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狼来了(下)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29

时间再拉回到至正十九年初,西线战场。

“双刀赵”侵袭太平,结果被朱部守军五千人击败,并损失了粮食一万七千余石。老赵不甘心失败,又侵袭附近的陵阳、石埭等县,双方战于栅江口,结果老赵还是没有捞到便宜。

这年的四月,朱家军收复了池州。

先前,赵普胜既陷池州,乃遣别将守之,而他自己则驻扎于枞阳水寨,以伺机寇掠朱家军的地盘。徐达到西线主持工作以后,他考虑到老赵的巨大威胁,于是便命双刀赵的老熟人俞通海等率水军前去攻打枞阳水寨。结果,老赵失利,他的部将赵牛儿、洪钧等被俘,他本人则弃舟陆走;另外,朱家军还缴获了艨艟(大船)数百艘。借着此战胜利之余威,朱家军便收复了池州。

当时朱老大人还在浙东,他听到收复池州的喜讯后,便升徐同志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俞通海则被升为佥枢密院事。

当月,俞通海又率军前往攻打赵普胜,不克而还。二人虽是老战友,但无奈而今已各为其主,交起手来恐怕也是很不爽。诸将都觉得这老赵将会是朱家军未来在西线的劲敌,都为此深以为忧。

可是朱老大却不这样认为,他有法子轻松地除掉老赵:“赵普胜虽然勇猛,可是却没什么谋略;如今陈友谅挟持其主徐寿辉以号令群下,君不君,臣不臣的,他们上下之间,必然都是怀疑有二心的。现在咱们不妨用计离间陈友谅与赵普胜,如此要除掉他,不过就是一人出面就可以办到的事情!”

当时老赵那里有一位门客颇通智术,常常为他出谋划策,老赵将他尊为自己的“谋主”。于是朱老大那边就派人偷偷与这位门客建立了联系,他们为了挑拨这位门客与老赵的关系,便故意将双方联络的书信送到老赵那里。老赵看到信后,便开始对这位门客产生了怀疑,而这位门客怕不能自保,便干脆归顺了朱家军。

老朱的人这边自然不会怠慢了贵人,于是对这位门客颇为厚待。门客大喜过望之余,便把老赵的平日所为都讲了出来――因为老赵本是徐寿辉的亲信,他自然是不满陈友谅的所作所为的,只是暂时隐忍而已,但暗地里却在准备着相关工作。

得到了这些有用的消息后,老朱的人又重金收买了一位说客到陈友谅的亲信那里,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又添油加醋地传递了一遍。这些信息最终自然就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他的疑心病自然也就更重了。可是老赵这边却浑然不觉,他见到陈老大的使者后,只知道为自己邀功,那叫一个得瑟,陈老大由此对他更不放心了。

陈老大心里骂道:你丫的也忒夸张了,看你平时倒像个实在人,真没想到你丫的竟如此得不实在!

这年的八月,朱老大的养子元帅朱文逊等人攻克了位于安庆东北约百里、长江北岸的无为州。

九月,奉国上将军徐达、佥院张德胜等率兵自无为登陆,他们乘夜至浮山寨,打跑了屯驻于此的老赵的一位部将;朱家军又一路追至青山,再败敌人,又追至潜山地界,不想却遭遇了陈友谅麾下的参政郭泰所领的一支队伍。双方于沙河一带展开激战,结果郭泰被斩,陈家军乱作一团,损失了马骡牛畜千余,军资无数。朱家军便又乘胜攻克了潜山县。

陈家军潜山之败不要紧,然而其后果是严重的。陈友谅为此很是气愤不平,他最气不过的当然不是军队吃败仗,而是老赵当初不该骗他,不该吹嘘己方的实力;这时又有人上前说老赵的各种不是,还说他要投奔朱家军。于是陈友谅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杀掉赵普胜。

陈友谅借口到安庆视察大军的集结情况,竟亲自来清理老赵了。对此,老赵是一点察觉也没有,他听说主上要来,还特意预备了烧羊准备款待主上。等到登舟去见陈老大时,那边二话没话,就命人将老赵给绑了,然后就直接给杀掉了,并进而收编了他的队伍。

大战将至,却先自斩杀己方大将,自剪羽翼,这不得不说乃是陈友谅的一大失算,亏他还是个搞政治、搞阴谋的行家。不过,就陈老大当时的实力而言,这也算不得多大的失误。

初时的时候,陈友谅与赵普胜合军攻打安庆,元左丞余阙战死,西系红巾军便占领了安庆,老赵受命坚守这块战略要地――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想后来湘军破太平军的时候,就是因为主帅曾国藩看到了安庆的重要性,所以才死命夺得了此地;从此双方的战况也便开始急转直下,太平军越发被动起来。

因为安庆的重要性,朱家军自然也不会轻易看轻了这里。这年的十月,老将俞廷玉率兵攻安庆,不克,俞廷玉卒于军中,而这俞廷玉正是俞通海之父。

而自打杀了老赵之后,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较量也就算是真正开始了。一个强,一个精,究竟鹿死谁手,还是先比画几招看看吧……

不过,有个问题也许是需要好好探讨一番的:为什么淮西一带如此人才济济呢?比如说朱元璋、汤和、徐达、常遇春、冯氏兄弟、李善长、胡大海、邓愈、李文忠等等,为什么淮西的成才率如此之高呢?

其实这也是《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的疑问:“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文正、李文忠兴自戚属,李善长、冯国用(国胜)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俞通海)、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

与此同时,谷应泰也发现这并不是个特例:“岂(汉)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刘秀)佐命,半属南阳。”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岂尽地脉使然哉,人材良足多也。”

也就是说,作为刘邦功臣的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刘邦的老乡;即使是淮阴人韩信,也和刘邦的家乡离得不远;再如张良,他也曾在刘邦家乡不远的下邳一带逃生,也可以说是半个当地人。而追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里面,却有一大半出自南阳郡,这其中就包括刘秀的很多亲戚、同学、朋友。

谷应泰并不迷信什么“王气”,他认为人才本来就是很多的,但他却没有解释这些人才究竟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其实,人才虽总是有的,可他们缺少的往往正是进一步磨砺和施展的机会――由小才到大才,这是一个艰难的蜕变,也源自于一种难得的机遇(或环境)!

为什么说热带雨林中的动物最不好惹,甚至往往很多还都带有剧毒,因为那里的生存竞争最激烈,只强者才有资格生存下去。

俗语言:时势造英雄。这的确是不错的,不过很多时候英雄也可以自己创造机遇、把握机遇,从而完成一种“英雄创时势”的惊人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