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是流氓我怕谁(上)
作者:天下乞男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06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地提到过孔老夫子的那句教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都要务求名正言顺,这才是成功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否则,你便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还会有人出来反对你。

尤其是在古代礼法社会,人们将所谓的“名分”看得近乎高于一切,它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君不见大明的“大礼仪之争”及“国本之争”,今日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那时却争得头破血流。

仿佛更“扯淡”的是,在后来朱老大声讨张九四的檄文中,他的口吻俨然就是大元王朝的忠臣赤子,他所指出的老张的罪名就是对元朝的不忠。朱重八同志为什么如此滑稽呢?因为他需要一个“正经”的名分而已。

偏偏这个陈友谅自以为手里有了枪杆子就什么都可以做了,须知才干如曹操者,人家打拼了一辈子,到底才敢奢望着做个“周文王”;而且,曹操的儿子曹丕这个“周武王”也是通过正儿八经的禅让仪式得来的,最后旧主子也算是得到了善终――可他姓陈的倒干脆,直接把旧主子杀了完事,这与迷信暴力的项羽当初杀害“义帝”是如出一辙。

当然,徐皇帝的根基是不能与汉献帝比的,但陈老大也总该做得隐秘点。他在做,底下的人都在看,那会是什么心情?

话说沔阳(湖北省仙桃市)人陈友谅是和倪文俊、李文忠一样,本是渔家子出身,传统四大行“士农工商”, 陈家全占不上,自然是最下等了。

还不仅如此,陈友谅的祖上本姓谢,只是后来被招赘到了陈家(像朱重七似的),后代才因此不得不改姓陈。在今日的农村里,赘婿的后代究竟要姓什么,夫妻双方尤其是赘婿与丈人的争执还很厉害,大家仍然相当看重孩子的姓氏(归属)的问题,仿佛这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脸面。像我认识的有一户人家,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个孩子竟各随一姓。

“赘婿”在古代向来也是很让人瞧不起的,想当初秦王朝的时候,赘婿在政策上还是受歧视的,要多承担很多社会义务。因此,论“苦大仇深”,陈友谅家确实和“黄金家族”的朱重八家有得一比。

也许正是因为出身实在太过低贱,陈友谅要改变命运的愿望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强烈,因为没有尊严的人才更渴望得到尊严。

所幸的是,这陈友谅小时候居然还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使得他能够略通文义,也算是获得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能力。

果然,他后来没有再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打渔人,而是成为了县里的一员小吏;小吏由于社会接触面广,一般都比较精明强干,比如“汉兴三杰”之一的萧何原本也是县里的小吏。

当初,萧何、曹参等人之所以把刘邦推为起义首领,不是因为他们比刘邦差什么,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万一起义失败,政府第一个要*、要消灭的对象正是他刘邦。这最终倒反成全了刘老三,风险最大的收益也最大。

显然,不入官流的小吏对于他陈友谅而言,是根本算不得什么的,他的人生志向要比这远大得很:他是定要做那打上灵霄宝殿的“齐天大圣”的,不然也得在政府军里混个高官显爵以荣耀乡里――革命还是反动,只是人生的一场赌博而已!

在这里,没有主义,也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是对“押宝”的慎重考量。

曾经,私塾先生试图考察一下小陈同学的志向,结果他语出惊人。

老师:哎,陈同学,你的志愿是什么?

小陈:我的志愿是想当个大人物!

老师:哪一方面?

小陈:哪一方面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大!大吃小,小被吃……

后来,就有一位会看风水的老先生,他在看过老陈家的祖坟之后,便说:“你家法当贵!”友谅心下为之窃喜不已,奋斗的底气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