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当下一位名人所说的,“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并非他的座右铭,他的座右铭其实一点儿也不华丽;他的座右铭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那就是:“不行的时候就再试试,行的时候就不用试了”。
很显然,张士诚的座右铭也并不是需要解释自己剽悍的人生,每当自己不行的时候,他一定会再试试的,他一贯的典型风格便是死撑到底――可是稍不留神,他最终却成了一位死硬分子!
张士诚,小字九四,江苏泰州白驹场亭人。除了施耐庵这个同乡外,明末此地还有个著名的“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支;巧合的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先生的父亲也是老张的同行――盐民,因为此地有巨大的盐场,当地多有吃这碗饭的。
老张有三个弟弟:张士德、张士信、张士义,张士诚本人能力倒并不是很强,关键也在于他这几个弟弟在那里替他撑着场面。
有意思的是,“张士诚”这个名字,自然还包括他兄弟的名字,都是他们变阔后才取的,就跟朱家兄弟似的;不过朱元璋的名字是人家自己取的,而老张的这名却是专门找读书人给取的,《孟子》里有一句“士诚小人也”,据说就是这位书生故意拿来讽刺老张的。可惜近于文盲的老张却没能看破,乃至贻笑后世。
自来两淮就是中国产盐的重要基地,而这张家兄弟就以操舟运盐为业,也算是与那方国珍兄弟同行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历来那些四处谋食的盐民、游民一类,都是最不安分的,再加之他们见识的东西又多,显然要比那些孤陋寡闻的农夫乖滑、精明得多。比如黄巢就是贩私盐的,刘邦当年不务正业,也是经常四处游荡;还有李自成是邮差出身,朱重八更不必说,游民一个。
正是基于这一点,商鞅“禁游学”,朱皇帝后来则“禁游民”,戚继光、曾国藩等只招实成的农民入伍。
张家兄弟借着自身职业的便利,也没少干了贩私盐的营生,他们乘机也算获过一些小利。
要知道盐业可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利润那是相当可观的,张氏兄弟有些资财也不希奇。偏巧这张九四跟宋公明、郭子兴却是一路人,他轻财好施、家财散尽,很得一帮兄弟之心。这老张也是个相当的实在人,所以他死后还不乏有百姓会怀念。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合格的领导,治国那可是需要大才干的。
然而这张氏兄弟终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无权无势,没少受别人的欺负。话说老张经常贩盐到一些富家,富家却没少凌辱了他,或者故意压低价格。而其中政府公务员最霸道,弓手(管治安的)丘义就是欺侮老张最过分的一个,估计当日的情景就类似今天的城管欺压小贩吧。
后来,张家兄弟终于忍无可忍。当时天下纷扰,他一帮兄弟怎能如此窝囊地活着,“不蒸馒头蒸(争)口气”,起码得出了这口恶气。于是至正十三年正月的一天,老张便领着几个弟弟并壮士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举事,所以史称其为“十八条扁担起义”(后来的贺龙元帅就再现了张九四当年的风采)。
举事之后,老张要杀的第一个人当然就是公务员丘义,然后又去灭了那些经常欺辱他的富家,还把他们的住宅付之一炬。随后,他们就开始拉竿子,招少年,响应者数千,正式宣布起兵。当时,盐丁们正苦于重役,于是共推老张为主。
他们最先拿下的就是泰州城,之后高邮的城守李齐好不容易招降了他们,没多久他们又反叛起来。他们先是杀了行省参政赵琏,又攻陷了兴化,又连结了砦德胜湖地区的一帮兄弟,至此声威愈壮,有众万余。不过,在这一战斗过程中,张士义却不幸战死。
元廷以万户的职衔招降老张,他不接受;之后他又骗杀了李齐,并一举袭占了高邮。然后他便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建元天?,也开始过起土皇帝的瘾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何况老张所占的高邮正好切断了元廷的生命线,他们不赶紧派人来收拾老张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