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天下午,朱家军移舟于泊柴棚,距离敌船大约有五里地。朱老大多次派人前往敌人那边挑战,可是敌人却一直未敢应战。
诸将于是提议大军暂时退却以进行适当休整,可是朱元璋却说:“两军相持,我若先退,彼必以为怯而来追,非计也。必先移舟出湖,乃可无失。”为了谨慎起见,他便命大军暂时退到了一处河湾里。
当时水路狭隘,船只不能并行,朱老大深恐敌人乘机来攻,只有尽快脱离险境。到了这天夜里,朱老大命令每条船上都放置上一灯,以备船只在渡过浅滩时可以看清水道,到了天明时分,整个船队终于安全渡过了河湾,从而停泊到了鄱阳湖北岸的左蠡。而陈家军则伺机停泊在了与左蠡隔湖相对的潴矶。
双方又相持了三日,这时陈友谅所部的左、右二金吾将军皆率所部来降。
在此之前,陈皇帝见数战不利,于是与属下们商量对策,右金吾将军道:“如今水战不胜,想要出湖是不容易的,不如焚舟登陆,直趋湖南,谋为再举。”
左金吾将军则道:“今虽不利,而我师犹多,尚堪一战。如果大家拼死一战,胜负仍然不可预知,怎么可以*船只向敌人示弱呢?万一舍舟登陆,敌人以步骑蹑我后,进不及前,退失所据,一败涂地,还怎么卷土重来?”
陈友谅犹豫不决,等到又几次交手下来,战多丧败,陈皇帝方道:“还是右金吾将军说的有道理啊!”
左金吾将军听到这句话后,很担心陈皇帝会算自己的后帐,于是便率先带领着自己的部众投降了朱家军。右金吾将军见如今大势已去,也干脆率所部来降。陈友谅失此二将,自然是兵力更加衰弱了。
朱元璋见陈友谅久不出战,便写了一封书信想要激怒他,其文辞大意道:“而今取天下的大计,同讨夷狄以安中国才是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夷狄是为无策。先前老兄你犯我池州,我却并没有因此仇恨你,还将你部的俘虏奉还,本是将要与你和平相处,各安一方,以俟天命,这也是我待你的初衷。而老兄你不考虑消灭夷狄的大计,却先要和我为敌,所以我才在龙湾击败了你,又战了你的江州,兵锋直指你的统治腹心地区,如此江西大部才归我所有。
如今你仍不加反省,复启兵端,既困于洪都,两败于康山,你的兄弟、侄子被杀,你的数万兵将们殒命,你所以无尺寸之功,这都是因为你的举动逆天理、悖人心啊!老兄你乘尾大不掉之舟,顿兵敝甲,与我长久相持;可是以老兄你平素狂暴的个性,你当是应该亲自出马和我决一死战啊,为什么偏偏又龟缩起来呢?如果你听我的话,这不是大丈夫的所为吗?何去何从,你老兄早点决断吧!”
看过书信,陈皇帝果真怒了,他不仅扣留了使者,也没有回信。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陈皇帝仍然在大营中数起金字大旗,他来回往复地巡视水寨,还命令大军将俘虏的朱家军将士一律处死。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不仅没有进行报复,竟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为俘虏的陈家军将士治疗伤病,而且还将他们一概遣还,并下令道:“今后再俘虏敌军,一律不要杀!”
为了进一步收取人心,朱元璋还下令祭拜陈皇帝战死的亲人及将士。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这一日,俞通海突然建议大军应该控扼住长江上流,因为湖水太浅,不利于阻止陈家军突围。此时刘基也密言当移军湖口,到那里等着陈皇帝送上门来,于是朱老大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
当朱家军出湖口后,朱老大即命常遇春、廖永忠诸将统舟师横截湖面,迎候于陈家军的归路上;又令一军立栅于岸,以便于呼应。
朱家军布防于湖口已经有五天了,但是陈友谅仍旧不敢出战。于是朱元璋又写了封信给陈皇帝,其中道:“前些日子我曾经让人带信给老兄你,可是如今仍然不见使者回来,老兄的度量何以如此之浅呢?咱们大丈夫争雄天下,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自至正十一年以来,天下豪杰纷然并起,近来那些中原英雄又向我等大兴问罪之师,他们挟天子令诸侯,于是,淫虐之徒一扫而亡。老兄你部的‘湘阴刘’也因畏惧而投降了他们,他可是你老兄的心腹之人啊……如今江淮英雄就只剩下咱们两个还没有归顺元廷了,老兄你又何苦来挑衅于我呢?如今你既已战死了兄弟侄子以及大将,你可还有什么不满的地方?老兄(江西)的土地,我已经得到了,你如今又这般死力来争夺,那也是枉然啊!今日如果你侥幸得以逃归巢穴,亦宜修德,勿作欺人之寇,除去自己的帝号来等待着真命天子出现吧。不然,丧家灭姓,悔之晚矣!”
陈皇帝是又愤怒又不免确实有了些悔意,他仍旧没有理会朱元璋。
越是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越是能表现出一个统帅的镇定来,这朱老大竟来了作诗的雅兴。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据说其中就有这样一首还算浅白的《题观音阁》:
“一色山河两国争,是谁有福是谁倾。
我来觅迹观音阁,唯有苍穹造化宏。”
抒情过后,朱老大意气弥壮,乃遣?将率兵长驱攻打湖北靳州及江西南部的兴国,不仅将两地攻克,还缴获了十余艘大型的海船。
眼看陈家军出兵已过百日,所携带的军粮已经所剩无几,加之补给线也已被朱家军切断,是该想辙儿另外找点吃的了。于是陈皇帝就出动了五百艘战船,前往位于鄱阳湖中部北岸的都昌一带抢掠粮食。
朱文正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又派人到都昌一带放火,焚烧了不少陈家军的运粮船只,如此一来陈家军的粮食仍然没能解决,形势愈加交困了。
这里从陈家军的抢粮船只的数量我们就不难判断,即使陈家军不是一只特混舰队,那么他们的主力舰只也应该在千艘以上,也因为之前就已战损了数百艘。
坐吃山空的日子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到了八月二十六日这天,穷蹙已极、进退失据的陈皇帝终于决定要突围了。
陈皇帝的老巢在武昌,所以他首先选择的突围地点就选在了湖口西面的南湖觜。当时陈家军的主力战舰(楼船)有百余艘,结果他们在南湖觜受到了朱家军将士强有力的阻挡。无奈之下,陈皇帝又想要去到湖口突围。
朱老大亲自指挥诸将进行阻击,“我舟与敌舟联比,随流而下”,双方舰队紧紧地粘连在了一起,撕打着汇入了长江。
自辰至酉,也就是从早晨战至黄昏,双方仍然难解难分。一直被冲到了泾江口,驻扎在那里的朱家军即又予以敌人迎头痛击。
困兽犹斗,就是在这样万分激烈的撕杀中,一件似乎谁也没有想到的意外的大事发生了――这天夜幕时分,有降卒来奔,言“友谅在别舸,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原来陈皇帝为了减小目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竟换乘到了一只小船上,结果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并且因箭矢贯穿了头颅而猝死。
“天哪!陈皇帝归天了!陈皇帝竟被射死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诸将闻之大呼、喜跃,杀敌益奋,敌众大溃,于是生擒大汉政权的太子陈善儿、平章姚天祥等。
第二天,陈皇帝麾下平章陈荣、参政鲁某、枢密使李才、“小舍命”、王副枢、贾佥院及指挥以下,悉以其楼船、军马来降,得士卒五万余人。只有其太尉张定边及杨丞相、韩副枢乘夜以小舟窃载了陈友谅尸首及其子陈理,径自逃到了武昌,朱家军遣师追之不及。
后来,张定边在武昌拥立了陈理为新帝,并改元“德寿”。但朱家军的征讨大军又很快找上门了,苟延残喘的时日也已无多。
就这样,鄱阳湖大战最终以朱家军的完胜而宣告结束,虽然陈友谅死得有些偶然,但是其败局已经注定。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也可谓是世界历史上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水战,真是叫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是带有战略决战性质的重大战役,就如同秦末楚汉战争中的潍水之战②一样,使得朱元璋与当时群雄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鄱阳湖之战也可以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北线彻底打跨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待到渡江南下时,便如同风卷残云一般。而朱元璋在南线基本解决了问题以后,统一中国时也是势如破竹。
因此说,鄱阳湖大决战既是朱元璋事业的转折点,也可谓是元末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转折点。刘基之前就说过:“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而朱元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曾道:“此贼(指陈友谅)平,天下不足定也。”
至正二十四年当陈氏政权已被彻底消灭时,朱元璋本人是这样总结陈友谅的失败教训的:“陈氏之败,非无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弛,不能坚忍,恃众寡谋,故至于此。使其持重有谋,上下一心,据荆楚之富,守江汉之险,跨豫章、连闽越,保其民人,以待机会,则进足以窥中原,退足以抗衡一方,吾安得而取之?举措一失,遂至土崩,诚可为鉴戒者也。”而陈友谅不恤民力、滥夺民生也是他致败的一大因素。
另外,发生于鄱阳湖地区的这场颠峰对决虽然打出了朱家军的赫赫威名,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是这场胜利仍然是来之不易的,朱家军既有些险胜的嫌疑,也充分感受到了敌人的强大。
当年激烈如火、千钧一发的交战场面,给每一位亲历者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针对当时的战斗场面,朱元璋自己后来就回忆道:“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幕,如是者几四。”(《御宝诏书》)
刘基在自己的诗里也写道:“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相吞吐。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拊灵鼓。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流雨。火龙?焰绛天衢,燧象?烟煎地府。鲸鲵既翦?枪落,革木熙阳鱼出釜……”(《赠杜安道》)
老刘以雄恣奔放的笔势,为我们描绘出了当年那幅日黑天昏的酣战图景。六百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有幸游览鄱阳湖时,一定不会忘记了去找寻一下当年跌落在湖底的的折戟断刃。
② 前203年11月,汉将韩信所统领的东征大军与楚将龙且所统领的20万援齐大军,在今山东境内的潍水边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是役,韩信以“壅囊断水”之法大破楚、齐联军,从而使得中原的主力楚军仅余10万人,以此奠定了楚霸王项羽在垓下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