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思 索
作者:灏雨长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97

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八月份很快过去。杨润东马上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两校三试’(两校:国防大学和中央党校;三试:两个学校三个学年的考试)的紧张繁忙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杨润东也逐渐显得成熟,闲暇时常常在想在思索,想自己的未来,思索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思考和平年代的军人形象及其地位。

在学习战略和战略思想时,各位大哥一边感叹军人的价值形象地位,一边谈论发生在眼前的老山练兵战事,明昆军区和京南军区的一个参战团长自然而然就谈论这两年老山战场上表现凸出的‘老大’。殊不知‘老大’就是他们的老幺,而那些还没来得及上战场轮训的副师长、团长们则在大肆感叹军人的价值、形象和地位……。

人们在畅谈“人性”、“反战”、“和平”时,认为那些都是理所当然,因为站在“非军人”的立场上思考战争,往往会倾向于这种逻辑;而这个逻辑恰恰忽视了“军人”的立场,其实作为军人何偿不清楚,只有打仗人们才会重视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是时间不能太久,久耗下去人们就会认为是无能了。

杨润东回顾现代史,华国自建国以来,先是朝鲜战争,后是印度边境战争,接着西沙海战,现在安南反击战、老山拨点守卫战,虽然是和平年代发生的局部战事,但都在一定程度彰显出军人的价值、形象和地位;唯一不足的是‘特殊时期’中军队的表现差强人意。

和平年代,军人这种“有限战争”的理念,与普通百姓盼望的和平主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和平年代的军人价值、形象、地位,往往不被大众所留意,日渐成为军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军人乃至军队的价值在百姓看来关键在于‘用在一时’。当人们长久处于和平氛围,预期的战争没有出现时,军人的价值、形象与地位,往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忽略。

事实上,和平时期的军人价值、形象与地位,本身就不好界定。一方面是义务兵制度与雇佣兵制度;一方面是志愿兵制度与职业军人制度;在华**队实行的是兵役制。先是三年义务兵,后改为二年,城里乡下差别极大,一个是转业一个是复员,同为军人地位迥异。另一方面,和平年代,军人远离战场,军人自身的荣誉感往往成为一种负担与累赘,因为没有经过战争检验的荣誉感与价值往往不能让人心安理得。

杨润东的人生理想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目前是‘有限战争’时期,做为军人能够上战场杀敌卫国,也是一种造福于民的善事、益事;可这样的战事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其目的是迫使安南从柬埔寨撤军,维护东亚和平。

军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以保家卫国为天职,这是军人自身价值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军人荣誉感的主要寄托。柏拉图说:“追求荣誉是可佩的,因为你必须牺牲兴趣;心存荣誉的人作战不会临阵逃脱,并且为了更高等的荣誉,而控制卑下的欲好……,追求荣誉的军人往往缺乏自省能力,战场上,责任的呼唤很单纯,与敌人作战,心安理得。”。

人们对于和平时期军人的认识态度,往往不是很严肃,尽管真的很重要,但可以被忽略。就如氧气,当一个人呼吸顺畅时,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而一旦呼吸困难时,方才意识到氧气的真正价值与重要性。长久和平,军人的价值与地位不为人们所重视,会使军人陷入道德空虚与价值混乱,久而久之,这样势必影响到今后军人的价值、形象和地位。

想到这些,杨润东时常感到迷茫,长久思索过程在慢慢消溶着自己的军人信念,自己的出路在那里?

有句俗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不仅表达出以德治国的文人思想,同时也贬低了以武力取得成功的军人。人们之所以忽略和平时期的军人价值、形象及其地位,在于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军人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最近如火如荼的老山练兵战争、战后英模报告团的出现,让军人形象真实的回到了他们的意识与生活中,无论是英雄,无论是烈士;无论是勇敢,无论是平凡。军人的喜怒哀乐、同仇敌忾、血性温柔、坚毅互信让人们各取所需,虽然英模报告中不乏虚拟的情节,仍具有无可厚非的现实意义,大大提高了军人的价值和形象。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杨润东明白了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国防和军队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既需要军队的积极谋划,更需要国家的科学规划。能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说,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取决于一个时期的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二者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华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屡屡挑起战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不巩固。因此,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把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国家政权摆在首位,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战争威胁相对减小;国家政权稳固,但经济形势严重,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华国决策者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战略决策。

杨润东在研读中央党校经济管理课程时,针对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建设这个课题,对照“邓**经济建设理论”:国家经济建设是根本,军队建设首先必须服务、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在服务、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前提下,加强军队建设。实践证明,军队战斗力的物质表现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后盾的。伟人就是伟啊,一语中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啊。

杨润东随着经济建设理论学习的深入,职业军人信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将军梦与‘造福于民’的人生理想出现冲突,孰是孰非,孰先孰后,应该进一步深思。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要么强调“先主后次”,先把经济搞上去,等经济基础牢固了再发展国防;要么是面对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巨大差距犯急躁情绪,埋怨国防建设步伐缓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二者本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作用、互相牵引的。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多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二者要协调发展,但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模式、完善的机制,军地分离、军民分离的情况很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程度较低,整体效益不高。因此,只有尽快建立起融合式国防建设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军事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综合利用,才能真正把国防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杨润东经过一个年多的经济管理知识学习,学完全部课程,学分足够,抛去实习时间,明年可以申请毕业了。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这次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基本选定,那就是《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大家都不差钱,怎么不见打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