿匪,整个作战计划都由他制定,并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亲率团队进攻,迅速平定匪患。两次军事行动崭露出郭松龄的军事才能,使他在奉军中声名鹊起,也更受到张学良的信任。张作霖也改变了最初的怀疑态度,对他予以破格提升。1921年5月,郭松龄被提升为扩编后的陆军混成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任旅长的第三旅合署办公,而实际的行政、训练都由郭负责。在郭的整顿下,三、八旅的战斗力大为增强。1922年5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领导的东路部队有胜利,打破了吴佩孚突破山海关,直捣关东的计划。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不甘心失败的张作霖积极整军经武,并总结失败教训,重用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整肃军纪,训练新军。张作霖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张学良任参谋长,实际由郭松龄代理。张作霖将奉、吉、黑三省军队统一以“东北军”的番号,取消师制,改为旅制。张学良的第三旅改为第二旅,郭松龄的第八旅改为第六旅,仍合署办公。郭松龄凭借张学良的支持,对二、六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二、六旅成为东北军的精锐。郭松龄本人也赢得了“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的称誉。所以,这一次是专门令吉林省新兵在吉林县集合,由他亲自训练。

1922年8月1日,吉林县东门20里原龙王庙的空地上,共集合1万多名新老士兵,郭松龄历来奉行的是‘精兵政策’,虽然与张大帅的从兵路线有点偏差,但是对于训练新兵来说,还是有很多共识。这次,他更是从第六旅抽出一个团专门负责这次新兵训练的安保工作,实际上也是督军。荷枪实弹的老兵们已经在四周形成一个包围圈,日夜都有人把守,并下令如若在发现逃兵现象,立刻就地枪毙毫无情面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