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隆兴寺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北齐在这里兴建正定城时,寺址附近有一片湖沼,一年东海龙王欲立聪明好学的王子嘲凤为太子,又怕嘲凤未建功业不足以服众,便派他为滹沱河两岸布雨。途中,嘲凤遇独角怪兽,被困于浅溪之中,幸有一农夫为小龙开挖河道,将他引入正定城内的湖中,小龙才得以完成任务。后来人们把正定城内的那个湖称为“王龙湖”,小龙被困之处名为“夹龙河”。北齐时把这一带称为“龙腾苑”。于是,在此建寺便取名为“龙藏”,“龙兴”;清代皇帝忌讳在此有“龙兴”,遂改名为“隆兴寺”,取其谐音。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华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华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
寺内独特建筑是摩尼殿,始建於宋仁宗皇?四年(1052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结构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四柱结构形式。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像这样立体又富于变化,形式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华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寺内主体建筑是大悲阁,始建於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是华国现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征山西曾驻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内铜佛先毁于契丹入侵,继又毁于后周熔铜铸钱,乃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扩建寺院,并重铸铜佛全身。据寺内一块宋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先铸好基础,然後分七节铸造大菩萨。这尊室内铜佛的高度,在独尊了近千年后,到20世纪初西藏扎什伦布寺内的铜佛问世,才让出全国最高铜佛的地位。
历代文人墨客,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
隆兴寺内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多块,其中龙藏寺碑是隋开皇六年(586年)创建龙藏寺时所立,是华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书体方整有致,结构朴拙,笔画遒劲有力,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是华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
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华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是华国现存著名十大佛教寺院之一,可惜在“特殊时期”中被破坏严重,经过几年的修缮其主要建筑天王殿、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弥陀殿等佛教建筑仍然壮观雄伟;仍可遥想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游览完隆兴寺,他们一行又来到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
临济寺是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唐义玄禅师创立,义玄圆寂后,佛教徒建衣钵塔葬之,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其衣钵塔赐名澄灵塔。公元12世纪时,日本和尚荣西将临济宗传入日本。新华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日本临济宗僧人前来临济寺朝拜。1979年5月,日本佛教界成立临济黄檗协会,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派大型代表团到临济寺祭塔拜祖,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后来日本临济宗友好交流会取代临黄协会以后,朝拜活动仍不间断,还有了新的发展。
毗庐寺是华国佛教临济宗的又一座古老庙宇,毗庐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的本尊主佛毗庐遮那(印度语,意为光明普照),故该寺称为毗庐寺。以存有精美的古代壁画而闻名。据史书记载,该寺建于公元八世纪的唐朝天宝年间,现仅存释迦殿(前殿)和毗庐殿(后殿)。殿内正面塑释迦坐像一尊,四壁绘有壁画共83平方米,内容是华国的佛教故事及民间神话故事。
毗庐寺内现存的壁画,为公元十四世纪元末明初的遗迹。其中四壁的壁画最为精彩。上下分三排,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儒、释、道三教各种神像人物共500多个,他们分成120多个小组合,每组旁有名号榜题,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特点。北壁绘有忿怒身的十大明王及帝释、梵天、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等道教和释教人物120多个。东壁绘有南极长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萨、鬼子母等共130多个;西壁绘有北极紫微大帝、巨丰拿等众、五湖龙神等众、崇宁护国真君等,共140多个。南壁绘有引路王菩萨、为国捐驱的忠臣烈士、九流百家、街井市肆、鬼王、城隍土地等众、往古贤妇烈女、后妃宫人等。这些画虽属宗教题材,但透过宗教的帷幔,可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有些画面还直接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形象。
这些壁画的画风,承袭了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画法,技法娴熟,线条潇洒自如,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壁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技术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古代美术和传统绘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华国古代壁画遗存中的宝贵珍品。
杨润东他们7人一路游玩,一路品偿特色物产和小吃,马家鸡、崩肝等特色小吃色香味俱佳,李灵一见美食就两眼放光,真是个小‘馋猫’,不过有人说好吃的女孩,一般都是极品;上面的小嘴好吃,下面的小嘴也会好吃……。杨润东一边随着大家一起吃美食,一边还YY的意想不断。
除了美食还有佛家木雕饰物、佛珠、剪纸,精妙绝伦,李灵是为玩,李妈妈采购是为送友人和亲戚,一路下来两位美女倒也其乐融融。八月还是秋老虎肆掠的季节,自李灵撑着小阳伞羞涩地几次靠近杨润东想给他遮凉时,竟然发现杨润东身上不仅不热,裸露的胳膊还凉丝丝的,就偷偷的趁人不注意时就挎着他的胳膊,人多时松开靠在身傍,慢慢地把杨润东当空调了;没多久,又把准岳母也拉过来,一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