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四)爱情创造的奇迹
作者漂泊编辑陈一名
题记: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是爱情的力量使一位瘫痪八年之久的女孩奇迹般的站了起来,不仅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而且还做了母亲。
爱人,你是我今世无法写完的诗歌
2003年4月20日,木兰县吉兴乡长兴村魏长海和妻子李惠明为刚满4周岁的儿子魏来过了生日。看着欢蹦乱跳的儿子,听他清脆地叫“妈妈”,摸着儿子毛绒绒的头,李惠明百感交集,眼泪不知不觉流出来。她是一个从16岁起就瘫痪炕上长达8年之久的残疾人,如果不是丈夫魏长海,也许这一辈子都无法再迈出一步,更不要说能像一个健全的女人一样拥有做母亲的权利。
想起丈夫,李惠明心中就无法平静。从素昧平生到相依为伴、牵手一生,她觉得自己欠丈夫的太多了,想用自己稚嫩却饱含真情的笔、用诗歌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感恩之情。可是,在真情面前,任何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她知道自己就算写到生命的尽头,丈夫也是她写不完的诗歌,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闭上眼,泪水止不住从李惠明的眼角涌出,而过去那些令她永生难忘的痛苦和快乐,又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一场疾病断送了惠明美丽的梦
李惠明1973年出生在通河县浓河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聋哑人。考虑到孩子的将来,孤身一人的奶奶把小惠明接到自己的身边,靠着小米汤加白糖把李惠明和小她两岁的妹妹养活大。在她5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被送进医院看护,留下她和不到3岁的妹妹与奶奶相依为命。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年近花甲的奶奶来维持。穷人家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李惠明就开始帮奶奶操持家务、照顾妹妹。遇到别的孩子欺负自己,她也不告诉奶奶,而奶奶知道后,也只能暗自流泪叹息:“可怜的孩子”!
一转眼,小惠明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家里穷,可是奶奶不想叫别的孩子瞧不起小惠明,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书包,把小惠明送到村小学。就这样,李惠明一边念书一边帮奶奶操持家务。每天奶奶出去干活回来,小惠明都给奶奶做好了饭,并哄得妹妹很开心。就这样一直到李惠明小学毕业,生活虽然苦一点,可是一家人还算苦中有甜。
1989年,李惠明该上初中了。谁知命运多舛,巨大的不幸突然降临到这个本来就很不幸的女孩头上――她得了脊髓炎。由于没有钱医治,半年后,李惠明从腰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她瘫痪了。
那一段日子里,小惠明整日以泪洗面。听着窗外昔日的小伙伴们上学去时叽叽咯咯的欢笑声,她的心碎了。从此,李惠明每日趴在炕上,一边忍受病痛,一边帮助妹妹辅导功课。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她那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煎熬。
1992年,李惠明最亲最近的奶奶由于年岁已高,加上积劳成疾,去世了。李惠明一下子跌到无边的黑暗中,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下去。她对着苍天大声疾呼:老天爷,你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来到了这个世界18年,为什么带给我的都是苦难?!为什么?!!
电波和诗歌架起沟通的桥梁
冷静下来之后,李惠明开始认真思考活着的意义。她记起了上学时老师讲过的张海迪的事迹,她想起了残疾人歌手郑智化,他们不是都活得很有意义吗?她想起汪国真的一句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自己的脚不能动了,可是自己还有一双手,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相信一定能用手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她一个人在家里的日子,家中的半导体成了她排忧解闷的唯一的工具。正是通过这个半导体,李惠明才了解到外面的生活是多么精彩。李惠明最喜欢听《爱的世界》节目,那是专门办给残疾人的一个节目,节目中一个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事迹给了李惠明巨大的精神力量。她这才知道,原来,残疾人的生活一样可以很生动。她想用笔把自己这些年对人生的感悟写下来,和这些残疾人朋友交流。
李惠明叫妹妹找来纸和笔,就要动手写。可是由于只有小学文化,并且躺在病榻上几年了,有很多字早已经忘了怎么写,更糟的是,她不知道怎么写,一切都近乎从零开始。靠一本字典,很多字和词不会就查。没有足够的书读,就没有那么宽的思路,毕竟,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本《故事会》被她翻来覆去地看,最后都翻烂了。从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中,李惠明反复琢磨,领悟了很多很多,自己也体会到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她把自己写的东西偷偷地藏在枕头底下,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自己读。因为看不到别人的作品,更没有老师指点,李惠明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幼稚,也不知道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一年以后,李惠明终于鼓起勇气把作品投向电台、报纸、杂志。她觉得作品有些羞于见人,可是电台、报社的编辑老师热情地鼓励她、指点她,这给了李惠明极大的勇气。终于有一天,她的小诗《希望》发表在省台文学节目里:“希望一盏灯/照亮了我前方的路/希望是清泉/滋润我枯萎的心田/希望是彩霞/映红我的笑脸。”编辑给她的评语是:一个身残志不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形象跃然纸上。李惠明惊喜万分,同时更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一个月后,李惠明收到了她的第一笔稿费:8元钱。捧着这张薄薄的汇款单,李惠明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久久不能平静。这意味着她这样一个残疾人,能够自己挣钱了。她把这第一笔稿费藏到枕头下,好久都不让别人动,后来还是叫妹妹帮她买了些纸和笔,她要继续写下去。
由于常年卧病在床,并且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李惠明得了褥疮。家里穷,没有钱来治,她的褥疮越来越严重,身体稍微一动就钻心地疼,因为大小便不能自理,李惠明尽量少喝水,尽管如此,到了夏天,被褥和褥疮还是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苍蝇满屋子嗡嗡乱飞。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惠明用常人不可想象的毅力忘我地写着,她把所有的心声和梦想都写进了诗中:请不要抱怨命运不公/更不要说不幸太多/只因有残酷/才能有拼搏/经过风霜雪雨的洗礼/青春和生命才更加蓬勃。4年间,李惠明在电台和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诗作近200篇(首)。她还通过电台广交信友,有健康人,也有残疾人。通过和信友交流人生观和写作心得,李惠明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交信友,李惠明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人也变得达观起来。
李惠明没有想到,正是她的众多信友中的一个叫魏长海的木兰县的高中生,竟改变了她的一生,并使她的生命更加富于传奇色彩。两个人共同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童话。
木兰县吉兴乡长兴村大鞭杆屯距离木兰县城40多里路,僻壤穷乡。魏长海就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1972年出生的魏长海在家里是长子,人长得结实、健壮,嘿嘿一笑中透出农民的朴实、厚道。自小学到高中,魏长海都是学习尖子,用老师和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大学苗子。
1991年春,魏长海19岁,在木兰县一中读高二。这时,魏长海的父母亲同时得了重病,这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回家务农。教师为他惋惜,同学为他惋惜,他自己都为自己惋惜。邻村一位姓黄的女同学还含泪送他10多里路,把自己的手帕偷偷送给他,并郑重地告诉长海:如果明年高考不中,就一定来找他,要长海一定要等着她。就这样,魏长海又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和李惠明一样,魏长海也喜欢听广播,在田间地头休息时常听一会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闲时,编点手工艺品,贴补一下家里的日子。
1992年一天,一边在家里编筐一边听广播的魏长海在省电台的《空中交友》栏目中听到残疾女青年李惠明写的小诗和作者介绍,她被女孩那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感染了。魏长海给李惠明写了第一封信。信中,魏长海对李惠明的遭遇深表同情,并鼓励她坚持下去。从此,他们信笺往来频繁,不断的交流人生的看法。两个人成了信友,笔友,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见到惠明的那一刹间他做出了人生的选择
1992年的高考过后,秋收时节,魏长海的黄姓女同学来找他了。长海知道,虽然他们是同学,可是彼此之间交往并不多,自己心中也没有留下她的影子。黄姓女同学的到来反倒使魏长海产生了去看一看李惠明的想法。借口自己家里太困难,暂时还没有精力谈情说爱,魏长海委婉地拒绝了女同学的感情。女同学带着三分不理解,三分不情愿,三分不甘心离开了魏长海家,却隔三差五地去看看长海和他的父母亲,聪明的女孩想先赢得老人一个好印象。闲时,母亲就和长海唠起这件事,劝长海考虑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并夸奖黄姑娘懂事。长海总是说,妈你急什么,你儿子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还怕找不到对象?总得挑一挑吧?
母亲哪里知道,儿子不喜欢黄姑娘,他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1993年春天种地之前,趁父母病情有所好转,弟弟也毕业了,能在家里忙农活了,魏长海决定到通河县去看望李惠明。魏长海有个姑姑家在通河县李惠明的邻村,他便和父母谎称去姑姑家呆几天,就来到了通河县。魏长海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李惠明家。昏暗的茅草屋里,炕上趴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女孩。大大的眼睛,略显消瘦的面庞,身上盖着一床破旧的棉被。女孩对陌生人的到来很吃惊。这就是广播中写诗的那个女孩吗?怎么看不到她活泼向上的影子?
李惠明的褥疮还没有好,这时候背部只剩下碗底大小的伤口了。由于长期趴着,她的骨骼都已经变形,常年见不到阳光,脸色白得能见到血管。活了21年,魏长海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多少次信中谈话,多少话都觉得说不够,可是见了面,却又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双方静了能有好几分钟,谁都没有说什么。魏长海心中乱极了,他觉得自己应该为李惠明做些什么。想了半天,这个粗壮的汉子只吐出一句话:“你等着,我去挣钱为你治病。”就转身出了李家。
出了这个门,魏长海偷偷擦眼泪,他知道,从他见到李惠明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就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你能给这个女孩带来福音。他知道自己的心已毫无保留地交给李惠明了。魏长海不知道,他的贸然闯入,给李惠明心中带来多大的波澜。那是少女自病倒之后第一个闯进她生活中的男人啊,并且一下子就闯进了她的心中,给了她无限的希望和遐想。从此,她再也不能平静了,这个壮实的男人的形象总是出现在她的眼前。少女情窦初开的季节,无数次在诗中、在梦里幻想过美妙的爱情,可这种感觉是爱情吗?李惠明陷入一种无法说得清的思绪中,这种思绪使她又幸福又痛苦,剪不断,理还乱。
拒绝了两次送上门的爱情,长海只为男人一诺
1993年3月27日,魏长海告别父母兄弟,只身来到哈尔滨打工。依靠一位亲戚的介绍,魏长海来到黑龙江大学附近一个建筑工地,当了一名钢筋工。自己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就在眼前,虽然没有能够成为象牙塔中的一员,但是终于能走进来看一看大学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感受一下大学生们的青春气息,魏长海就没有太多的遗憾了。劳动之余,魏长海就到工地附近的学府书店转一转,看一看哪些书适合李惠明读。他把这座城市里每天的故事和他在大学校园里的耳闻目睹,都在信件中告诉了李惠明,随这些信件和邮包同时寄出的还有一份牵挂?在李惠明的心中,早已经不能没有长海了。她把思念藏在心底,藏在诗中:你的每一次牵挂/都是我剧烈的心痛/总是发自内心的任性/只怕你一如既往的热情受伤……
李惠明开始关心哈尔滨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阴晴冷暖,尤其是在收听广播的时候,更加注意哈尔滨各建筑工地上是否有事故发生。她人躺在炕上,心却飞到了远方那座繁华的城市里,飞到了心上人身旁。可是她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残疾使她自卑地认为自己没有喜欢常人的权利。从1995年末,她不再给长海写信,她不想耽误了这个好人一生。他还年轻,有好的前途,自己对他的思念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是她内心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她把这份思念埋在心底、诗中,抽空她就温习这份思念,每温习一次就掉一次泪。她多次写信到电台为自己心爱的人点歌来寄托这份情意;她把自己所得不多的稿费邮到山西老区的希望工程,希望能对老区的孩子们上学有所帮助,她把这种善举作为对长海的呼应。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长海和惠明的“好”消息传到了黄姓女同学那里。女同学愤怒了:好你个魏长海,真是不知好歹,我堂堂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文化有文化,要长相有长相,要家庭有家庭,哪里不如一个躺在炕上不能动的残废?!况且我对你的感情你也不是不知道。她通过长海的父母打听到了长海在哈尔滨的地址,自己一个人找了上来。长海明白地告诉女同学,自己对她没有感觉,他没有时间和兴趣培养这种感觉。女同学不甘心,回到家后,到长海家里,像一个没过门的媳妇一样帮长海的父母做一切她能做的事。长海的父母被深深感动了,催促长海回家和女同学结婚,长海就是不理睬。最后,女同学不得不恨恨地放弃了努力。
长海的机灵能干又有文化,深得带工师傅的喜欢。三年间师傅换了三个工地,每次都把长海带在身边。也是从外地来到哈尔滨的师傅有意将自己的独生女儿许给长海,好让长海接过自己的衣钵,他相信这个小伙子一定能有出息,也能善待他的女儿。所以,一有时间,他就把长海带到家里改善生活,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女儿与长海单独相处。师傅的女儿挺聪明,也很懂事,对长海印象也不错,每次长海和师傅回来,她都精心做几个小菜,有时也到工地上去看看。长海察觉出了师傅的用意。他感谢师傅的好意,但是他不能接受这份情,因为他的心早已经被另一个身体残疾但却有颗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占据了,容不得别人。他在和师傅女儿单独相处的时候,把他和惠明之间的故事讲给师妹听。年轻的姑娘被长海感动了,她表示理解,还含泪祝福长海。
长海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三年。1996的冬天,魏长海放假回家,第二天就赶往惠明家。他的心焦急得不得了。这么久不见,又有差不多一年没有惠明的信,不知道她怎样了?惠明的坚毅,惠明的聪明,还有惠明对他的依赖,已经将他的心紧紧地拴住了。正像惠明寄给他的卡片上说的那样:无论今后我能活多久,再交多少信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你。
那一天是1996年12月8日。魏长海风尘仆仆赶到李惠明家里时,惠明正趴在炕上吃面条,听到外面狗叫也没在意。门开了,惠明一抬头,是长海!她惊愕地张大嘴巴,连面条掉地上都没有发觉。无数次思念的人就这么突然出现在面前时,她慌了,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神来问:“你怎么来了?我还以为你已经把我忘了呢?”长海深情地说:“我怎么能忘了你呢?这辈子都不能忘。你说说,为什么不给我写信了?人家有多惦记你呀!”长海掏出录音机,把自己最喜欢听的《回家》放给惠明听,惠明的泪水就着乐曲一起流出来。这时候,如果能够,李惠明一定会扑到魏长海怀中放声大哭。亲人哪,望穿秋水,望断青春,等待的就是你这熟悉的身影和厚重的声音,你可知道,对你的思念早已经在我的骨子里生了根,再怎么挥也挥不去了。
长海轻轻地对惠明说:“我的心思你还不明白吗?”惠明心里矛盾重重,嗫嚅着说:“我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说过要治好你就一定要治好你。我已经打听好了医院,你要是不愿意就这么生活一辈子,就跟我走。”
面对着能重新站起来走路这样巨大的诱惑,李惠明动摇了。她本不想拖累长海,希望他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快乐幸福。但是她已经在床榻上躺了八年,多么想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啊!那样她就拥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了,包括拥有爱情。在对健康强烈的渴望之下,尽管身体上有太多的不便――不能自己走,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李惠明还是决定跟魏长海走。魏长海就是她的一切希望,包括活着。她甚至想,如果这次病治不好,自己就算死了,这一生都没有白来一次,因为她爱过了,用自己所有的真情。
是爱使瘫痪了八年的她奇迹般地站起来了
1996年12月18日,带着自己打工挣的1万多元钱,魏长海背起李惠明,拎着轮椅,胸前挂着两个人应用的物品,踏上了去湖北的列车,开始了求医之路。
没有人知道这一路上魏长海吃了多少苦。每次换车,长海总要先把惠明放在地上,自己挤上车去找座位,把轮椅和包放到地上,再跑下来背惠明,然后再从车厢中密集的人群中挤到座位上。等到惠明坐好了,魏长海也满身是汗。李惠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盘算怎样才能给长海减少一些负担。一路上最难的就是惠明上厕所,由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为了减少魏长海的麻烦和尴尬,李惠明尽量不喝水,吃得也格外少,终于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列车上。长海吓坏了,他大声呼喊着乘务员:“乘务员快来,快给我停车,我妹妹不行了!”为了出行方便,李惠明一直叫长海哥哥,这么一个亲近的称谓多少能减轻长海伺候惠明的尴尬。经过车上的医务人员检查,知道是饥饿导致的。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以后,列车长和乘务员都非常感动,除了叫惠明吃了一顿饱饭外,还将乘务员卧铺倒出一个给惠明躺着,医务人员也抽空来看看惠明。
就这样,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魏长海和李惠明历尽周折,终于到达了湖北省鄂州。安排李惠明住院以后,魏长海在距离医院5里远的地方找了一处工棚,一天2元钱。虽然惠明的病情较重,但是在医院里陪床每天需要近20元,能节省点,就能为惠明多花点,大不了每天苦一些。就这样,魏长海每天天还没有亮就起来,准备惠明一天的物品步行去医院,晚上9点以后再步行回到工棚。惠明的病房里有一个从山东来治病的老太太,60多岁了,住院一个多月,快出院了,家里人不在身边。长海在白天把照顾老太太的活也揽了过来,里里外外照顾得挺周到,弄得新来住院的人还以为长海是老人的儿子,都夸老人有福气,老太太叹口气说,我得烧几辈子的高香能积下这么好的儿子哟。大家开玩笑说,那你就认个干儿子吧。老太太赶紧说,认不起,认不起,会烧着我的。这些李惠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魏长海善良纯朴、勤奋厚道,以及不一般的言谈,引起了鄂州康复医院年轻的女护士长的注意。护士长28岁,漂亮,家境好,父亲是湖北省某市一个效益相当不错的大厂的负责人,家里就这么一根独苗,所以护士长挑选对象的条件很苛刻,28岁了还是独身一人。女大愁嫁,护士长自己也开始着急,渴望能遇到一个善良本份,有进取心的男人。和长海闲聊时,护士长有意无意地探询长海的口风,问长海是否有意到家乡以外发展,并表示她可以帮忙。朴实的长海告诉护士长,自己何尝不想发展,只是命运对他不公,眼前又得照顾“妹妹”,家里父母亲身体状况又不太好,自己不应该抛下他们不管。护士长并不知道,长海和惠明根本不是什么兄妹,而是一对生死与共的恋人。看到长海对惠明无微不至地关怀,护士长就想从“妹妹”那里套出什么来。她开始对惠明格外好,并不失时机地询问长海的个人问题,敏感的惠明觉察到了什么,她再一次陷入矛盾中。魏长海已经是她生命的支柱,没有了长海,她的生命就会枯竭。可是,长海对自己那么好,而自己能给长海什么呢?可能只是无休止的麻烦,自己只是拖累他,而长海这样的好人是应该有好报,有更好的前途,也有机会的,眼前不就是么?从良心上说,自己应该成全了长海,也算是对他的报答吧。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惠明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不管长海做得如何到位,她总是不满意,就是想让长海讨厌她、忘了她。可是等晚上长海离开后,她却偷偷地哭湿枕头。惠明的反常引起长海的注意。他侧面向“干妈”打听,才弄明白原因。白天,长海推着惠明在康复医院的院子里晒太阳,一边给她按摩一边和惠明讲些心里话。他把女同学的故事、师傅女儿的故事都告诉惠明,并明确告诉惠明,如里他愿意做其他选择的话,还用等到现在吗?自己只把护士长当做一个不错的朋友,一个可以想念的大姐,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女子能取代他的惠明。
康复医院的医药、针灸加上气功治疗法对惠明的病起到了明显效果。加之长海每天超量的按摩,使得李惠明的病情好转快得出奇。康复治疗后的第四天,惠明的腿就有知觉了,掐一下知道疼了,惠明落泪了,为这久违的痛:第五天,惠明的脚趾能动了,惠明欣喜得一晚上没有睡觉:第六天,整条腿都能动了。李惠明整天不停地摆着腿,边动边流泪:第七天,医生暗地里嘱咐长海,可以尝试让惠明站起来,如果能站住,就可以自己练习扶着床走路。
带着几分希望,带着几分担心,带着几分疑惑,颤抖着,李惠明用胳膊支撑着床边,魏长海将她的双腿慢慢地放到地上,用目光鼓励惠明。慢慢地,惠明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她扑到长海怀中,放声大哭。8年了,李惠明第一次迈出了自己的腿,第一次踩到了坚实的土地上。两千七百多个日夜所有的怨恨和不平都伴着泪水被她一下子踩到了脚下!同屋的人悄悄躲出去,让她哭吧,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形式能表达出惠明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哭:如果还有一个人能叫惠明如此放松地依着,那就是长海。就让时间暂停,就让一切喧嚣暂停,让这两个年轻人哭个痛快。
有情人牵手人生
尽管省吃俭用,1997年春节过后,魏长海所带的1万多元钱还是用光了。这时候,李惠明已经能拄着双拐自己独立行走,生活也能自理了。长海和惠明决定回家,长海向家里写信求助,父亲这时候已经完全知道儿子的心意,对他的行为坚决支持,想办法弄了1000元钱给长海汇过去。有了这笔回家的路费,长海和惠明踏上归程。
从鄂州到武汉一路顺利,阳光也如他们的心情一样好。长海甚至盘算到哈尔滨以后,为父母和弟弟妹妹买点什么,以及为惠明的妹妹,照顾了惠明那么久,吃了不少苦,应该谢谢她。在武昌开往哈尔滨的火车发车前,魏长海把惠明送上车坐到座位上后,看见一个老太太和老伴走失散了。魏长海把老人领上了车,安置老人坐好之后,举着一张带字的纸牌找了7节车厢,终于把老头找到。等到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座位上时,小偷不知道什么时候将他挂在衣钩上的衣服里的600元钱摸走了。幸好他们起的是通票,否则长海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怕惠明知道了着急,长海没敢声张。借口自己有些上火吃不下饭,长海一天只吃一顿饭,靠着兜里仅剩的几十元钱,长海和惠明终于坚持到了哈尔滨。到木兰县家里时,两人身上只剩下3毛钱。
回到家里,人们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面色红润、拄着双拐能自由行走的女孩,就是两个月前还躺在炕上的李惠明!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奇迹发生的?看一看李惠明脸上洋溢的幸福就知道了。
是爱!天地间只有爱才有如此的魔力,叫枯萎的树重新发芽,使濒危的生命获得重生,这种力量能战胜天地间一切不幸,能创造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奇迹。随着惠明的病情一天天好转,经历了风风雨雨、种种坎坷考验,长海和惠明的爱情也成熟了。长海深情地对惠明说:“跟我结婚吧,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我更适合照顾你了。你的病治到现在的程度,没有我就得放弃以前所有的努力,那就太可惜了。”惠明还能再说什么呢?从长海要挣钱给她看病那一刻起,她内心其实就在渴望这样一种结局,经历了这么多日夜内心的交流,她已离不开长海了。
1997年农历三月二十七,一个北方暧暧的早春,魏长海和李惠明相依相偎走进了茅屋――他们的新房。几年来的鸿雁传情,几个月的相依为命,将两颗心紧紧靠在一起,融化了整个北方的春寒,点燃了更多人的热情。新婚之夜,惠明把几年来和长海写的信及自己写给长海的诗作为礼物送给长海,长海则回报以长长的拥吻。这两个年轻人,从素昧平生,到牵手一生,演绎了一段人间少有的爱情传奇,只因他们心中有信仰,相信爱情唯一的理由就是内心感觉的纯真。在这样纯洁的爱情面前,所有带有铜臭味的行为都猥琐得见不得人,在真爱的光辉下逃遁得无形。
婚后,长海靠着自己的勤劳、父亲和弟弟的帮助,盖起了一座70平方米的一面青的房子,种了几十亩的大豆、玉米和水稻,他要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把惠明彻底治好。惠明则在家里试着煮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不让婆婆伺候。长海心疼她,怕她累犯病了,不让她干家务活。长海告诉惠明,我什么都不用你做,只要我从外面回到家里,能得到你一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个笑脸就足够了。听了这话,李惠明的泪水就止不住流下来。有时,天气好的日子,惠明一个人拄着拐来到院子里转一转,看一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听一听家禽家畜的欢叫,再细细打量自己家的房子,想到自己从躺在病床上到居然拥有了自己的家,而在这个家里,有个她可以完全依赖的丈夫,她从此就可以什么也不担心,风暴来了她也不怕,一想到这些,她的心情就舒畅。
1998年4月,由于没钱给惠明买药,长海被迫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到父母住的两间草屋中,在厨房里建了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屋中屋”。即便如此,惠明每4天就需要200元药费的负担还是叫魏长海负债一万多元。如果说不用药,刚刚站起来的李惠明就有再次倒下去的危险。一想到今年春耕的种子化肥还没有着落,自己的病又没有痊愈,帮上不长海什么忙,惠明心里很着急,也真难为长海了。
李惠明决定自己暂时先不用药了,先解决家里生产问题,并且不顾医生警告,决心要为长海生个孩子,在鄂州康复医院的时候,细心的惠明偷偷问过医生,她能否拥有做一个母亲的权利。医生告诉她,最好不要做这方面的打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惠明觉得欠长海太多了,丈夫那么年轻、那么好,他有理由、有权利当一个父亲,而且他是那么喜欢孩子,自己就算拼了性命,也要给魏家留下一个后代,也算对长海的一个交代。
李惠明是个说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下定了决心就不能改变。长海拗不过她,只好顺从她的意思。也许是老天觉得李惠明所受的苦太多了,命运无论如何也应该关照这个苦命人一次吧,惠明自从怀孕以后,病情一直没有恶化,精神头反而见旺。看着惠明屋里屋外愉快地忙着,长海和父母亲都很高兴。
1999年4月20日,是惠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和长海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出世了。长海给孩子起名叫魏来。他说,孩子的父母前半生没过上好日子,净吃苦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寄托在未来。生魏来这天,魏长海在木兰县人民医院产房门前焦急地转来转去,他深知像惠明这样的身体生孩子有多大危险。临进产房前,长海再三叮嘱医生,一旦有什么危险,一定要保大人。
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长海一个健步冲到门口,大声问:“惠明,你没事吧?”看见惠明疲惫地冲他微笑,长海的一颗心放到了肚子里。惠明轻轻拉住长海的手,说:“长海,谢谢你!”她感谢长海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给了她做母亲的权利。长海温柔地说:“只要你能平安,我一切都知足了。”夫妻二人相视良久,泪水一齐流下来。
这年秋天,长海在村东头盖了两间土房,夫妻二人从父母那里搬了出来,又拥有了自己的家。长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家里的条件。惠明在家里照顾孩子,想着法给长海改善生活。夫妻日子清苦,但是却异常幸福。结婚几年来,两口子从未拌过嘴,成为远近知名的模范夫妻。
孩子长了,孩子自己能用手捡东西吃了,孩子能叫爸爸妈妈了,孩子过生日了……孩子每一天的变化都给长海和惠明带来许多欣喜、快乐,每当听到孩子咿哑学语,惠明就忘了自己的病,长海也忘了劳累。长海欣慰地告诉记者,小家伙聪明着呢,每当父母向别人讲述过去的事情,魏来就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仿佛连他都被父母的爱情传奇感动了,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长海说,这情形,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