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一十八)家的“理”要不要讲
作者漂泊编辑陈一名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源自一对老夫妇写给远在异乡的女儿婚礼的一封祝福信。
开始我也觉得是这个道理,后来,我又仔细地研究了这封信,其实这封信是做父母的对子女日后的夫妻关系要和谐、恩爱而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在给女儿“讲理”。我理解两位老人的本意是,夫妻间乃至在大家庭里不要“争理”,“当夫妇之间开始据理力争时,家里便开始布上阴影。两人都会不自觉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敌视对方,伤害对方,最后只能两败俱伤,难以收拾……”
一般来说,“作”是女人天性的一部分,在爱情的词典里,适度而有分寸的“作”和南方人说的“嗲”有时是同义词,情商正常的男人,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会把它视为爱情的“调味品”。在爱情的词典里“作”又是“不讲理”的代名词,如果“分寸”失控,不但会影响夫妻感情,有时甚至会坏了大事。
“家”不是真空地带,所以“理”在家里也是无时不在的,如果说处于人生三分之二强的婚姻状态的家里“不要讲理”,“讲理”只是到社会上才允许,那夫妻如何平等(人格)?家庭如何和睦?人生如何成长?社会如何进步?……
所以,“家”不是不要讲理,为了防止“歪理”占主导,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主张“正理”,问题在于平时尽可能不要动辄就“争理”以免使关系敌视和互相伤害。但往往由于“讲”和“争”把握不住两者之间的“度”,所以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就在爱情和婚姻的辞海里流传起来。
既然“家”里的“理”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要讲,那么研究怎么讲理就显得更实际和重要。
以我多年来做调解婚姻家庭的工作经验和观察,我想说三点:
第一,先说现象形成的本质。在家里之所以会“争理”,一是利益驱使,二是感情(感受)需要,在夫妻间归根结底还是反映在感受上,所以才把“爱”和“理”对立起来,才有“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男欢女爱”决定了女性的特点,妻子要求“被爱”“被宠”“被呵护”这很正常,但如果女士们过分地强调索取“爱”而使人性的“贪”无节制地膨胀,把起码的“理”抛到九霄云外,那就很容易把“家不要讲理”当做“挡箭牌”(这在年轻初婚的夫妻中较多),久而久之“家”就很可能成了“讲歪理”的地方。前一时期,“气管炎”(妻管严)一度成了不少丈夫的代名词,作为调侃的背后丈夫爱妻子而适度的宽让应该说没什么大错,但如果“不讲理”过“度”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一旦需要讲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正视“如何讲”。
第二,重视潜移默化的“理”的教育。生活中很多“家理”是靠传承的,我们从小就知道“祭祀”祖宗,这种仪式说穿了是祭死人教活人,特别是教育年轻人不要忘了祖训,祖训是什么?就是家族(或民族)的“道理”,比如:“敬孝老人,友爱兄弟;敬重贤师,进取学识;感恩戴德,吃亏让人;勤劳务业,务实其职”等等,逢年过节祭一祭,经常提醒自己和后辈,父母及老一辈注意身先士卒,年轻人就会上行下效,“道理”自然慢慢会成为一个人品德的一部分。
第三,在现实中,家庭中最常见的矛盾是丈夫围绕“三夹板”的角色展开的,妻子为争“爱”,时刻想突出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位置就常常可以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纠缠,矛盾如果发展到双方来了情绪,纵使满脑子的“爱”都会被当时的“烈火”所焚烧,“争理”就避免不了,这时回避不是正确的态度,关键是讲究“艺术”。有人说夫妻间有矛盾不过夜,估计双方都很通理当然最好,也是最理想的。但有时候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人的情绪是会发散的,无节制的发散,小事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这个时候男人只要把“理”表达清楚了在情绪上要首先“退让”,要主动控制局面升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离开片刻,让气氛降温,待到适当的时候,最好是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机会再来“讲理”而不是纯粹的旧事重提,这样既顾及对方的面子又会收到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较长时间的“冷战”,长时间的冷战对夫妻和睦关系的恢复有很大的杀伤力,正确的做法还是男人要主动,主动找话茬去搭理妻子。而对妻子来说,一定要注意“配合”,不能“没完没了”的“作”,要知道你们毕竟是夫妻,总不希望为了一些小事把丈夫弄得殷气衰落甚至焦头烂额。分析一部分离异的夫妻,如果从“两只碗叮当”来反思妻子的责任,有不少就是因为久而久之丈夫在家里“理不顺,气总短”感觉“温暖”越来越少才逐步起“花心”的。
顺便要提一下做父母的。一般而言,子女夫妻间有矛盾很正常,这是他们人生道路成长的必须,原则上应该由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去学会生活,不要轻易插手,否则会越搞越乱。今年春节,我的亲家请我吃饭,我当着儿子的面,说过这样的话:“夫妻间如果有磕磕碰碰很正常,一般情况下你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觉得难度大了没把握,XX(指儿媳)你来找我,爸爸给你做主”我的这一番话,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其次也是暗示我儿子,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你要负主要责任。
夫妻关系处得好不好,是一件大学问,光讲“爱”不“讲理”不现实,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那是海市蜃楼般的美好愿望。之所以说是“大学问”,是因为这个“学问”要学一辈子,而且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更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前人走过的路也有一些可以用来借鉴,我的认识是:家的“理”不是靠“争”,而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靠和风细雨的沟通,靠举一反三的交流,靠大度和睿智的化解,靠日积月累的成熟,到心领神会的默契。到那时“靠心有灵犀的点拨”(也可以是肢体或眼神)自然就“一切均在不言中”了,遇事就不需要“争”甚至不需要“讲”了,那时就是夫妻关系的理想境界,这是我们任何一个家庭的夫妻双方都需要努力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