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把炒作学问发挥到极致,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刘邦同志。史记高祖本纪的前部分完全就是记录他如何给自己造势的。既然史记那么不厌其烦,那么我们也不妨来仔细看一下。
先,刘邦把自己塑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龙的传人”。“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没办法,老爸没给一个好基础,那么就得就得委屈戴顶绿帽子。其实也没关系,被子虚乌有的蛟龙赚点便宜也不掉份,而且儿子照样是自己的。
其次,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这是“龙的传人”深层次炒作,实际情况应该是这两个小店主当时拿刘所长没办法,到后来刘所长发达成了刘主席,所以友情配合一下,暗地里肯定得到了不少好处。当然,也不排除当年刘邦实在窘迫,就想出这么一个法子,和王武两人联合炒作―相当于喝酒给他们打广告(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因为被官府知道了肯定得杀头的)。
第三,相面之说,一家几口子全部被相士看出是大富大贵之人。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胡诌的,即使有这么回事道理也很简单,一家子不可能一个好一个歹,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那个相士喝了别人的茶,说几句客套话是人之常情。没想到刘邦同志很会加以利用,马上把自己从一个中农炒作成未来富可敌国的款爷。
第四,关于开远期汇票当贺礼,老丈人慧眼识珠,将女儿下嫁的事情,这是相面预言的高级版本。吕公因为躲避仇家跑到沛县来,虽然跟县令交好,可是刘邦毕竟是一派出所所长。
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而且刘邦在当地泼皮耍赖是出了名的,对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吕公来说,如果刘邦这个黑道白道都混得开的人向他女儿提亲,他可能也没多少办法。且史记上不是说沛县的县令也在打吕雉的主意吗―这是什么事情啊,既然跟吕公关系好,证明年纪也不小了,还有这样的歪心思,算哪门子朋友呢,分明就是趁火打劫嘛。如果是这样,刘邦出现,还真是救吕雉于水火呢。
我们知道吕雉的妹妹后来嫁给了樊哙,樊哙当时就一屠夫。刘邦再不济也比樊哙强吧,由此看来吕家其实也是扯虎皮做大旗,初来乍到,拿着那个县令往自己脸上贴金壮声势罢了。史记这么记着,无非就是替吕后*,并提高刘所长的人气指数罢了。
第五,关于斩蛇起义的事情,这个就没有多少值得分析的了,可能还真杀了一条蟒蛇什么的,然后找个人表演一下,鼓舞一下大家的斗志,也提高了刘邦的威望,一举多得。
第六,就是所谓秦始皇认为“东南有天子气”,所以出巡以压之的说法,简直就是凭空来的,别说没什么天子气,即使有,这么高度机密的事情,你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又是怎么知道。不但如此,接着就来了吕后所说“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这就奇怪了,难道这团云气就只有吕后看见?分明就是夫妻二人转,互相吹捧罢了。要知道樊哙和刘邦在一起,且又是刘邦的妹夫,吕后对刘邦的行踪自然了如指掌。
第七,刘邦的样子就是一副帝王的派头,“隆准而龙颜”。更奇的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谁身上没几颗黑痣什么的,到了刘邦身上就成了暗合天罡之数--他刘邦身上有多少颗痣谁去仔细数过?
由上可见,无论是天上飘的,地上爬的,还是身上长的,或是云里飞的,都被刘邦好好地整合下来充分的加以利用了。
唠叨了许久,主要是看历代史书,每到一个改朝换代的时候,那些野心勃勃(或者雄心勃勃)的人就会依葫芦画瓢,祭出这么几招。可大都万变不离其宗,总是离不了陈胜刘邦的这些套路。