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怪道老郭当初如此鄙视孙德崖,也因为这老孙既不智也不明,整天过得稀里糊涂的。
就在当老郭死后,这孙德崖倒似得了便宜一般,竟派了人来老郭的儿子郭天叙这里(滁州)为老孙说项,那意思就是他们主子想要接管老郭所挣下的这份家业。
这郭天叙当然不能同意,不为别的,就说自己的老爹是为嘛死 的吧。于是郭天叙便想着找些理由驳了那姓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你姓孙的算个什么东西”,小郭心里骂道。但是这明挑儿的话自然是说不得的,小郭又怕自己控制不好情绪,于是便拜托了和阳的妹夫,让他替自己拿个主意,一并好修了书信婉拒了老孙。
这朱妹夫当然乐得同意,他心知这老孙也忒死皮赖脸、不知自个儿斤两了,索性就含蓄地打发了他两句,而且朱妹夫着重指出:他们不远的将来是要离开老家到南方发展的。老孙一看既然是这样,也就死了这份心了。
也就是在这时,龙凤政权创立了。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于是杜遵道①、刘福通等便派了人来滁州、和阳招抚一干人等,欲为己助。张天?自忖这“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他便跟随着使者去到了亳州,以正式接受小明王的册封。
当时,朱同志正在亲率将士攻取和阳西南一带那些负隅顽抗的民寨,并相继讨平了他们。
这时候老张也从亳州回来了,并带回了小明王的谕旨: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才坐这第三把交椅,似乎有点委屈了自己。于是朱同志竟当即忿忿不平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结果,竟对此任命不予理睬。
显然,朱同志的这一态度很是可疑,要么是史书将当日的真情形给隐去了,这是为了尽量把朱皇帝给摘巴干净,以显示是他是独立起家,无所谓僭越旧主;要么,这样的混话便是朱同志一时冲动才说出口的,后来他才算是想明白了(缓称王的好处),甚至到了该独树一帜的关节,却还死抱着人家“小明王”的招牌不放――他这不但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算计了,而且有了龙凤政权的羽被,他也得以让自己一时仿佛隐了身;这样元军的矛头便也不会首先对准他了,元军也懂得“擒贼擒王”的套路嘛。
如果再套用一个博弈模型来解释朱同志的这一“自我保护”的作为,那便有点“枪手博弈”的意思了――一群枪手在一块决斗,对于枪法最好的甲来说,枪法次好的乙对自己的威胁自然最大,所以他的枪口要先对准了乙;而乙也会这样考虑,他的枪口要先对准了甲;这样,枪法最次的丙却成了安全系数最高的那位。
但是实际上,如果丙只是给甲和乙造成了枪法最次的错觉,丙不过善于装孙子而已;如此一来,丙也就最容易在这场博弈中胜出了。
① 不久刘福通就杀了杜,因为杜自以为是读过几本书的国子监生,太过于专横骄恣了。
当时,元军的势力仍然很强,朱部要想在南方顺利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元军的阻挡、打压。
但是一旦他打出小明王的旗号,那么元军的注意力自然也就愈发被龙凤政权给吸引了去――最拉风的就成了最倒霉的,而那最懂得低调和掩饰的,却成了最不怎么受对手重视的。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故事:一只可爱的小鸟,整天站在树梢上悠闲地歌唱,日子过得很是逍遥自在。这时一只兔子刚好从树下经过,它好羡慕那只小鸟,于是就躺在树下也放声高歌起来。不一会儿,来了一只狐狸,小兔子正唱得投入,没防备,结果它就被狐狸给吃掉了。
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当你还没有站到一定的高度时,请先闭上你的嘴!因为很多时候,实权和地位才是你说话、拉风的本钱。
好了,且不管什么左右的副元帅吧,反正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当时朱同志一心要谋划的正是过江的大计,只要能在江南站稳脚跟,凭你什么小明王、大元帝,咱到时候一律不甩你们,你们也没辙儿。
也正是由于朱老大的威名一日更甚一日,所以一干豪杰如过江之鲫般纷至沓来。只要组织(企业)的名头响了,那么就不愁内部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
就是在渡江前不久,有一位少年英雄便投到了朱老大的帐下,此人便是后来几大重量级将领之一的邓愈。
说起这“邓愈”的名字来,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大约这与小邓同志低调的为人也分不开。说起他的故事来,倒是与后来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可谓有得一比。
石达开同志是太平军中数一数二的名将,尤其难得的是,金田起义时他还不到20岁,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石达开十五、六岁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沉稳老到,之后不久便与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结拜为了“忘年交”的兄弟。
邓愈也不差,他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十六岁时跟从父亲和哥哥起兵(自保),父兄不幸相继战死后,他便成了这支军队的统领。小邓不但足智多谋,且每战必挺身破敌,以至敌军中皆服其勇武,故而多不敢与之交锋。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纷纷求其保护。至正十五年他18周岁,乃率所部投奔了朱老大,小邓本名叫邓友德,朱老大非常赏识他,故给他赐了新名字叫“邓愈”,并命他充当管军总管。
邓愈一生深受朱老大的器重和信任,一来可能是见他年纪小,喜欢得紧,有一次他因遭遇了变故败兵而回,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同志居然破了例(当时洪都叛乱,可能也是由于事发突然,朱老大自己也有部分责任);二来小邓确实也不乏人格魅力,可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身经百战的小邓其实也是主角之一,正是他同朱文正等人一起,才终以非凡的意志力及高超的战术抵挡住了陈友谅部的疯狂进攻,创造了又一战争史上的神话。甚至在北伐时,徐、常以主力人马出山东,而小邓则受命从湖北出河南,以一偏师作为北伐军的辅助。
“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小邓即在此六人之列,他死后被朱皇帝追封为了宁河王,足见战功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