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看完整篇《并州迷雾》后,极爱作者的文笔,那种细腻大气,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与其他神续不同,《并州迷雾》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不管是对宫廷雍容华贵的描写,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展现,还是对美酒名称的娓娓道来,对异族风情的了如指掌,都让人感觉是那么自然。
这篇文章秉承了原作的悬疑推理,又有自己的创新,更注重描写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结,复杂关系。这些固然都是好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笔下的一场场的博弈,睿智而含蓄。
一直认为,作为泱泱中华的宰相,狄仁杰绝对不会像一些神续中讲的那样,说话坦荡直白。既然能在多疑的女皇执政期间叱咤风云那么久,整天面对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之辈,他就绝对不会每天都是义正词严,他归根结底终究还是一个政治人物。
正如文中写的那样,狄仁杰非常希望狄景辉和他能够互相理解信任,他每天见惯了太多的虚假阿谀,也是对这种人间亲情是更加渴望的吧?与亲生儿子狄景辉相比,李元芳更像是他心中长存的一缕阳光,给他温暖,让他信任。可是即使再亲近的人,终免不了生出嫌隙,也免不了这一场场的博弈……
狄公与皇帝
在我看来,狄仁杰最大,也是和他最势均力敌的对手,就是那个铁血女皇。为人精细多疑,而又心狠手辣,手中掌握着大多数人的命运,狄大人对她可以说是又敬又怕,正如她对狄仁杰。
二人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开始就把读者置身于一场最为高明的博弈当中,武皇由姹紫嫣红的花丛衍生出生老病死的感叹,也为整个案子,设置了动机和开端,更精彩的是二人的对话,狄仁杰旁敲侧击,劝武皇遵守更迭往复规律。或许他并无此意,但是武皇却听出了这层意思,简短的两句话,就刻画了狄仁杰的心中丘壑和武皇的敏感多疑,我不禁拍手叫好:这才是官场,这才是朝廷,这才是伴君如伴虎。
最后一场君臣对话,更是字字珠玑。
狄仁杰沉默了许久,方才抬头道:“陛下,您想听实话还是假话?”
武则天淡淡一笑:“怀英,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朕要的只是一个答案。等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你我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商量处置狄景辉和李元芳的办法了。”
在一片肃然的静默中,武则天与狄仁杰深深对视,心中都明白,他们各自最最关心的人的命运,就要被决定了。>
我想作者此处应该是借鉴了江州案中,狄公和温开的对话吧,当时就觉得,这才应该是狄仁杰,用圆滑的方式去改变身边的人,然后去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
回来,还是说这一段君臣对话,君臣二人对待结果都有着不同的期盼,这两个人的言行都会改变他们最在乎的人的命运,都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话中有话,这才是高手的对决!
狄公和同僚
最为明显的是和陈松涛的互相威胁和逼迫,这里才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宰相的政治手腕。喜怒不行于色,即使稍漏破绽,也会迅速掩饰。(说到这里,我觉得狄仁杰那句“我杀了他”表现对狄景辉的关心有余,但对于反映他这个政治家的精明不足。)二人对决,文中表述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看并州迷雾时,令我惊喜的是,虽然陈松涛心胸险恶,倒也是个不能小看的对手。他能够冷静地观察狄仁杰,李元芳的表情;冷静地分析局势。而且也看得出来,这个人的手下也不都是一些酒囊饭袋,就像那个范泰,他就能在激战的环境中,通过李元芳的所作所为,推出李元芳必定没有援军的结论,若不是英明的狄大人事先派沈槐接应,结局是什么还不好说。
这里,我想说的是,在庙堂之中的人,不可能都是傻子,他们能做到今天的位置,一定有他们的途径,张昌宗兄弟二人靠宠信;武三思、李显靠血缘,狄仁杰这种骨干自是靠能力。一个人既然能酿造这么大的一场阴谋,那么他的能力必是超群的,而且前后表现也应该一直些,说句实话,作者在这方面倒是比钱导做得好些。
狄公和儿子们
之所以说是儿子们,估计大家都是明白的。李元芳和狄景辉,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他们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一样的骄傲,一样的单纯,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尊敬狄公,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时我甚至觉得狄景辉就是李元芳的叛逆版,当狄景辉出现后,李元芳可能会有些羡慕他吧?至少他不用隐忍,不用挣扎。他们对于狄仁杰来说,一个是多年相处,不是亲子,胜似亲子,而且狄仁杰对他又有一种连累的歉意和心疼;一个是与自己最为相似,最聪慧的小儿子,自己对他则是一种未尽父亲之责的歉意。虽然是感情不同,但都是至亲至信之人吧?
对于这二人,狄公恐怕是看透了吧,但都是无可奈何。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都不愿被束缚,对于自己给他们安排好的生命轨迹,都是不满意的,他们都会反抗,虽然反抗的方式并不相同。
既然有拒绝,就会有矛盾,既然有矛盾,就会有博弈。他们之间的博弈都是开诚布公,给人的感觉是坦然和荡气回肠。
“谦恭不是懦弱,忠诚更不是愚昧”狄仁杰这样说。看作者的文章,体会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狄仁杰。如果说,看狄仁杰和同僚和圣上博弈感到的是狄仁杰的政治家风范,那么看狄仁杰和儿子们讲话,心总是在揪心和欣慰中徘徊。狄仁杰的无奈,李元芳的些许羞涩和孤独,狄景辉的叛逆和极端总是让我感到一些辛酸,大人和元芳的尽释前嫌,父亲和儿子期盼已久的理解和信任的到来,让我感到欣喜。
正是这两个儿子让我感到狄阁老还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有着普通人的无助和彷徨,有着普通人的渴望被理解,他也害怕孤独。
皇帝和下属
铁血女皇可以将狄仁杰这样的老狐狸放在帐下这么多年,兢兢业业,自是有她的独特的御人之术。作为千古一女帝,要想在一群保守忠贞的李唐旧臣中站得住脚,自然要与一般的帝王拉开差距,她虽多疑,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与狄仁杰之间的博弈上面已经说过了,就是高手对决,势均力敌,胜胜负负并不是那么就容易评说的。
对于其他的人,她的高度还是不同的,应该是习惯了被仰视的感觉了吧。毕竟,朝堂上有一个亦君臣,亦师友的狄怀英就够了。
看她对张昌宗的态度,看似无意的话,句句都是试探,“哼,你的眼线不少啊”简简单单一句话,满是威胁,即使自己最宠爱的莲花六郎,也不能威胁自己的地位。
看她对沈槐的那句问话,看似无意,只是逼沈槐表明对自己的绝对忠心。
对于这个女皇,想说的只有,可怕也好,精明也罢,武皇者,权术高手也!
元芳和景辉
这两个人是文章中出彩的人物,在我看来,这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前面我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心里总感觉这两个人的交锋,应该算不上什么博弈,因为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和观点冲突,不过这里也是要说一说的。
两个人在酒店拼酒的场景也是我一场喜欢的。两个人坦然说出了心中所想。
景辉直接吐露的这段内心感想我读完是震撼的。谁说他不务正业?谁说他狂妄不羁?他有他自己的恐惧,有他自己的思想,他渴望自由,渴望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他有他的追求,有他的坚持,虽然免不了极端,但正如那句话所说,“他,只是太年轻”。
李元芳在这个场景中只是为狄仁杰澄清,而没有直接表*迹。他是矛盾的,厌恶官场,渴望纯粹的生活,坚信马革裹尸才是军人的最终归宿,但是仰慕大人,希望能护得大人周全,但绝对是狄景辉的这一席话,让他最终下定决心,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骄傲和自由。
大人对元芳的信任,元芳感激万分,无以回报。是的,元芳从来不畏惧死亡,元芳唯恨才有区区一条命,不能为情义为国家去死上一百次一千次。但是,元芳对权力的争夺毫无兴趣,元芳更不愿意为了宗室的斗争而死,大人,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更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您最了解我,也最心疼我,今天我就求您,让我自己做一次主。元芳如果真的不能再陪伴在大人身边,为大人效力,那么就让元芳去戍边,去征战疆场,而不要让元芳留在这庙堂之上,元芳,已经忍耐了太久,不想再继续忍耐了!”
“大人,我是一个有信念的人。只是,我的信念和您的信念并不完全相同。过去的十年,我将您的信念全部当成了我自己的,我觉得这样很好,很简单。这些年来,我一直避免去想一些事情,可是最近,却似乎怎么也避不开了。我常常不能睡觉,想的很苦,但是一直不能下定决心。。。。。。直到昨夜,大人,是您的儿子帮助我终于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我从来没有一刻怨恨过他对我的那些举动,那些事情对我根本不值一提,相反我现在很感谢他,因为就是他昨天的那些话终于让我看清楚了我自己的心。我不想再犹豫,也决不会再动摇。”>
李元芳如是说,。
通过神剧,我们都看得出来,李元芳是个骄傲而又自持身份的人,他绝不会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拖累,这一点,作者真的把握得很好。李元芳这一段内心的表述,解决了我想了很长时间的问题,骄傲的李元芳以后必然会满身伤病,单纯如他,骄傲如他,必然不愿成为大人的拖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才是李元芳,那个敢于独创绛帐的李元芳!
作者题外话:皮皮的评论情真意切、言之有物,非常好。希望其他读者也能踊跃写评,奖品是签名实体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