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策应南归
作者:凌烟阁书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01

李婕念及萧得功父女对自己和李霄的恩情,奉幕后之人刺杀太子李旭时选择放弃自己的性命,临死之前声称是受丞相孟祖德指使。

李正明事后反过味来并不相信孟祖德是幕后指使,不过想到昔日崔家的所为,为了防止孟家将来势大,以李婕的遗言为依据,逮捕了孟家所有人,还株连到孟家的许多门生故吏。

不久之后又以调查清楚宫中刺客不是孟家指使为由只恢复了孟祖德太傅这个虚衔,其子孟学礼的户部尚书一职也得到恢复,没有恢复孟学仪的刑部侍郎职务,改调偏远的巴山郡做县令,孟学伦则改调到越郡任县令,其吏部侍郎一职由诸葛云顶替,孟学常的江陵府尹被罢免,挂靠在吏部等待空缺候补。

而孟家的那些门生故吏少数优秀的则官复原职或者调到别处,至于那些平庸者或者有过失者则统统罢免,永不录用,他们留下的空缺由新进的士子们顶替。

自此,孟家衰落,势力一落千丈,而其他一些大族也为李正明不流血地给清洗了一遍,南唐朝政已经牢牢地为李正明掌控。

李正明将丞相改设为一左一右,左丞相卫兴分管兵部,工部,礼部;右丞相沈万舟分管吏部,户部和刑部;与左右丞相平级的还有御史中丞周邦兴,管辖谏官及监察御史,这驾马车之间彼此制衡便是李正明的如意算盘。

南唐盛兴五年五月八日早朝朝会。

“诸位爱卿可还有事要奏?”朝会进行了大半,都是一些小事,这让李正明不觉有些困顿,便想散朝了事。

满朝文武一片沉寂,显然都没有什么大事要禀奏的,就在李正明要准备让杜知秋宣布退朝时,朝阳殿外远远传来“前线捷报!”的高呼声,顿时让李正明了无困意。

高呼声由远及近,不多时一名皇宫廷卫士卒高举战报奔到大殿门口,把战报交与殿外左边的廷卫,这名廷卫接过后迅速小跑进来。

杜知秋赶忙到殿堂从廷卫手中接过战报,拆开外面的布囊,取出奏章送上御案,廷卫则小心翼翼倒退着退出了大殿。

李正明翻开奏章细细浏览,殿上诸位大臣则屏息静等皇帝公布战报内容,许多人都以为是西军南下平叛终于有了结果。

“啪!”李正明看完之后,把奏章扔在御案之上,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长身而起,一甩袍袖走下玉阶来到大殿之上大声道:“诸位臣工,朕要宣布一个好消息!”李正明顿了顿,环视众位大臣一眼,见各位大臣均是面带期盼之色,这才宣布道,“西军不负朕之所望,于二月在北汉辽东府登陆,歼灭汉军两万余人,如今已占领辽东府全境,正向落日府进军,相信到现在已经占领了落日府!”

“哗!”大殿之上顿时一片喧哗,文武百官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群情一片激动。

未几,左相卫兴率先出班贺喜道:“恭贺陛下!我大唐立国数百年来,还是在陛下这一朝实现了占领北汉土地的夙愿!这是大唐之盛事啊!”

右相沈万舟不甘落后出班也奏道:“陛下乃是大唐一代英主,大唐占领北汉辽东府落日府一事当宣告天下,让大唐所有的子民都能分享这一喜悦!”

很快,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纷纷跪下,高呼:“大唐万岁,吾皇万岁万万岁!”

大殿之上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沉醉于西军的捷报,还是有清醒的人,这便是兵部尚书萧得功。

对于西军占领辽东府萧得功并不觉意外,很明显先前西军南下平叛不顺是假消息,目的便是为了掩盖西军北伐这一意图,这也证实了他当初的怀疑。

萧得功非常担心李霄所率西军能否顺利回师,西军占领辽东府以及落日府的消息必然已经为北汉朝廷知晓,汉军必然会设法切断西军的归路,以西军八万之众能够从十数万汉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吗?萧得功暗暗捏了一把汗。

正思量之间,殿上众臣已在李正明示意之下安静了下来,接着李正明宣布退朝,不过却留下了左相卫兴,右相沈万舟,御史中丞周邦兴,兵部尚书萧得功以及兵部左侍郎郑定国,右侍郎蒋兴权。

萧得功闻听之后心头却是一震,看样子李正明并没有把奏章所述全盘让大臣们知道,李霄定然在奏章后面要求朝廷行策应举动以帮助西军回师。

不出萧得功所料,一行人跟在李正明后面,一进御书房坐到摇椅上李正明便揭开了谜底:“前线送来的奏章前半部分是报捷,后半部分是告急!留下诸位爱卿便是想寻个对策。诸位爱卿不需拘束,都坐下罢。”

御书房另只有三把椅子,这是李正明和左右丞相,御史中丞议事时所用。自改制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同时接见尚书级以下的大臣。

杜知秋眼快,连忙到门口招来一名内侍,低语几句,这名内侍便匆匆去了,不多时抱了一个绣凳来,后面跟着两名内侍也分别抱着一个绣凳。把绣凳放到书房内,杜知秋掩上门退出去在门外侯着,其余的内侍则各忙其事去了。

左相卫兴、右相沈万舟以及御史中丞周邦兴分别在椅子上坐下,萧得功和兵部左侍郎郑定国,兵部右侍郎蒋兴权也分别在绣凳上坐下,静等李正明下语。

五月的江陵已经有些热躁,李正明拿起一旁的纸扇扇了扇,抿上一口凉茶道:“李霄在奏章中称占领辽东府后消息已经走漏,北汉朝廷很快便会得到消息,而北伐的目的除了破坏北汉东北经济外,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洗劫北汉养马场,掳得马匹为我所用。因此西军知道有被汉军包围的风险仍然继续北上落日府。李霄称从时间来估算,奏章到达江陵时汉军应该会有所动作了,而西军必然已经占领落日府。北伐主要目的完成便当回师,由于汉军很可能已经断了回师的路,因此李霄在奏章里称希望朕能调动军队以为策应,分散汉军兵力为西军南归创造机会。”

沉寂片刻,卫兴首先道:“西军乃我大唐军队精华,不容有失,陛下可以下令江上郡兵马指挥使樊瑞出兵攻北汉马关府,令太尉吴纲出兵攻商阳,同时派援兵从海路前往辽东府接应西军。”

李正明微作沉吟道:“卫爱卿所言颇有道理,不过如今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

兵部左侍郎郑定国道:“回陛下,京城新练新军有五万人,各地团练军还能抽调出三万训练有素的士卒,一共能有八万人可供调度。”

兵部右侍郎蒋兴权禀奏道:“陛下,根据李太傅对军队武器配置的要求,这八万军最多只有四万人能够配备齐全,余下的还得使用旧兵器。”

右相沈万舟道:“陛下,最近几年大唐都风调雨顺,通过海外贸易入超大量金银,再出动八万大军国库是拿得出钱粮的。”

“很好,”李正明很满意,合上纸扇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钱粮没有问题,兵器虽然没有完全更换完,不过这不是重点。现在朕关心的是,这可以出动的八万大军怎么来用才能策应西军突出重围,朕首先可以否决的是这八万大军绝对不能全部派往辽东府接应西军,八万大军通过海路可不是一下就能运到的,西军可等不起那么长时间。”李正明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了面容平静一声不响的萧得功身上。

“萧爱卿,你是知兵之人,你来说说这八万人该怎么用?”李正明微眯着双眼瞅着萧得功。

萧得功赶忙面向李正明半躬身一礼,然后坐正身子道:“回陛下,江上郡正面是北汉洛王赵宗捷,大军不能轻动。商阳一面向南,易守难攻,即使楚云亭不在,急切之下也难以收复。”萧得功站起来走到书房巨幅地图前,指着一处道,“陛下,从八万新军中挑选出四五万精锐,择一上将由此反攻,一可以策应西军南归,二可以切断南下汉军归路,三可以收复失地!”

李正明拿起纸扇一会打开一会合拢,目光却是紧紧盯住萧得功所指之处。萧得功不再言语,向李正明施了一礼便退回坐下。卫兴、沈万舟、周邦兴以及郑定国、蒋兴权也纷纷把目光投在了那里,或皱眉或舒展,均在深思。

周邦兴率先打破沉寂道:“陛下,臣赞同潞国公的看法。不过汉军向来善战,而且名将如云,这八万大军就算是精选的也毕竟是新军,必须要一成名之将统帅才有把握,否则将于事无补!”

“你认为当朝诸将谁能担当此任?”李正明冷眼瞥了一下周邦兴道。

“陛下英明,心中一定早有人选,臣不敢妄加言论。”周邦兴连忙道。

李正明不再理会,看向其他人道:“诸位爱卿可还有别的良策?”

郑定国站起来躬身一礼道:“陛下,臣以为除了精选的五万人外,剩下的三万人必须选一部分通过海路增援西军,另外的则增援江上郡。商阳的汉军由于有红河因此可以不虞,而江上郡兵力则稍显薄弱,北汉肯定也会提防我军调动策应西军南归。”

“善!”李正明合拢纸扇在左手手心轻敲了一下道,“李霄奏章里称在辽东府建了一据点为前哨,朕调派一万人前往增援,其余的则调往江上郡。”顿了顿,李正明又道,“如果没有别的意见便散了罢,领军之将朕会再考虑考虑。”

“臣等告退!”卫兴等人互望一眼没有便站起来躬身告退。

卫兴等人退去之后,李正明陷入了沉思。南唐缺乏大将的弊端再次凸显出来,现在三路大军都需要大将之才,而遍观朝中却无一人堪当大用。

卫兴等人去后,杜知秋便命内侍从御膳房端来一碗参茶,自己接过亲自端到李正明面前道:“陛下请用茶,莫要累着龙体了。”

“传捷怎么样?”李正明接过抿了一口,随口问道。

“回陛下,”杜知秋喜形于色地道,“在碧泉宫小太子好着呢,听皇后娘娘身边的侍女说已经能走两步路了。”

“是吗?”李正明把茶杯放到一边,“过几天朕也去消消暑,顺便看看太子和皇后。”这时候李正明心中也定下了领军大将人选。

不日之后,李正明连下数道圣旨,令禁军虎贲中郎将(等于四品偏将军)韩墨率新军两万人增援江上郡,令皇室亲王东海王李凉以及禁军勇毅校尉(等于五品裨将)率六万新军精锐前往东海水军南通港。

五月二十日。

“太傅,大事不好,孟将军负了重伤!”一名亲卫慌慌张张地闯进书房向李霄禀报。

“什么?!”李霄大惊,心头剧震,难道是遭到汉军埋伏了?

正在李霄惊疑之间,又一名亲卫飞奔而来禀道:“太傅,府外有一位年轻的书生求见太傅,自称是太傅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