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另七章
作者:博鳌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84

天气转暖,火红的太阳越发招人喜爱,舟麟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久久的不愿意离开。英子中午吃完饭就睡了,一觉睡到日落西山,她起床后,美美的伸了一个懒腰,又到室外走了一圈,便回到工作室,和舟麟继续读第五章:灰鸽为缓解悲伤情绪就剑走边锋的说:“我们换个角度分析,即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消失了,大气的增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冷热干湿风霜雨雪雷电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等的形成及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全都失常,可只要有海洋,只要还能接受阳光,就会生成植物,随之出现动物,跟着还会有智能动物,二十四节气还会被恢复。这种极端破坏现象只是宇宙星球包括地球的一瞬而已。

小龙女大为宽心而好奇的问:“这样就好,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孙荣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亚洲大陆黄河流域的四季寒暑变化,其中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们表示天文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二分为昼夜平分,处于春秋季的中间;夏至及其以后的小暑、大署是逐渐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结束;冬至及其以后的小寒、大寒是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气温下降程度,并有露水和霜等水汽凝结物出现。其他节气中,惊蛰是春雷响动,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小满是草木开始茂盛,夏熟古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时期,需要夏种、夏收和夏管,它以农事活动表示夏季来临。雨水和谷雨表示雨水开始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小雪和大雪是进入降雪季节。其民间还流传着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连天,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前后相差一两天。”

小龙女说:“人类真有自己的文化。可我看这些都是以文明为幌子而化为了乌有。你们看,现在更糟糕的是,按波长的分布辐射光谱的太阳辐射和按视觉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可见光区,被核辐射给打乱了,臭氧层也出现了空洞。大量云层影响了太阳散射辐射。太阳总辐射量急剧减少。而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植物的光合作用才使得所有的有机体与太阳辐射之间发生了最本质的联系。应该说太阳辐射以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形态效应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决定了植物产量形成及地理分布。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度增加,光合作用也增加,但光照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强度不再随光照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光的临界点,也称做光饱和点。叶片只有处于光饱和点的光照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制造与积累干物质的能力。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而现在云层遮光,植物自然也就死了。”

小罗说:“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有不同反映,原产于高纬度的植物,大都是长日照植物。光照时间长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原产于低纬度的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短小于某一时数才开花。如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还有一类中间性植物,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正常开花结果。但是在云层长期笼罩的情况,长日照和短日照的植物是没活路了。而且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度以下时,土壤中水分与潮湿土粒发生凝固或结冰,使土壤变得非常坚硬,冻结后的土壤成为冻土。在动土中植物的根不能从土壤中得到水分,因而造成植物的生理干旱,引起枯萎或死亡。”

小龙女又说:“地球上的水分约97%集中在海洋中,陆地表面、大气中的水量与海洋相比,虽数量不多,但对植物来讲,却是极为重要的。水分不足或过多的土壤水分、过高的空气湿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当前,土壤水分过多,土壤中空气减少,植物根系处于缺氧状况,时间一长,植株将因窒息而死亡。你们看,大气压强发生了巨变。现在是暖低压和暖高压消失,出现极端的冷高压和冷低压极其不对称的气压系统。风速时大时小,风向不停变化,乱流运动强烈。当气压降低时,一般多阴雨;气压升高时,一般天气晴好。强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是倒伏、折断、遭受机械损伤,造成落花、落果、落铃和落荚。同时大风可吹走表土,使植株根系暴露。尤其龙卷风、沙尘暴。而以瞬间状态,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气运行的环流受到破坏。大范围地区的冬季和夏季的盛行季风繁乱,海陆风、山谷风、焚风乱吹,湍流强烈。美龙国的植被曾受到龙人的乱砍乱伐,大量尘土、沙粒被风吹起,白天如同黑夜。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天文圈混乱了。只有等灾难过后,在个别山地的气候带上,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呈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其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垂直气候带地区,有可能是新生命的希望。”

小罗高兴得哼起了1998年法?世界杯主?曲《生命之杯》:

生命是纯粹的热情

应该盛满了爱

并藉以为生

心灵必须战斗才能得胜

好比该隐阿贝尔的故事

他是残酷的对手

你必须为理想而战

坚持荣耀赢得爱情圣杯

为生存奋斗下去

灰姑娘说:“对新生命,对新事物的追求,我们女性有着亲身的体验。我想要回到地球大气层中,体验那里的气候。然后作重返地球表面的准备工作。”她征求了灰鸽、小罗和孙荣的意见后,便请迪龙帮忙,迪龙答应,准备为灰姑娘释放一艘气候探测飞艇。

天气图分析表明,某地区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是由天气系统的移动、变化所引起的。这些天气系统实质是尺度不同、强度不等的冷暖气流间的扰动,这种扰动既输送了热量又输送了水分,形成各地复杂多变的天气。其主要的天气系统有气团、锋、气旋、反气旋和高压槽脊。

灰鸽说:“人们在长期天气分析实践中发现,同一时间各地区的空气物理属性―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都存在一些差异,但就广大地区而言,在水平方向上仍然存在着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它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厚度可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可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这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气团,适合我们出发,请迪龙站长在屏幕前用遥感技术进行跟踪和风险控制。”

孙荣接过茬说:“气团是在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即气团的广阔的海洋源地,广大的沙漠或冰血覆盖的陆地和适当的环流条件下形成的,它有暖气团和冷气团,也有不同的地理分类。当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有一个过渡带,通常称为锋。锋与水平面相交构成一个过渡区,称为锋区。锋区的水平宽度在近地面层中约数十公里,在高层可达200―400公里,有时可更宽些。是中高纬度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在它附近,常可形成广阔而深厚的云层和大范围的降水区,有时还出现大风、降温和雷暴等天气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于温度的激烈变化。我和小罗跟你俩一起去探险。”

小罗说:“你就知道探险,玩刺激。我们是座飞艇,是玩命,你知道不?”

孙荣说:“我当然知道,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人们马上就想方设法推进和驾驶气球。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飞艇,长15.6米,最大直径9.6米,充氢气后可产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罗伯特兄弟认为,飞艇在空中飞行和鱼在水中游动差不多,因此,把它制成鱼形,艇上装上了浆,这桨是用绸子绷在直径2米的框子上制成的。7月6日进行试飞,当气囊充满氢气后,飞艇冉冉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降低,囊内氢气膨胀,气囊越胀越大,眼看就要胀破,这可把罗伯特兄弟吓坏了,他们赶紧用小刀把气囊刺了一个小孔,才使飞艇安全降到了地面。这次试验启示人们,应当在气囊上留一个放气阀门。2个月后,兄弟俩又对飞艇进行了改装,做了第二次飞行。这次飞行由7个人划桨作动力,飞行了7个小时,但只飞了几公里。虽然飞行速度很慢,但它毕竟是人类第一艘有动力的飞艇。1872年,法国人特?罗姆制成了一艘用螺旋桨代替划桨的人力飞艇。飞艇长36米,最大直径15米。加上吊舱,高达29米,可载8人。螺旋桨直径9米,几个人轮流转动螺旋桨,使其产生拉力,牵引飞艇前进,速度达每小时10公里,比划桨的飞艇好多了。不久之后,另一个法国人卡奴?米亚从自行车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脚踏式螺旋桨飞艇。这种单人飞艇在无风时可以短时间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6公里,比起手转螺旋桨飞艇又快了许多。但这时飞艇飞行中有一个难题还没解决,就是飞艇一升高,就要通过阀门放气,以防止气囊膨胀爆裂。但气放掉之后,就再也无法升高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的查理教授和罗伯特兄弟于1874年制成了一种装有空气房的气球。它的形状像纺锤,与现代飞艇很相似。这种气球,外面是一个大的丝质胶囊,里面有一个小气囊,小气囊上面有一个气体阀门。外囊充氢气,使气球产生浮力升到空中,内囊用来充空气。这个小气囊就叫“空气房”。气球在升空之前,先将“空气房”充进空气。当气球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将“空气房”打开,放出一部分空气。这样,外囊膨胀后,“空气房”就因受挤压而缩小,使外囊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小,以保证气囊不致胀破。这一发明,解决了气球升空的一大难题,是飞艇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后,“空气房”很快便在所有飞艇上使用了,并一直使用至今。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相继发明,为飞艇动力的改进创造了条件。1851年,一台重160公斤,功率为2.2千瓦的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很快被应用于飞艇上。1852年,法国的齐菲尔德创造了一艘圆形的飞艇,长44米,最大直径13米,总升力2吨多。飞艇上安装了螺旋桨,并用这台蒸汽机作动力。9月24日,这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飞艇在巴黎郊区试飞。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飞艇升空后,蒸汽机以每分钟110转的速度,带动直径3米多的三叶螺旋桨放置前进速度达到每小时9.4公里。但由于没有考虑操纵问题。因此飞艇起飞后不能返回起飞地点着陆。1884年,法国的军官路纳德和克里布又制造了一艘“法兰西”号飞艇,长51米,前部最大直径8.4米,用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作动力。8月9日凌晨4点,在法国科学院观察员的陪同下解缆试航。飞艇先向南飞行,然后向凡尔赛宫飞去在离开出发点4公里处返航。在高度300米处打开放气阀门排氢降落,在降落中多次前后转动,以对准着陆点。飞艇到达80米高度时,丢下缆绳由地面拉降固定。试飞历时25分钟,飞行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4公里。这是人类第一艘能操纵的飞艇。”

迪龙说:“在人类飞艇发展史上,德国的退役将军菲迪南德?格拉夫?齐柏林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飞艇的发明者,被后人称为“飞艇之父”。1900年,齐柏林制造了第一架硬式飞艇。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硬的骨架,骨架是由一根腹部纵向大梁和24根长杵及16个框架构成,并使用了大量纵向和横向拉线,以增强结构强度。艇体构架外面蒙上防水布制成的蒙皮。艇体内有17个气囊,总容积达到1.2万立方米,总浮力达13吨。比当时软式飞艇大5至6倍。由于多气囊还能起到类似船上隔水舱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度。我们这艘飞艇就叫齐柏林号,不过他是超高级的太空宇宙飞艇和航空飞艇的集合体。”

灰鸽说:“太好了,我们该出发了。”他们和小龙女、马丁、迪龙三个挥手告别。四个人乘气候探测飞艇脱离了近月空间站。第二天,进入了地球轨道。第三天,进入大气层,然后点火变向,由宇宙飞艇变成航空飞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