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四)*主席的光辉形像不容诋毁
作者漂泊编辑陈一名
前两天我的一篇“向*学习做男人”的文章,引来了博友们的争论,当然,多数博友是支持本人的观点,但也有博友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毛的作风有问题,或者花心等,我想说明的是,看问题首先要弄清历史,弄清当时的社会环境,要尊重历史的事实。现在国内外基金会资助的“民主自由派”孜孜不倦地挖掘,从大跃进挖到*,从*挖到朝鲜战争,从朝鲜战争挖到社会主义改造,一直挖到长征、整风和抗日战争。试图把*主席说的一无是处。
如果*真象有些人说得那么道德败坏,不是好人的话,为什么会得到周总理、宋庆龄等人的拥护,领袖是那么好当的吗。一位从韶山冲(冲比村都要小)走出的农民子弟,没有大智慧和巨人思想,会领导一个国家吗?象周总理、*等留过洋的革命人会卖老毛的帐吗?
如果*一无是处,以*为核心的**能正确吗?如果**错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社会理想的**可能立得住吗?如果主义都立不住,只有求助资本主义及其自由主义走狗了。
仔细分析*的对立面,无外乎两类,一类是私有制的东西,比如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一类是和平演变的东西,西洋主义或崇洋主义,西洋主义的和平演变来自帝国主义强国,虽然有欺骗性,但还好识别。崇洋主义的东西就比较难辨了,事情发生在自己一方,一般的说法是引进、学习、试验、借鉴、改革、创新。
学习、试验、借鉴、改革、创新自然没有错,但学习与照搬、试验与推广、借鉴与盲从、改革与改变、创新与白骨精界限在哪里?这就不易界定了,界定困难是否等于没有界限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要生产和吃饭,是否一样了呢?农民和地主分属不同的阶级,1与2只差1,2与3只差1,9999与10000只差1,但1与10000呢?
诡辩是没用的,实践检验真理,“共同富裕”是目标,这个目标是对的,但结果呢?
几千年前人们就清楚了。基因突变有三个办法,一是自然突变,二是人工制造自然突变的环境如核辐射,促使突变,三是直接做基因手术。基因变化之后,适者生存,胜者即优,汰者即劣。
八十年代中前期,人民普遍发展,社会结构比较平衡,*的声望降到最低,八十年代后期物价上涨,贪腐之风盛行,各种矛盾凸现,*声望有所回升,红太阳系列就是那时候唱开的。那时候的矛盾还是浅层矛盾,圈地、圈钱、改制、下岗都没大规模展开,剥削还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呢?
近几年*的声势越来越大,在论坛上,*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每逢诞辰或登高日,有数不胜数的、翔实的、感人的、发人深醒的纪念文章。提前一周、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全年都在纪念,基督徒信奉的耶稣也没有这样的殊荣。耶稣算什么?最多提前一周,还是商家骗钱的鼓噪。
网上有众多纪念馆,有人统计过*高居第一,周恩来第二,雷锋第三,鲁迅第四。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两类,主流意识和边缘意识,主流意识也分两类,权贵意识和多数人的意识,现在有个误解,一般把主流意识当作权贵意识,这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应当是**人信仰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权贵们的意识形态,否则就变质了。
随着全球化、改制、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教育医疗就业问题的发展,我们发现,*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猛,不仅论坛上有,社会生活中也有,原本不好意思说自己热爱*的人们,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对*的尊崇,据说还有人自发地组成了*思想研究会,研究*,学习*,领会*。
世界上哪有这种人?逝去了三十年,飞扬的尘土非但没有模糊他的形象,反而使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光芒四射!帝王不及,神佛不及!空前绝后,万古一人!静默无语,精神永恒。我想,*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明灯和指针,必将激励着无所畏惧的英雄人民奋勇向前!
*的光辉形像势不可挡!人民的热爱势不可挡!人民的选择势不可挡!
关于*的婚姻,是不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啊!*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怀念亡妻之作,几乎为世人周知。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牺牲之壮烈更为人们传颂。以党龄而论,她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被军阀何键杀害时只有29岁。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思想先进,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7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1913年,父亲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全家在长沙城内定居。翌年杨开慧便结识了*。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1913年,杨开慧父亲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全家在长沙城内定居。这时青年时代的*经常和好友蔡和森等到“杨寓”求教,讨论治学做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开慧在一旁倾听,深受影响,从此,她开始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
*在湖南第一师求学于杨先生门下时,便与开慧相识。*第一师毕业后奔波于长沙、北京等地为便学生在北京生活有个落脚的地方,1918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已,出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向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推荐,让*到图书馆任管理员,月薪8元。这时他与开慧接触更多,并且建立了恋爱关系。从此开始到1921年春节前夕他们结婚,已有数年书信来往返,寄托相思。如他们结婚前夕,*曾有情浓词美的《虞美人》写与开慧,状孤身异地,辗转反侧,长夜不眠的刻骨相思。词为:“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据*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末,她与*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返湘后,杨开慧便于秋季入了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当时,*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1923年,*赴沪任**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1923年,*赴沪任**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不久,她随*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找资料、抄写文章――*早期的一些著作也凝集着杨开慧的心血。杨开慧和*结婚后,1922年10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1927年2月又先后生下次子岸青、小儿子岸龙(后下落不明)。1927年10月*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慧带着3个孩子与保姆陈玉英回板仓,做党的地方工作。由于政治环境险恶,关山远隔,夫妻俩从此就断了联系
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处境险恶的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好孩子和母亲,并把党的文件密封在一个蓝花瓷缸中,埋在叔叔的菜园里;杨开慧得知敌人正在抓捕她,但仍无畏地奔走于板仓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下面的一幕写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长子:毛岸英。由于杨开慧的逝世,*的3个儿子便成了流浪儿。流落到上海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直到1936年才被地下党组织找到,并送到了苏联学习。小儿子毛岸龙病死。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是*和杨开慧的长子。8岁随母入狱,杨开慧就义后,才被释放。曾到苏联学习,并在1943年1月加入联共(布)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不幸牺牲。
1928.5月,老毛和贺子珍结婚。1936年底,贺子珍去苏联学习(也没离婚),同年,老毛和*结婚。至于*的为人,大家可以上网查查....
很多人认为*不该娶*。这不仅在事后,而且在当时就有人反对,甚至是组织出面劝过*。那么毛为什么一定要娶江呢?他必然有他的想法。
毛娶江是在延安正是走上权力顶峰的时期,也是他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长征到延安之后,毛贺产生了矛盾。由于贺子珍的出走,使得毛的身边出现了空缺,这才有了*的介入。
在江西红军时期,*是受党内左倾路线排挤的。当时错误路线占据了统治地位,贺子珍不能不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遵义会议虽说重新确立了毛的地位,但当时只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没有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到延安之后,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仍然是存在并且是很强大的。而这时由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必须要和各种人士交往,这是毛贺矛盾的大背景。贺显然未能从左倾路线思想中解脱出来,因此对毛处处看不惯。以至于发展到坚决离毛出走的地步。对贺的出走,毛曾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以他们十年夫妻的感情,以毛的口才文采,以毛的地位威望,竟然未能使贺回心转意,这是很值得深思的。是不是有人暗中给贺施加影响或给贺支招?很值得怀疑,至少当时左的思想对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值得注意的是,毛对贺虽一再挽留,言词恳切,用心良苦,但并未坚决阻止。从延安到苏联,中间要过多少关卡?以毛的地位能力,不须公开阻止,那怕是授意一下,那怕暗示一下,贺也走不成。即使公开阻止,又有谁能有意见?留自己的老婆谁能说什么呢?然而毛并未采取强留的办法,而是充分尊重了贺的选择。说明毛并未把贺简单的看成自己的老婆,而是同时看成同志和战友。
以上说这么多,是为了说明毛对婚姻家庭是既重感情,又很讲原则的,要由此来看毛与江的婚姻。
第一,从封建世俗的眼光看,毛不应当要江这样的女人,因为江不是黄花闺女,又是个戏子出身。那时的戏子,在人们眼中也就和妓女差不多。而毛对此并不在乎。以毛在当时的地位、权力、风度、文采、长相,人品,要找个黄花闺女岂是难事?只要他授意一下,自会有人替他办到的。然而他并没这样做,而是接纳或选择了*,可见他头脑中没有封建主义的那一套,也不在乎世俗的评论。
第二,从当时左的正统思想看,江的出身不好,本人是小资,历史也不清白,显然不能做主席夫人。而当时出身好,历史清白,经过革命考验的年青漂亮女子有的是,哪个也比*强。可毛同样对此毫不在乎,说明他从思想上就没有要找一个纯洁正统女性的打算,这一点是与左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纵观他的一生,都是如此。
第三,当时毛虽然已经在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但名义上他并不是党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是张闻天。而张闻天代表中央正式找毛谈话,明确表示反对他与江的婚姻。而毛说这是个人的事,硬是把张闻天顶了回去。毛的组织性纪律性一贯是很强的,但这次却坚决的不服从组织,这说明毛不赞成组织过多干涉党员个人私事,而婚姻就是个人的私事。毛自己如此,当然就不可能再去干涉别人的婚姻。后来**娶资本家女儿王光美,至少毛没有反对。毛对身边工作人员,只听说有成人之美,没听说过有干涉阻挠的。毛的晚年,还促成了乔冠华和章含之的婚姻。但党内干涉党员的婚姻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左的做法根子,显然不是在毛那里。
第四,毛与*虽是夫妻,但毛说过,她是她,我是我。这是毛处理夫妻及家庭关系的一贯原则,且不可动摇。毛的特权和待遇他的家人包括*都享受不到。直到毛的晚年,*要开个人摄影展,毛都没有同意。联系到毛对家乡亲朋好友的求职,一概不予同意。可见他处理个人家庭关系,既重感情,更重原则。
毛本人受过左倾路的打击排挤,对左的为害有切肤之痛,毛和左倾路线不可能有共同语言。事实上,毛的一生不仅和右的路线斗争,而且更多的是在和左倾路线作斗争。毛与江的婚姻,无论如何与左倾思想是挂不上号的。
在*出外求学之前,*的父亲给他包办娶了一个比他大4岁的姑娘罗氏,那年他14岁,罗氏18岁。当然,这桩婚事遭到了*的坚决反对,后来婚是结了,但是*从未与罗氏同过房,父亲也无可奈何,后来随着*走上革命道路,他与罗氏的婚姻便宣告结束。
还应当特别说明,尽管*不承认与罗氏的婚姻,然而实际并未割舍与罗家的亲情,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
所以,我觉得**主席不仅是个男人,而且是男人中的极品,他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他也是人并不是神,尽管他也有过错,但同他的丰功伟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很崇敬他,就连敌人也不得不崇敬这位历史上少有的伟人,这是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