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进入三四月份,张家湾中学就进入了紧张的时刻。一年一度的中考又要到了。又一届学生要毕业升学了。辛苦了三年的孩子们要等着收获了。三年级的班主任把班上的孩子们盯得紧紧的,生怕他们在中考前夕有个什么闪失。各科老师们也忙碌起来,连早晚自习也守在教室里面,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塞进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去。学校里面的两台油印机忙碌起来,老师们排着队,用破旧的油印机印刷试卷给孩子们进行测试。马上要进行第一次摸底考试了,这次考试是由县里面命题的。初三(三)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是学校里面教学资格比较老的老师了,以前他是专门带毕业班的,但是从前几年起,学校说要带班就得从初一一直带到初三,包括单科老师,教学生也得一届一届地教,这样到中考的时候,才知道老师到底有没有成就,成就有多少。当然,中考的时候语数外无疑是占了比重的学科,所以这三科老师们当然是最紧张了。杨老师除了做三班的班主任,还负责教二班和三班的语文。
早晨起床铃一响,杨老师就起床了。为了迎接中考,他的作息规律和孩子们一样了。孩子们做完早操进教室的时候,他已经等在教室里面了,孩子们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以后,他就忙着清点人数了。晚上,学校安排了三节晚自习,有两自习分了科目的,最后一节二十分钟的自习没有划分科目,给孩子们自由学习。不过,自从进入中考倒计时以来,这最后一节晚自习的下课铃声似乎不管用了,想继续上学的孩子们舍不得离开教室。也难怪,这些乡下的孩子,中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很多孩子们身上担负着的是一家人的希望。作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杨老师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孩子们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还给每个班主任下达了死命令:孩子们下晚自习后,如果不想回宿舍,想留在教室继续学习的,班主任也得奉陪到底。所有的班主任都没有厌言,他们知道,孩子们是在为自己,也是在为班主任争气呢。
与紧张的空气形成对比的,就是旷课的学生也随之多了起来,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旷课的都是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又厌学的,他们留在班上不仅什么好处,反而会带坏一些好学生呢。他们旷课了,学校只是习惯性地派一个老师去给家长打个招呼,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旷课了,人不在学校了,家长你也得出面管一管你的孩子,还有中考的时候,叫他们也去参加考试。学校给家长交了底,就算他们的孩子在外面惹了麻烦,学校也没有多责任。反正到了中考的时候,让他们参加考试也只是滥竽充数而已,他们考不出什么好成绩的。学校看重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可以在中考的时候为学校争光的学生。那些孩子才是张家湾中学的希望呢。杨老师在心里默默地估算了一下他班的上孩子们,班上四十多个学生,只要有三个孩子上一中的分数线,还有五六个人上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就行了。张家湾中学的升学率并不高,根据以往的记录,上一中线最多的一年,人数也没有超过五人。除了一中以后,县里面也只有一所普通高中,也就是二中。二中的分数线也划得不低,每年张家湾中学能考进去的也没有几个。他班上的孩子,谁该上一中,谁上二中,他早已在心里假想好了。如果中考成绩如他的愿,在初三的三个班级里面,他带的班无疑是排名第一了。初三的孩子是最可怜的,他们是没有双休日的,星期五学校放他们回家去拿生活费,星期六一大早就得赶回学校,十点钟就开始补课。每个班星期六的第一节课都安排的是班主任的课,这样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班上的孩子到了多少。杨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还算满意。班上的好孩子们,在关键的时刻,一个都没有少,虽然还有个别学生欠着学杂费没有交清,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学杂费的事情影响到中考,他们都坐在教室里面安心地备考呢。所以,当另外两个班主任都在为学生的流失而烦恼的时候,杨老师却在暗自庆幸。
又是一个星期六,一大早杨老师就从乡下的家里出发赶往学校去了。他惦记着十点钟的那节课呢。到达学校的时候,就要到上课时间了。他用抹布擦了擦鞋面的泥巴,就抱着一叠试卷进教室了。走上讲台,习惯性地用眼睛把教室扫视了一遍。教室最后一排右数第三个座位空着。杨老师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座位无论如何也不能空着!那是杨春华的位置。在他的眼里,杨春华是个好学生,虽然按平时成绩来看,上一中有一点难度,但是考上普通高中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杨春华不可能旷课的。他虽然平时有点调皮,上课的时候会分一下神,但是他的天资好,如果让他上了普通高中,只要稍微努一点力,考上大学并不是一件难事。杨老师问班上的学生:“有没有和杨春华一个村的同学?”教室里面没有人回答。他再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回答。杨老师让学习委员把试卷发了下去。他坐在讲台上守着孩子们做试卷,心里却老是想着杨春华。他报着一丝希望想:或许,他只是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