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唐太宗纵囚时可能也是这样考虑的,因为隋末唐初的乱离之世,难免有人会为了求生铤而走险,但你若宽待他,并给他一碗饭吃,他也仍旧不失为一个良民。
不过,到了明初时,朱老大却一改自己的宽厚之风,竟极力贯彻起“重典”治国的原则,想来他未必没有自己的成熟考虑。
不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内,主子尚有些威严,那些家奴们还无法无天的事情不断,以至让人一管起来就头疼。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治理一户大家尚须让人有所忌惮,何况是治理一个新创的国家?必要让人尽知国家、律法之不可触犯的威严,以后的统治者管理起来才方便、顺手。
这年的十一月,还设立了管领民兵工作的万户府,朱老大在告谕行中书省的报告中道:“古来就讲究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耕作的闲暇则讲武事。而今兵争之际,当因时制宜,已经平定的郡县中,民间自然不乏武勇之材。应当对他们精加简拔,编入地方军队中,设立民兵万户府正是为了统一领导他们。农时则耕,间则练习,有事则用之。一旦事情平定,对于那些有功人员就要进行各方面的奖励,无功人员仍令他们还家为民。如此一来,则老百姓没有了坐吃山空的弊端,国家也不缺少可用之兵,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庶几,寓兵于农之意也。”
这正是立足长远的打算,当后来名儒朱升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时,朱老大更自觉地是把紧抓根据地的基础工作看成了头等大事。
九字战略后面还会有所提及,这里不妨先仔细解释一下, 事实上,这九个字不过是朱氏应天政权分别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基本政策的一个形象性概括而已。
“高筑墙”就是强调要把根据地的巩固工作当成第一要务,“打铁需要自身硬”;显然,修造城墙、加强守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闭城自守,而是为了保障更好的进攻,立足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退的原则,关键是退有可退。
举世闻名的南京明城墙(两层),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只是考虑到耗费巨大,迟至朱氏政权渐趋巩固之后的1366年,南京新的城防体系才开始陆续营建,且耗时二十余年。这也算是一种居安思危吧。
“广积粮”就是强调要把军备、后勤工作重视起来,要让士兵们都能吃上饭;关键的是,要在相应的城防中大量囤积粮食,这样就可以应付危险局面,大大提高城池的安全系数。
大明建立以后,军屯更是被全面铺开,以至于朱皇帝自得地说:咱养兵百万,却不要百姓一粒米,古往今来谁能做得到?
“缓称王”这个比较明白了,前面已经提过多次。就是不做出头鸟,不过分招摇,要学会做“枪手博弈”中的那位会装孙子的丙。
经常伴随左右的孔克仁也曾向朱老大进言道:“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也是强调要先充实自己,保证自己不被欺负,然后等待合适的机遇,以逐步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几十年前,九字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即“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过这新九字还有些争议,然而就我看来,有备才能无患,绝不是一句“穷折腾”就能轻易否定的。
而且事在人为,战略指导思想虽是好的,但在执行层面难免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