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被提拔上来做仓管员了。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在仓库做了搬运工,就一定能提拔当上仓管员的,同李伟一起进来的两个搬运工,有一个没有干几天就走了,另一个呢,到现在还在做着搬运工呢。不达在工厂混,也得要别人看你顺眼。别人看你顺眼,就提你上来了;看你不顺眼呢,就踩着你,让你在底层打滚去吧。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李伟在做搬运工的时候,确实很吃苦。如今,他也和杨大海一样,穿红色的衣领了,级别是干部呢,结束了灰衣领时代,只是工资还没有加上来,像他这种从底层提拔上来的人,也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呢,试用合格了,才会给加工资。所以说三个月试用期,其实也就是走个程序而已。
这被提拔上来,虽然算不上一件大事,但是怎么说都是一件喜事呢,李伟就写了一封信回去报喜。世世代代当农民的李家兵收到这封信以后乐得不得了,他李家兵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有坐过一天办公室,现在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终于坐上办公室了自己的儿子做了仓管员,成了坐办公室的人啦。其实他不知道,对于一个一千多人的工厂来说,一个普通的仓管员,虽然把他们也划分到管理人员这一块,其实他们的位置也是很低的。仓库办公室有一张他们的办公桌,但是那个办公室比金发电子厂那栋高高的写字楼里面的办公室差多了,人家写字楼里面的办公室有空调开着呢,不管多热的天,坐在里面都不会出一滴汗,坐在仓库办公室的人,还吹着大吊扇,天无论有多热,他们不敢把风扇开得太大,风大了,桌上的资料就会吹得满地飞。办公室里面上十个仓管员,李伟刚刚进去,还算是个小字辈,什么都得向别人学习。所幸的是,因为他和杨大海是同学,有杨大海在帮他搞人际关系,所以他进去以后,才没有遭到别人明显的排挤。因为是新人,分配给他的工作量也是最少的,只管发一下标签纸。主管说,这段时间让他熟悉工作内容,等他熟悉了,以后的工作量一定要加上去的。
一九九八年的中国,电脑办公刚开始普及,就连走在科技前沿的广东,许多工厂的办公室里面还没有电脑,好一点的工厂里面,电脑是有了,但是也不多。金发电子厂算是条件好一点的工厂了,写字楼里面倒是每人有一台电脑,但是其他部门,就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了。比如说仓务部,整个部门就两台电脑,这两台电脑是做帐用的,专门有两个文员来侍候这两台电脑,像杨大海李伟他们这些普通的仓管员,是没有机会靠近电脑的。不过最近厂里面经理级的人开了会议,据说工厂会在半年时间内普及电脑的应用,以后部门办公室里面,也会一人有一台电脑,而且特别针对仓务部说了,以后仓管员自己经手的帐目,一定要自己做上去,整个仓库的资料共享。这个通知一下来,许多仓管员就愣住了。仓务部除了那两个文员会电脑,其他的仓管员对电脑还真是一窍不通。不会操作电脑的人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摆在他们眼前的一个任务就是:一定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电脑。当然,这个学费工厂里面肯定不会给你报销的,想学东西当然得自己掏钱。
电脑的普及,在短时期内,促进了一个行业的火爆:电脑培训中心。当然,瞄准这个商机的人没有多少,所以在电脑培训这块领域挖第一桶金的人当然是大赚特赚了。不得不承认,电脑培训中心无疑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懂电脑基本操作的人,也确实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但是总体说来,在培训中心能学到的也就是一点皮毛。不过,正因为懂了这些皮毛,你就比那些边皮毛都不懂的在工作中占了上风。所以说,拿钱为自己投资,学一点技能也算是抓住机遇的一种方式。杨大海和李伟,他们现在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操作电脑,等厂里面普通电脑的时候,才不会被淘汰出局。退一万步说,就算厂里面说普及电脑是一句空话,自己花了钱学知识怎么说都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金海工业区的电脑培训中心不多,只有两家,一家名叫书山,一家名学海,开这两家培训中心的是两姐妹。一听到这两个培训中心的名字,很多人就会想起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家培训中心开业的时候还不久,每家培训中心有二十多台电脑,是全新的电脑。书山电脑培训中心就在金发电子厂旁边,出了工厂宿舍楼前的大门,往前走不到两百米远,就是书山。学海呢,在金海商业街那边,离金发电子远一些。
这段时间金发电子厂不赶货,车间很少加班的。车间没有事情做,他们货仓也就跟着闲了起来,晚上就安排两个仓管员轮流值班。据说每年这个时候,是金发厂的淡季,这个淡季一直要持续好几个月。反正是他们拿月薪的,加不加班工资都一样多,每天就上八个小时班,下了班就坐在饰演嚅面看电视,也挺无除夕聊的。于是李伟和杨大海商量着:正何不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去学电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