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枪打出头鸟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60

俗话说的好:“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你越是软弱可欺,偏偏还就有越多的人来主动欺负你,小学生时代过来的同学们一定是深有体会吧。

在心理学上,也有一则类似的著名定理叫“破窗效应”:如果一扇窗户被人打破了,而这家主人没有及时修补,那么路过的人还会让它变得更破。

如今,大元朝廷因为没有及时将红巾军的反抗*下去,所以引来的是更多的反抗!

话说有一位邳州人叫李二的,此人颇为仗义。有一年当地闹饥荒,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惟独这李二家中还储藏着一仓芝麻,估计他家就是做榨油生意的。眼看饿死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李二顿生恻隐之心,尽数把家中的芝麻献出以赈济贫苦。这人格多高尚,比那些为富不仁的可强多了。

从此,当地百姓交口传诵他的好名声,也把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绰号送给了他――“芝麻李”!

这芝麻李也算是个热血青年型的人物,他目睹元朝政府的昏暴统治,急欲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邻居赵均用一向颇有智略,于是芝麻李就私下对老赵说道:“而今朝廷妄兴土木,百姓贫苦无告,以至天下纷扰不安……我听闻颍上(刘福通)香军起,官军却奈何不了他们。当此之时,真男子,取富贵之秋也。”

通俗一点讲,就是:老赵啊,咱们干大事的时候到了,你干不干?

这老赵很干脆,他略一思量:好,那就干他娘的!反正老子这几年也快没活路了。

不过,他还是对老李强调了一下困难,但是也有解决的方法:“老李,咱们城南有个彭大,此人既勇悍异常,又颇富于远略,想成就大事,就得找此人相助啊!”

“我和彭大不熟,那这事就交给你了吧。我去召集其他的弟兄……”

说罢,二人便各去准备。

芝麻李即去串联其他一些兄弟,并让他们广布谣言(谶语)。不久,无论野村荒郊还是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都唱起了“挖了石人眼,当时木子反”的童谣。

“木子”乃“李”也,古人就吃这一套。比如说隋末李渊父子造反时,也曾让人整了很多类似的童谣,像什么“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就是意指“李”、“渊”两字。我以前还专门写过这么一套书,所以对于这其中的道道儿也算摸得门清。

话说老赵这边的事办得也很顺利。那天,他刚一走进彭大的家门,就只见彭大正在用力磨着一把斧头,于是老赵搭讪道:“磨这么快的斧子,彭兄这是要去干什么?”

彭大头也不抬地说道:“草!老哥你来的正好,你看这庄稼连年歉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日夜盼着州县赈济,可官府这帮龟孙哪里靠得住。没办法啊!想砍点柴,挑到城里换几升米吃。”

说完,就好歹转身看了老赵一眼,显出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

老赵心想:你丫还是砍人吧,那样多干脆,多爽!

要在往常,老赵也许会好言劝慰,并慨然解囊。可是今天他却把脸沉下来,故意呵斥道:“好一个男子汉!好一个大丈夫!不空长一身力气,倒学会拿它砍柴换饭吃了。”

请将不如激将,彭大被老赵说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老赵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又说:“实在说,凭你彭兄的本事,就眼下这个光景,到哪里不得一顿饱饭,还用得着使这种笨力气吗?你老兄但能依我,别说是衣食无忧,就算是取什么样的富贵,还不全由你!”

彭大也不傻,别看嘴上粗,但还是有些头脑的。他这时才恍然解悟,沉吟了片刻之后,他竟冒出这么一句开窍的:“草!芝麻李干不干?”

“呵呵,不瞒兄弟,他正是咱们的头领!”

“草!那就算兄弟一个!”

于是由老赵引见,彭大与芝麻李二位得以相会。

英雄惜英雄,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共同的革命追求,最终促使他们坚定地走到了同一条阵线上。芝麻李这边相继联络到了五位有胆有识的好汉,于是这八人便歃血为盟,约定日期共举大事。

就这样,一个新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冲击政府机关并试图推翻现行政权的暴力革命团伙诞生了。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十日这天,芝麻李等八人伴作河夫从百里之遥的邳州一路狂奔,日夜赶往西面的徐州,准备在那里打响自己武装反抗大元统治的第一枪。

有人可能要奇怪了:这芝麻李等人既是邳州人,想必在老家的群众基础应该更牢固才对,奈何舍近求远,跑到人家徐州地盘上闹事呢?

其实,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徐州是一座大城市。当时四方遭难,徐州城内外一定聚集了不少饥饿的游民,那里的政府管制也一定非常松懈;假使有人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而芝麻李等人正可浑水摸鱼。

几人到达徐州城外后,稍作休息,便于第二天夜间展开了行动:四人混进城里,其余四人则留在城外见机行事。到了这天四更时分的时候,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的模样,正是夜深人静之际,于是革命行动开始了。

在城内的四人先后在四个关键的地方放了四把火,然后他们便会合到一处,并大声的鼓噪喧哗,结果把城内一干人等都给搅扰醒了,于是大家也都跟着喧腾起来。

城外的同志见城内动静四起,于是便向城内呐喊响应。城中顿时乱作一团,而城内四人则乘机夺得了守门元军的兵器,他们一阵乱砍乱杀,正不知道有多少人呢,直弄得一帮元军哭爹喊娘,像一群无头的苍蝇一般。这事也太突然了,白天时都没啥征兆!

城外四人于是也乘机进城,他们同声喊杀,直乱了一夜。到天明时,仍旧搞不清状况的元军都被惊吓得跑出城去搬救兵。趁此机会,芝麻李等人便于大街上一处树起大旗一竿,竟公然开始募人入军,也是惟恐元军反扑。

很多衣食无着的老百姓于是纷纷参加了队伍,还没几天工夫,从之者已达百余万人。估计这其中家属要占很大的水分,就如同东汉的黄巾军起义一般,曹操一次就降服了人家三十多万人,这其中肯定不是全是壮汉;再如当年的方腊起义,从之者竟有二百余万,东南为之一空。

初战告捷,而且凭借的不过是区区数人之力,居然就能够在一座大城市一炮打响,足见此八人并非寻常人物可比――这场起义,通常也被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成本最小的一次起义。

纸里包不住火,虽然当时作为元丞相的脱脱总不想以烦心事打扰追求“无为”的顺帝。可是如今到处都乱翻了天,顺帝老兄的御榻也已被震得不那么平稳了。

一天,顺帝便着急上火地把脱脱叫来,狠狠把这位老兄给批评了一顿:“你丫的不是常说而今天下太平无事吗?放眼宇内之半,都快成了红巾军的天下了,你丫的有什么辙儿能解决问题吗?”

脱脱这几年见惯了皇帝的清闲状,他这偶一展露帝王的獠牙,脱脱竟有些战战兢兢的不适应感,一阵汗流浃背过后,脱脱于是请缨到:“今徐州贼势为大,臣愿自督大军前往*之,不平此贼,誓不回还!”

“好,朕就依你,不灭光了这帮贼寇,你丫就别回来见朕!”

同几乎所有已被起义军控制的地方比较,徐州算是个突出的重镇。它既被人占了去,元廷的脸面当然挂不住,所以必欲讨还之而后快。像刘福通、郭子兴等人起初占领的都不过是些小地方,元军自然要对他们滞后考虑了,即使征讨也恐怕不会倾全力。

相反,还有像徐寿辉等人,又是建国号,又是攻取大城市,招摇过市,所以招引来的便是元军最疯狂的反扑。徐寿辉等人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进山打了几年游击,待到元军都调去打已经坐大的刘福通等人时,他才又得到了喘息之机。

当时,元朝的官军养尊处优了数十年,已经不堪大用,所以脱脱接受了淮东元帅逯善之和豪民王宣的建议,招募了一支由“城墅趱勇惯捷者”及盐丁组成的临时军队。

这支军队共计有六万人,他们皆黄衣黄帽,号曰“黄军”。倒与拥日的、可耻的皇协军有得一比,都是为异族人卖命嘛。不过抛开民族偏见不谈,他们本质上倒是与那由义乌矿工组成的“戚家军”是比较一致的。

黄军与其他元朝官军一齐向徐州气势汹汹地压来,在此之前,元朝政府已派兵包围住了徐州。此次,参战的元军也达到了数十万之众,对于乌合之众的芝麻李等人而言,确实是很头疼的。

脱脱作为前敌总指挥,他事前怕功劳被人抢走,于是先行下了命令叫包围徐州的元军暂作进攻准备,等他到徐州后再行发起攻势。而且,黄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结果是悲剧性的,至正十二年九月间,才起义不过一年有余的芝麻李等人就遭受了来自元政府军的沉重打击,不仅徐州孤城很快被攻陷,连芝麻李本人也被俘牺牲。有的人说他其实并没有死,不过他从此确实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跟死了似乎也无甚区别。

所幸的是,彭大和赵均用得以脱离虎口,保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他们率余众向西南而行,一路与元军周旋。最后,于这年十月间同郭子兴部胜利会师――这与南昌起义、井岗山会师惊人的相似!

不过可惜的是,濠州这滩水本来就已经够浑了,彭大和赵均用这一来,更是加速了起义军领导层的分化。

其实没什么见识的孙德崖还好说,偏偏这个赵均用是个野心极大的家伙。以后,在濠州起义军遭元廷打击后,赵均用又辗转来到了当时山东解放区,即红巾起义军的另一杰出领袖毛贵那里。毛贵是刘福通的部下,据说他也曾是当年的徐州余党、赵的旧部;毛贵在元末起义群雄之中,也可谓是难得的智识之辈了,可惜他后来竟被赵均用所谋杀,致使东系红巾军的羽翼被剪。否则,未来与朱元璋争夺红巾军领导权乃至争夺整个天下的可能就是这个毛贵了。

老赵在这家伙明显不是省油的灯。当时,在老赵的撺掇下,老孙和老郭二人险些就火并起来。

外敌在旁环伺,窝里斗争又日趋升级,眼看就要自毁长城。内忧外患,弄得个朱重八这心里真是哇凉哇凉的,他不得不挖苦心思想:这样下去究竟不是办法,以后可咋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