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康复贷款(1)
作者:巴山遗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80

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国力日渐强盛的情况下,国家在关注民生方面不仅想得到,而且做得到,除了特别对“三农”政策作出大刀阔斧的政策规划外,对其它各行各业也逐步从机制和体制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和调整。瞧,就在城口县,农业银行刚完成小额扶贫贷款的发放计划,又一项政治任务落到头上,那就是专门针对非农业人口中的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向他们发放康复贷款。是啊,农民这个最庞大的弱示群体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残疾人作为另类特殊群体,也应享受同样的政策扶持。这就是咱们的文化优势,几千年来,老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穷不可怕,怕就怕缺少公平和正义,怕就怕不能一视同仁。纯粹的农民也好,没有土地的非农民残疾人也罢,说白了,都是炎黄的子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手背手心都是肉,党和国家想方设法都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则,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如何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康复贷款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但毕竟叫贷款,是贷款就必须偿还,千万不能等同于民政救济金。既然要偿还,还得掂量掂量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状况,还得看他们到底在创什么业。对那些年逾六旬,缺乏偿还能力,对那些即使有偿还能力但社会口碑不好,好逸恶劳,道德品质和作风败坏,以及无所事事的残疾人,毫无疑问必须将其排除在贷款扶持之外。这就是康复贷款,既要同情弱者,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弱示群体的关爱,又要体现“嫌贫爱富”的金融特性,绝不支持邪门歪道,两者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康复贷款的作用和价值。

明确了这些原则和标准,康复贷款就可以和农户小额扶贫贷款一样,像光芒万丈的旭日一般,照耀着山山岭岭,温暖着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作为人类的尊严。康复贷款不仅可以带给他们尊严,还可以给他们增添创业的信心、勇气和希望,增添创业的斗志、精神和激情。

然而,一天下午,当再次翻看残疾人联合会交来的康复贷款花名册时,李达不禁仰靠在椅子上,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仿佛一大堆难题摆到眼前。他不是不愿意发放这些贷款,更不是瞧不起残疾人,而是看着这些名字,他真的犯难了,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贷款放出去之后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就在昨天同一时刻,那一幕情形仿佛还在眼前晃动。那是下午上班时,一位老太婆推着一把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老头子,径直来到农行大门口。李达正好碰上,连忙热情的问道:“两位老人家来农行有什么事吗?”

老太太理直气壮的质问道:“你是农行的什么人?我来找李行长。”

李达关切的寻问道:“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助吗?我就是李行长。”

“哦,你就是李行长啊?你凭什么不同意给我家老头子放贷款?今天我就把老头子推来了,你们就看着办,国家都安排好了,你农行凭什么就卡着?”

面对眼前这位老太太,李达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她,但已经从信贷人员调查的情况得知,这位老太太是早年就出了名的悍妇和婆妇,横蛮不讲理,谁要是惹恼了她,不死都要脱层皮,所以,那些政府官员们宁可躲着她,让着她,也尽量不与她发生那些牵涉到她家利益的正面交流。如今虽然年近七十,但威风却不减当年,甚至依老卖老,比年青时还要过之而无所不及。

原来,五年前,他的丈夫因中风而瘫痪,从此只能靠轮椅走动。听说政府有康复贷款,老太婆哪里肯放过?推着轮椅就到了县残联,无论工作人员怎样解释,她也听不进去,不,她根本就不听,除非残联给他安排一点康复贷款。残联无奈,苦苦解释,说即使安排了,农行也不会发放。

老太婆问:“凭什么不发放?你不给我安排,你就知道农行不会发放么?如果安排了,农行放与不放,那是农行的事,你还能当农行的家么?”

残联说:“贷款对象有年龄限制,年满六十周岁以上的残疾人,不予以安排。这康复贷款发放的对象主要是扶持那些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条件的人,你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创业什么业?”

老太婆哪里听得进去?双手朝腰间一叉,愣目鼓眼的狡辩道:“谁说老了就不能创业?我儿子正好有个小面馆,那不是在创业吗?人老了你们就不管了?你们不管儿子还得管啦,老了动又动不得,死又死不了,还得依靠儿子来孝敬,我们拿去支持儿子创业不是一样吗?”一席话说得工作人员啼笑皆非却又无以应答。

残联主任亲自出面解释,对他们说:“你儿子如果差资金,凭他的年龄和条件,他可以向农行申请商业贷款嘛。”

“不行,那是儿子的事,再说,商业贷款能不给利息吗?”

残联主任早就知道老太波的脾性,不弄到手里决不罢休,连忙一个电话把他们的儿子叫来。儿子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摇头叹息,再三劝老人回家去,可哪里说得动。实在没法,儿子对残联主任说:“你就干脆安排一千元吧,让他贷出来,满足她的心愿后,到时候我保证偿还就是。”

残联就这样,违心的安排了一千元康扶贷款计划。

到了农行这边,信贷员一调查,哪里符合条件?李达得知情况后,果断的对信贷员说:“这笔贷款不能放!”

老太婆听到这个消息,又是故伎重演,推着瘫痪的老头子来找李达的麻烦了。

李达早就有心理准备,决定对这样的老人一定要热情和耐心,反正不能和她硬碰硬,也不能和她陡然讲什么政策和原则之类的道理,这些大道理老太婆是不会听的。于是,李达笑着对老太婆说:“您老人家先不要激动,到我办公室休息休息再说如何?”

“不,就在这儿说,我们老头子是残疾人,免得把你李行长的椅子弄脏了。”

“哎呀呀,别客气,我那椅子弄脏了也不要紧,关键是要解决你们的实际问题才行。”

“实际问题?什么实际问题?你只要答应放贷款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你同意放贷款给我们了?”

李达笑着回答:“放和不放,也不是在这大门口商量的事啊。走走走,还是到办公室去。”

“你办公室在哪儿?”

“在三楼!”

“不行不行不行,我这老头子坐着轮椅,你不是故意为难我吗?”

“这个没问题,小乔,小马,你两个把这位老人抬到我办公室去!小心,一定注意安全嗬。”

站在一旁看热闹的两位年青员工岂能不听领导的安排?果然小心的抬着轮椅就到了李达的办公室。李达又把老太婆请到沙发上坐下,又吩咐小乔和小马为他们一人送上一杯白开水,这才笑眯眯的和老人家攀谈起来,对老太婆说:“您老人家真是贤惠呀,还能推着老伴出来走一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我都为你们有这样的感情和精神高兴啊。唉,要是我的爷爷和奶奶也能像你们一样,该多好啊。”

“你爷爷和奶奶怎么了?”

“我爷爷呀,他苦了一辈子,等老了之后眼睛却瞎了,奶奶可没有你这样耐烦和贤惠呀,她才不管爷爷的眼睛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呢。所以,我觉得像你们这样的老伴,虽然残了一个,但不缺少恩爱,这才是最幸福的晚年啦。”

老太婆听了,心里特别开心,高兴的对李达说:“我这老伴瘫痪成这个模样,既然你看到了,就得麻烦你开个恩呢,希望你能把那贷款放给我们呢。”

“大娘你别急嘛,我给讲个我们单位上最近发生的事,前段时间,我们单位在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时,一位职工同情一位老农民,向他放了两百元贷款被查出来后,还受了处分呢。为什么?就因为那位老农不属于小额农贷扶持的对象,那样的老农自有民政部门负责。所以,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帮扶政策,如果不讲规矩,还成什么方圆?大家岂不乱了套?”

老人家不高兴了,质问道:“看来你李行长硬是不得给我们贷出来哟!”

“唉,我也本想给你们贷出来呀,可是,我帮了你们的忙,单位上处分了我,谁又能帮我的忙?再说,不就给你们安排了一千元的康复贷款计划吗?这样吧,我身上刚好有一千元现金,准备过几天回老家去,给我爷爷奶奶和父母买点礼品,既然你们老人家需得着,我就把它送给你,就当孝敬我自己的老人一样。”说着,李达就掏出一叠崭新的现金,双手捧到老太婆的手里。

老人家顿时惊讶不已,连忙推开李达的手:“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我要的是国家的钱,不是你私人的钱!”

李达说:“正因为是国家的钱,我才不能乱搞啊。你看,私人的钱我就有自主权,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但国家的钱就没有这样自由呢。拿去吧,我真的只能这样做了。”

老太婆再也不好无理取闹,连忙摇头摆手道:“好好好,我不要贷款了,不要贷款了,我活了一辈子,什么都见过,什么歪人恶人都较量过,却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当官的。即使我想钱想疯了,也不至于想用这样的钱。算我服了,算我服了!钱你就收好,但还得麻烦你找人把老头子帮我送到楼下去。”

李达只好高兴的收起钱,连忙吩咐小乔和小马小心翼翼的把老头子抬到楼下去,老太婆满意而去,再也不来找农行贷什么康复贷款了。

既然把这样的难缠之人都打发得满意而去,那李达还在为什么而发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